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唐代饮食
本导图主要列举了唐代时比较常见的食物,内容涉及主食、副食、水果、调料、饮品几个方面,内容详实,非常实用,值得收藏。
编辑于2021-06-26 19:07:13唐代饮食
主食
麦面食品
唐代农业经济发达,小麦逐渐取代粟米成为大宗作物,其在饮食领域中最大优势在于加工成面粉后可以烹制出多种可口美味的面食,大大丰富了当时的饮食生活。
饼类主食
因麦类作物广泛种植,使得饼类主食的推及有了基础,因此在唐人的主食结构中,饼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唐人普遍用麦面做饼而食,并以饼配菜,这是唐代主副食的普遍搭配模式; 唐代的“饼”是成型面食的总称,命名方式或依照加工方法,或以形状而定,不一而足;
蒸饼
唐代蒸饼广义上包括所有上笼蒸熟的面食,如馒头等; 蒸饼品种繁多,有专供某一节日食用的类型,也有按照配料变化的不同类型; 蒸饼既是唐人餐桌上常见的主食,也是广泛流行于饮食市场中;
煎饼
唐人多食煎饼,各家各户都能制作,是比较常见的主食; 煎饼在饮食市场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胡饼
胡饼自汉代开始传播中原,唐代时已是极受百姓欢迎的主食,全国各地随处可见; 唐代的胡饼常在炉内或其他炊器中烤熟(也可蒸熟),洒有芝麻,配料上可加油或不加油,尺寸偏大;
古楼子
古楼子是胡饼的一种,巨型胡饼中加入多层羊肉,夹以椒豉,烤制而成; 出处:“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唐语林·补遗二》;
汤饼
唐代汤饼指的是水煮面片或面条,亦称馎饦、不托、䬪饦、索饼,水溲饼等; 汤饼带汤汁,食用时必须盛在容器中; 汤饼是唐代的日常主食,也是某些特殊日子(如生日等)的必备食物,甚至被一些人当作保健食品;
冷淘
冷淘是汤饼的一种,即凉面或过水面; 冷淘拥有许多花色品种,食用时常配以时蔬,多在夏季食用;
其他饼食
烧饼、餢飳(油煎饼)、各种酥、各种饼状零食、
花样面食
䭔
圆形面食,油炸制成,其味脆美,市场常见的主食;
餤
俗称饼餤,一般为薄饼加肉馅卷成的圆桶状面食,唐时以直径阔大著称; 名目:唐安餤、盂兰饼餤、驼蹄餤、珑璁餤、红绫饼餤……
䭃头
干制面食,可煮食,与寒具等为同类食品,具体形制不详;
寒具
寒食节食品,类型较为多样,主要为馓子(又称食馓、捻具、寒具、麻物子),是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
糕
麦面/米粉蒸成的食品,属于较精美的主食,下层社会一般只在节日才食用 名目:玉粱糕、重阳糕、茱萸菊花糕、枣糕……
粔籹
南方最常见的糕点,唐代用米粉制成,具体形制不详; 厚实粔籹的形制:以蜜和米面,搓成细条,组之成束,扭作环形,用油煎熟,犹今之馓子。又称寒具﹑膏环。
包馅面食
馂馅
多为素菜馅,类似包子;
馒头
大多包肉馅,因是面食,可统称为“面”;
饆饠
亦称毕罗,盛行全国的小吃,依据馅料和外型分别命名,如:蟹饆饠、樱桃饆饠、天花饆饠……
馄饨
最常见的包馅面食,馅料不固定;
饺子
唐朝已出现,但没有专门的名称,只作为馄饨的附属品种存在;
