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验总结
基于文都比邻的背诵手册,这份思维导图耗费了我大量的心血,通过它,我快速的通过了这次考试,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逢考必过,加油。
编辑于2021-06-29 04:20:16第四编
概述
实验心理学的科学伦理
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
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保障被试随时退出实验的自由
保障被试免受伤害
保密原则
研究动物被试的伦理原则
减少
减少每一次实验中所需动物的数量。
reduce
优化
减少动物所受的痛苦和伤害; 必须被处死时,尽可能人道处理。
refine
取代
使用其他手段来取代动物的实验。
replace
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①确定课题和文献查阅
课题的选择
A·实际需要、B·理论需要、C·个人经验、D·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文献的查阅
②提出问题与研究假设
首先,要在研读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体问题,问题应该明确变量之间的关系, 即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其次,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要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一定的推测性。 提出研究假设一般使用演绎法和归纳法。
③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验设计
考察行为的内容; 定义总体和样本; 变量的选择; 建立操作定义; 预期变量的关系;
实验实施
被试的取样与分配; 创建实验材料; 执行实验,获得数据;
④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对数据进行整理、录入,通过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得出恰当的结论。
⑤研究报告的撰写
一个完整的报告应包括
标题、作者、 摘要、关键词、 前言、方法、结果、 讨论、结论、 参考文献、附录。
变量
自变量
含义
自变量是指实验者所操作的,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
种类
被试变量
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称为被试变量。
人口学变量
环境变量
当被试进行某种作业时,对实验环境做出改变。
作业变量
也叫课题变量,即把任务的任何特性作为自变量来操作。
操纵
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指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现象和方法对自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
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指自变量的取值(或操纵结果),取几个值就意味着自变量有几个水平。
校准自变量的仪器
控制刺激呈现方式
因变量
含义
因变量是因为操作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
观测指标(分类)
客观
反应速度、反应速度的差异、反应的正确性、反应标准、反应的难度、生化指标。
主观
口语记录(口头报告)
观测方法
反应控制
在人作为被试的实验中,对反应的控制往往通过指导语实现, 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规范的指导语应该:内容确定、完全、简单明确、标准化。
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
对因变量进行明确的操作定义可以有效对因变量进行观察。 因变量指标的选择必须满足: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可辩别、稳定性。
避免量程限制
量程限制是指由于反应指标的量程不够大, 而造成反应停留在指标量表的最顶端(天花板效应)或最低端(地板效应), 从而使指标的有效性遭受损失的现象。
额外变量
含义
额外变量又叫控制变量, 是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能对被试反应有一定影响的变量。
分类
按照特点
系统额外变量
与实验目的无关,相对恒定的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随机额外变量
与实验目的无关,随机的、偶然出现的、不可预期的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按照来源
被试 - 要求特征
实验中,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想, 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方式进行反应。
霍桑效应
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在霍桑工厂里发现的
安慰剂效应
病人虽然接受的是无效治疗,但却“相信”治疗有效, 从而值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约翰·亨利效应
控制组意识到自己处于控制组且要和实验组竞赛的情况下, 超常发挥的现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也称“禁果效应”,就是说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 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巩固。
主试 - 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 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的现象。 也叫作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毕马龙效应。
设计 - 顺序效应
例如,练习效应、疲劳效应、空间误差、顺序误差、习惯误差、期望误差 等。
环境方面
数据处理方面
工具方面
控制方法
消除法
把额外变量直接排除
恒定法
额外变量无法消除或很难消除时,让它保持行对恒定。
等组匹配法
根据特征或行为表现,将被试人为地划分为具有相同特质的若干组。
随机取样法
平衡被试个体差异的方法,从理论上保证了被试具有代表性。
抵消平衡法
如用ABBA法、拉丁方设计来抵消实验顺序带来的误差。
统计控制法
提出极端数据、统计矫正、协方差分析等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效度
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可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内部效度
是指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影响因素
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 控制方法:双盲实验法。
统计回归: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对有极端特性的被试有较大影响。 控制方法:匹配法和协方差分析。
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 如性别、年龄、经验、个性等都对研究存在一定的影响。
实验过程
外部效度
也叫生态效度,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他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 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推广效度)
影响因素
被
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
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
主
实验者效应
工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过
实验安排的反作用
重复处理
测试反作用
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内外效度的关系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是相互联系的。 提高内部效度可能会降低外部效度,而提高外部效度又可能降低内部效度。 一般而言,可以在保证内部效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外部效度。
信度(reliability)主要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即测验结果是否反映了被测者的稳定的、一贯性的真实特征。
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半要素
随机化
