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病毒学 思维导图
觉得“病毒学”晦涩难懂么,难以记忆吗,不用怕了,收藏这个图,包您掌握“病毒学”,本图知识梳理清楚,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1-06-21 11:01:22病毒学
病毒的基本性状
病毒的基本组成
病毒的特点
体积微小,电镜
结构简单
严格胞内寄生
抗生素不敏感但是对于干扰素敏感
病毒的结构
病毒核心:主要是DNA 或者 RNA
衣壳:核酸外面的蛋白质,保护核酸并且介导核酸进入宿主细胞
包膜(是脂质容易被脂溶剂溶解,可以作为一种判断病毒的指标):是宿主细胞的细胞膜和核膜的部分,没胞膜的为裸细胞 其中胞膜上面有细胞膜子粒,以及刺突两者赋予病毒特殊功能
化学组成
核酸
蛋白质
脂类,糖
病毒的增殖
吸附
静电引力而吸附
配体位点与细胞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
穿入
吞饮:被宿主吞入
融合:有包膜病毒的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直接融合,病毒核衣壳进入细胞
直接穿入:噬菌体
脱壳
生物合成(隐蔽期):早期蛋白(功能性蛋白,主要是酶类);晚期蛋白主要是结构蛋白
装配:除了痘类病毒,DNA病毒均在细胞核内组装配;RNA类在细胞质内装配
释放:裸病毒装配完之后直接成为病毒;而有胞膜的要以出芽方式结合释放
理化因素对于病毒的影响
温度
ph
射线
脂 溶剂
化学消毒剂
抗生素中草药
其他
病毒的感染和抗病毒免疫
感染途径以及传播方式
途径
方式
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病毒的传播特点):通过产道,哺乳以及胎盘
重点!干扰素:由病毒和其他的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者动物产生的一种糖蛋白 诱导细胞内的抗病毒蛋白产生
特性
没有病毒的特异性
广谱性
间接性
种属特异性:如小鼠产生的IFN在人体体内无效
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分裂
促进免疫细胞的功能作用
主题
其他的病毒
狂犬病
形态结构:子弹头,有胞膜
中枢神经中的嗜酸性包涵体——内基小体,具备诊断价值
人乳头瘤病毒(HPV)
生物性状
双链DNA
亲嗜性:人的皮肤以及粘膜上皮细胞 并且在上皮细胞中,分化的程度越高其中的病毒就越为完整
致病
常见的:尖锐湿疣,性传播疾病
宫颈癌
治疗 注意干扰素:IFN-α
朊粒
组成成分:仅有蛋白质
分型
PrP c:4个α螺旋,无β折叠;对蛋白酶k敏感;出现在正常以及感染的人和动物中;不致病
PrP sc:2个α螺旋,2β折叠;对蛋白酶k抗性;出现在感染的人和动物中;致病
抵抗力:强
致病
羊瘙痒病
疯牛病
库鲁病
克雅病
逆转录病毒
HIV:有HIV-1(世界范围的流行),HIV-2(非洲范围的流行)
配体:gp120(抗原高度变异性) 受体:CD4(主要),CCR5,CXCR4(次要)需要两者共同的作用???
损伤的细胞:cd4+T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人类疱疹病毒
形态结构:球形,线性双链DNA
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的急性期发生水疱性皮疹;分为HSV-1,以及HSV-2

感染后的细胞会出现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多口-手&经口传播
致病性
原发感染
抗毒药物对于原发感染有效,但是对于复发感染无效果
HSV1的感染多见于婴幼儿
HSV2的感染多见于性生活开始之后,生殖器疱疹
潜伏感染以及复发
HSV1:多潜伏于三叉神经节和颈上神经节
HSV2:多潜伏于骶神经节
先天的感染:可以造成胎儿畸形HSV1,HSV2进过产道分娩时导致新生儿疱疹(可以通过剖宫产解决)
与宫颈癌的关系:HSV2
免疫性:细胞免疫为主
水痘(一次之后不在发生)-带状疱疹病毒(会复发)
生物学性状
一个血清型
传染源:患者
传播途径:呼吸道接触传播
靶细胞:皮肤细胞
致病:
巨细胞病毒(CMV):先天性畸形最常见的病原体
生物学性状
种属特异性高
有嗜酸性包涵体——”猫头鹰眼“状
虫媒病毒以及出血热病毒
虫媒病毒
乙型脑炎病毒
生物性状
结构:有三种蛋白,E膜蛋白,M衣壳蛋白,C胞膜蛋白
抗原:稳定且只有一个血清型
主要的传染源:幼猪 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 猪→蚊→猪/人的传播环节 10岁以下易感染
致病机制
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
细胞因子
