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东周考古思维导图
这是一个关于东周洛邑与列国文化考古的思维导图,可以帮我们了解洛邑地区的东周文化和东周晋与三晋文化的传奇魅力,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
殷墟文化3思维导图。该导图介绍了生产与经济、商业、殷墟文化与二里冈文化的关系等内容,该导图内容丰富,适合您参考学习。
殷墟文化2思维导图。该导图介绍了礼制与信仰和生产与经济两点,内容包含了宫室建筑、墓葬特征、祭祀占卜遗存、文字等内容。
殷墟文化思维导图。该导图介绍了文化的命名、分期与年代、殷墟的范围与分布、文化分布地方重要发现等,可供您学习参考。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
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东周洛邑与列国文化
洛邑地区的东周文化
东周王城
城垣
宫殿区
手工业作坊
春秋早中期为有箅孔陶窑,春秋晚期以后流行台式窑床。
粮仓区
陵墓区
C1M10122为带四条斜坡墓道的亚字形墓
洛阳第27中学东周车坑、马坑
典型陶器形制演变、分期与组合
弧裆鬲三足渐趋退化,裆渐矮,并派生出釜;
豆由细柄浅盘变为仿铜浅腹盖豆,腹部逐渐加深;
罐由矮领到高领。
战国早期食器仍以鼎、豆、甗为核心,辅以簠、敦;酒器常见壶, 有所减少;水器仍为盘、匜组合。
东周墓葬特征
墓葬分类
土坑竖穴墓和洞室墓
4条亚字墓
2/1条中字墓
4米以上
3-4米
3米以下
墓葬分期
共七期
1、2、3春秋早中晚
鬲、盆、豆、罐,多为实用器
中期实用器比例下降,平民开始使用仿铜陶礼器,礼不下庶人传统突破
晚期仿铜陶鼎和盖豆开始流行
4战国早期
仿铜的鼎、盖豆、壶,釜、罐等实用陶器又进一步减少。
5、6战国中期
器形有所变化
7战国晚期
鼎、盒、壶
其他特征
墓葬中流行随葬玉石器,分礼器和装饰品,高级别的墓主有幎目。
春秋中期,中小型墓流行卷曲程度较轻的屈肢葬。
春秋晚期,流行带壁龛的土坑竖穴墓。
战国中期偏晚出现洞室墓,但数量并不很多。
东周晋与三晋文化
一、晋都新田
又被称为新绛,与故绛相对
城址与建筑
8座城址:牛村、台神、平望、呈王、马庄、北坞、凤城。
祭祀与盟誓遗址
北西庄祭祀坑
宗庙祭祀
社祀
侯马盟誓遗址
牛村古城南铸铜遗址
侯马铸铜遗址出土陶模、陶范
墓葬区
柳泉4座大墓,M301,M302为晋幽公及其妻
上马墓地属于族墓地,具有“邦墓”性质。
秦村排葬墓当为晋国晚期阵亡战士集体埋葬的墓地。
二、晋阳故城
水灌晋阳
城址
太原金胜村大墓(M251)70岁老年男性,或为赵简子或为赵襄子(有羊排)、鸷鸟尊,车马坑内有生土梁相隔
三、赵都邯郸故城
晋阳——中牟(豫北冀南)——邯郸,一直都是城址南墓地北
王城和大北城
王城是宫城
大北城是当时的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区,也是当时的居住区。
王陵区
坐西朝东,顶部中央有封土墓冢
一般墓葬区
具有“邦墓”性质。
四、郑韩故城
西城地下冷藏室(凌阴)
选址颇似晋都新田
东城春秋祭祀遗址
中行新郑支行春秋青铜礼器、乐器坑
铸铜、制骨、制陶、冶铁
中小型墓葬多分布于城外
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春秋中晚期)(北洋陆军)(莲鹤方壶)
新郑许岗韩王陵(四座大墓,M1,M2为中字形,M3,M4为扁担形)
新郑胡庄韩王陵
五、古魏城与魏都安邑及王室墓地
山西芮城北,山西夏县西北
魏城故址
安邑故城
辉县固围村墓地(战国中晚期魏王及王后墓地)
六、中山灵寿城
为北方白狄所建,春秋时期称鲜虞
中山桓公复国
制陶、铸铜、冶铁(瓦砾堆积,可能管理机构或居住区),“山”字形工艺品多见,北方民族特色多见
灵寿城建立前后居民由西北向东南的扩展态势。
西城内王陵区有封土
西城外王陵区高大封土、双墓道、积石积炭、四重椁棺出土兆域铜版
七、东周晋与三晋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