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欧文亚隆“初版”
存在主义治疗是每一个心理治疗师在其临床工作和个人生活中都可能会采用到的一种精神取向,或者说是生活哲学。心理治疗的根本问题与人类存在的核心问题在这里相遇。 在本书中,亚隆教授从临床经验、实证性研究、哲学文献以及其他大量资料出发,围绕着四个“生命的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逐一进行深入的探讨,阐述每一个存在性关怀的意义,并论述治疗师应该如何通过对他们的理解来进行有效的临床工作。 本书不仅为那些存在主义取向的心理治疗师提供了一部经典的教科书,同时也为所有流派的治疗师以及所有思考过人生意义的人提供了一个对生命和存在进行反思的空间。
编辑于2023-12-13 22:31:59华东师范大学347应用心理学 测量心理学部分 高分必备,结构清晰,答题点清楚,介绍了心理测量的种类和功能,如标准化学绩测验、学绩测验、教师自编课堂测验等,以及这些测验在教育和心理评估中的应用。入探讨了心理测量的各种性质,如心理特质及其可测性假设、CTT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等,这些性质为心理测量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必备资料,复习用、预习用,提高学习效率,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华东师范大学347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导论部分 高分必备,结构清晰,答题点清楚,详细列出了心理学的不同分支,包括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当代心理学分支等,在认知方面,涉及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主题;在情绪方面,涉及了情绪理论、情绪自我调节与控制等内容。必备复习资料,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提高复习效率,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华东师范大学347应用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部分 高分必备,结构清晰,答题点清楚,内容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多个核心研究领域和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一起来学习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华东师范大学347应用心理学 测量心理学部分 高分必备,结构清晰,答题点清楚,介绍了心理测量的种类和功能,如标准化学绩测验、学绩测验、教师自编课堂测验等,以及这些测验在教育和心理评估中的应用。入探讨了心理测量的各种性质,如心理特质及其可测性假设、CTT经典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等,这些性质为心理测量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必备资料,复习用、预习用,提高学习效率,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华东师范大学347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导论部分 高分必备,结构清晰,答题点清楚,详细列出了心理学的不同分支,包括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当代心理学分支等,在认知方面,涉及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主题;在情绪方面,涉及了情绪理论、情绪自我调节与控制等内容。必备复习资料,方便大家备考时翻阅查看,提高复习效率,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华东师范大学347应用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部分 高分必备,结构清晰,答题点清楚,内容涵盖了社会心理学的多个核心研究领域和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一张图带你完全了解相关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帮你提高效率,赶紧收藏下来一起来学习吧~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死亡
什么是死亡焦虑?
某次威胁生命的意外发生之后,一切安然无恙,但是在今后的某个时期突然之间害怕出门,害怕社交等等事情。
死亡焦虑的两种心理防御机制
创造自己独特性,认为自身可以通过独特避免普遍的死亡
寻找某种拯救力量,两者都是对死亡的逃避
皈依宗教性的神或者全能的存有避免死亡
升华,创造成就,将自身及努力奉献给某个他者,在精神上超越死亡
死亡焦虑的正确应对方法
戳破以往存在的防御机制,直面死亡焦虑
