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Android-《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
《一问一世界》杨澜、朱冰著,介绍了杨澜女士主持过程遇到的那些事。这是杨澜女士眼中的时代真相,问遍世界,看到自己。每个问题都能让你洞开视野,解决困惑。
编辑于2021-06-20 22:54:25
序: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对成功的看法
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访谈节目→提问
教育
中国教育受到的训练是回答问题,先把老师教的答案记住,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再还给老师
美国学校的老师特别鼓励学生提问
媒体环境
网络给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带来的冲击——电视台的主流新闻节目也变得碎片化、娱乐化
以前与现在对比,不能用绝对的尺度去评论一个节目的制作水平或言论尺度
访谈过程中心路历程的改变
成功故事v.s.人性
休伊特【美】
访谈
诚意、功课、随机应变
“我觉得采访其实就像是一次探险,是一种对人心的探险。做专访常常是交浅而言深,一个从未见面的人坐在你面前,短短的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时间,你希望挖掘出一些更深层的东西,人家凭什么要告诉你呢?……如果一直能有一份好奇心,访谈就变成一次有趣的旅行。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乐此不疲的原因吧。”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01你真的那么有远见吗?
远见—洞察力—能否在正确的时候做出正确的决定
中美关系
基辛格
“真正的远见就是透过迷乱的现实看到未来世界的模样”
乔治·布什—美国驻联合国代表
吉米·卡特—美国前总统
中国赴美留学生
2002年诺贝尔和平奖
卸任美国总统后积极投身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和国际争端的调停工作
《藩篱后的巴勒斯坦》:如果以色列人以为把巴勒斯坦人关在高高的围墙之内就可以获得和平,他们就大错特错了。隔离只会积累怀疑和产生新的仇恨
你对土地诚实,对自己诚实,才能有所收获
中美建交离不开他积极的对话与沟通
李光耀—新加坡前总理
法制环境
托尼·布莱尔—英国前首相
与从冷战时期走过来的老牌政治家不同,更加积极包容地看待中国的发展
台湾—星云大师
佛教不应该“出世”,应该“入世”为大众服务,让他们在灵魂空虚时有所寄托
“世上所有的神明,都来自人的想象,财神爷也好,文昌君也罢,都是人们因为自身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信仰不是要求佛为我们做什么,而是增加我们自己行善的力量。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所谓自作自受是也。”
一个政策的制定起码是国家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相互作用的结果
《大学》:“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双轨
1996年,杨澜拿了一个学位,生了一个孩子,做了一套节目《杨澜视线》
与深度访谈的缘分
生活和事业
最美
文化的差异在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决定了各自想法的迥异,无障碍的语言交流不等于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共鸣也不可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实现 “作为媒体人,不管你的平台多么国际化,最终你和观众建立起来的共同情感和共同归属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成功的关键。”
凤凰卫视《杨澜工作室》→阳光卫视
最美的孕妇
2000年那一班
《杨澜访谈录》
公民杨澜
申奥
02你不想赢吗?
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布兰森
热衷于冒险,赢似乎更是品牌的成功而非单纯的规模或利润指标
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
发现腰椎上长了血管积瘤,随时有瘫痪的风险后,开始了体验人生——极限运动 60岁去哈佛读书
盖茨和巴菲特在中年时就开始捐献善款做慈善,确保善款得到善用
“直到现在,杨澜都深深感谢自己的父亲,是父亲的抉择给予了她语言的优势,并因这个优势得以走进电视主持行业,与东西方的各路精英们谈古论今。杨澜越来越感到掌握母语之外的一门语言,不仅仅是获得了一种工具,而且得到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甚至是被引领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进入一种文化的比较,对于不同世界的一种比较。”
真相
中美关系特别节目
蒋昌建:多元融通
杨澜在留学时成熟起来的新闻价值观:突破偏见。 尊重个体生命的经验,而不是简单的武断的贴标签,这种能力叫分辨力。 它不只去迎合某一种思潮,而是有一种相对清醒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布热津斯基
真相就在你不断突破偏见而最终掌握的背景之中
事实真相v.s.报道原则
昂贵的“原创”
坚守高端标准与完美质地,是杨澜对于节目质量线的苛求,也是骨子里追求卓越职业理想的信念使然
杨澜,一个有着原创情结,却不太具有成本意识的领导者,带领着一群心怀人文理想的电视人,为大中华区第一个人文历史频道的运作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不仅有巨额的金钱,还有难以用金钱计量的心血和时间。
支持系统
