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二里头2
二里头2思维导图。该导图介绍了生产与经济、文化成分与形成机制、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等,可供您学习参考。
编辑于2021-06-22 21:17:21二里头2
生产与经济
漆器制造业
主要工艺品:朱漆瓜棱碗、卷云纹鼍鼓
漆器制作流程
制胎、雕花、兑漆、髹漆、彩绘和镶嵌等工序。主要有木胎、夹纻胎、皮胎、竹胎几种,春秋以前主要用木胎,有少量皮胎,主要用于盾牌。漆液是半透明体,要想有颜色,必须加入相应原料。
器形觚最多
陶器烧造业
陶坯成型工艺,手制、模制、轮制。一般来说,大型器物都是采用泥条盘筑法,器物口沿一般要经过轮修,鋬、流等地方为捏制,简单器物快轮成型。 陶窑一般由窑室、窑箅、窑柱和火膛组成。
白陶器: 以高岭土为原料,烧制温度大约在1000度左右,器表和陶质都成白色或灰白色。质地有粗细两种,粗者龙山时代即已出现,细者晚至夏代。西周之后逐渐衰落。 (斗笠姓白陶器、白陶盉)
硬陶: 主要原料为高岭土,烧成温度为1150度,含铁量高,器表大都拍印有几何纹饰,有些胎体烧结,清脆,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 (硬陶鸭形壶)
釉陶: 原始陶器,质料与硬陶差不多,氧化铝含量较高,烧成温度为1200度。无透明性。
陶器上的刻符与文字
骨角蚌牙器制造业
骨器种类: 农具有铲;工具有锥、凿、锛、刀;渔具有镖;兵器有镞;生活用具有笄、匕等。
制骨工具: 铜锯、铜刀等
卜骨: 只灼不钻
制车业
二里头遗址Ⅻ区,双轮车辙印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南侧大路,车辙痕
邯郸薛庄下七垣文化车辙
纺织业
二里头贵族墓出土铜器上的平纹纺织品印痕
文化成分与形成机制
一、文化成分分析
1.基本陶器组合
四足方鼎
二里头遗址出土数件小型陶方鼎,都是口稍大于底,方体深腹,四足。其中一件饰弦纹和曲折纹,并有铆钉形装饰。这与郑州商城出土的二里冈期大型铜方鼎在形制上非常相近。它们本身可能是模型或玩具,但这种创制无疑代表了一种新观念的产生。从夏后氏铸鼎“四足而方”的文献记载和陶方鼎上的仿铜作风看,这种方鼎在初创时倒很有可能是铜的。
2.外来文化因素
下七垣文化:蛋形瓮
马桥文化:几何印纹硬陶鸭形壶(长江下游因素)
还有北方草原的因素
斗鸡台文化:釉陶尊
齐家文化:花边口圆腹罐
岳石文化:素面甗
绿松石铜牌饰:四川广汉、甘肃天水
3.对外影响因素
晋中白燕文化、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
甘青齐家文化
海岱岳石文化
荆南寺文化、斗鸡台文化、三星堆文化、马桥文化(上海)
4.二里头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复杂性
嵩山南北的煤山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是孕育二里头文化的重要源泉
在文化互动关系上,以二里头文化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为主,二三期时向外输出以铜质酒礼器和玉质礼器为代表的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礼制,而周边地区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次之,会主动吸收玉器、绿松石、原始瓷、白陶等外来文化高级物品,即使有些外来日用陶器因素,也被消化溶解,充分体现出其核心文化的强势地位。
在二里头四期晚期被动吸收下七垣文化和岳石文化的成组文化因素,很可能与商夷联盟西进灭夏的大规模军事侵入和人群迁移有关。
二、文化形成机制
嵩山南北的龙山晚期文化遗存仍处于互相对立和相互抗衡的状态。远没有达到政治上的完全统一,与文献记载中的尧舜禹时代万邦林立的社会局面相吻合。
嵩山南北文化格局与聚落形态的演进:
龙山晚期到二里头文化时期,嵩山以南的煤山文化和嵩山以北的王湾三期文化逐渐从南北对峙走向整合,聚落形态亦由多中心、对抗式聚落布局演进到单中心、凝聚式的布局结构。
这显然是统一的政治秩序得以建立以及由此造成的区域内背景复杂的不同人群得以整合的结果。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
一、夏文化概念与夏商分界问题
夏人活动主要在环嵩山一带