米类食品
饭
将颗粒谷物烹熟,谓之“饭”,属于传统主食;
稻米饭
食用范围最广,配菜食用;
粟米饭
小米饭,以黄粟为优质品;
黍米饭
大黄米,有黏性,唐时种植量较大;
胡麻饭
油料作物,唐时也用来做饭,因道家最爱食用,因此也被世人看做为山林之食;
乌米饭
亦称青精饭、青䭀饭,用乌饭树叶汁水浸黑稻米制成; 原为道家养生食物,唐人当做食疗补益的主食; 便于携带,可做旅行食品,可用来赠人;
其他米饭
唐人制作出配料多样的杂锦饭,主要有: 团油饭:见于广东,含有鸡、鹅、猪、羊、姜、桂等辅料; 荷包饭:流行于广西,以荷叶包裹鱼肉等辅料蒸熟而成; 龙华饭:佛家用素料制成的什锦饭; 松花饭:道家在米饭中加入松花粉制成; 桃花饭:流行于南方,用桃花等花卉将米饭染成粉色制作而成; 清风饭:盛夏之际专用的冷食;
粥
辅助性主食,老、病之人偏爱食用,亦是常见的赈灾食物; 唐人除了直接将谷物煮成粥之外,也常将谷物先磨成粉在煮粥,称为“粉粥”;
粽
唐时北方用黍米做粽,因此亦称“角黍”,原是时令食物,后逐渐变成日常食物;
代谷食品
野生植物种实
现代有人工栽培,但唐代基本属于野生的植物;
雕胡
菰米,亦称黑米、蒋实、彫胡,常用来款客的上等食物,煮出的饭被称为“雕胡饭”; 植株染上黑粉菌后可形成肉质茎,即茭白;
芡实
亦称鸡头米,睡莲科植物芡成熟种仁,长于池沼湖泊中,东南地区最盛;
橡实
亦称橡子、橡栗、橡斗子,生于丘陵或山坡疏林中,南北均有分布 ; 可磨成粉制饼; 常作为应对灾荒的储备食物;
菱芰
亦称菱角、菱实、芰实、水栗,其中四角/三角为芰,两角为菱; 品种多样,有紫菱、青菱,以折腰菱名头最响; 干鲜皆可食用,亦可磨成粉作面;
其他种实
野栗、榛子、竹米……
含淀粉的根茎
葛根
多年生藤本植物葛的根块,可烹熟食用,提取出的淀粉被称为“葛粉”,可用来制作各种面食;
蒟蒻
亦称鬼芋、魔芋,天南星科植物魔芋的块茎,西南地区分布最多,一般在秋末采集,唐时为巴蜀百姓的杂粮;
黄精
百合科类植物,根茎肥大,富含淀粉、糖分,唐代开始栽种,多于春、秋采收,可做食物,也可作药材; 服饵之人以黄精为上等仙粮;
桄榔
长于岭南地区的棕榈科植物,髓心晒干磨粉后经过澄洗即可获得食用淀粉,即“桄榔粉”;
副食
蔬菜
园圃蔬菜
葵
亦称园葵,是最普遍、最主要的蔬菜,上市期长,但唐人尤爱秋葵(露葵);
藿
豆类作物的嫩叶,唐时价格最贱,与种植量最多的葵菜并称,是最低档蔬菜;
薤
藠头,鳞茎为主食部位,耐贮藏,唐代越冬蔬菜之一,也常被用来作调味增香的食材;
葱蒜
葱、蒜是唐代常见的食物,用来充当调味品; 唐代主要食用大蒜,小蒜地位较低,蒜也可做成蒜齑或蒜酱;
韭
将为常见的蔬菜,四季皆可种植;
莴苣
隋朝时由以巨资自呙国使者处购得菜种,故因名千金菜;
芹
分为水芹和旱芹,前者为中国原生,唐人更常食用;后者为域外传入,又称“胡芹”;
芋
亦称芋头、芋魁、蹲鸱,天南星科植物芋块茎,唐时种植量大,以巴蜀地区为最;
姜
唐时广泛种植,是官方重要的税收项目; 岭南地区培育出只能只用茎叶的变种——山姜;
藕
南北方水塘广泛种植,以苏州出产品质最优,被选为贡品,称为“伤荷藕”;
蕹菜
空心菜,广植于岭南的水陂池塘中;
慈姑
产于南方
荇菜
亦称莕菜、凫葵,浅水性植物,漂浮于水面或生于泥土中;
药苗
许多药材的嫩苗常被唐人当做蔬菜食用,常见的药苗有:枸杞叶、白蘘荷、牛蒡、紫苏、术苗、甘菊苗……
