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8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笔记
中级经济师金融第8章货币供求及其均衡笔记,从货币均衡的含义、通货膨胀及其治理、同伙紧缩及其治理等方面记录,内容十分详细,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1-06-26 12:08:448货币供求 及其均衡
货币需求
概述
货币需求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
理论
货币数量论的 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方程式
① MV=PT 或 ② P=MV÷T
M是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是货币流通速度,P是平均价格水平,T为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总量
①式将产出销售值和用于交易的货币量联系起来。表明在交易中发生的货币支付总额(等于货币存量*它的流通速度,即MV)等于被交易的商品和服务总价值(即PT)
②式表明物价水平的变动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和货币的流通速度变动成正比,而与商品和服务的交易量的变动成反比。短期里V和T保持不变,M的变化决定了价格水平
剑桥方程式
Md为名义货币需求,Y为总收入,P为价格水平,k为以货币形式拥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
两种方程式的差异
①对货币需求分析的侧重点不同
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侧重于商品交易量对货币的需求。剑桥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侧重于收入的需求
②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和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侧重于货币流量分析。剑桥方程式则从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③两个方程式所强调的决定货币需求因素有所不同
费雪方程式是对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剑桥方程式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人们对保有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是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种动机决定的,基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
Md为货币需求总量,M1为消费性货币需求,M2为投机性货币需求,L1、L2为“流动性偏好函数”,Y为国民收入水平,r为利率水平,+、-分别代表正相关和负相关
凯恩斯主义把可用于储存财富的资产分为货币与债券,认为货币是不能产生收入的资产,债券是能产生收入的资产,把人们持有货币的三个动机划分为两类需求,一是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构成对消费品的需求,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二是投机动机构成对投资品的需求,主要由利率水平决定,是指人们为抓住购买生利资产的有利机会,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生利资产如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价格随利率升降而向相反方向变化,因此利率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利率高,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小
在利率极高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等于零。当利率极低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将是无限的
由于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放弃手中货币流动性的报酬,所以利率不能过低,否则人们宁愿持有货币而不再储蓄,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性偏好陷阱”
弗里德曼的 货币需求函数(当代货币主义)
将影响货币的诸多因素分为3组
①Y和w代表收入及其构成,其中y表示恒久性收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
②被统称为机会成本变量的
③u代表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的区别★
①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凯恩斯认为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变动,最终必然影响货币需求量。弗里德曼则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量的重要影响,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②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传导变量的选择上存在分歧,凯恩斯主义认为应是利率,货币主义坚持是货币供应量
③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量受未来利率不确定的影响,因而不稳定,货币政策应“相机行事”。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量是稳定的,可以预测的,因而“单一规则”可行
以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控制指标,而排除利率、信贷流量、准备金等因素的政策建议被称为单一货币政策规则,即“单一规则”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过程
货币供给是指国家或货币区的银行体系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
包括
货币供给行为
指银行体系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向社会生产生活领域提供货币的全过程
货币供应量
金融系统根据货币需求量,通过其资金运用,注入流通中的货币量
如果央行能有效控制基础货币的投放量B,那么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关键,就在于中央银行能否准确测定和调控货币乘数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
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量、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
货币供给过程中的参与者
中央银行、存款机构、储户(持有存款的机构或个人)
中央银行改变基础货币的途径
①变动其储备资产,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或贵金属
②变动对政府的债权,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
③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或发放再贷款
基础货币
是非银行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和储备货币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
准备金分类
法定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要求银行必须持有的准备金
超额存款准备金
银行自愿持有的额外的准备金
最基本的特征
①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②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他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③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④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他自身的量
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
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和再贴现
收购黄金、外汇等储备资产投放货币
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投放货币
基础货币量
B表示基础货币量,Rr活期存款准备金,Rt定期存款准备金,Re超额存款准备金,C流通中的现金
货币层次
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M0 +单位活期存款 M2=M1 +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 M3=M2 +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计入M2
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好的金融资产价格稳定,变现能力强,可随时转让、出售
存款创造
划分
原始存款
指商业银行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可理解成从商业银行体系之外进入商业银行的存款
包括: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
派生存款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运用信通信用流通工具和转账结算的方式发放贷款或进行其他资产业务时,所衍生出来的
也可以理解成是从商业银行到商业银行的存款,而非从商业银行体系外进入的存款
派生存款大小取决于:①原始存款数量的大小,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高低
ΔD存款货币的最大扩张额,ΔB原始存款额,r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事实上,难以严格区分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存款创造
当央行向银行体系供给1元准备金时,存款的增加是准备金的数倍,这是银行运用央行发放的货币和准备金使货币供给量增加的行为,这个过程被称为存款创造
存款创造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部分准备金制度、非现金结算制度
存款乘数
指存款总额与原始存款的倍数,即在银行存款创造机制下存款最大扩张的倍数(也称派生倍数),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1/r),其含义为每1元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变动,所引起的存款的变动
