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新闻学-格伯纳: 与电视共同成长:涵化过程
新闻传播--大众传播效果--“涵化理论”,包含包含培养理论、社会中的电视、文化指标、涵化分析的方法、国际性的涵化分析等。
编辑于2023-12-14 09:56:38格伯纳: 与电视共同成长:涵化过程
“培养”理论
问题提出
李普曼
一是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
传播媒介有选择地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
人们在自己头脑中秒回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
那么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现实研究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如何发生的?
传播媒介在提示“现实”之际具有什么样的倾向性?
“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
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后期,针对于美国社会的暴力和犯罪问题
一是分析电视画面上的凶杀和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
考察这些内容对人们的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
“培养”理论的结果
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
主观现实和实际并不符合
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基本观点
“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
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分析”的独特优势
电视拥有最多的受众,每天的接触时间最长
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所必需的识字能力
电视把视听觉手段结合在一起,拥有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
现代人从幼年时代就与电视生活在一起,很难把“电视中的世界”与现实加以区别
电视广泛参与到社会的各个部分
媒介描述的“现实生活”让受众很难把虚构和现实区别
理论的外围:“培养分析”并不是一项孤立的研究,相反,他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研究的邮寄组成部分,这项研究被称为“文化指标研究”
“制度分析”:其主要目的是分析大众传播的信息生产、传达和消费过程中的各种制度性压力和制约因素,揭示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定倾向性形成的原因
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对传播制度和传媒活动的法律、政策的规定
媒介企业的经营部门和外部银行资本、广告主等对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干预和影响
同业竞争和来自各种利益集团的压力
一般受众对信息传播过程的影响
“讯息系统分析”
讯息系统分析揭示了讯息并不是符号的随意组合,而是根据一定的观点和意识形态进行加工整理后的具有完整意义结构的系统
具体的表现就是电视节目中各类主角大部分都是当地国家的核心价值占据者,比如都是中青年男性,而很少出现老人为主角,这说明大部分的讯息是按照一定的价值体系来实现安排组合的
“培养分析”
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这就是“培养分析”的核心观点
社会中的电视
电视是如何运作的?
电视的特殊形式在于“工业化运作”,所以电视所产出的内容是近乎同类的,而这个同类是符合当前社会秩序的
电视所传达的实质是什么?
电视看似节目很多,但总体上来说,所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而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下,大部分受众都会必须去接受电视所传达的内容。而电视所依赖的方法就是“节目编排模式”
“涵化”的前提是“节目编排整体模式”
最容易形成对社会现实的稳固的共识的手段,是节目编排的整体模式,而整个社会就长期且有规律地接触着这种编排模式。观众出生于这样的符号世界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世界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模式,而且可能是一天接触多次。从总体来看,我们所说的“涵化分析”所要集中关注的是长期接触整个讯息系统的后果
文化指标
文化指标项目
对于性别、少数族群和年龄角色的刻板印象、健康、科学、家庭、教育成就与目标、政治、宗教、环境和大量的其他话题
“制度化流程分析”是什么?
其中一种倾向被称为“制度化流程分析”,是设计用来调查政策的形成及其系统化的,正是那些政策支配着大量媒介讯息的流向。我们称之为讯息系统分析和涵化分析。这种分析包含了每年为期一周的电视网播放的电视剧样本的系统性审查,描绘出电视呈现给观众的世界所特有的特征和趋势
“涵化分析”和“涵化差异”是什么?
前者是看看是不是看电视更多的人会更加中二; 后者是控制变量,证明是不是看电视更多的人会更加中二
从“效果”研究到“涵化”研究的转向
“效果”研究的方法
传统“效果”研究是建立在特定领域的评估基础之上的,他们更加倾向于“接触了某类信息”和“没有接触某类信息”的群体之间进行研究。
转向“涵化研究”的原因
“涵化研究”侧重的不是他们如何看待,而是长期看了以后会有什么变化。而观众所看的东西在涵化研究角度看来,是一个恒定的内容。而之所以采用“涵化研究”是因为很难细化哪些符号对我们有影响,索性也就不去研究了,另一方面是细究这个本身意义并不大,更重要的是大部分群体都会看电视,而持续接触会不会对人们带来影响更值得关注。 观众并不是完全被带着走的,而是在电视传达的讯息、观众本身和观众所处的环境三者统合起来的条件下不断持续互动着的
涵化分析的方法
涵化分析的具体设计
涵化分析提问的设计包括了心里投射、强制性选择、强制性判断的格式。基于3种不同的程度来进行检验
涵化分析的实际效果
对搞了20多年的数百项涵化研究(使用了整合分析的统计手段)所进行的全面二系统的再验证表明:如果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这种公职单位来衡量,涵化关系所特有的强度值达到了0.1左右。涵化分析特有强度值达到了0.1。同时,其中的微小效果也都需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主流化
什么是主流化
一个社会的态度、信仰、价值观、习俗等内容具有一般性、功能性和稳定性的体现就是主流“类似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电视为什么是实现“主流化”的“熔炉”
电视作为一种很重要的媒介,在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下,就会一步步地把人们的各类观点和价值观统一起来。有点类似于河水长期对堤坝石头的冲刷,只要时间足够久,不论是如何形态各异的石头,最后都会被磨成圆润的鹅卵石
涵化分析的调查结果
“卑鄙世界”调查
“性别”调查
“婚姻和工作”调查
“政治观念”调查
“外交政策”调查
国际性的涵化分析
平格里和霍金斯
更多收看美国节目的人会把澳洲视为一个危险而邪恶的世界
鲍曼
荷兰的节目和美国的电视节目有很大的类似性,但是重度观众会更加青睐于“信息类”节目,这个和美国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
康和摩根
接触美国电视的女性观众在性别和家庭价值观上更加美式,更加趋向于自由。与此同时,较多收看美国电视的韩国男学生对美国敌对意识和韩国文化保护意识会更加强烈。这说明在更具有政治性的韩国大学生中的一种民族主义的“激烈反应”
摩根和沙纳汉
在阿根廷,甲方爸爸是广告商,所以美国节目会有显著位置,长期收看会培养出传统的性别角色意识和极权主义观点。在台湾,媒介更多是官方控制,美国节目很少,所以涵化效果并不明显
美苏电视节目
美国对邻里安全的高度焦虑是相联系的。在苏联,观众会认为家务劳动主要是女人的职责。在美国,重度观众对生活满意度比轻度观众低很多,但前苏联不是。苏联缺乏定期的黄金时段电视剧,所以会呈现更加分散的,依赖于电影、戏剧、纪录片和经典作品的模式,这样看苏联的电视的确比美国的电视节目更加多样化,也因为这样,主流化效果在美国更加明显,而苏联不同加盟共和国之间有不同语种的节目,让他们的电视具备了相对多样性,最终成为了一股分裂前苏联的离心力
21世纪的涵化理论
三家主要电视网吸引了90%以上的观众
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网一统天下的情况被改变了
电脑和互联网似乎会威胁到传统媒介景观的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