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陈宝国教授公开课笔记,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编辑于2021-06-18 09:40:26普通心理学
1、绪论
心理学研究对象
研究目标描述:描述这种心理现象是什么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预测:做出预测(知道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这种心理现象)控制:控制心理和行为(防止某些现象的产生)
心理
个体心理
认知
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感觉
知觉
记忆
思维
语言
动机和情绪
所谓动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着重研究个体的共性规律
能力和人格
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性或个性,心理特性包括能力和人格。
着重研究个体差异性
社会心理
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
案例
社会促进现象
由于他人在场,增强了个体竞争动机。例如晚自习时别人读书自己也更有动力读书。
社会惰化现象
群体一起完成任务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因为责任不明确,例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旁观者效应
对别人抱有希望,把责任推给别人,由于责任分散,旁观者越多,每个人能感受到的责任就越小,提供帮助的可能性越小。例如在街上目睹别人遇害,没有一个人报警。
责任分散
许多人做同一件事事,及时行为本身不道德甚至违法,但怀有“法不责众”的心理。
去个性化
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自我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个体淹没在群体之中。例如游行和群体事件。
从众行为
你抢我也抢,不一定是不好的行为,例如大家普遍都去哪一家店吃饭,这时从众可以让你大概率选到好吃的店。
研究内容
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响。
社会知觉
人际吸引
助人
从众、服从
态度的改变
合作、利他
行为
心理与行为的区别和联系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属于精神现象。
心理支配行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行为反应
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可以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方法
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使研究结果可以得到重复检验。绝对不能伪造数据!!!
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优点
保持心理的自然性,结果比较真实。
适用范围大
简便易行
缺点
结果有时难以检验和证实。
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严格按照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因此,对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而对观察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大,易产生观察者偏见。
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对象,而要研究的对象却没有出现
不能得出确切的因果关系。
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用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地分析
应用场景
例如研究动物行为、儿童心里的发展等
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
控制条件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分类
参与观察
非参与观察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关键要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或混淆变量。自变量:由研究者操纵的,对被试反应可能产生影响,并且研究者期望观察其效应的变量。因变量: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反应,是研究者所观察的变量。无关变量: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但是观察者不关心的。
优点
有助于发现事件间的因果关系
可重复可检验
数量化指标明确
缺点
实验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被试意识到自己在接受实验可能干扰结果的客观性
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出来的研究结果向现实生活推广时难以保证有效性
分类
实验室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
测验法
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现象的方法。需要注意信度(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表现在多次测验成绩应该差不多)和效度(指能有效测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程度)
优点
简便省力,易于实行
结果量化程度高
缺点
效度可能不高
易受经验文化影响
对施测者要求较高
分类
按形式: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按规模:团体测验、个别测验
按内容:智力、人格、职业能力倾向、态度
个案法
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优点
可以探索性的提出一些假设
缺点
实验结果不一定具有普遍性
取样偏差会影响到结果的可靠性
有时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
应用场景
神经心理学
相关法
相关是事物间的一种关系。两个事物(现象)的相关程度或强度可以用相关数来表示相关本身不能提供因果的信息,当发现两种现象相关时,甲可能是引起乙的原因,乙也可能是引起甲的原因。例如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与学习成绩的关系。
调查法
心理学派别
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
冯特、铁钦纳
研究对象
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主要观点
意识由感觉、表象和情感三种成分构成
感觉是知觉的元素、表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研究方法
内省与实验的方法结合
依靠实验过程中被试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评价
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派,促进了心理学的发展
研究内容过于狭隘,脱离实际
割裂了心理的整体性