e超额存款准备金率,c现金漏损率
定义中是1/r,实际运用中可能要修正,即1/(r+e+c),用哪个公式关键看题目给出几项指标
货币乘数★
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供给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
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
①基础货币MB(即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②货币乘数m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c现金漏损率,e超额存款准备金率,r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现金÷存款,e=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r=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
中央银行决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和影响超额存款准备金率e,商业银行决定超额存款准备金率e,储户决定现金漏损率c
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的含义★
IS曲线
IS曲线上的点表示产品市场上总产出(总收入)等于总需求,故IS曲线上的点表示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的状态
产品市场的均衡即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即:C+I=C+S(C消费、I投资、S储蓄)
→S=I,储蓄构成资本的供给,投资构成资本的需求
如果经济活动处于IS曲线右边的区域,说明存在超额的产品供给;如果处于IS曲线左边,说明存在超额的产品需求。产出有向满足经济均衡条件条件的IS曲线上各点靠近的趋势
LM曲线与货币均衡
LM曲线实际上是从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的关系,货币的交易需求与收入的关系,以及货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关系推导出来的
LM曲线上的点表示货币的需求量L=货币供应量M,故LM曲线上的点表示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的状态。货币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要求货币的供求相等,即L=M
如果经济活动处于LM曲线的左边区域,表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存在过度的货币供应。由于两大市场是同时存在的,并且都受利率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影响,因此,可以把两条曲线放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两条曲线的交点E必然同时满足两个条件:I=S,L=M。即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BP曲线与 国际收支平衡
BP曲线指国际收支平衡时,利率和产出(收入)组合的轨迹,即BP曲线上的任意一点所代表的利率和产出(收入)的组合都可以使当期国际收支均衡
这里的BP指国际收支差额,即净出口与资本净流出的差额。BP曲线的斜率应处于零与无穷大之间
凡能影响汇率的因素(如利率、实际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等)都会使BP曲线移动
IS—LM—BP模型,即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外的经济均衡
结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影响总收入的效率取决于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对刺激经济毫无效果,在浮动汇率下则效果显著;财政政策反之
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
健全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通货膨胀的类型
通货膨胀
物价总水平持续普遍上升
理解
物价上涨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即全部商品和劳务的加权平均价格的上涨
在通货膨胀中,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是在一定时期内的持续上涨,因季节性或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的物价上涨和经济萧条后恢复时期的商品价格正常上涨都不能叫做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所指的物价上涨必须超过一定的幅度,2%以内都不算
按通货膨胀的程度分类
爬行式通货膨胀
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年率不超过2%~3%,并且在经济生活中没有形成通货膨胀的预期
温和式通货膨胀
价格总水平上涨比爬行式高,但又不是很快,具体百分比没有统一的说法
奔腾式通货膨胀
物价总水平上涨率在2位数以上,且发展速度很快
恶性通货膨胀
物价上升特别猛烈,且呈加速趋势,此时货币已完全丧失了价值储藏功能,部分丧失了交易媒介功能
又称超级通货膨胀
按成因分类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成因★ (主要是供给和需求)
需求拉上
当经济中需求的扩张超出总供给的增长时,过度需求就会拉动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即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成本推进
成本推进论
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总需求过度,而是由总供给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
成本上升原因
在现代经济中,有组织的工会对工资成本具有操作能力。工会要求提高工资,即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垄断性大公司具有对价格的操作能力,是提高价格水平的重要力量,即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
汇率变动引起进口产品和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石油危机、资源枯竭、环境保护政策不当等造成原材料、能源生产成本的提高
供求混合作用
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导致的通货膨胀
一般单纯的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往往不可能引起物价的持续上涨
经济结构变化
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在工资与价格问题方面互相看齐过程而影响到其他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
通货膨胀 治理的对策★
紧缩的需求政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增收节支、减少赤字)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减少社会福利开支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贷款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卖出业务(如卖国债);直接提高利率
积极的供给政策
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适当增加货币供给;精简规章制度
紧缩性的收入政策 (工资—价格政策)
工资—物价指导线
要求各部门将工资、物价的增长限制在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内
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政府规定一个恰当的物价和工资增长率,然后运用税收的方式来惩罚物价和工资超过恰当增长率的企业和个人。如果保持在规定的幅度内,政府就以减少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作为奖励
工资—价格管制及冻结
政府颁布法令强行规定工资、物价的上涨幅度,甚至在某些时候暂时将工资和物价加以冻结
主要针对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通过对工资和物价的上涨进行 直接干预来遏制通货膨胀
其他治理措施
收入指数化
将工资、利息等各种名义收入部分或全部的与物价指数相联系,使其自动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
针对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币制改革
政府下令废除旧币、发行新币、变更钞票面值,对货币流通秩序采取一系列强硬的保障性措施
一般是针对恶性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及其治理
含义
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的全面持续下跌,表明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在增加,货币在不断地升值
判断通货紧缩标准:1、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变负。2、这种下降是否持续了一定的时期(1年或半年)
通货紧缩的基本标志
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经济增长率持续下降
通货紧缩治理的政策实施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减税、增加财政支出
作用有限,着眼短期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扩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加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适当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
作用有限,着眼短期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其他措施
对工资和物价的管制政策(如制定工资增长计划、限制价格下降)
2020年考试大纲:理解货币需求理论,分析不同货币需求理论的影响因素及其异同,理解货币供给理论,分析货币供给过程和货币层次,计算货币乘数,分析货币均衡及其实现机制,分析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及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