找到霍尼,马斯洛所说的真实自我,朝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前进,摆脱强迫性想法,摆脱应然的束缚。
当代心理治疗:存在性小办法,假象葬礼,墓志铭,模拟死亡的到来
自由
现实与挫折导致放弃自由,乃至逃避自由,一蹶不振,陷入内耗
认为人必须受各种限制
存在主义的自由不是完全无拘无束的状态,往往伴随着责任(责任指对自己选择负责的意识)
萨特等人认为自由是指你时刻有选择的自由,无论你的处境是如何的,都有选择如何去面对的自由。自由体现在自己的选择之中,人在选择之中不断成为自己。(选择逃避或面对;选择成为懦夫或者英雄)选择的权利时刻掌握在我们手上,我们就是我们的选择-萨特
人们常见的逃避责任的防御机制,一种维护心理安全感的逃避手段
强迫性
构建一个没有自主体验的精神世界,认为自己的遭遇受到某种不可抗力量的影响,进而陷入某种强迫性的必须的行为。(我必须要足够的财富才能退休,才能享受生活。我必须要足够好才能够和他人交朋友,拥有亲密关系)
通过此方式排斥了自己真正的愿望或者排斥掉了其他的选择。逃避面对选择的责任
转移责任
把个体自身的许多责任转移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认为自己的困境是别人的责任,从而使自己不需要对自己的痛苦负责,(我这么痛苦是你的选择造成的,不关我的事)
例子-男人控诉性问题
否认责任
把自己看作无端卷入事件的的受害者,觉得自己很无辜,认为自己目前的处境,困难与过去的‘选择’无关,逃避过去自己在选择上的责任
逃避自主行为
渴望身体健康,却不去锻炼;渴望亲密关系却不主动;
存在主义治疗关键
帮助人们觉察到自己的责任并承担责任。只觉察到选择上的自由并不彻底,要到承担责任才算彻底。
结果
虽然逃避了觉察自身责任时产生的存在性焦虑,但依然会产生无助感,抑郁。
个体不明白,就算遭遇最悲惨的处境,无论疾病还是死亡,个体依然有选择如何体验,选择对处境的感受,态度等等。
伊比鸠鲁例子 必死,必被流放,可有人能阻止我被流放时会面带微笑吗,你可以绑住我的脚,但绑不住我的意志。
环境因素对人的限制作用的确是很明显,我们无法否认出身,遗传和偶然事件。但这些不能说明我们在这样的的情况情况下就好无责任,毫无选择了,而是要明白,我们对自己能在这样的经历里面获得什么依旧负有责任,对自己的态度负有责任,对伴随而来的痛苦,愧疚,后悔等等感受依旧负有责任。
既不能对不好的环境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因为我们在最终都要承担消极态度所产生的后果,对消极态度产生的一切负责),也不是一种阿Q精神胜利法。而是应该听从真我,起来面对,或许我们到死都无法战胜困境,但是某种对生命的无憾和承担责任带来的对态度的掌握感由此建立。过往建立防御机制就会逐渐松动
马斯洛,R.R.梅 都认为感到内疚,焦虑就意味着人们听到了真实自我的呼唤
内疚,焦虑的作用
以此意识到我逃避,拖延,否认了真实自我的愿望
感到内疚的原因
是因为人们认为自己没有实现真实自我的可能性
构成改变的第一步
直面内疚,焦虑比调用低质量的,固步不前的防御机制更为健康,使个体觉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觉察到这是自己不想要的,自己应该有其他的不同的选择。
第二步:负责任的行动,勇敢的做出选择的决定
面临重大决定时,人有一种’边缘体验‘,即逃避决定,拖延决定,下不了决定。
因为个体产生了一种存在性焦虑,意味着此时此刻没有绝对的外部力量,意味着个体认识到自己无依无靠。
此时个体越是焦虑,就越是需要依赖自己的理性,而非自动化的落入无助感,宿命感或者某种习得性无助中。告诉自己我还有选择,我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我不能在强迫,否定或者转移责任了
孤独
心理孤独
强迫性的神经症状,自我隔离
强迫性的压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自动压抑真实自我。把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当作自己的愿望,不相信内心真实的自己,进而脱离了一个自主的我,造成强迫性,偏执性
人际孤独
子主题
存在孤独
即使有着和他人圆满的沟通和最高程度的自我整合,存在性孤独也不会消失。
海德格尔:孤独的被抛感,人生而就有
无法正视存在孤独的人会无意识的陷入两种反应模式
下意识的创造融合的幻想
即对自己说我并不孤独,我是他人的一部分
弱化自我边界,把自己变成了比自己优越的另一个部分
放弃自我,崇拜并依赖他人,这种崇拜和依赖使得自己为了处在支配位置的他人而活,压抑自己的期望,试图找到他人的期望,并把他人的期望当成自己的期望。这样的人总是避免触怒他人,把安全和融合置于个体性之上。
他人是牢笼
极端自我,自恋的人
固执于自己的自我,试图吞噬他人
试图从他人那拿到东西,把他人当作一种工具和资源,对方也不会感觉到被理解和被接纳,因为极端自我自恋者只与另一个人的部分建立关联,关联的目的是为了肯定自己的存在,因为当个体无法确认自己,就需要另外一个人的确认。
他人是工具
人际隔离,独处自身世界
强化心理孤独
治愈孤独的主要力量
关系
个体以彼此无所求的方式建立关联
布伯:我-你关系
没有我的主体,在关系和情感体验中两者是平等的,甚至于没有个体意识
布伯与马的例子
类似于 弗洛姆的成熟的爱-两人在保持人的完整性和个体性的情况下结合,在爱中,两人成为一体,又各自保持独立。
成熟的爱来自个体自身的丰富,=而非贫瘠,来自自己成长而非匮乏。
我-它关系
只关注与自我,忘记了他人的独特存在,并不把他人看作是一个同等地位和同样独特的对象
无意义感