芜菁
野油菜培育而成,亦称“蔓菁”,主要食用其肥大的肉质块根; 唐人常将其制成“菹”,即腌菜,用以佐饭;
菘菜
野油菜培育而成,主要食用菜叶,是现代白菜的前身;
芥菜
野油菜培育而成,唐代多食用菜叶,为现代雪里蕻的前身; 唐人常将其块根制成“菹”,即腌菜,用以佐饭;
萝卜
亦称芦菔,也能被制成“鲊菹”一类的食物,如:芦菔鲊;
瓜
常见的有胡瓜(黄瓜)、木瓜、冬瓜、越瓜、儿瓜……
茄
亦称昆仑瓜、落苏,唐代常食蔬菜,因原产于印度,寺院多以其为斋食; 岭南地区栽培的茄子以枝高果硕著称;
葫芦
常在最嫩时食用;
其他蔬菜
苜蓿、苋菜、葫荽、茼蒿、白蒿、甜瓠、蕃荷菜、茴香菜、食茱萸、蓝菜……
野生蔬菜
笋
唐时已有人工种植,但野生的比例仍占多数; 产竹区均能采集到,品类甚多; 与园葵并称蔬中冠冕;
莼菜
亦称蒪菜、水葵、马蹄菜、湖菜等,叶片浮于水面,长江以南多野生,春夏采其嫩叶食用,常烹制成羹; 江南一带最为知名,量最多;
菌蕈
唐代的食用菌主要来自户外采集,通常采食伞菌; 常见菌类有:木耳(亦称“树鸡”)
蕨菜
南北荒山均有生长,其幼叶可食;唐人常在春夏之际入山采集;
薇菜
豆科植物中的大巢菜,亦称巢菜,多分布于山地;
藜
亦称灰菜,南北均产,贫苦人家常采食,与藿同为“贱菜”;
荠菜
生于田野及庭园,分布极广,春季鲜嫩时可食用,至秋已老且味涩;
蓼
水蓼,生于湿地、水边或水中,南北均有分布,味辛辣,常被用来作调味品;
苍耳
亦称卷耳、枲耳,地葵,进贤菜等,生于荒地或路旁,随处可见,新鲜苍耳可作蔬菜;
马齿苋
亦称马齿菜,广布于田野、荒坡和农作物之间,夏秋多可采集;
其他野菜
睡菜、水韭:五六月生于池塘中; 孟娘菜:生于江淮; 回纥草、牛唇、鼠耳、 金盘草:仅生于巫山一带;
外域蔬菜
汉代以后外域蔬菜大量流入,隋唐时期流入的新式物种又有不少,如:新罗新品种茄子;泥婆罗新品种菠薐(波稜/菠菜)、酢菜、浑提葱;
肉类
唐时畜牧业只是辅助性产业,受重视程度远不如农作物,因此肉食供应量十分有限,常食肉者多为官宦士族、富裕人家以及军队,一般百姓较难经常食用; 肉食资源范围以家畜为主,家禽为辅,各种野生动物为补充;
畜肉
牛肉
牛肉在唐代被视为上等肉食,因耕牛受政府严加保护,故牛肉上市量不多,其中南方常食水牛肉;
羊肉
唐代食用量比例最高的肉类,但羊多出自北方,朝廷又从不向游牧民族征调肉食羊,因此羊肉上市量并不高;
彘肉
亦称豚肉、猪肉,食用量虽不如羊肉,但比例也很高; 烹煮方式多样,但以“蒸”为主; 彘肉中又有“㹠肉”,亦称“肫肉”,即小乳猪;
驴肉
优质肉类,唐人除肉之外,也喜食驴内脏,烹饪方式多样; 驴饲养量较大,因此驴肉并不少见;
狗肉
食用量不高,较难采购到;
禽肉
鸡肉
小户人家无不养鸡,因此鸡肉食用量很大;有客至时,鸡肉也是首选肉食; 鸡黍,常被唐人形容小康饮食;
鹅肉
较为常见的肉食;
鸭肉
与鹅肉一样均是较为常见的肉食;唐人还认为鸭肉有食疗功效;
野味
唐代生态环境较好,野生动物数量多样,狩猎补充肉食是较为普遍的方式;
鹿肉
唐时野外多鹿,因此鹿肉较为常见;
熊肉
为常见野味,其中熊掌、熊白为山珍之王;
野禽
唐时野禽种类繁多,捕获较为容易,常见上餐桌的野禽有: 鹧鸪:吴楚皆有,岭南偏多; 鸠:品种很多,唐人颇爱食用; 此外还有:鹑、雉鸡、雁、雀、孔雀……
其他野味
