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所说的族墓地,是指商代宗族系统中,以血缘和亲属关系为纽带的同族人埋在一起的墓地。
殷墟族墓地主要分布于殷墟西区、梅园庄、大司空村、刘家庄、后冈、郭家庄、戚家庄、王裕口等地,已发掘墓葬7000余座。
1、墓地内墓葬大多较有规律地成片分布,可以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墓区,中间有空地隔开。而每个墓区内根据墓葬的群聚现象,亦可细分为若干个墓组。
2、不同墓地或墓区出土铜礼器的族徽铭文有所区别,且一般出自规格较高的墓葬中,而同一墓区中的主要铜器铭文则一致。
4、在同一墓地或同一墓区中,规格相同的墓常聚在一起,死者有阶层之分。
5、在殷墟墓地中,经常发现大小相近、彼此相邻、左右并列或前后相随的墓葬成对排列在一起。它们形制相似、时代相近、随葬品组合一致,而且墓主人的头向相同。既有“异穴并葬”,也有“同穴并葬”。
并葬墓主的身份大多是自由民,也有部分是小贵族,他们生前过着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在家庭内部经济地位基本平等,与商王和高级贵族一夫多妻的婚姻形态是不同的。
6、殷墟族墓地中的祭祀遗存,部分见于墓穴内,部分在墓穴之外独成一个单位(分为车马坑、人坑、兽坑等几类)。(大司空村祭祀坑、后岗圆形祭祀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