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项第一章:第二-三节 思维导图
分别从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常规信息系统集成技术,进行梳理和阐述,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需要的收藏。
编辑于2021-06-21 11:29:24第一章:信息化和信息系统:第二-三节
9.信息系统生命周期
9.1系统规划: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
9.2系统分析:需求分析
9.3系统设计:概要设计与详细设计
9.4系统实施:编码、测试
9.5运行维护
10.开发方法
10.1结构化方法
10.1.1构成: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结构化程序设计
10.1.2优点:①开发目标清晰化②开发工作阶段化③开发文档规范化④设计方法结构化
10.1.3缺点:①开发周期长②难以适应需求变化③很少考虑数据结构
适合于数据处理领域的问题,但不适应于规模较大、比较复杂的系统开发
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和模块化设计
10.2面向对象方法
10.2.1优点:①系统描述及信息模型与客观实体对应②符合人们思维习惯③利于用户与开发人员交流④缩短开发周期⑤适用于各类信息系统开发
10.2.2缺点:①必须依靠一定的OO技术支持②大型项目受限③不能涉足系统分析之前的环节
10.3原型法
10.3.1原型应当具备的特点:①实际可行②据有最终系统的基本特征③构造方便、快速,造价低
10.3.2优点:①缩短周期、成本,降低风险②用户易理解系统功能和结构,利于运行维护③增加用户满意度,提升开发成功率
10.3.3缺点:对开发和管理水平要求高
10.3.4适用于:①需求不明确的系统开发和管理决策方法程度不高的项目②分析层面难度大、技术层面难度不大的系统
10.4面向服务的方法
优点:信息系统快速响应需求与环境变化,提高系统可复用性、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
跨构件的功能调用:则采用接口的形式暴露出来。进一步将接口的定义与实现进行解耦,则催生了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开发方法。
10.5构件:系统中实际存在的可更换部分,它实现特定的功能,符合一套接口标准并实现一组接口
11.OSI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
11.1从下到上七层
①物理层:物理联网媒介;协议:RS232;V.35;RJ-45;FDDI
②数据链路层:控制网络与物理层之间的通信,主要功能为将从网络层接收到的数据分割成特定的可被物理层传输的帧;协议:IEEE802.3;HDLC;PPP;ATM
③网络层:将网络地址翻译成对应的物理地址,并决定如何将数据从发送方路由到接收方;协议:IP;ICMP;IGMP;ARP;IPX
④传输层:负责确保数据可靠、顺序、无错地从A点传输到B点。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数据传送,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协议:TCP;UDP;SPX
⑤会话层:负责在网络中的两节点间建立和维持通信,以及提供交互会话的管理功能;协议:RPC;SQL;NFS
⑥表示层:如同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翻译官,数据将按网络能理解的方案进行格式化;管理数据的解密加密、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协议:JPEG;MPEG;ASCII;GIF;DES
⑦应用层:负责对软件提供接口以便程序能使用网络服务;协议:HTTP;Telnet;FTP;SMTP
11.2网络层重要协议
11.2.1 IP: (Internet Protoco)协议是在网络层的核心协议,在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间传送数据包,它还提供对数据大小的重新组装功能,以适应不同网络对包大小的要求。所提供的服务通常被认为是无连接的和不可靠的。
11.2.2 ARP(地址解析协议)用于动态地完成IP地址向物理地址的转换。物理地址通常是指计算机的网卡地址,也称为MAC地址,每块阿卡都有唯一的地址:
11.2.3 RARP(反向地址转换协议)用于动态完成物理地址向IP地址的转换。
11.2.4 ICMP(网际控制报文协议)。它是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报告差错、提供意外情况信息)。这些控制消息虽然并不传输用户数据,但是对于用户数据的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11.2.5 IGMP允许Internet中的计算机参加多播,是计算机用做向相邻多目路由器报告多目组成员的协议
11.3传输层重要协议
11.3.1TCP:(传输控制协议)采用了重发技术,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全双工的数据传输服务。TCP协议一般用于传输数据量比较少,且对可靠性要求高的场合。
FTP/HTTP/Telnet/SMTP
11.3.2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协议,可以这样说,TCP有助于提供可靠性,而UDP则有助于提高传输速率。 UDP协议一般用于传输数据最大,对可靠性要求不是很高,但要求速度快的场合。
TFTP/DNS/DHCP/SNMP
11.4会话层重要协议
11.4.1NFS:(网络文件系统)可通过网络,让不同的机器、不同的操作系统能共享彼此的文件
