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大肠疾病
大肠疾病思维导图。该导图介绍了大肠良性疾病、大肠恶性疾病、结直肠癌外科分期等。内容简洁明了,可供您学习参考。
编辑于2021-06-22 21:11:45大肠疾病
总论
齿状线
直肠肛管检查
1. 膝胸位或肘膝位(KC):查体最常用体位
2. 截石位:经过天然腔隙检查或治疗的体位:尿道,阴道,肛门,内镜治疗等
3. 蹲位:直肠脱垂检查
4. 弯腰前俯位:直肠肛管检查或泌尿男科取前列腺液
5. 左侧卧位:检查pp
对比:右侧卧位:检查jj
大肠良性疾病
I. 痔
内痔
诊断
无痛性便血
供血
直肠上动脉
部位
截石位:3、7、11点方向
分度
I°:仅便血,痔核不脱出
II°:排便时痔核脱出,便后自行回纳
III°:痔核脱出后无法自行回纳,用手可帮助回纳
IV°:痔核用手帮助也无法回纳
查体
肛门指诊:痔块柔软,一般摸不到;用于排除直肠癌
肛门镜窥视内镜可确诊
治疗
轻度
I°或II°:套扎或打针注射硬化剂
重度
III°或IV°:PPH手术(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齿状线上2cm,环形切除2cm粘膜及粘膜下层,使下移的肛垫上移。相当于断流术
外痔
诊断
无痛,瘙痒
内裤让外痔瘙痒不适,外痔让内裤潮湿不适
血栓性外痔
诊断
肛门周围剧烈疼痛+肛周暗紫色长条形或椭圆形肿物
治疗
剥离外痔和血栓
混合痔
治疗
外痔剥离,内痔结扎
II. 肛裂
好发部位:后正中心线:截石位:6点;KC位:12点
三联症
A. 主要:周期性便痛(主要症状)
排便时痛
大便牵张裂口
便后暂时缓解
便后剧痛
内括约肌痉挛
B. 次要:便秘(又是原因,有时结果——恶性循环)
C. 便鲜血
慢性肛裂
表现
三联征:前哨痔,肛裂(齿线之下),肛乳头肥大(齿线之上)
治疗
止疼为主
保守
急性:高锰酸钾坐浴+润便
禁忌直肠指针
慢性:高锰酸钾坐浴+润便+扩肛(解除括约肌痉挛)
手术
保守无效者:肛裂切除术(切除前哨痔、肛裂边缘、肥大的肛乳头)或内括约肌切断术
III. 直肠及肛管周围间隙脓肿
表浅
肛周脓肿
最常见
疼
肛门疼痛,红肿热痛
局麻下,在肛周皮肤波动明显处做与肛门口呈放射状切口,引流
深部
肛提肌以下
坐骨肛管间隙脓肿
发热+肛门疼
红肿热痛
腰麻下,经会阴部,距离肛门边缘3-5cm做与肛缘平行的弧形切口(避免损伤括约肌)
肛提肌以上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
发热
腰麻下。经直肠,在直肠指检,直肠波动最明显处做经直肠切口
IV. 肛瘘
脓肿发展而来
分类
最常见:肛管括约肌间型
最少见:肛门括约肌外型
诊断
1. 病史
抵抗力低下,导致肛窦内向上开口的肛门腺被大肠杆菌逆行感染
既往有肛周脓肿的病史
2. 表现
肛周瘘管外口反复流出污秽液体
3. 查体
直肠指检:触摸到火山口样内口,壁内的条索状瘘管
治疗
瘘管不能自愈,只能手术;手术关键是判断瘘管与外括约肌的关系
低位(外括约肌深部以下)
低位单纯性肛瘘:肛瘘切除
低位复杂性肛瘘:肛瘘切开
高位(外括约肌深部以上)
高位单纯性肛瘘:挂线疗法
高位复杂性肛瘘:分期治疗,先使之成为单纯性肛瘘,再挂线
Goodsall法则
以外口位置为基础,预测内口位置
大肠恶性疾病
诊断
表现
中老年≥50岁
因便血来院就诊
查体
首选:直肠指诊(70%阳性率):肿物不规则,质硬,固定
检验科
术前定性
CEA(45%阳性率)
术后疗效评定或复发评定
术后CEA未明显下降说明可能有肿瘤的残留
术后CEA持续上升说明肿瘤复发
手术切除范围依据是影像科,不是CEA
影像科
定位,定量;术前分期
X线造影:看全部,看轮廓
CT:结肠癌
MRI:直肠癌
确诊:肠镜
治疗
术前准备
3日法
无食物,无粪:进流食+肠道排空(口服聚乙二醇泻药+肥皂水洗灌肠)
无菌:口服肠道抗生素:庆大霉素或甲硝唑
1日法
肠道排空(口服聚乙二醇)+口服抗生素(庆大霉素或甲硝唑)
术中
无瘤:肠腔化疗,灌注5-FU
无菌:腹腔灌注蒸馏水
直肠癌
诊断
早期: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表面鲜艳,或粘液脓血便
晚期:梗阻+直肠刺激征:里急后重
治疗
看上下
定位/分界
以腹膜折返为界
上段直肠癌
下段直肠癌
以肿瘤下段确定位置分界
低位直肠癌(距离齿线<5cm,肛门口<7cm)
中位直肠癌(距离齿线5-10cm)
高位直肠癌(距离齿线>10cm)
保肛
手术
距离肛门口<7cm或距离齿线<5cm
A. Miles手术:不保留肛门:腹会阴联合根治术+永久造瘘
M→没→肛门没了
B. Hartmann手术
年老体弱不能耐受Miles手术者
肠道切除+淋巴结清扫,残留近端肠管造瘘,远端扎闭
距离肛门口≥7cm或距离齿线≥5cm
A. Dixon手术:保留肛门:经腹直肠癌前切除术
D→腚→腚保留
B. 急性肠梗阻:横结肠或乙状结肠造瘘
C. 肠梗阻(3-5天):Hartmann手术
D. 交界
乙状结肠直肠交界:I期造瘘,II期手术
直肠乙状结肠交界:Dixon手术
