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经济学导论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有关政治经济学导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
编辑于2021-06-21 22:18:00导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一)词源学中的“经济”与“政治经济学”
1.中国典籍中“经济”一词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贫民的意思。
2.“经济”的现代含义
①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活动
②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③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
④节约
3.西方的“经济”和“政治经济学”词源
在古希腊,色诺芬在《经济论》中首次使用经济一词,含义是家庭管理。
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概念,含义为社会的或国家的经济学。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对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是:“作为为政治家或立法者服务的科学分支,政治经济学有两个明确的目标:首先,它要为人们提供,或者更恰当地说,使人们能够为自己提供丰厚的收入或生活资料;其次,向国家或全体国民提供足以维持公用事业的财源。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要使民富国强。”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来源
古典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的。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标志着古典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建立。
古典政治经济学将研究由流通过程延伸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把资本主义生产看做增加国民财富的最有效的源泉,论证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部联系。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克服了它的阶级局限和历史局限,完成了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1867年马克思出版《资本论》第1卷,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基础
理论是实践的反映。任何一个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学说必定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
1.社会经济条件: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兴起,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激化。
2.政治条件:工人革命运动兴起,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观察和研究分析日益尖锐化的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基本矛盾,并立足于正在不断形成并日益壮大的无产阶级普遍要求,创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三、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结合的产物,其中蕴含的经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的经济思想
1.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发展,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关于新民主主革命的任务。
4.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结构。
(二)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成就与影响:在总路线的指引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机结合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国道路;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国内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和方针:处理好农轻重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积累和消费关系;综合平衡等。
这一时期的成就与不足: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有曲折甚至有失误,但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和物质技术基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丰富和发展的四大要点:
将经济发展置于中心地位,同时不断改进发展理念、优化发展方式。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有机结合。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导论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二、列宁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阶段。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列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创造性发展。
概括起来,列宁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突出表现在:
对处于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的深刻剖析,形成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经济理论;
亲自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使社会主义第一次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在革命胜利后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形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列宁的社会主义过渡和建设理论
首先,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形成。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条件是其生产力水平超过资本主义。
其次,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特别是东方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通过保留商品货币关系,借以形成和发展壮大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再次,1920年年底至1921年年初实施新经济政策,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最早理论探索和实践。新经济政策所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农民经济活动自由和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实际上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市场经济。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主要发展:
生产力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革命胜利后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多种所有制下的社会主义实践;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了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的经济建设。苏联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虽然有曲折和教训,但也积累了重要经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发展。
1.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思想
首先,在一个农业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前提是实现工业化,否则,社会主义国家就不能保持经济上的独立。工业化速度是事关社会主义政权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其次,工业化资金的积累,在当时的条件下只能依靠国内积累。当时采取的办法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转移农业剩余,为工业部门提供积累。
再次,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具体道路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长期轻视、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消费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2.农业集体化思想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主要内容是: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取消农民的土地、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在农业生产经营上,取消农民家庭的独立经营,转变为集体农庄的统一经营,如集体耕作、统购统销;
在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路径上,采取了国家自上而下的强制推进方式,而非农民自主自愿选择。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利弊与教训:
利:保证了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实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
弊:破坏了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教训:其一,对小生产的改造是长期过程,农业集体化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不能以行政强制;其二,集体化要以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为基础,必须和机械化相结合来进行。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
斯大林承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经济。他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在这两种不同所有制之间必然存在着商品交换。与此相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价值规律仍然发生作用。斯大林在强调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客观性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些重要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都是历史范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商品和货币都会消亡,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所以,斯大林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货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仍然起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斯大林的这一发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第一,不承认全民所有制各企业之间的交换是商品交换;
第二,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与集体农庄之间的交换也并不是自愿进行的等价交换,本质上是不等价的行政性物资调拨,价格实际上只起到计量单位的作用。
4.苏联模式
主要内容: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具体表现:
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是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农村集体所有制;
从资源配置机制看,实行中央计划经济,排斥市场机制,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没有自主权;
从经济结构看,坚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农轻重比例、积累—消费比例失调。
利弊分析:
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曾经对于巩固、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过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弊:第一,管的过死,束缚了企业、个人等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第二,经常出现供求脱节,资源配置不合理;第三,人民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