指从总体中随机选取和分配被试。 作用:控制选择、被试的中途退出以及选择与成熟的交互作用等因素的干扰。
对照组
作用:控制历史、成熟、测验、仪器使用等因素的干扰
前侧
作用
可适当控制选择因素; 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可提供基线数据以供比较。
缺陷
改变对测验的敏感性; 可能产生测验和处理的交互作用; 可能产生练习和疲劳效应; 影响外部效度。
非-准-真实验设计
非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
单组后测设计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固定组比较设计
事后回溯设计
相关研究设计
准测组设计
准实验设计
单组准实验设计
时间序列设计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多组准实验设计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真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
随机 实验组控制组 前测后测 设计
随机 实验组控制组 后测设计
随机 多组 后测设计
所罗门四组设计
完全随机多因素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
被试间-被试内-混合设计
被试间设计
概念
每位被试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
优点
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 即处理间不会产生污染。
缺点
①所需被试数量巨大; ②难以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造成的影响。
克服缺点的方式
匹配法、随机化法
被试内设计
概念
每位被试必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的处理
优点
①节省被试人数; ②排除了个体差异。
缺点
①接受不同处理时的时间间隔,可能会有偶然事件发生影响实验结果; ②易产生顺序误差,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不适合需要较长恢复期和产生效果不可逆的实验。
克服缺点的方法
抵消平衡法(ABBA法和拉丁方法)
混合设计
概念
混合设计是一个实验中同时采用两种基本设计的实验设计。 它要求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使用被试内设计, 且至少有一个自变量使用被试间设计。
优点
综合被试内和被试间设计的优点,能更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 进而更有利于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因此被广泛使用。
主效应-交互作用-简单效用
主效应
是同时考察各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
当实验设计为单因素设计,或者多因素设计中交互作用不显著时, 单独考虑某个因素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
交互作用
在多因素设计中,2个或2个以上的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的现象。
在多因素设计中,要先考察交互作用。
简单效应
考察一个因素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变异。
在多因素设计中,当交互效应显著时,不必再分析主效应,而是分析简单效应,
反应时
概念
反应时是指刺激施予有机体之后,到有机体作出明显反应之间所需要的时间。
分类
反应时加减法
A
简单反应时
基线操作
B
选择反应时
基线操作+刺激辨认+反应选择
C
辨别反应时
基线操作+刺激辨认
B>C>A
反应时的影响因素
刺激变量(外部因素)
刺激的物理特征
刺激复杂程度
刺激呈现方式
刺激呈现的感觉通道
是否有线索提示以及线索提示与刺激的相容性。
机体变量(内部刺激)
适应水平:被试感受性适应的问题
动机:惩罚<激励<常态
个体差异
准备状态;最佳准备时间为1.5秒
生物墙
速度-准确性权衡
减法反应时
实验逻辑
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 且除此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 那么这2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应用
库伯,谢帕德 心理旋转
表象可操作
波斯纳 短时记忆存在视觉编码和听觉编码
科拉克,蔡斯 句子-图画匹配
加法反应时
前提
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 (不是平行发生的)
含义
完成一项作业所需的时间是指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
实验目的
加因素法实验所侧重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 而是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并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实验逻辑
若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则它们是作用于同一加工阶段的; 若两个因素没有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则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应用
斯滕伯格 -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完全系列扫描
心理物理法
比较三种传统的阈限测量方法
共同点
都要选择好刺激序列和反应序列
简化被试对刺激所做的反应
较多的测量次数
不同点
符合阈限操作定义的程度不同
恒定刺激法>最小变化法>平均误差法
实验误差和控制方面不同
最小变化法主要存在期望、习惯、练习和疲劳误差,通过ABBA法控制。
恒定刺激法主要存在练习和疲劳误差,通过随机呈现刺激或ABBA法控制
平均误差法主要存在动作误差,通过调整刺激,用随机呈现起始位置或ABBA法控制
实验效率不同
最小变化法的效率不及平均误差法和恒定刺激法;
平均误差法可以调动被试积极性。
心理量表制作方法
称名量表
顺序量表
等级排列法(直接) (肯德尔W系数)
对偶计较法(间接) (肯德尔U系数)
等距量表
感觉等距法(直接)
差别阈限法(间接) (韦伯定律)
比率量表
感觉比例法(直接) 也叫分段法
数量估计法(直接) (斯蒂文斯定律)
主要实验
长时记忆的测量方法
节省法
比较两次学习所用的时间和诵读次数,得到一个绝对节省值。
回忆法
系列回忆(顺序再现)
要求被试按照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
对偶联合回忆
向被试呈现两个配对项目,分别成为刺激和反应, 任何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反应项目。
自由回忆
先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的多记住,然后以任意顺序回忆单词。
再认法
让被试学习一些材料,事后同时向其呈现学习过的材料和未学习的干扰材料, 让其判断材料是否是先前学习过的。
信号检测理论
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
测量内隐记忆无需要求被试有意识地提取信息, 只是专注于完成主要要求的作业即可,属于间接测验。
知觉辨认
再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 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ms)辨认学过的单字记忆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
模糊字辨认
指被试学过一系列单字后,在测试时呈现单字的字母不大清楚, 要求被试辨认是什么字。
词干补笔
指被试学过一系列单字后,在测试时提供单字的头几个字母, 让被试补写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
残词补笔
指被试学过一系列单字后,在测试时提供单字的其中几个字母, 让被试补写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字。
前瞻记忆
概念
前瞻记忆是对预定时间或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象的记忆。
前瞻记忆的标志是未来时间点上预定事件或行为是否发生。
分类
基于时间的前瞻记忆
基于事件的前瞻记忆
基于活动的前瞻记忆
测量
实验法 - 双任务范式
将前瞻记忆任务嵌套在一项正在进行的背景任务中。
自然法
如让被试在某个特定的时间邮寄明信片或打电话给实验者。
情景模拟法
在实验室中模拟真实情景进行实验。
错误记忆
概念
错误记忆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的词或未发生过的事情曾经出现或发生过。
研究范式
联想研究范式
集中联想程序范式 (DRM范式)
类别联想程序范式
无意识知觉范式
错误联接范式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KK范式
经典研究-巴特莱特
系列再生实验
重复再生实验 (“幽灵战争”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