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
詹姆斯《心理学原理》、杜威、安吉尔
研究对象
意识或心理的作用和功能
主要观点
意识不是个别元素的集合,是连续的整体,意识的功能在于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评价
促进了在教育、临床、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推动了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进程
格式塔
代表人物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研究对象
知觉、学习、思维
主要观点
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研究方法
心理学实验
行为主义,1913年
代表人物
华生《行为主义的心理学》1919
研究对象(动物)
研究外显的行为,决定行为的因素
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活动,引发活动的是刺激;研究刺激-反应(S-R)的一门科学
主要观点
认为个体的行为完全是由环境控制和决定的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研究方法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
强调用客观方法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
新行为主义,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托尔曼
主要观点
承认内部心理活动对行为的作用,承认S-R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O,需求、认知变量
强化
强化物:能够使反应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物
正强化
刺激出现,行为概率增加或行为变得更稳固;行为先发生,强化物在后
负强化
通过终止不愉快的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概率;厌恶性刺激在先,行为发生在后
惩罚
减少行为反应发生概率的手段
行为反应发生后,呈现厌恶的刺激或取消喜欢的刺激
评价
使行为治疗或行为改善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使心理学走向客观研究的道路
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路线,促进了应用
不研究心理,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把人等同于动物,人性等同于兽性
精神分析,1896年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后期A.弗洛伊德、克莱恩、艾里克森
研究对象
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的研究,不健康的人
主要观点
性欲论
行为的动机根源于心灵深处本能的欲望,特别是性欲欲望受到压抑会产生精神疾病性本能和死本能支配,人性恶
冰山理论: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潜意识:本能的欲望和出生后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意识不到,快乐原则前意识:经过回想能够进入意识的东西意识:能感知到的心理现象,压抑先天的本能和欲望
后期观点: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人格结构的底层,由先天的本能、欲望组成的能量系统,快乐的原则自我:中间层;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现实的原则超我:最高层次,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一是抑制本我的冲动,二是对自我进行监控,三是追求完美的境界,道德的原则。本我欲求→自我的决定和行为←超我限制对金钱的欲望→自己挣钱←抢钱不道德性欲→结婚←非婚性行为不道德
研究方法
临床观察分析,催眠、释梦、自由联想,使精神宣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评价
开辟了潜意识的研究,扩大心理学研究的领域
开辟了一条重视心理治疗的新的医学模式
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
早期理论具有泛性欲主义的特点
心理学研究取向
生理心理学
研究取向
用生理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
所有的心理功能都和生理、特别是脑的功能有关
代表学科
认知神经科学:揭示脑功能的秘密
研究方法
脑成像法
ERP(事件相关电位技术,on-line实时但空间定位不准)
N400:400毫秒负波
P600:600毫秒正波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定位准确但时间分辨率不高)
PET
临床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法
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
奈塞尔《认知心理学》1967年、西蒙、纽约尔
研究取向
强调认知过程的研究,认知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
人与计算机功能类比,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认知过程(记忆、编码、储存、提取)
研究方法
实验、观察、计算机模拟
精神分析,第一势力
行为主义,第二势力
人本主义,第三势力
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研究取向
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导论》2000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关注个体和团体积极的因素,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促进个体发展社会繁荣
强调研究健康人的心理,研究出类拔萃的精英
强调人的潜能和价值,人性美好
强调环境和自我的因素对行为的作用
此处克隆潮州阿谢
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道路
古代:思想丰富,但没有独立的心理学著作
先秦时代
荀况
“形具而神生”:精神现象是依赖于形体而存在
人性“恶”“其善者伪也”:充分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在人性改变中的作用
“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对人的情绪进行分类
墨翟
“知,接也”:人的感知觉是感官接触外物的结果,并区分了“五路”,即五中不同的感觉
秦汉、魏晋南北朝
围绕“天人关系”和“神形关系”而展开
董仲舒:唯心主义,天人感应: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关系,人的情感、计虑、道德和行为都必须与天数相符,化天数而成
王充:“形朽神亡”:精神离开肉体便不复存在
刘劭:《人物志》:讨论了“才”“性”的关系,对人的才能和性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并提出人的才性可以通过九种外部表现(九征)来诊断
唐代(鼎盛时期)
柳宗元、刘禹锡:唯物主义的天人观:对感知和思维两种认识活动进行了分析
韩愈:继承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师说》提出教师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
