导图社区 医学心理学思维导图
医学心理学思维导图,包含概述、心理学基础、基本理论、心理应激、身心疾病等。知识全面,欢迎点赞收藏~
编辑于2023-12-11 21:14:27医学心理学
概述
研究心里社会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
研究类型和方法
类型
横断面研究
前瞻性研究
纵向研究
回顾性研究
方法
实验法
观察法
调查法
个案法
医学模式
一定历史时期内医学发展的基本观念,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发展规范的总和
神灵主义→自然哲学→机械主义→生物医学→生物心理社会
产生和发展
产生
1852年,德,洛采《医学心理学》,提出“医学心理学”
1896年,美,魏特默“临床心理诊所”
发展
心理动力学派:佛洛依德,欲望和冲动抑制
心理生理学派:
坎农:“情绪心理学说”
塞里:“应激的概念和学说”
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条件反射学说
沃尔夫,马森:心理生理学说---身心疾病的发病机制
行为主义学派
华生:“恐惧形成实验”---行为主义心理学
斯金纳:“猫开箱取食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及强化理论
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患者中心疗法”
心理学基础
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应形式
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功能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情感情绪
情绪和情感: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和愿望的态度体验。
成分
主观体验
外部表现
生理唤醒
情绪
分类
心境:平静而持久
激情:短促,强烈,爆发性
应激:出乎意料
情感
分类
理智感
道德感
美感
认识过程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不同的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的不同位置。
分类
内部感觉:平衡,运动
外部感觉:视听说触
感受性极其变化
感受性(能力)
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
感受阈限(刺激量)
差别
绝对
变化
感觉对比
感觉适应
应用
功能受损:色盲
感觉剥夺
感觉补偿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阶段
一:感觉分析
二:知觉组织/知觉加工
三:知觉的辨认与识别
特性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思维
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特性
间接性
概括性
障碍
内容:妄想
过程:概括,动力,动力成分
想象:在外界现实刺激物的影响下,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记忆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MEMORY
种类
注意
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种类
不随意注意(低级)
影响因素
客体:刺激强度,对比
主体:需要,兴趣,精神状态
随意注意(高级)
影响因素
客体:活动组织性
主体:经验,人格,兴趣
随意后注意(最高级)
特性/品质
广度(范围)
分配(一心多用)
转移
稳定(持久性)
个性心理
倾向性
需要
分类
一般
生理性
社会性
需要对象
物质
精神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分类
作用
主导动机
辅助动机
时间长短
短暂动机
长远动机
内容
生理性(物质)
心理性(精神)
原因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兴趣
信念
理想
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
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差异
一般发展趋势
个体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结构差异
能力的性别差异
气质
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动力特征。
类型及基本特征
胆汁质:情绪表现强烈、迅速;精力旺盛,性情直率,待人热情,容易激动,个性刚强,感情用事
多血质:反应迅速,灵活,性情活泼,善于交际,语言流利,易适应环境,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转移,较粗枝大叶
抑郁质:稳重,很少感情外露;不善交际,喜欢独处,敏感,内心情感体验持久而强烈,外表谦和、怯懦,动作缓慢
粘液质:平稳,变化缓慢且不灵活,踏实,死板,沉着,冷静,缺乏生气
性格
概念: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分类
(一)心理活动倾向性:内倾型和外倾型(荣格)
(二)心理机能:理智型、情感型和意志型(培因、李波特)
(三)个体独立性:独立性和顺从型(威特金)
(四)精神分析:优越和自卑型(阿德勒)
特征
(一)态度特征: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的性格特征