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免疫损伤
主要的免疫:体液免疫为主
登革热病毒
森林脑炎
传染
源头:野生动物
媒介:蜱
传播途径
蜱虫的叮咬
饮用生羊奶经过胃肠传播
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HAV):主要是青少年儿童为主 主要是粪口传播
免疫性: HAV IgM:在感染早期即出现,维持两个月左右 HAV IgG:在急性期后期或者恢复期早期出现,可以持续多年,有免疫保护
检测: IgM:用于急性感染检测 IgG:用于既往感染检测
乙型肝炎(HBV)
生物学性状
形态结构
小球形颗粒
管型颗粒
大球形颗粒(Dane)
核心:双股环状DNA和dna多聚酶
外衣壳:脂质双层,蛋白质,糖蛋白(HBV的表面抗原:HbsAg) 衣壳蛋白内有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
内衣壳:20面体
HBV抗原
HBsAg:糖蛋白,有抗原性,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由于其有很多的亚型,所以制备的疫苗有交叉保护作用(a) 抗HBs:中和抗体 抗前S1和抗前S2抗体:中和抗体
HBcAg:存在于Dane颗粒中,血液中不能检测出来(仅存在于肝脏细胞上面),细胞表面表达的HBcAg是宿主CTL作用的主要靶抗原
HBeAg:可溶性蛋白,可以有离于血液中,是HBV复制以及血清有强感染性的标志 抗HBe:对HBV感染有一定保护作用,是愈后良好的征象。
HBxAg
传染
传染源:患者,ASC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以及医源性性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
性接触传播
致病机制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肝脏细胞的损伤
体液免疫的损伤: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积 肝外损伤:三型变态反应 肝内损伤:急性肝坏死
检测方法(检测方法在其中最多)
血清DNA检测
血清DNA多聚酶检测
HBV两对半的检测
HBsAg(+):提示HBV感染,见于急、慢或无症状携带者,有传染性,持续6个月以上转为慢性。
抗-HBs(+):中和抗体,已恢复或痊愈,或接种HBV疫苗,效价高低与预后呈平行关系。
HBeAg(+):HBV复制,强传染性,转阴性表示复制停止。
抗-HBe(+):保护性Ab、HBV复制减少,有一定免疫力,预后良好。出现变异株者例外。
抗-HBc IgM:感染早期,HBV复制,有传染性;IgG:高滴度表示为急性,低滴度表示曾感染
丙型肝炎(HCV)
HDV:属于缺陷病毒,需要HBV 的HBsAg作为胞膜蛋白才可以复制
五种肝炎的病毒对比图
呼吸道感染病毒
正黏附病毒:单链分节段的RNA
流感病毒
分型
甲:范围广,并且有高度的变异性
乙
丙
形态结构:球形或丝状,有胞膜
核心
病毒核酸:为分节段的单链负股RNA;这使得病毒在复制的时候易发生变异产生新的毒株
核蛋白NP
核糖核蛋白(核衣壳):呈螺旋对称
RNA多聚酶
胞膜:有两层
内层:为病毒基质蛋白M1,占40%,促进病毒的装配, 具有稳定性以及特异性
外层:脂质双层膜,有两种两种糖蛋白刺突,即HA(血凝素),NA(神经酸氨酶),5:1比例
HA: 1.凝集红细胞 2.吸附宿主细胞 3.抗原性,但是结构容易发生变化
NA: 1.参与病毒的释放 2.有抗原性,但是抗原性比较弱
病毒的复制:与其他的RNA病毒不一样,流感病毒的复制是在细胞核里面复制的
分型与命名:根据NP,M蛋白分型
变异
抗原飘移:不会产生新的亚型,点突变
抗原转换:会导致新型亚型出现,两种不同的流感病毒的基因重配
所有的哺乳动物的流感病毒都来自禽类 禽类(流感基因库) 猪(中间宿主)猪猪的气管上有两种受体,可以当作基因的混合器,从而产生基因重组,导致抗原转换
培养特性(鸡胚)
初次分离:羊膜腔
传代适应后接种于:尿囊腔
致病性
传播:飞沫传播
传染源:患者,隐性患者,被感染的动物
机制:1.在呼吸道柱状上皮增殖,不引起病毒血症 2. NA可降低细胞表面粘度,使细胞表面受体暴露,便于病毒侵袭
症状
症状:和干扰素有相关
并发症
 注意,reye综合症和退烧药使用不当有相关
子主题
副黏附病毒:单负链RNA
麻疹病毒
传播:飞沫传播
致病: 第一次病毒血症 第二次病毒血症 亚急性硬化脑炎,几率小,并发前时间长 有Koplik斑
腮腺炎病毒
传播:飞沫传播
致病:流行性腮腺炎
副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致病:肺炎,细支气管炎
其他
风疹病毒
先天性风疹综合正症:孕妇早期感染,导致胎儿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