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政治经济学——商品与货币
商品与货币2——货币,商品货币是法定货币以外的另一种货币类型,在政府的保证之外货币本身也有其内在的基本价值。帮助小伙伴快速掌握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编辑于2021-12-24 22:34:53商品与货币1——商品
商品经济
含义
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它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面,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一般条件
社会分工
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
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所有者
简单商品经济阶段——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
以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劳动为技术特征。
它从来没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存在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缝隙之中。
基本特征
目的——商品交换以调剂余缺主要目的
内容——商品交换的内容以实物型消费品为主
范围——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狭小
市场经济阶段——发达的商品经济
基本特征
价值规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市场机制成为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
市场经济只是商品经济发展较高级的一个阶段。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但不等于就 是市场经济。当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时,商品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vs市场经济
区别
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通过“交换产品”进行劳动联系的一种的经济形式。它与自然经济的形式相对应。
市场经济是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
有商品经济和有市场,不一定有市场经济,只有当市场机制在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
联系
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必要性
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连续、继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商品经济是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等特征是其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
使用价值
特点
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个体劳动
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生产者都是独立地进行生产的,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产品如何处理,完全是所有者自己的事情。
个别劳动的性质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就体现出来。
社会劳动
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社会分工,生产者的劳动都构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生产的目的是交换,因此各种劳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
社会劳动的性质则是在生产过程后的交换过程中才体现出来。
商品流通过程的二重性
生产中形成的使用价值的流通过程
生产中形成的价值在流通中实现的过程
商品流通的特点
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
内容是等量的价值和异质的使用价值的交换,使个别劳动表现为社会劳动,实现价值;
交换成功后,商品退出流通环节,进入消费。
私人(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是“惊险的一跳”。
当生产者的产品全部交换出去,其个别劳动就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说全部得到社会承认;
当生产者的产品部分交换出去,就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部分得到社会承认
当生产者的产品全部都不能交换出去,生产者的个别劳动就全部都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全部都得不到社会承认。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是商品经济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贯穿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的价值量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是质和量的统一
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同一部门内不同生产者或企业间竞争形成的。
它的客观规定性对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由重要影响;
它不断缩短的趋势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来生产社会所需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总劳动时间。
其条件是增加了社会需求因素时的分析,而不是对第一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否定。
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超额利润
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
概念
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劳动生产率表示方法
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决定条件
劳动客观条件
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水平
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分工协作、决策水平
生产资料的规模、质量、效能
劳动主观条件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劳动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的优劣
关系
其他条件不变时
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使用价值量 变化成正比
劳动生产率变化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价值总量 变化无直接联系
部门劳动生产率一定时
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减少,个别价值下降,在商品价值量一定时,企业按价值量出售商品,则获得超额利润
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只有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于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的,才可获超额利润。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概念
简单劳动
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
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换算(市场决定)
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
形成原因
非自然和生理条件,而是社会分工、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应用程度决定的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产生基础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矛盾解决
交换
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二因素都源于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商品二因素
商品的概念
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交换价值
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价值
含义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
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关系
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是同一事物(劳动)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商品二因素的矛盾,蕴藏着商品经济一系列矛盾的萌芽;
商品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概念
人们在劳动目的、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后果上都各不相同的劳动。是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特点
具体劳动生产出商品的使用价值
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个永恒的范畴
具体劳动只是社会财富的其中一个源泉,因为具体劳动必须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可生产出物质财富
抽象劳动
概念
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是同质的劳动,是指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支出,是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特点
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实体
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
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历史范畴
关系
统一性
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不可分割的。
子主题
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 的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理论价值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为其它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商品与货币2——货币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简单的价值形式
概念
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价值形式质与量
质
两端的商品都有价值,是价值关系
量
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量通过等价物表现
简单价值形式是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简单表现形式
原来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对立表现为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扩大的价值形式
概念
某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的价值形式上
特点
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局限性
无统一的等价物
扩大价值形式中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进一步加深了
一般价值形式
概念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
特点
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商品交换直接从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局限性
一般等价物在时间上不固定、空间上不统一
货币形式
概念
某种商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并固定地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
特点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出现以后,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内在矛盾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
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直接交换的困难,但是并没有消除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反而使二者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
货币本质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出现使商品世界分裂为两极
一极是表示各种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货币是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特性
一极是表示商品价值的货币
货币是特殊的商品,是一切商品的价值的表现材料,执行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价值尺度
含义
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作用
使商品在量上可以比较
特点
只需观念上的货币,只是外在尺度
价格与价格标准
价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格标准
包含一定量的会计单位及其等分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的关系
前者通过后者实现,后者为前者作出技术规定
前者衡量不同商品价值,后者衡量货币本身价值
前者随着劳动生产率而变化,后者则不会
前者是商品经济产物,后者国家法律规定
流通手段
含义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特点
现实货币
商品流通
W--G--W
货币流通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
流通手段一方面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包含商品相对过剩危机的可能
贮藏手段
含义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
作用
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使之与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
特点
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区分
纸币可贮藏吗?
一是持币待购,这种情况下其实是推迟购买,仍是流通手段
二是在纸币本位制时,纸币已成价值的代表, 可以贮藏,但是纸币作为贮藏手段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即纸币面值要等于或低于它代表的社会财富的实际价值
支付手段
含义
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的职能
意义
解决了现金交易中买者暂时不能支付货币的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扩大了商品经济的矛盾,蕴藏危机的可能
世界货币
含义
超出国界,在世界市场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职能
是货币职能在国际上的延伸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派生职能
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涵
内容
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它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
从短期或局部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价格偏离价值的原因是受货币价值变化和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
作用
调节作用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刺激作用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分化作用
价值规律作用导致优胜劣汰,两极分化;改变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借助市场机制来实现的
市场机制是指市场中的各个要素,如供给、需求、价格、利率、竞争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运动机理
基本的有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机制
货币流通规律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商品流通
W----G----W
商品流通中,“商品”经一次转手后即退出运动过程
商品流通具有第一性
货币流通
W----G----W----G----W----G----W……
货币流通的“货币”,则不断重复地媒介着商品的易位,不断地在过程中运动,货币流通是没有止境的
货币流通具有派生性
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服务于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量及其规律
概念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
决定因素
待售商品总量 Q
待售商品的价格水平 P
货币流通速度 V
公式
M=PQ/V
调整公式
PQ-PQ1(赊销商品)+PQ2(到期支付)-PQ3相互抵消M= ——————————————————————— V
纸币流通规律
货币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化
金块——铸币——辅币(贱金属货币)——纸币
演化的必然性
货币形式的内在矛盾——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职能
一方面要求货币单位统一方便(产生铸币)
又“默许”货币流通中 “实际含量” 与 “名义含量” 的区别
可能性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只须观念上的)和流通手段的职能
纸币充当流通手段必须通过国家行使相应的权力才可获得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含义
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发行量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的实际流通数量
公式
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 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 / 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
含义: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从破坏程度上看,可分为三种类型
温和型通货膨胀—年平均物价涨幅为2%--4%
急剧型通货膨胀—物价涨幅为10%以上
恶性的通货膨胀—甚至超过20%--100%
通货膨胀常用指标 ——Consumer Price Index
通货紧缩
由于货币供应下降,流通中的货币相对甚至绝对不足,从而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低迷。
类型
根据持续时间的长短
长期性、中长期、短期性通货紧缩
根据严重程度
轻度、中度、严重性通货紧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