(二)情绪特征: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三)意志特征: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
(四)理智特征: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如认知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依存性。
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基本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
主要观点:一切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包括正常行为、变态行为及其心身反应模式。
理论来源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巴普洛夫,消化腺实验
规律
习得与消退
泛化和分化
概念
无条件刺激
无条件反应
条件刺激
条件反应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恐惧形成实验---学习是通过作用条件规律形成刺激与反应产生的联结的过程
操作条件反射
桑代克,猫开箱取食实验
①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 应之间形成联结(S一R)。 ②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 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规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斯金纳,迷箱实验
行为结果对行为反应的影响(S-R-S),最终实现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紧密联结。
基本原理
强化
消退
惩罚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米勒,内脏学习试验:人类的身心症状是可以习得的,各种内脏活动也可以通过内脏学习获得有意识的调节和控制
应用:生物反馈仪
社会学习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潜意识理论
发现:弗洛伊德
概念
潜意识:指人的心理结构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大多数的言语、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或本能欲望。
前意识:当下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属于潜意识
意识:意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能被自己知觉到的那些要素。包括感觉系统所提供的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知觉以及各种情绪体验。
人格构造学说
本我:本能冲动、快乐原则
自我:控制理智、现实原则
超我:道德伦理,对自我进行监控
性心理学说
概念
生本能:①自我本能:即以食欲为基础的自我保存本能。 ②性本能:即以性欲为基础的种族保存本能。
死本能
内容
①口欲期(0-1.5岁):口腔的活动,快感来源为唇、口、吮吸、吃、吃手指;长牙后,快感来自咬牙、咬东西。
②肛欲期(1-3岁):肌紧张的控制,快感表现为忍受和排便。
③性器期(3-6岁):分辨两性,产生对异性双亲的爱恋和对同性双亲的嫉妒。此外,生殖器部位的刺激也是快感来源之一。
④潜伏期(6-12岁):快感来源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兴趣。
⑤生殖期(12--):兴趣逐渐转向异性,幼年的性冲动复活,
释梦学说
弗洛伊德
1895年《癔病研究》
1900年《梦的解析》
1920年《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 《自我与伊德》
概念
显梦:人能回忆起来的梦境
隐义:隐藏在梦境中的意义
梦的工作:将潜意识欲望转化为显梦的过程
梦的分析:由显梦揭示隐义的过程。
人本+认知+生理心理学理论(第三势力学派)
代表人物
马斯洛
马杰斯
理论观点
方法论:主张对人的心理现象作整体分析。
本能论:人不仅有作为生物存在的基本需要的本能,而且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本能的中内容和要素。
需要论
Ⅰ生理需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Ⅱ安全需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工作保障、家庭安全.
Ⅲ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友情、爱情、性亲密安全需求
Ⅳ尊重的需求 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
Ⅴ自我实现:求知、求知需求、审美需求
患者中心论
罗思杰“非指示疗法”
自我实现论
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学说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当代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新兴学科知识而产生的。奈瑟《认知心理学》
埃利斯
