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社会性
这是一个关于幼儿社会性的思维导图,包含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幼儿道德的发展等。
编辑于2023-12-15 12:42:23幼儿的社会性
幼儿人际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
亲子交往
含义:儿童与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是幼儿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作用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幼儿情感的健康发展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亲子交往,为幼儿认识世界,发展认知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良好性格使幼儿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亲子关系是对儿童性格形成具有特殊意义
分类(教养方式)
专制型亲子关系
易造成幼儿自卑懦弱,胆怯,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
放任型亲子关系
易导致幼儿自由散漫,缺乏规则意识,不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溺爱型亲子关系
会导致娇生惯养,依赖懒惰,自私,任性,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培养
民主型亲子关系
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增强幼儿的自信,发展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性
依恋(亲子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一切社会情感的基础)
内涵:个体与重要他人之间通过亲密互动形成的持久强烈的情感联系或联结
婴儿依恋发展
无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0~3个月)
又称前依恋阶段,因而无法区分外界信息,无法将主要照料者(母亲)与他人区分开来对所有人几乎都是一样的,是依赖本人的发出多种信号,他们对人脸有着特殊的喜好。
有差别社会性反应阶段(3~6个月)
又称依恋形成期,婴儿已经逐渐将主要照料者(母亲)与他人区分开来,并对二者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他们并不会抗拒与父母分离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又称明确依恋期,出现明确的依恋表现,常常缠着母亲与母亲,分别时表现出抗拒和伤感,开始对陌生人产生警觉,6个月到两岁是儿童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关键时期,要尽量避免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
幼儿依恋形成原因
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实验,研究了儿童的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
类型
安全性依恋(较好的依恋类型)
特点:母亲在身边时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不是总是依偎在母亲身边。陌生人在场时友好的接近陌生人并对其作出积极的反应,母亲离开时探索行为明显受到影响,会感到焦虑与痛苦。母亲回来时立即主动寻求与母亲亲近,经安抚后很容易从痛苦中恢复过来,并继续玩游戏。
教养方式:①父母对孩子的需要比较敏感,态度积极。②父母经常与孩子互动,一起做相同的事情,为孩子的活动提供了情绪支持,并常常鼓励孩子。
表现:幼儿更加自尊,情绪健康稳定,攻击性行为低,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技能
回避性依恋
特点:母亲在身边时,不在乎母亲是否在身边,与母亲没有形成亲密的感情联结。陌生人在场时更容易离开母亲,参与到陌生环境中。母亲离开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抗与分离焦虑。母亲回来时不予理会,更不会主动接近母亲,对于母亲主动接近自己的行为,他们会采取转身离开等回避行为
教养方式:①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表现消息很少,满足孩子的需求。②从孩子的接触中获得乐趣较少。③对孩子过分热情刺激过度,经常对孩子喋喋不休,强行给孩子制造某些需要,让孩子不堪其扰。
表现:幼儿攻击性较强,总是抢夺他人的玩具欺负他人,因此常常得不到同伴的认可
反抗性依恋
特点:母亲在身边时常常依偎在母亲身边,不能自由的探索环境。陌生人在场时对陌生人保持警惕,即使母亲在身边也是如此,母亲离开后就表示出高度的警惕,一旦母亲离开,就会出现强烈分离焦虑与反抗。母亲回来时很难从痛苦中恢复,同时表现出寻求与母亲亲近和反抗接近的矛盾态度与行为。
教养方式:①父母的教养方式通常不一致,对孩子时而热情时而冷淡,孩子会对父母的态度和方式感到绝望,为了获得关注他们,让我黏住父母让我哭闹,如果一切努力都无效,他们就会变得愤怒、怨恨。
表现:幼儿比较胆小,遇事容易退缩,不愿与他人交往,常常被欺负。
混乱型依恋(最不安全的依赖类型)
特点:混合的回避型和反抗型,两种类型的特点,常表现出矛盾与混乱的行为,反映他们想接近母亲,但当母亲靠近时又离开,当接近母亲时表现出茫然而忧郁的表情怪的滋事被安抚后可能又会大哭起来,在多数情况下,他们看起来不知所措,并常用一些迷茫的表情表达自己的情绪。
教养方式:父母通常会忽视孩子的需求,或者对孩子有身体上的虐待
幼儿比较复杂,他们的行为几乎毫无规律且缺乏完整性行为情绪反复无常,难以控制和预防
早期依恋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影响幼儿的认知活动。安全性依恋是幼儿在两岁时就产生更多复杂的探索行为,对各种事物都很有兴趣和好奇心,能够主动的探索
影响幼儿情绪情感
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
同伴关系
含义:年龄相近或相同,心理发展水平相当彼此地位相同或相近的,各期间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
作用
发展社会行为。在同伴交往中,幼儿开始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分享等,开始了解社会技能和策略。
促进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在同伴交往中,幼儿会获得安全亲密和归属感,形成开朗向上的积极情感。
促进认知发展。在同伴交往中,幼儿会相互分享,相互模仿,丰富幼儿的认知,拓展了思维,提升了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