03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
石头当然没有床舒服。谁能在石头上轻松地睡觉? 两种人:找到适合的石头的人或让自己适应某一块石头的人。 还有一层意思是说,旁人只看到此人酣然入睡,他是否睡着了,觉醒后是否腰酸背痛,就不得而知了。如是,人选石头,石头也选人。有跟石头较劲的,时间久了竟也在上面睡出了人形,即合用了;也有随遇而安的,这块石头不合用,俺再找下一块便是。并无唯一法门。关键是,当一个人决定离开床那熟悉的舒适,去石头上睡觉时,他就已经摆脱了某种惰性,而带来许多种可能。有一天,一块顽石上也会留下他的温度。艺术家的心灵之旅,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任何痛苦与磨难,都是砥砺性格和信念的机会。理想者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去撩拨内心不灭的火,谁知道这其中是否也存在无法控制的因素。面对强硬的无奈,有些人承认自己的局限,有些人埋怨世事的无常,杨澜的选择无疑是前者
人类需要阳光
2003年“非典”SARS病毒
赴瑞典采访瑞典外交部长安娜·林德
阳光卫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3年6月杨澜将阳光卫视70%的股份出售给星美传媒集团,阳光文化走上了从“卫星电视运营商”向“电视内容提供商”转型的道路
刀马旦
郭广昌,民营企业家,复星董事长
与其谈极限,承受能力。——答:“修身、齐家、立业、助天下,所谓修身就是反省自己。这个反省就是说当你要做这么多事情时,你行吗?你到你的极限了吗?那有两种,一种就是说不行了,到这个极限了,这时你应该选择退出。因为已经超越了。另外一种就是说还行,但是不够,你要不断地提高。”
我们是高度的理想主义和高度的现实主义的结合。你一个人,没有理想就没有激情,一定要有高度的理想主义,一定要有很深的一个想法去做。但是你在具体做事的时候,你一定要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看到残酷的现实,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你不要有幻想。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要有任何的幻想,任何的幻想都会让你走向毁灭。”
江湖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克林顿心中的政治江湖
回顾自己的政治生涯,他坦言受到过暗杀威胁,但同时又说:“敌意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如同快乐。我知道我在为什么而战,我努力地寻找着我的理想。人们无法通过施压而把你摧毁,除非你允许他们这么做。换句话说,他们努力要改变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我对自己和工作的看法,我只是把握住自己不受它们干扰,因为我知道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六十分钟》制片人唐·休伊特
收视率与节目质量、娱乐与深度并非天敌,在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统一起来
“做自己”——“我也从小想成为我那样的人”
地气·线上
《杨澜访谈录》要讲好一个故事,外围的“天时”与“地利”固然重要,但作为局内人的杨澜却慢慢将“人和”控制到了自己的手中:一场流畅的访谈,或者一场不那么流畅的访谈,甚至是一场被动终止的访谈,访问者杨澜“讲故事”的职业功夫,总是具有转换和应对的强大功能,让局促的一切实现舒适的软着陆。
04为什么总问女人这个问题?
你是怎么平衡事业与家庭的?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权利”和“权力”需要被重新定义,女性的“成功”与“成长”需要有不同的选择。
关键是,女性应该怎样突破过往给人的刻板印象,是复制男性的竞争模式,还是在贤妻良母的惯性思维中内疚不已?
有人总结21世纪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三大动力是网络、气候、女性。 在经济增长乏力的今天,如何更好地释放“女性红利”已经成为热门话题。
《杨澜访谈录》世界各国的女性领袖,从女性政要到第一夫人,从商业精英到艺术家
高跟鞋和泥土地
“高跟鞋和泥土地,这两个截然对立的体系,也映照出一个女人穿着细细的高跟鞋,行走在事业的坦途之上时,却常常陷入家庭生活软软的泥土地中的尴尬。事业和家庭的矛盾,无处不在地为女人的生活制造着麻烦。在世俗的眼中,女人无法兼顾两方,最终只能选择其中一样,或者是美满的婚姻,或者是出色的事业。但是对于杨澜而言,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恰当的。”
《为事业、生活平衡支三招》: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建立明确的目标、建立家庭的支持系统
北上
2007年《杨澜访谈录》上海→北京
6岁的权利
六岁的《杨澜访谈录》
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还来不及记住就已经忘记。六年并不长,我们的生活大多还在原来的轨道上忙碌着:赚钱,拿奖,实现理想。时间还是不怎么够用,家人还是偶尔会埋怨,压カ从来就不曾消失过,更让人想不明白的是:总有一件事想做却还没有做。六年也不短,多少个重大抉择关口的彷徨无助;多少次精神困境中的凤凰涅槃;多少次触动心灵的温暖感动。回头一看又不禁感叹:总有一些事也没有必要逼着自己做。做与不做之间,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我始终认为,真价值不会被时间所腐蚀。也许面对未来才是看清现在的可靠办法。
对未来的畅想和希望,立足于今天的社会,这个世界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晚会的最后,杨澜说:“我不能挽留昨天,但我可以把握今天,我不能改变容貌,但我可以展现笑容,我不能控制他人,但是我可以掌握自己,我不能改变历史,但是我可以创造未来。”
05奥运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吗?