理性情绪治疗理论(情绪ABC理论概述)
A(activating event):与情绪有关的诱发性事件
B(beliefs):对事件的想法和信念
C(consequence):情绪反应和后果。
不合理信念的表现及特征
绝对化要求
过分概括化
糟糕至极
贝克
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人的情绪障碍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的,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
分类
过度引申
夸大或缩小
"全或无"思维
任意推论
选择性概括
生理心理学理论
概论:心理生理学认为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作为中介机制。心理生理学重点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
理论
巴浦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高级神经活动控制情绪并调节内脏功能;高级神经活动的异常可导致内脏功能失调,使机体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
塞里:应激适应机制学说
警戒期:全心PK,即可黛玉附体
适应期:与压力为邻,处的不错
耗竭期:被打败,仿佛被世界抛弃
沃尔夫:心理生理学学说
不同心理会引起不同反映
在情绪愉快时,胃粘膜血管充盈,胃液分泌增加
在情绪愤怒仇恨时,胃粘膜充血,分泌增加
当病人抑郁自责时,胃粘膜苍白,胃液分泌减少,运动受到抑制
情绪对生理活动的影响还受遗传性器官易罹患性和个性特征的影响。
坎农:情绪丘脑假说
情绪的控制中枢在丘脑,丘脑一方面传送情绪冲动至大脑皮层产生情绪体验,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外周心血管活动和内脏功能。
恩格尔:心理应激反应学说 人对不同心理应激所产生的生理反应主要分为两大类
"保存﹣退缩反应"
"或战或逃反应"
心理应激
应激的缘起与概念
伯纳德:生命维持的关键是机体保持内部环境的稳定,对机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挑战或刺激会诱发机体的反应以抗衡其所造成的威胁。
坎农:机体在面对环境变化时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过程称作"内稳态";感觉神经使大脑能够与身体其他部分进行沟通。大脑能觉察到身体内部状态的不适当的变化,且能通过各种机制来正确地加以补偿。
塞里:机体对向它提出的各种要求(环境、心理、生物的刺激)做出的非特异性反应。
一般适应综合征(GAS)
警觉期
抵抗期
衰竭期
应激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应激源、应激反应、整个应激系统的各种因素间的互相影响以及动态过程各阶段的反馈作用。
心理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有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适应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包括输入、中介、反应、应对四个部分。
应激源:引起应激的刺激,也就是应激的原因。
种类
生物性应激源: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刺激物。
文化性应激源:因语言、风俗和习惯的改变而引起应激,最为 常见的是"文化性迁移"。
自然性应激源: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地震等。
心理性应激源: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主要指冲突、挫 折和各种原因导致的自尊感降低。
社会性应激源:导致个人生活风格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或适应的事件。
心理应激的反应
心理反应
认知反应
偏执
灾难化
反复沉思
闪回与闯入性思维
情绪反应
焦虑
抑郁
恐惧
愤怒
生理反应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行为反应
积极的行为应激反应
问题解决策略
情绪缓解策略
消极的行为应激反应
逃避与回避
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
物质滥用
应激系统:既是调节应激生理反应的中介机制,又是应激生理反应的主体。
特性
一般性的特点
个体化的特殊性。
包括促皮质素释放激素(CRH)、蓝斑﹣去甲肾上腺素(LC-NE)/自主神经系统以及它们的外周效应器。
慢反应系统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快反应系统 蓝斑﹣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应激的心理中介:能够对应激源和应激应进行调节的心理学变量
认知评价
初级评价
次级评价
应对方式
问题关注性应对
情绪关注性应对
社会支持
缓中作用假说
独立作用假说
个性特征
对生活事件的感知
认知评价
获得社会支持的程度
心理应激与健康
积极作用
1.适度应激可增强有机体适应生活的能力
2.适度应激使人处在维持一定张力的准备状态
消极作用
1.强烈而突然的应激
2.持久的慢性应激
3.多次未转向良好适应的应激
心理应激的预防与应对
应激管理:个体主动应用一定技应对应激事件,
(一)避免与应激源接触