E. 扩展
行直肠手术时,至少要保留5cm的直肠残端与肛管相连才能保持正常的排便功能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位于齿状线上1cm才能保持正常的排便功能
三5一2原则
齿状线5cm以下:不保留肛门
胃肠道肿瘤最基本化疗药:5-FU+亚叶酸钙
中低位直肠癌做TME手术,切直肠系膜指征:5cm
切除肠道距离肿瘤超过:2cm
低位直肠癌至少1cm
结肠癌
右半结肠癌
诊断
局部:肿块
全身:中毒,贫血,发热
治疗
根治性切除术:切右半结肠+清扫淋巴结:肠系膜上动脉根部淋巴结。
左半结肠癌
诊断
早期:早期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血和大便混合,暗紅色
晚期:肠梗阻
治疗
I期:横结肠造瘘或肠内安放支架
II期:根治性切除术(切左半结肠+清扫淋巴结: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
转移癌
单发
小肝癌
手术:转移性肝癌肝脏切除:完全切除肿瘤(切缘距离肿瘤>1cm),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肝脏组织
大肝癌
先:全身新辅助化疗+靶向治疗;再手术:完全切除肿瘤(切缘距离肿瘤>1cm),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肝脏组织
多发
≤5个
不大、不多、不深
手术:转移性肝癌肝脏切除:完全切除肿瘤(切缘距离肿瘤>1cm),最大限度保留健康肝脏组织
病理
A. 好发部位
第一:直肠(壶腹部);第二:乙状结肠
B. 组织分型
第一: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较好);第二位:粘液腺癌(较差)
C. Dukes分期
A期:仅限于肠壁内未穿出深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80%。术后可不做化疗
A1期:粘膜
A2期:浅肌层
A3期:深肌层
B期:癌肿侵犯浆膜层或浆膜外,无淋巴结转移。术后5年生存率:65%
C期:有淋巴结转移。术后5年生存率:30%
C1:结肠壁及结肠旁淋巴结转移
C2:系膜及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
D期:远处转移
肝、肺
D. 胃肠道肿瘤中:肠癌预后最好,胃癌预后最差
致癌因素
疾病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直肠腺瘤:日本血吸虫
溃疡型结肠炎
基因
癌基因激活:EGFR,K-Ras;抑癌基因识货==失活:APC、DCC、P53
错配修复基因:MMR
基因过度表达:COX-2
结直肠癌外科分期
TNM分期
T
T1:粘膜及粘膜下层
T2:肌层
T3:穿透肌层到浆膜下层(含浆膜层)
T4:穿透浆膜层,或侵犯其他脏器
T4a:无邻近器官侵袭
T4b:出现邻近器官侵袭
N
N1:1-3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N2:≥4个区域淋巴结转移
M
远处转移即为M1
肝、肺多见
比较
林奇综合征
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导致基因不稳定,可出现遗传性非息肉病结肠癌
肿瘤分期指导治疗方案
I期不建议新辅助或辅助治疗
II-IV期中低位直肠癌TME术前建议新辅助放化疗(降期,提高保肛率)
III-IV期直肠癌建议辅助化疗
II期,无高危复发因素不做化疗,有高危复发因素者,建议放化疗
肠息肉
肿瘤性息肉
绒毛状腺瘤:最易恶变
非肿瘤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血吸虫
错构瘤性息肉:儿童肠息肉、小肠PJS
增生性息肉:最多见
治疗
高位带蒂息肉:内镜下高频电灼切除
低位带蒂息肉:结扎法
肠息肉病
FAP(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APC基因突变
婴幼儿期并无息肉,常开始于青少年。癌变的倾向性很大
结肠布满腺瘤,直肠病变相对较轻
手术: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
Pentz-Jeghers综合征
也称:色素沉着肠息肉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青少年多见。可恶变
临床表现
口周:黑色素斑
小肠:错构瘤
此病本身可恶变,但错构瘤息肉不恶变
治疗
口周色素:不治
小肠,对症治疗,无症状者不治
出血或肠套叠者,可切除部分肠道
Gardner综合征
容易恶变的结肠息肉+多发性骨髓瘤+多发性软组织肿瘤
Turcot综合征
肠多发性腺瘤+中枢系统恶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