蛇(南方人偏爱)、鼠(多见于南方食谱)、竹䶉(即竹鼠,西南地区出产)野猪、野鸡、貊、鸜鹆、象鼻、牛尾狸(即果子狸)、貉、刺猬……
水产
淡水
鲤鱼
淡水水域分布极广,全国各地皆有出产,以红鲤最受人垂爱; 鲤与李同音,唐代法律明确禁止捕食,但执行效果并不明显;
鲂鱼
亦称鳊鱼,在唐代属于经济鱼类,食者甚多; 产区广,以汉水沿线所产品质最优,俗称“槎头鳊”;武昌江段出产“团头鲂”,俗称“武昌鱼”,肉质鲜美,慕名而来之人络绎不绝;
鲈鱼
唐代常见的食用鱼,按分布地区不同价格有所差异,其中产于松江水系的杜父鱼科“松江鲈”被视为鱼种珍品;
白鱼
唐代重要的淡水食用鱼,以长江流域食用者最多;
鳜鱼
属名贵鱼类,多产自沿江上下,以吴中产量最大,是当地百姓日常食物;
鲫鱼
生存力极佳的淡水鱼类,因此广布全国水域,属于优良鱼品,常被唐人当成滋补食品;
鳀鱼
亦称鮧鱼、鲇鱼,属较低档次鱼品;
银鱼
亦称王馀鱼、脍残鱼、面条鱼、白小鱼等,分布于近海及其淡水水域,味鲜美,常用于食馔中;
虾
分布较广,不同地区品色不同,著名品种有:姑苏紫虾; 南海出产龙虾,常见于潮州、番州;
蟹
有河蟹、海蟹之分。 河蟹分布于各水域中,其中以秋季入霜后的螃蟹最受唐人喜爱; 海蟹品种多样,较出名的有:水蟹、赤蟹、蝤蛑(即梭子蟹)……
蛙
南方尤其是广西一带的百姓食用较多;
鳖
属于较为珍美的水产,可登大雅之堂;
海产
鮸鱼
石首鱼科,似大黄鱼;
淡菜
贻贝晒干加工而成的海产;
鲕鱼
名贵鱼,产自东海;
比目
俗名偏口鱼;
蛤蜊
以浙东蛤蜊味最美,常见于权贵餐桌;
跳䱓
产于南海
鲎
产于南海
乌贼
乌贼
蚝
牡蛎
水母
亦称䖳
水产制品
鲊
亦称䱹,指经过腌制发酵的鱼、肉。做法为切小块,用盐、酒、香料腌制,再层层垒于密封容器之中,每层以米饭隔开,经过若干时日发酵而成; 唐人制酢时亦流行以荷叶作为容器,即荷叶酢,成品带有荷叶香气; 各种肉类均可制成酢,但鱼酢最受唐人喜爱;
干脍
脍晒干制作而成,食用时须先以水泡发;
含肚
全体腌制的鱼。腌制前先去鳞洗净静置二日,待鱼体微腐、鱼腹稍胀时再剔除内脏,以重盐腌透,翌日洗净后再经反复多日的曝晒和重石压制方可制成;
海虾子梃
纯虾子制成;
糖蟹
将活蟹放入糖和其他作料中浸制而成;
饮品
酒
酿酒机构
官营酒坊
由朝廷或各级官府控制,生产体系统属严密,产品专用;
御用酒
专供皇族、国事使用的酒,如桑落酒、酴醾酒……
地方官酒
各州郡官营酒坊酿出的酒,品质差
民营酒坊
民间经营的酿酒售酒实体,官方称其为酒户,百姓称其为酒店,俗称酒肆、酒楼、酒家、酒舍、旗亭…… 经营者一般为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富户; 特点是分布广,规模小,生产模式多样;
市店酒
占唐代商品酒大头,是唐人购买、饮用酒品的主要来源;
家庭自酿
个人家庭内自己酿造的酒,在唐人日常饮用的酒中占比不低;
家酿酒
一般不做出售,仅供自饮或赠友;
酿酒原料
米酒
即谷物发酵酒,属于传统酿酒工艺,唐时产量最多,饮用范围最广; 因制曲及酿造过程中混入大量微生物,因而酒液多呈绿色,有“绿醅”之称; 唐时米酒甜度高而酒度低,酒液较粘稠,度数虽不及宋代但已高于汉代三倍左右;
清酒
酿造时间较长,酒度偏高,甜度稍低,酒液较清澈,酝造工艺较复杂; 品质较高,产量低于浊酒;
浊酒