宋朝
理学家:在天人关系和心物关系上坚持了不正确的观点,但在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主张
程颢程颐
重视学习的作用,认为人的智能、性格、道德品质基本上是在幼年期形成的
朱熹
提倡“胎教”,认为母亲受胎以后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胎儿有直接影响
明清
医学家对脑及其功能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进步
刘智[17世纪]
“百体之知觉”都依赖脑,脑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
王清任[清·医生]
发展“脑髓说”,认为人的感觉和记忆是脑的功能,而不是心脏的功能
“脑髓说”对科学地认识人的心理活动有重要意义
近代:引进传播
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
始于
明末耶稣会传教士玛窦著的《西国记法》(1595)
艾儒略著的《性学确述》(1623)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留美学者颜永京出任上海圣约翰书院院长,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于1889年出版译著《心灵哲学》一书
1907年,王国维译著《心理学》出版,该书为丹麦心理学家霍普夫丁的著作
这个时期,一批留美和留日的中国学者对传播心理学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中国现代心理学
开创:1917年,北京大学首次建立了心理学实验室
1918年,陈大齐出版了《心理学大纲》
1920年,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1912年中华心理学会在南京正式成立
1922年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由张耀翔编辑出版
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心理学组织,并开始培养心理学的人才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心理学在中国有所发展
哺乳动物和鸟类胚胎行为发生和发展的研究(郭任远)
汉字心理的研究(艾伟、周先庚)
智力及其测验的研究(陆志韦)
阅读中文时眼动的分析(沈有乾)
比奈西蒙智力测验的修订(陆志韦)
儿童心理发展和心理咨询的研究(黄翼)
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日寇的入侵,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进入了停滞时期
当代: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造
介绍和引进苏联的心理学为主,提出了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巴甫洛夫学说的基础上改造心理学的任务
恢复了中国心理学会的活动
学校经过院系调整
北京大学哲学系建立心理学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开办了一系列心理学高级研讨班
系统介绍了苏联的心理学成就,出版了大量的心理学译著
1956年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领导下,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制定了12年(1956-1967)发展规划,这在当时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
20世纪50年代末,心理学遭受到不应有的批判,被指责为“超阶级”“抽象化”和“生物学化”
20世纪60年代初,心理学经过“甄别”,纠正了某些错误,心理学工作者在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等应用领域开展了研究,为教育改革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做出了贡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期,心理学遭受到灾难性的破坏。心理学被当成伪科学受到批判,心理学的研究机构被关闭,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也被迫中断
“文革”结束后,发展新时期
恢复阶段(1977-1980)
心理学教学机构和研究机构相继恢复,一些高校相继建立和设置了心理学专业,使我国具备了较好的培养心理学专业人才的机构
中国心理学会恢复活动,并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会和心理学家建立了联系
前往国外学习和进修,国外著名心理学家应邀来国内访问和讲学,对中国心理学家迅速了解世界各国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赶上国家心理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些过去被否定的学科,如社会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学得到新生,研究工作的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顺利发展阶段(1980年以后)
视觉领域:视觉早期加工的拓扑学理论
语言信息加工:探讨了汉语词汇表征和加工的特点
发展心理学:思维和智力发展
教育心理学:教改实验方案
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照明工效学、仪表工效学、人机界面
理论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法制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
台湾和香港地区:取得显著成绩
20世纪70年代,港台地区的心理学家就结合汉语和汉字特点,系统开展了语言信息加工的研究
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在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中,进行了“本土化”研究
在心理测量学和教育心理学方面,也有不少重要的贡献
21世纪,快速发展
心理学从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心理学作为重要基础学科之一,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学科
基础研究领域:中国心理学家在视觉、注意、记忆、学习、语言、思维、人格等领域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取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
应用研究领域:中国心理学家面对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在为建设和谐社会、为何人民心理健康、地震后心理援助和支持国家成功主办奥运会,提高运动员竞技成绩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2004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以后许多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相继在中国召开,标志着中国心理学已经成为国际心理学家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显示了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