婴幼儿期的同伴交往
客体中心阶段(0.5~1岁)
简单交往阶段(1~1.5岁)
婴儿同伴交往的发生期
互不交往阶段(1.5~2.5岁)
同伴交往,正处于候补交往阶段
幼儿期的同伴交往
3岁左右
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为主。幼儿自己会边玩边自言自语,彼此之间没有联系,没有合作意图
4岁左右
连续性游戏逐渐增多。幼儿会共同参加,一向游戏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但缺乏共同的目的,没有明确分工,同伴交往的程度还是很低
5岁之后
合作性游戏开始发展,幼儿会共同参与某个游戏,有共同的游戏目的,有游戏分工合作,在游戏中还会制定游戏规则,并会在执行规则时引发一些纠纷,主动性和协调性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同伴关系的社会化程度较高。
类型
受欢迎型
与同伴关系融洽,擅长交往,愿意分享,缺乏攻击性,遇到问题情境能够独立的处理,在同伴中处于较高地位。
社会处境不利幼儿
被忽视型
对集体活动表现不太主动,愿意单独活动,对他人的攻击性行为表现退缩,往往处于玩伴的边缘地带。
被拒绝型
性格很外向,脾气大,性子急,易冲动,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和不友好的交往方式,也会经常误解他人的意图,不根据交往对象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交往策略,容易被其他幼儿嫌
师幼交往
含义:教师与幼儿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认识和情感交流而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理想的师幼关系是互动民主分享型的关系。
策略
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转变教师的角色定位
尊重幼儿的人格尊严(不体罚,不挖苦,不讽刺。)
提高教师素养
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发展特点
概念:通过同情,合作帮助救助安慰或者奉献等方面回应他人,使他人或社会获得益处的行为
分类
合作行为(幼儿亲社会行为中发生频率最高的行为)
幼儿为了实现共同目标,通过相互配合协调共同完成任务的行为
两岁左右开始出现,5岁时幼儿合作游戏的水平已经较高
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表现,典型的利他行为)
3~6岁是幼儿助人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到小学中期达到最高峰
两个动机
对权威的服从
希望得到回报
特点
年龄三阶段
3~4岁小班
4~5岁中班
动机:绝大多数是出于对社会规范的遵从
5~6岁大班
不要回报的行为
性别
男孩助人的发展水平整体高于女孩。
指向的对象
同性同伴间的助人行为高于异性同伴间的助人行为
分享行为
幼儿将自己拥有的物品或情感与他人一起使用体验的行为
4~5岁幼儿有了均分的观念,5~6岁幼儿的分享行为,出现了质的飞跃。
安慰行为
幼儿在察觉到他人的消极情绪后,通过自身的行为帮助他人获得积极情绪的行为
特点
性别
女孩的安慰行为比男孩更明显
发生和发展
两岁时安慰行为已经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幼儿期幼儿的安慰行为不断发展
安慰方式
3~4岁:陪伴轻抚对方等表达安慰
4~5岁:会用简单的语言对他人进行安慰
5~6岁:用讲故事送礼物等方式对他人进行安慰
影响因素
移情能力
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进因素、重要动机之一
人际关系
社会(幼儿接触环境主要是家庭、幼儿园和传播媒体)学习
培养
角色扮演训练
提高移情能力
加强榜样示范教育作用
榜样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形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使幼儿得到精神奖励
得到群体的认可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含义:任何有目的的,伤害他人身体情感,或者故意导致他人财物损坏的行为
品行障碍之一,属于一般行为偏异
发展特点
两岁时就产生了这种行为,男孩攻击性强度明显高于女孩
两岁以后幼儿的身体攻击性频率降低,言语攻击性频率相对增大
4~5岁是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年龄,中班是幼儿攻击性行为高发的年龄段
5岁以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逐渐减少
干预策略
进行认知智能训练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教会幼儿合理的宣泄方式
言语来倾诉内心的不良情绪
幼儿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通过大喊、大叫,大哭等方式宣泄
组织各种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转移幼儿的不良情绪
正确利用大众传媒
选择适合幼儿的图书,动画、影视
挖掘幼儿的优势
表扬,鼓励,认可
干扰幼儿的侵犯事实
影响因素
心理因素
挫折是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直接原因
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大约占一半,与某些特殊的基因有关,与人体内分泌性和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家庭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放任自流,家庭暴力)对幼儿的影响非常深远
大众传媒与模仿
幼儿模仿能力强,辨别是非能力差,易模仿他人进行攻击性行为
社会认知的缺陷
倾向于把攻击性行为作为保护自己的常用手段
经验的积累和强化
幼儿道德的发展
发展特点
具体性
幼儿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关于道德行为的认识也是具体的,直观的,情境性的
他律性
3~7岁的幼儿处于道德他律阶段,他们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不考虑内在动机,10岁后才进入自律阶段
模仿性
幼儿期对动作的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情绪性
幼儿的道德判断常常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
影响因素
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
成人在教育时不超越认知发展水平,不对幼儿提出过高要求
家庭教育及父母影响
同伴交往及活动
有利于幼儿道德情感的发展
教师及榜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