(二)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又称为心理防卫反应,是指人们 为了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去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策略。
特性
无意识性
特异性
本质上大都是自我欺骗,基本机制是伪装和否认
目的性
多样、交叉和协同性 可见于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
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
否认:逃避心理上的痛苦
转移/移置
退行
合理化/文饰
压抑/压制/潜抑
转化
幽默(最积极,成熟)
㈢培养良好的个性
㈣争取社会支持
身心疾病
心身疾病概述
心身疾病
概念
广义: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转归以及治疗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狭义: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特征
1.主要是由心理社会因素刺激,通过情绪和人格特征等作用而发病;
2.必须具有躯体症状和与症状相关的体征,有明确的器质性损害;
3.损害往往涉及的是植物神经所支配的组织或器官;
4.区别于神经症和精神病;
5.大多数病人不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自身发病中的作用。
临床表现
躯体症状
行为特征
反复要求医学检查或化验
喜爱查找医学知识和信息,对号入座
反复求医、逛医
回避或逃避相关刺激
反复自我检查身体
心理症状
心理社会压力起因
知觉
对疾病担忧
注意力增加
错误阐释
躯体感知
主要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
身心疾病发病的三要素
未解决的心理冲突﹣﹣潜意识
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反应
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性﹣﹣遗传性
心理生理学理论
巴浦洛夫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高级神经活动控制情绪并调节内脏功能;高级神经活动的异常可导致内脏功能失调,
塞里 应激适应机制学说
警戒期
适应期
耗竭期
沃尔夫 心理生理学学说:不同心理会引起不同反映:遗传性器官易罹患性和个性特征
坎农 情绪丘脑假说:情绪的控制中枢在丘脑,丘脑一方面传送情绪冲动至大脑皮层产生情绪体验,影响外周心血管活动和内脏功能。
恩格尔 心理应激反应学说:人对不同心理应激所产生的生理反应主要分为两大类:
"或战或逃反应"
"保存﹣退缩反应"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
社会文化因素:行之有效应性行为的失败,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影响人的生理状况,造成机体内稳态的失调。
生理因素:生理始基:指某些心身疾病患者在患病前的生理学特点。
心理因素
情绪作用:强烈的或持续的消极情绪状态下,首先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人格特征与行为类型的作用:不同人格特征或行为类型的人,可导致不同的生理生化改变,引起不同类型的心身疾病。不健康的行为可引发心身疾病。
发病机制
心理学机制:语言;情绪;人格(①个性特点②个性偏离③人格特点)
生理学机制:心理社会因素的紧张刺激影响内环境的平衡)
神经生理学机制
神经内分泌机制
神经免疫学机制
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诊断
诊断原则/要点
确有某些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存在;
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及临床躯体症状、阳性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的特异发现;
排除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精神病的诊断;
病情变化同样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心身疾病病程中的特点
患者具有一定的遗传素质、性格特点或心理缺陷;
或许存在早年特殊的创伤性心理体验;
单纯生物医学的治疗收效甚微。
病程的发展与转归和刺激因素呈平行关系
心理社会紧张刺激与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时间联系;
存在心理社会紧张刺激因素;
治疗
治疗原则
1.主要原则:心身同治原则,兼顾躯体和心理,采用躯体治疗和心理干预
2.主要目标: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心理学病因、生物学症状
3.侧重点:急性发病且躯体症状严重的患者;心理症状为主辅以躯体症状的患者或慢性病患者
预防
个人
社会
常见的几种心身疾病
消化性溃疡
致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长期持续性的精神紧张
强烈的精神刺激
不良的情绪反应
患者的个性特征:内向、神经质
冠心病
因素:医源性因素,强烈而持久的情绪反应 心理应激反应,不良生活习惯,社会经济地位,婚姻感情问题
个性特征:A型行为型
原发性高血压
致病的社会心理因素:职业与环境,心理应激、情绪压抑、心理中央等心理因素
患者的个性特征:A型行为类型
支气管哮喘
因素:大气,心理应激,父母过分溺爱,职业,社会变动
患者个性特征:过度依赖,敏感,被动