亦称醪。酿造时间短,成熟期快,酒度偏低,甜度偏高,酝造工艺较简单; 因酒醅并不一定经过过滤和压榨,因此酒液较浑浊,米滓常浮于酒面,文人谓之“蚁”; 品质较低,产量高于清酒;
果酒
葡萄酒
唐代最主要的果酒,酿造方法自西域传入,逐渐在内地发展起来; 河东地区为唐代葡萄酒主要生产基地;
其他果酒
唐代除葡萄酒外,其他果酒都尚处于微始阶段;
配制酒
多以米酒为酒基,加入动植物药材、香料,经浸泡、掺兑、蒸煮等方法加工而成; 主要类型有:药酒、节令酒、香料酒、松醪酒……
药酒
中药配制的酒,主要用来防病疗疾; 常见类型有:生姜酒、地黄酒、蛇酒……
节令酒
专门在某一节令时饮用的酒; 常见类型有:端午时的艾酒、菖蒲酒;重阳时的茱萸酒、菊花酒;元旦时的屠苏酒、柏叶酒……
香料酒
主要类型有:桂酒、花香酒……
松醪酒
亦称松醪春,主要用来滋补养生,唐时广为流行; 类型多样,主要有:松花酒、松针酒、松节酒、松膏酒……
酿酒工艺
生酒
亦称生醅,为发酵酒成熟后过滤而成;可饮用,但仍带有微生物,久放易变质;
煮酒
生酒高温煮沸而成,杀死微生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酒味;
烧酒
生酒经微火慢烧处理而成,杀死微生物的同时也保留了酒味;
酒色酒味
绿醅
唐时酿造米酒时因制曲及酿造过程中混入大量微生物,因而酒液多呈绿色,因此有绿醅、绿酒、竹叶等称谓;
黄醅
酿造过程中混入的微生物较少,比绿醅品质更优; 黄醅酒颜色成黄色或琥珀色,因此唐人常以“琥珀”称之;
地域名酒
宜城酒
产自湖北宜城,自汉代以来便以闻名于世,唐时品质更进一步,常为世人所称道;
箬下酒
亦称若下酒、乌程酒,产自浙江吴兴,初为乌、程二氏家酿,后酿造之法传于世人,唐时为馈赠佳品,知名度与宜城酒颉颃上下;
桑落酒
原产于河中府蒲州,自北朝以来便为名酒,唐时盛行于世,并成为良酝署专酿酒品;
宜春酒
产自袁州宜春县,晋朝时被朝廷列为贡酒,唐时依前例仍进贡,品质上等;
郢州酒
亦称郢水醪、富水酒等,产于郢州,唐时被引入皇家酒坊作为宴会专用酒,品质极佳;
剑南酒
亦称剑南春酒、蜀酒、成都酒等,产于成都一带,名声甚高,分为生春、烧春二类;
乾和酒
亦称乾酿酒、乾榨酒、乾酢酒等,原产于河东并州、汾州一带,成品香醇浓烈,酒精度较高;
岭南酒
以灵溪酒、博罗酒为代表,前者产于广东乐昌,后者产于博罗;
浔阳酒
产于江西九江,因此酒多用浔阳湓水河水酿制,因此亦称湓水、湓浦;
虾蟆陵酒
长安附近的虾蟆陵(又名下马陵)酒业兴旺,多产名酿,长期在京城酒市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以郎官清、阿婆清为代表;
富平酒
亦称富平石冻春,产于陕西富平,唐时产量多;
鲁酒
产于山东中南部,品质优良,酒液呈琥珀色;
新丰酒
产于长安近郊新丰镇,唐时名望甚高; 另有江苏丹阳新丰镇,所产之酒也叫新丰酒;
饮酒游戏
骰盘酒令
骰盘亦称投盘、头盘或博、塞,是用骰子和盘器组成的行令器具; 骰子为多面形状,每面刻有不同图案,俗称之为“采”,行令时多使用多枚骰子;
筹箸
亦称酒令筹,唐人发明,一般为长条牌,上刻饮酒铭句,如《论语》; 一组完整的酒令筹,包括多枚筹箸、一枚令旗、一枚令纛,一枚筹筒; 筹箸样式繁多,除铭句类令牌外,还有其他样式,如:钓鳌鱼牌、草杆筹箸、象牙筹箸……