由已知推未知的夏文化探索条件
只有确定早商文化才能往前推定夏文化
只有确定成汤亳都所在,才能确定早商文化
夏文化探索第一阶段
1926年,李济赴山西夏县对夏后氏进行考察,随后主持发掘西阴村遗址
30-40年代,徐中舒、翦伯赞、范文澜将已发现的仰韶时代或龙山时代文化遗存作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
夏文化探索第二阶段
1959年以徐旭生对豫西“夏墟”调查为标志,中国考古学界进入了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田野调查来探索夏文化的新时期。
这一阶段围绕夏文化的概念、哪种考古学文化是夏文化、夏商文化分界等问题的讨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夏文化概念的探讨
考古学上讨论的夏文化,不是夏代的文化,而是一种以夏族为代表的国族所创造和使用的考古学文化。
二里头文化的时空范围是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文化存在时间和活动地望基本吻合,自然成为探索夏文化最重要的对象,或者说最有资格担任夏文化的称号。
1980年代至今,由于偃师商城的发现,学界对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这一基本观点达成了共识
偃师商城小城的始建年代可以视为商代开始的时间界标,为二里头四期偏晚阶段所修筑
二、早期夏文化与“新砦期”遗存
登封“禹都阳城”的考古发现
二里头夏文化的形成动机
二里头文化应当就是夏启征伐敌对势力并在广大区域内推行强权之后所形成的以夏人为代表的一种国族的文化。它的形成前提,乃是夏王朝在嵩山南北的出现及其地位的确立。
二里头文化的最终形成,从时间上应相对滞后于夏王朝的出现。王湾三期文化与煤山文化的末期或“新砦期”的绝对年代,都有可能已入夏代。但是作为可确定的夏代的夏文化则只有二里头文化。在此之前显然不能有,也不可能有所谓的“早期夏文化”。因为那时,作为一种国族文化的夏文化还未形成。
关于新砦期文化遗存
得名于新密新砦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 ,遗址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中心区发现与祭祀有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基址,外围则发现有内、外壕沟等防御设施。
关于新砦期遗存性质的几种观点
邹衡:新砦期是二里头一期偏早阶段,新砦期应纳入二里头和二里头一期认为是早期夏文化
李伯谦:“禹都阳城”即河南登封王城岗为夏禹之居;新砦期是后羿代夏阶段,二里头为少康中兴。
杜金鹏:新砦期和二里头一期应合并成独立的新砦文化,与二里头共同组成夏文化。
许宏:有条件的不可知论,没有获得决定性证据的前提下,一切对夏文化探索的学术讨论都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推论或者假说
东下冯
一、发现与命名
二、分期、年代与分布
三、文化特征
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比较
平面呈“回”字形的里外双重围沟的聚落与窑洞式建筑不见于二里头文化。而二里头文化的大型庭院式建筑基址却不见于东下冯文化。
东下冯文化发现的窑洞墓不见于二里头文化,墓葬中极少见有酒器随葬。
东下冯文化的陶器群中褐陶所占比例较高,仅次于灰陶。自早到晚均以绳纹为主,而篮纹、方格纹很少。炊器为罐、鼎与鬲、甗、斝等空三足器并重,而后者在二里头文化中少见。
四、源流与性质
东下冯文化是承继龙山时代三里桥文化,并吸收陶寺文化和晋中龙山文化的少量因素而成长起来的。
随着夏商王朝更迭,商人势力接踵而来,分布范围基本覆盖了东下冯文化的分布区。
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二里头文化属于夏人文化,东下冯文化可能为夏代唐人的遗存,两者似乎为联盟关系。
东下冯文化的相关认识
东下冯文化可能为唐人的遗存。
在夏代唐人服事夏朝,而其文化虽与二里头文化有很多相似性,但仍有很大的独立性,应为两个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从西河和原的位置看,夏人似乎对晋西南地区仍有一定的防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