糖尿病
因素:应激,膳食营养结构改变
患者个性特征:被动、刻板、依赖、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及焦虑、缺乏安全感、优柔寡断
癌症
肿瘤患者的个性特征:C型性格
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概述
概念:在标准情境下,取出个体行为样本进行分析和描述的一种方法。
分类
测验目的
智力测验
人格测验
诊断测验
特殊能力测验
测验性质
文字
非文字
测验方法
问卷
作业
投射
测验组织方式
个别
团体
心理测验的应用条件
一般原则
标准化原则
保密原则
客观性原则
指标
信度:测验工具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效度:测量工具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常模:即可比较的标准。
心理测验的实施
心理测验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
智力测验
比奈一﹣西蒙智力量表:心理年龄(Mental Age,MA):一个儿童心理机能所处的智力水平。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年龄量表)规定某个年龄应该达到的某一智力水平(智力年龄)获得的积累月份数。 智力年龄(MA) 智商(IQ)= ----------------x100 实际年龄(CA)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韦氏学龄前儿童智力量表
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瑞文智力测验
临床评估病人的智力水平和智力功能损伤或衰退的程度。
人格测验
自陈量表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罗夏墨迹测验(RIT)
主题统觉测验(TAT)
投射测验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概述
概念:在特定的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改变人的不正确的认知和异常行为的专门技术。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区别和联系)
工作对象
适应范围
时间要求
工作目标
心理治疗的目标
短期目标:缓解或消除来访者 的心理问题与障碍
最终目标:促进来访者人格的 成熟
原则
尊重来访者的原则 保密原则 客观中立原则 帮助来访者自立的原则 时间限定原则 关系限定原则
分类
对象多少
个别
集体
主要治疗方法
语音
非语言
行为
场所
门诊
家庭
社会
理论深度和技巧的复杂程度
一般性
专业性
一般性心理治疗
概念:又称支持性心理治疗,是一种以"支持"为主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是支持、帮助求治者适应目前所面对的现实。
分类
知识性
疏导性
解释性
安慰性
精神分析疗法
自由联想:要求患者无保留地诉说他想要说的一切,包括近况、童年记忆、随想、对事物的态度、个人成就和困惑、思想和情感等
阻抗指自由联想过程中,患者在某些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联想困难。
移情
正移情:爱恋情感的转移
负移情:憎恶情感的转移
宣泄:让患者自由地表达被压抑的情绪,特别是过去强烈的情感体验。
释梦:梦是潜意识冲突或欲望的象征;梦是通往潜意识的表现。
阐释和疏泄:
通过阐释帮助患者与其他人的关系,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心理分析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一些心理本质问题加以解释、引导或劝阻。
适应症:早期或好转的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偏执性精神病等患者的某些症状。
暗示和催眠疗法
暗示
概念和分类:指用暗示对心理施加影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过程。包括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三种形式。
适应症:神经症、疼痛、瘙痒、哮喘及其他心身障碍、性功能障碍、 口吃等心理行为障碍。
催眠(麦斯麦术)
催眠疗法:使用催眠术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通过暗示和疏泄等手 段治疗疾病的过程。
催眠的程度 一般分为浅催眠、中度催眠和梦行3级
催眠的方法
直接法
间接法
适应症:正常人、躯体疾病、神经症、心身疾病和某些心理行 为障碍等
行为疗法概述
主要观点:一切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包括正常行为、 变态行为及其心身反应模式。
治疗技术
系统脱敏疗法(沃尔普):通过放松方法来减弱来访者对引起焦虑、恐惧情绪的刺激物的敏感性,鼓励其逐渐接近令其害怕的事物,直至不再恐惧。
原理
经典条件反射原理(习得)
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强化作用)
交互抑制原理
治疗程序
了解引起焦虑和恐惧的具体刺激情景
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
教授放松/松弛方法
逐级实施脱敏
满贯疗法:直接让患者进入最使他恐惧的情境中,迅速矫正患者的错误认识,达到消除行为的目的。
厌恶疗法/惩罚法
化学性厌恶
电击厌恶
橡胶厌恶
羞耻厌恶
条件操作法/奖励法
自我调整疗法
