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翻译美学》刘宓庆
这是一篇关于《翻译美学》刘宓庆的思维导图,包含翻译的艺术性、翻 译学的美学渊源、翻译的审美客体、 翻译的审美主体、 翻译的语言审美价值论等。
Literary Translation的思维导图,“Translating was essentially an instrument of criticism”
这是一篇关于马原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有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翻译美学》刘宓庆
第一章 翻译的科学性
翻译是艺术,还是科学?
难以界定的原因:①翻译涵盖面过于宽泛;②对翻译的属性分析过于简单、片面,流于非此即彼或以偏概全;③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不断加深。
翻译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
翻译的科学性
翻译学是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经验科学
翻译的可论证性:①原语具有不以人的主观臆测为转移的语义内涵;②翻译运作凭借抽象思维(科学思维);③翻译学受制于实践的检验。
科学性的基础:双语所指基本同一
意义的复杂性和意义转换的科学性
翻译的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
意义的多维性
本体结构层:概念意义-模糊性 → 引申意义、形象意义--生动性、联想意义-游移性、含蓄意义(转移)
社会结构层:语境意义、情景意义、文化意义(延伸)
功能结构层:形式意义、交流意义、风格意义(附加)
功能调节意义的表现形式
意义表现为形式时的特指性:
灵活性:言以适境
意向性:意向随语境变,形式随意向定
翻译学对待意义与形式的科学态度
翻译思维形态的科学性
思维形态: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翻译分析必须重概念、判断和推理
语言表达必须灵活切意
翻译理论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
第二章 翻译的艺术性
语言艺术的一般特征
艺术优化语言高于一般陈述语言
艺术语言是一个多层级的结构:语音艺术化、词汇艺术化、句法艺术化、表现艺术化
语言艺术是一个开放系统
语言艺术的无限性、多样性、时尚性
翻译艺术的一般特征
翻译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关系
两者犹“毛”之于“皮”
语言的艺术性不能涵盖翻译的艺术性,翻译不是一般的语言运用,总是涉及两种及以上的语言。
一般语言艺术的自由度或“选择场域”大于语际的转换运作
普遍性:翻译的全过程都存在着艺术选择和加工以及“艺术化”的任务。
依附性:译者不能脱离原语的种种艺术要素自行其是。
形式限制、语义限制、语法限制、风格限制、文化限制
原创性:翻译家掌握了翻译艺术的变通规律,就可以在方寸之地收放自如。
翻译的艺术手段:动态模仿;代偿变通。
第三章 译学的美学渊源
中国传统译论起源原因
①经义深奥;②原语与译语之间差异很大;③译经是为了传经,有特定的功能要求;④翻译属于创举,无先例可循;
西方译论发展概略
古典译论时期
西塞罗、霍拉斯、杰罗姆
《修辞学》强调语言感染力,优美的语言风格才会有感染力、《诗学》
古代译论时期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中古代语言学、阐释学派
求证色彩
培根(翻译充满对语义的曲解)、
近代译论时期
现代译论时期
西方译论发展特点
翻译题材广泛多样,译论丰富
较早从美学转向语言学
西方语种的亲属关系——词语形态和句法形态上比较容易实现同源对等。
不关注语言审美
关注美的本质、产生和表现
美学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特殊意义
文与质的统一调和论是中国传统译论的主流
文质相称、圆满调和
美与信指文艺作品的感性形式
信与质是内容实质
“信达雅”
信:道安“案本而传”、鸠摩罗什“领悟标出”
神与形,神似与形似
傅雷
化境,钱钟书
1.模糊性、主体悟性 2.重表现,注重艺术感性
第四章 翻译的审美客体
属性
依附于SL的审美构成
对应SL的审美效果
容许审美主体感应的灵活性
容许历史发展对其审美价值产生可变性:翻译艺术受制于文风时尚
审美客体的审美价值具有层级性
审美构成
外在形式(自然感性)、内在形式(情感感性)、理念形式(象征感性)
形式系统
语音层
文字层
语词层
句段层
非形式系统
情与志
意象与意境
超文本意蕴
第五章 翻译的审美主体
基本属性
受制于审美客体
原语形式美的可译性限度
双语的文化差异
艺术鉴赏的时空差
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情、知、才、志
译者素质
对语言美的敏感性和辨识能力
对造就语言美的缘由和条件的执着的追问
对语言美的表现法的不倦追求
第六章 翻译的语言审美价值论
语言美价值尺度的多维观照
高度和悦的视听感性 适体精当的结构形态 明确精到的意涵容载 深刻感人的情感含蕴 生动鲜活的意象寄寓 鲜明独特的文化特色
翻译语言审美的特殊性
1.审美代偿 2.功能代偿:审美心理、情感、价值观差异 3. 语言美具有不同的历时特征和共时特征
第七章 翻译审美意识系统
审美心理结构的运作过程
审美的认知图示
感知层,以直观为特征
想象层,以移情为特征
1.对所指的准确表达 2.意义校正和完形 3.把握文艺作品的形象性、意境和意象
理解,以了悟为特征
再现,以功能对应为特征
第九章 翻译艺术创作的层级
基础层级 非艺术性SL
审美原则 达意 约定
Accuracy Appropriateness 准确无误,行文得体
综合层级 艺术性SL
传情 符合TL审美传感的最佳效果
Preference Perfection 择优而从,臻于完美
文学翻译审美图式:观、品、悟、译
第十章 翻译审美理想和再现问题
再现类型
模仿: 以原语为依据的模仿:非代偿式转换 以译语为依据的模仿:部分代偿 动态模仿
重建或改写:代偿式转换
审美原则
虚与实、隐与显、放与收
审美标准:不同文体不同审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