人生某时刻突然陷入一种对人生和存在问题‘惊醒’,惊醒过后的无意义感和精神的空虚状态成为了 人 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愚人搬砖,久而惊醒,想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搬砖的愚人。(正如鱼在鱼缸里反复失忆。人在地球,轮回中反复失忆。鱼惊醒时,会觉得鱼缸很小,鱼生无意义。人更会如此。)
关于人生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而活着?依靠什么活着?此类心理存在危机被托尔斯泰称为‘生命的休止’
托尔斯泰疑惑了自己为什么要管理财产,教育孩子,有钱但又如何,写作超过了莎士比亚又如何呢?他说:我不能找到一个答案,可我又急切的需要答案,否则我就无法生活下去,可是,没有答案。生命的意义在托尔斯泰的后期瓦解,托尔斯泰自杀了。
jung也感慨到:生命缺失意义在神经症产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一生的病人中,有1/3病人不能被临床诊断为神经症,而是受到生活无意义感和无目的感的折磨。
无意义综合症
无聊,冷漠,空虚的主观状态
个人会感到愤世嫉俗,缺少方向感,质疑大部分活动的意义,在忙碌过后也会有一种模糊的不满足和空虚感。这类人实际上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所以他们选择从众和和顺从。但这依然会让他们感到无意义和失落,严重的还会陷包括一些强迫性的行为,如酗酒,沉迷消费,纵欲,等等
无意义精神症状者
表现为 强迫式的生活,自我禁锢,狂热的活动状态,消耗个体大量的精力,逃避无意义问题的影响。
即使对自己目前的意义已经摇摇欲坠(如追求物质收益,社会地位的人),但是为了自己不受到空虚导致的焦虑的影响,个体会变得更加狂热,更加变本加厉,更加强迫。
他们并不直面焦虑,而是逼迫自己放弃观察自己的内心,继续陷入强迫性的追逐(十字军东征例子)
欧文亚龙认为:人需要追寻意义,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生活会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个体一开始往往追求某种决定性的意义。但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过往所学所要的绝对意义被实践经验打破,我们认识到世界上唯一绝对的就是没有绝对。
赚钱,光宗耀祖有意义
托尔斯泰 自杀否定
思考真理 有意义
尼采 认为人生无意义否定
庄子 弃智
宗教有意义
无神论者 否定
存在主义学家 加缪 用 ‘荒谬’描述世界,人类的渴望与世界的冷漠构成了加缪认为的人类处境,寻求意义的人类总得到的是世界的冷落,世界对个体的期待无动于衷。
加缪认为我们应该通过珍爱自己‘绝望的深夜’来建立新的生命意义,通过有尊严的面对现实的荒诞,才能够获得意义,世界本身的无意义通过反抗来超越。‘没有什么能够媲美人类的尊严’
无意义感的解决
认识到死亡和无意义并不一致
欧文认为无永恒的天堂和上帝,无绝对意义。他选择奉献,奉献给自己构建的意义伦理,奉献本身就是意义。
创造性活动
积极心理学中的心流体验,自成目标的,是忘我的,是意义本身。
自我实现
关心他人而不是把他人当作自我表达或者填补空虚的手段,献身与超越自我的目标,大到造福人类事业,小到伴侣成长。(对我而言就是过好这一生,体验这一世)
(去码头整点薯条)
休谟提到,用热爱,生动的感官印象消除疑虑。‘我吃饭,玩西洋棋,聊天与朋友愉快相处,经过三四个小时的消遣,我再回到这些哲思,他们此时显得如此冷酷,勉强和荒谬’
欧文,亚龙:理性的反思对于意义来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继续参与生活
维特根斯坦说到:人生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让这个人生问题消失。
半信半疑,全心投入
承认生活,世界无常荒诞。承认孤独,死亡,无意义的事实
全然沉浸与自己选择的生命之流,继续参与生活。
(个人不认可)不认为自己选择的路就是绝对意义的路,不会完全自信的写下‘我找到人生的意义啦’
强迫意义模式的人
只有经历某些重大的变动,直面死亡,遭遇重大疾病或者创伤性事件时,或者面对存在性危机时,才会停下强迫,陷入停顿,乃至改变。
子主题
强迫性重复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
个体倾向与不由自主的创造早期情景,并重复一些早年的创伤性体验。
马斯洛
当人的本质核心被否认,被压抑,人就会生病,每次我们与自己本质核心的疏远,都会在我们的无意识中有所记录,让我们自己鄙视自己
霍妮
个体在无法实现自己命运时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自我疏离感。个体和真实自我分裂时,就会不承认自己的真实情感,愿望,想法。主动自我轻视,自我剥削,陷入认为自己没有选择又难以改变的困境。
存在性焦虑
凡危及个人生存的因素(如疾病、灾难、死亡等)或危及与生命有同等价值的信念和理想(如地位、名誉、自尊、求知、事业等)的因素都会导致此种焦虑。是一种主观感受。
韩彬哲:他者
马斯洛-爱
匮乏之爱
自私的
需求性的满足,条件性的爱
存有之爱
无私的
欣赏性的爱而非需求
彼此之间独立完整,更少嫉妒,少要求,更淡然,互相帮助对方达成自我实现,因为对方的成功感到骄傲,提供了自我接纳和被爱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