模仿法/示范法
人本主义疗法概述
询者中心疗法:由罗杰斯首创;强调来访者的经验和主观世界,采用"非指示疗法"。
理论基础
人性观
自我理论
自我
自我的形成
心理失调的原因
条件
真诚一致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共情的了解
特点
以患者为中心:不予评价和分析;
心理治疗是一个转变的过程:态度;
非指导性治疗的技巧。
认知疗法概述
贝克
基本理念:情绪障碍的认知模式
认知歪曲及其矫正技术
埃利斯
基本理念
A(activating event):与情绪有关的诱发性事件
B(beliefs):对事件的想法和信念
C(consequence):情绪反应和后果
理性情绪疗法的治疗模式
患者心理及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概述
概念:是指医疗卫生活动中,医务人员为保障和促进患者健康而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起来的特殊人际关系。
基本要素
患者角色
概念
病人/患者:是指患有各种躯 体疾病、心身疾病或心身障碍、神经精神性疾病的人。
病人/患者角色:是与病人的 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病人/患者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免除病前所任角色应负的社会责任,不履行有可能加剧病情的职责;
患者应当积极求医或请求别人带他求医;
有权要求家庭成员和有关人员来照顾自己;
应当争取尽快治好疾病,使身体恢复健康后立即放弃患者角色;
在医疗过程中应与医疗人员全面合作,遵从医嘱,准时医院的各项制度和规定。
角色适应不良
角色强化
角色冲突
角色行为缺如
角色行为异常
角色行为减退
医生角色
医生:是指钻研学习医学科学技术,挽救生命以治病为业的人,一般指临床医师。
医生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在医疗范围内,有权询问患者的私生活,对身体进行检查,有权指导患者接受医嘱、劝告和治疗措施
有权取得劳务报酬
有义务对患者同等对待
尽最大能力治疗患者的疾病,解除其疾苦
关心患者利益,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
疾病行为
概念
疾病行为:指一个人患病后,对疾病和病痛的感受和评价并由此而做出的行为
求医行为:指因疾病困扰而导致的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
遵医行为:病人遵从医务人员开列的处方和遵照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复发的行为。
求医行为的影响因素
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个体的年龄和性别
个性因素
文化教育程度
社会经济状况
遵医行为的的影响因素
疾病的种类、严重程度 及病人的就医方式
病人对医生的信任 和满意程度
病人的主观愿望和医生治疗措施的吻合程度
病人对医嘱内容的理解、记忆及治疗方式的复杂程度
不良求医行为
(1)延迟求医或不求医
(2)反复求医,强化患者角色
(3)不遵从医嘱
基本模式
共同参与型
主动-被动型
指导-合作型
患者心理概述
患者的心理需要
被认识、被尊重
被接纳,需要有所属
提供社会信息
安静,需要适当的活动与刺激
安全感及较好的治疗条件
患者的情绪反应
心境不佳
情绪不稳,容易波动
焦虑
不同部门患者心理
门诊
住院
环境不适应
分离性焦虑
期待性焦虑
生活不适应
猜疑心加重
对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担忧
治疗的影响
特殊检查
不同状态患者心理
急性病患者的心理:共性心理活动:焦虑恐惧、紧张 不安、渴望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否认、不切实际的要求、暗示性强、敏感多疑、紧张焦虑、自卑抑郁、悲观失望、自杀意念既自杀行为。
手术患者的心理
手术前准备:消除猜疑和恐惧、增加动机和信心)
手术后:抑郁或角色行为退化。
危重患者及濒死患者的心理
濒死患者的心理:抑郁、恐惧、焦虑、愤怒、孤独等.
特别监护状态患者的心理问题:焦虑恐惧、澹妄、精神心理痛苦、孤独感与不安全感等。
癌症患者的心理
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阶段: 休克﹣﹣恐惧期 否认﹣﹣怀疑期 愤怒﹣﹣沮丧期 接受一﹣适应期
离差智商:确定被试在同年龄人中的相对位置=100+15Z X-X ̄ Z=------ s Z=标准分数 X=被试的测验得分 X=同年龄组的平均分数 S=同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
智力缺陷 轻度(50-69)85% 中度(35-49)10% 重度(20-34)3% 极重度(0-19)2%
心理测验是心理干预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心理测验可对心理干预的效果做出判定。
四项基本情绪: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评定:三者同时活动、同时存在, 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 联系 ○感觉与知觉都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区别 ○反映内容不同 ○生理机制不同
1879年,冯特,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诞生
应用学科,基础学科,交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