酒胡子
为上丰下圆的木刻胡人,类似不倒翁;行令者转动酒胡,待酒胡停止后视其手指所向确定饮酒之人;
抛球
亦称闪球、飞球,游戏时依座轮番传递名为“香球”的小型绣球,以烛尽或乐止为信号,球落之人饮酒; 除香球外,也可用酒盏作为传递物,称为舞杯、舞盏;
动作令
以手势令最为常见,即以手势手形作为行令格式,这种行令方式是后世划酒拳之滥觞; 以手势令为引导,又有许多动作令进行配合,如叉手摇头令、占相令(瞻相令)等,但因形势复杂,精通者甚少;
对字令
为唐代酒令最高境界,从律令发展而来,讲究平仄合律,格式严密,非常考验饮酒者文采;
茶
唐代产茶地众多,优质名茶也不少;
蒙顶茶
亦称蒙山茶,被唐人视为蜀茶最佳茶种;
顾渚茶
产于湖州长兴,唐时顾渚紫笋与蜀中蒙顶齐名;
蜡面茶
产于福建武夷山,唐时为贡品;
其他饮料
五色饮
以扶芳叶为青饮,楥褉根为赤饮,酪浆为白饮,乌梅浆为玄饮,江桂为黄饮;
三勒浆
以岭南及南洋水果制成,三勒指庵摩勒(余甘子)、毗梨勒(或乌榄勒)、诃黎勒(诃子);
蔗浆
甘蔗榨汁制成,宫廷和民间都比较常见;
饮子
加入药材的饮料,有健身祛病之功效,亦可当日常饮品,类似今日之凉茶,唐时颇流行;
调味品
唐时调味品不仅用于食品加工和烹饪,有一部分还可以直接食用;
辛香调味品
大多为天然香料,唐人烹饪时经常使用辛香料,甚至在饮酒时也会添加;
花椒
使用历史最为久远的香料调味品,唐时大量种植;
桂
亦称牡桂、肉桂、丹桂,即桂皮,与花椒地位并驾齐驱,是传统香料;
胡椒
产自南洋岛国,风靡唐代,因供应全来自海外,故价值巨大;
其他辛香料
莳萝子、豆蔻、姜、葱、蒜……
发酵调味品
酱
用植物、动物原料酿造而成的调味品,常见品种有豆酱、鱼酱、肉酱、芥酱、蒜酱等,其中豆酱占比最大; 自豆酱提取出的汁液为酱清,类似现代酱油; 一般搭配谷物食用,蔬菜之类的副食不足之时,酱就成为可下饭的唯一食物; 军队食品供应主要由谷米和酱菜组成,因此酱是政府的一大开支;
豉
豆类作物蒸煮发酵制成的调味品,唐时使用广泛,可搭配饭、鱼脍、粥、羹、索饼等食用;
醋
用谷物发酵酿造而成的调味品,唐时有多类品色,如:米醋、麦醋、芥醋、桃花醋、五辣醋等; 因其味酸,有和味、解腻、去腥、抑菌等作用,唐人品尝鱼脍、海鲜时经常搭配食用;
其他调味品
油
唐代食用油多为植物油,其中又以麻油为主,此外还有蔓菁油等品类;
盐
烹饪中的首位调料; 除巴蜀地区产井盐外,唐时其他盐基本为海盐; 盐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是朝廷重要的财政收入;
饧
亦称饴,即麦芽糖,饧、饴区别在于,饧为固体,饴为液体; 唐时制饧技术成熟,因此饧的品质较高; 唐人常将饧作为调味品搭配粥食用,或者直接食用;
糖
指蔗糖,唐代以前被归入饧中,因此也有“蔗饧”之称; 唐时引入了天竺先进的加工砂糖的工艺,使得大幅提高了蔗糖产量和品质;
蜜
唐代养蜂技术成熟,蜂蜜供应充足,但唐人也经常采野蜂蜜; 蜂蜜使用广泛,即可用来调制食品,如制作“巨胜奴”、“甜雪”,也可用来解酒、治病;
乳酪
用动物乳汁加工制成的稠状物,进一步煎制提炼可制成酥和醍醐,这类乳制品在唐代食品中占有重要位置; 唐朝北疆游牧民族以乳酪为主食,中原百姓则多将其当做调味品,比如添加到面食、米饭、果品中食用;
杏酪
杏仁加工而成的液态调味品,可直接饮用或加入粥、水果等食物中食用;