11.5应用层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S:安全版HTTP;FTP:文件传输协议;TFTP:简单文件传输协议,不复杂,开销不大的文件传输;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从源地址到目的地址传输邮件的规范;POP3邮局协议版本3:规定怎样将个人计算机连接到Internert的邮件服务器和下载电子邮件的电子协议
……
11.6TCP/IP协议
12.网络互联设备
13.网络储存技术
DAS
不需要网络
NAS
特点:通过网络接口与网络直连,用户通过网络 访问。将储存设备通过标准的网络拓扑结构(如以太网)联接到一系列计算机上。
优缺点:速度快,传输速率高,即插即用。难以获得满意的性能。
SAN
特点:通过交换机将磁盘阵列与服务器联接的专用子网。采用块级别储存。将设备从以太网中分离,成为独立的储存网络。
优点:管理方便,无限的拓展能力。
14.网络规划与设计
14.1网络规划
14.1.1网络需求分析
14.1.2可行性分析
14.1.3对现有网络的分析与描述
14.2网络设计(分级设计模型)
14.2.1接入层:网络中直接面向用户连接或访问网络的部分称为接入层,将位于接入层和核心层之间的部分称为分布层或汇聚层。接入层的目的是允许终端用户连接到网络,因此,接入层交换机(或路由器,下同)具有低成本和高端口密度特性。
14.2.2汇聚层:核心层和接入层的分界面,完成网络访问策略控制、数据包处理、过滤、寻址,以及其他数据处理的任务。汇聚层交换机与接入层交换机比较,需要更高的性能,更少的接口和更高的交换速率。
14.2.3核心层:网络主干部分称为核心层,核心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高速转发通信,提供优化、可靠的骨干传输结构, 因此,核心层交换机应拥有更高的可靠性,性能和吞吐量
14.2.4设计原则:①可靠性:网络的运行是稳固的;②安全性:包括选用安全的操作系统、设置网络防火墙、网络防杀病毒、数据加密和信息工作制度的保密;③高效性:性能指标高,软硬件性能充分发挥;;④可扩展性:能够在规模和性能两个方向上进行扩展
14.2.5工作内容:(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2)主干网络(核心层)设计(3)汇聚层和接入层设计(4)广域网连接与远程访问设计(5)无线网络设计(6)网络安全设计(7)设备选型
14.3网络实施
15.信息安全的基本要素
15.1机密性: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或进程。
15.2完整性:只有得到允许的人才能修改数据,并且能够判别出数据是否已被篡改。
15.3可用性:得到授权的实体在需要时可访问数据,即攻击者不能占用所有的资源而阻碍授权者的工作。
15.4可控性:可以控制授权范围内的信息流向及行为方式。
15.5可审查性:对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提供调查的依据和手段。
16.数据仓库技术
16.1常见数据库
Oracle/SQL Sever/My SQL/Mongo DB(非关系型)
16.2数据仓库定义: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非易失的、且随时间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 支持管理决策 。
17.中间件技术
17.1定义:在一个分布式系统环境中处于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的软件.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中间件位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资源和网络通信。
17.2由底向上划分为3类
①底层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JVM(java虚拟机)、CLR(公共语言运行库)、ACE (自适配通信环境)、JDBC (JAVA平台,数据库连接)和ODBC(WINDOWS平台,开放数据库互连)等,代表产品主要有SUN JVM和MicrosoftCLR等。
②通用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CORBA(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J2EE、MOM(面向消息的中间件)和 COM等,代表产品主要有IONA Orbix、BEA WebLogic 和 IBM MQSeries等。
③集成型中间件的主流技术有WorkFlow和EAI(企业应用集成)等,代表产品主要有BEAWebLogic和IBM WebSphere等。
17.3不同层次的产品集成,使用不同技术
①底层传输层:CORBA
②不同系统信息传递:消息中间件
③不同硬件和操作系统集成:J2EE
④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RPC
⑤分布式对象中间件:OMG的CORBA,SUN的RMI/EJB,微软的DCOM
⑥事务中间件,IBM/BEA的Tuxedo,支持EJB的JavaEE
18.高可用性和高可靠性的规划与设计
18.1可用性: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比例。用两次故障之间的时间长度来表示。
18.2可靠性:软件系统在意外或错误使用的情况下维持软件系统功能的能力。
18.3可用性战术
①错误检测:战术包括命令/响应、心跳和异常。
②错误恢复:战术包括表决、主动冗余、被动冗余。
③错误预防:战术包括把可能出惜的组件从服务中删除、引入进程监视器。
立项
开发
运维
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