唯一两次代表北京申奥的陈述人
有时候,我觉得所有的运动员都跟那项运动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而且还是初恋。他们从少年起就与它朝夕相伴,青梅竹马;为它痴迷,朝思暮想;为它付出,无怨无悔;为它伤心,爱恨交加。是不是像极了恋爱中的疯狂?而那些退役之后也无法离开的人——蔡振华、刘国梁、李永波、郎平、周继红,他们担任教练,再带出一批批冠军来,就像是与运动成了亲,生了孩子。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后,教练孙海平在新闻发布会上掩面而泣,那是父亲才会有的心痛和感伤。
丘吉尔说:“真正的成功不是从不失败,而是历经失败都不失热情。”在情感关系中,所谓的“灵魂伴侣”是指让彼此在精神上能够坦诚相对,更加完整。运动员与运动之间,也是这样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
成长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
暖场
上帝的玩笑
成熟的沟通者
杨澜与张艺谋的对话
“我希望做一个浪漫的开幕式,我认为我们的祖先,我们的美学,是最高级的浪漫,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中国艺术境界的创成,是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是行云流水的昆曲京剧,是古色斑斓的四书五经,张艺谋设计的卷轴长画、击缶而歌,无不体现着这种“写意”的东方美学。
在浪漫与苦难并行,快乐与泪水交集的伟大的2008年,杨澜在实现自身与外界沟通的道路上,更趋于成熟的境界。
06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台上?
歌手黄霑《沧海一声笑》
黄霑曾告诉杨澜:有一天晚上,他坐在大录影棚里,其它人都走了,灯还亮着,很冷的感觉。繁荣是过眼烟云,色即是空。看了20年佛经的他,在空山灵雨的地方都没有的感悟,那一刻有了。
"40岁的杨澜,已经站过无数的舞台,有星光璀璨的大剧院,富丽堂皇的剪彩台,挺括光鲜的职业装,线条流畅的晚礼服,照得人无所遁形的刺眼灯光,不同肤色的观众,如潮的呐喊和欢呼。但从来没有一个舞台能胜过《杨澜访谈录》那个只有两把椅子的访谈空间。”
独家
十年的光阴,成就了《杨澜访谈录》一系列不可复制的“独家”作品
无边的领地
许多评论对克朗凯特的那个时代表达了怀念,因为如今我们面临的时代,就好像一条24小时汹涌不断的信息之河,混乱而无序,电视界被五彩斑斓的表象所俘虏,精英话语、大众话语同时被卷裹进舆论消费和狂欢的大潮。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克朗凯特的最大贡献,是为新媒体带来了“旧观念
07选择与被选择?
选择总是伴随着相应的结果,要为结果负责
丢掉,弃之可惜;留着,食之无味
萧伯纳曾经说过:“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你选择相信哪个故事?
美好的童话,还是残酷的现实,你究竟相信哪个故事?李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你有选择的自由吗?
与“宽度、深度与温度“相比,娱乐时代的电视文本更需要的是“热度”与“角度”
收视率要求V.S.精神价值的追求
人生如何相对论?
不知死,焉知生?向死而生,幸存才是最大的幸运。生命的脆弱与渺小,让人看到什么才是更重要的。一场危机,既可以被看作是“果”,也可以转化为“因”
Touch
在这个极速变幻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找所谓机遇的风口。但是,对于《杨澜访谈录》而言,更重要的不是找到风口,而是在风中保持自己的风度。
08谁动了谁的奶酪?
人工智能,会不会抢走我的饭碗?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机器没有善恶,它们只是放大了人性的善恶。
天工开物,匠心造物。凡造物者必具匠心。“
我们该从哪里开始?
可以给我一些提示吗?
好创意永远是时间的玫瑰。但前提是,要一睹它的稀世美颜,先须消受它的香味。
我们接近了吗?
一种恐惧来自对于未知的想象;一种恐惧来自亲眼看到了未知。
边界
用大见识滋养精神的贫瘠,用大格局抵抗世俗的平庸,用大胆量承担选择的后果,用大气度消解理想的背叛。 出走多年,归来不一定是少年,但一定是更好的自己。
然后呢?
这是杨澜女士眼中的时代真相,问遍世界,看到自己。每个问题都能让你洞开视野,解决困惑。
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这本书,我在这里的介绍只是一些概要一点的东西,真正精华的东西太多了,让我非常难以抉择地去选择摘录哪些内容放在我的思维导图。 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深刻的故事,非常值得一读,推荐
上千位人物,上万次提问,那些新奇的、幽默的、感动的、困惑的、深刻的、忧伤的、热情的、痛苦的、愤怒的、宽容的……渐渐地,勾画出这个时代的缩影,也让我看到自己。这是一件多棒的礼物! 杨澜
历史选择了人,人创造了历史,这让我着迷。 “记录一个人和他(她)的时代”,从那时起成为了《杨澜访谈录》明确的追求
《一问一世界》 杨澜 朱冰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