水果
唐代国林园艺技术成熟,农村之城市郊区皆有人工种植的果树,因此唐代水果市场品种丰富; 水果出产受地理条件限制,本地水果大量外销的现象十分普遍; 果品为待客必备植物; 唐人常将鲜果制成干果、果脯以便于长期贮藏,或加工成调料之类的其他产品;
常见水果
橘子
主要分布于长江两岸及其以南地区,为巴蜀一带最常见的水果; 品种多样,主要有:朱橘、乳橘、塌橘、山橘……
柚子
产橘之地多产柚;
柑子
柑树耐寒耐湿热,产地远比橘子更多,岭南地区为主要出产地; 品种多样,主要有:朱柑(红柑,产量最多)、乳柑(品种优良)、黄柑(种植范围最广)、石柑、沙柑等;
橙子
产量低于橘柑柚,但食用价值更高,为宴客佳果,其加工品如橙丝、橙汁、橙齑(即橙果酱)等常被当成调味品使用;
梨
属于北方大宗水果,产区广,优良品种多,以“紫梨”最为普遍; 唐人食梨多蒸而食之,有时也烧而食之; 唐时,梨子还扮演醒酒佳果的角色;
枣
北方著名佳果,常与梨并称,农家庭院及田园多有栽种,其中青州枣品质最优; 岭南地区出产“波斯枣”,即今日之椰枣; 经过晒干加工后可制成大枣,便于长期储存;
柰
即中国土产苹果,现在俗称绵苹果,唐时典型的北方水果,以西北一带产量最高,凉州、甘州都是著名产区; 原先口味并不出众,经唐人发掘、改进后配制出多汁酸美的品种——朱柰,亦称五色林檎、联珠果;
樱桃
北方春季最受欢迎的水果,因唐时栽种量有限,多是皇家贵族才能享用,皇帝常以樱桃赏赐大臣以表恩宠,新科进士聚会也以樱桃宴为重;
甜瓜
唐人常说的果用之瓜一般都指甜瓜; 栽培量大,夏季成熟,是唐人解暑佳品,有“浮瓜沉李”之说;
石榴
亦称天浆、丹茗等,产地遍布大江南北,产量较多,其中洛阳产的石榴较为出名;
荔枝
主要分布于巴蜀、两广和福建一带,属于南方特产,被唐人视作南中珍果,受到世人高度称赞; 因荔枝难以保存,北方人即便是朝臣贵胄也大多不认识荔枝; 鲜荔枝可通过蜜煎盐渍加工成荔枝果脯;
龙眼
唐时仅产于岭南及福建一带,产量不及荔枝但价值等之; 鲜龙眼难以久存,外地人大多只能品尝到龙眼果脯;
枇杷
亦称卢橘,甘陕以淮河以南乃至岭南地区皆有出产,种植量大,夏季成熟;
梅子
唐时的梅子包含梅和杨梅两大类; 梅,亦称梅实,即将成熟的绿色果实被称为“青梅”,多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炕焙加工后可制成“乌梅”,便于长期保存; 杨梅,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蜜煎加工后可制成果脯;
桃
我国种植历史最悠久的水果之一,隋唐时期多有优良品种,且产量较大;
杏
主要分布在北方,被农家视作经济果木而大面积栽种;
李
北方出产量较大,品种多样,以洛阳产的“嘉庆李”最为著名;
蒲萄
亦称蒲桃、葡萄,原产于欧洲、中亚一带,唐初中原地区栽种量不多,贞观后京城内外广为种植,并开始辐射全国,河东、太原、汾州等地都有大面积培植; 因山长路远,西域进口的蒲萄一般都是加工而成的干蒲萄,即葡萄干;
甘蔗
四川至浙江一线以南地区多有种植,唐人认为有解酒功能;
栗子
唐时既被认为是代谷食品,也被认为是佳果; 食用方式多样,以烧、蒸做熟最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