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西方音乐史》思维导图
《西方音乐史》是2002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秋华。本书立足于文化史、艺术史的大背景下阐述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概述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到二十世纪的种种音乐艺术风格,介绍各种音乐流派以及其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编辑于2021-06-29 16:33:53西方音乐史
浪漫主义
强调情感,幻想及个性,力图强烈反叛一切理性的“束缚”。
最典型的七位作曲家
(奥)舒伯特
被后世称为“艺术歌曲之王”
作品
1、艺术歌曲(600+)
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其名称因浪漫主义音乐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立,成为一种独立类型的歌曲种类。
特征
1、能根据诗歌的形式,内涵来创作旋律,使诗歌和旋律融为一体。
2、将钢琴伴奏提高到与声乐部分同等重要的地位,烘托了歌曲气氛,表现了诗歌内容,并塑造音乐形象。
3、在和声方面爱用“大小调交替”,并巧妙运用半音和声来反应歌词情绪的转变
4、歌曲通常分为四类
分节歌
《野玫瑰》
变化分节歌
经常带有一个调式的转换
《菩提树》
通谱体歌曲
每段歌词旋律都不一样
《魔王》
声乐套曲
用一套艺术歌曲去讲述一个连续的故事
《美丽的磨坊女》(青年人的理想追求) 《冬之旅》(漂泊者的孤独伤感)
2、钢琴作品
小型作品
六首《音乐的瞬间》、《八首即兴曲》
大型作品
22首钢琴奏鸣曲、《流浪者幻想曲》
3、交响曲和室内乐曲
《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伟大”交响曲》
《b小调第八“未完成”交响曲》的创新:两个乐章都采用奏鸣曲式;主题具有歌曲的特征;主题不完满的呈示;转调及色彩性和弦的大量使用。
室内乐《鳟鱼五重奏》
德国
门德尔松
活跃于19世纪30-50年代,他的音乐也极具画面感。瓦格纳称其为“风景画式的作曲家”。
有两件历史性事件被载入史册
成功恢复上演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
建立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
作品
交响曲(5部)
2首宗教题材:《第二“颂赞歌交响曲》、《第五”宗教改革“交响曲》
两首保留曲目(最有名)
《苏格兰交响曲》:暗淡的色调,主题采用了苏格兰特有的风笛与五声调式。
《意大利交响曲》:写出了美丽南国的自然风光。
标题性序曲(首创)
名词解释(考):是门德尔松最富创造性的体裁,是专门为音乐会独立演奏而作的管弦乐曲,也被叫做”音乐会序曲“,采用单乐章的奏鸣曲式。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的喜剧)、《赫布里底群岛》(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
歌德的两首诗的启发
《无词歌》(首创)及其他器乐作品
首创小型钢琴体裁《无词歌》,6卷48首小曲。每一首小曲都很精炼,形象生动、体现了浪漫主义对器乐音乐声乐化的追求
《春之歌》《威尼斯船歌》《纺织歌》《猎歌》。
还有些受欢迎的作品:《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弦乐八重奏》《d小调钢琴三重奏》。
舒曼
出身于一个出版商家庭,他的乐评代表着19世纪浪漫音乐家的特征。1834年创办《新音乐报》
办刊宗旨
1、向大家指点过去伟大的艺术范例
2、对新生力量密切关怀注意,来提高德国艺术并从而提高德国人的思想
笔名:弗洛列斯坦(热情、洋溢)、约瑟比乌斯(幻想、抒情)、拉罗(老者)。
作品特征:幻想。以情感的,文学的和自传的观念来思考观念。
(一)钢琴套曲(首创)
名词解释:把一首首独立的钢琴小品按照一定的构思组合成套,并冠以富有诗意和文学性的标题。
《克莱斯勒偶记》、《童年情景》、《狂欢节》、《蝴蝶》 、《大卫同盟舞曲》
(二)艺术歌曲:简洁含蓄,意境深邃。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并且参与和分担了歌唱的旋律部分,唱出歌者意犹未尽的思绪。
1840结婚,也称为“艺术歌曲年”创作了140多首歌曲。歌曲集《桃金娘》、两部声乐套曲《妇女的生活与爱情》、《诗人之恋》;《月夜》
(三)管弦乐作品:
四部交响乐
德国著名音乐家H·克莱玛高度评价《春天交响曲》伊始的引子是“交响乐王国中最光辉的一角”
,1841年舒曼连写了两部,称“交响曲年”《bB大调第一“春天”交响曲》和《d小调第四交响曲》
协奏曲
以《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较优秀。
法国
柏辽兹(1803-1869)
与雨果、德拉克罗瓦并称为浪漫主义三杰,1830年康塔塔《沙达纳帕之死》获罗马大奖。还是俄国偶像。“标题交响乐的奠基人”
创作
(一)交响曲
《幻想交响曲》
摘录自维克多·雨果的第一首诗《秋天的落叶》,89件乐器。
五个乐章,带有自传性质
1、梦幻、热情;2、舞会;3、田野景色;4、赴刑进行曲;5妖魔夜宴的梦、每乐章前都配有详细的解说。
第一乐章“固定乐思”由长笛和小提琴主奏,长笛温柔的音色和小提琴抒情的音色混在一起,表现出艺术家心目中那具有爱情魔幻色彩的恋人形象。
价值与意义:
1、打破传统交响套曲的体裁界限与形式设计,首开标题交响曲之先河,藉以实现音乐与文学、交响曲与戏剧相结合的理想,极大地影响了李斯特的交响诗创作。
扩大了乐队编制,拓展乐器表现力,音乐带有强烈的画面感和叙事意图。其新颖的配器手法、“现代性”的色调观念,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马勒与理查·施特劳斯。
固定乐思”统一作品的手法也被其他作曲家所借鉴,如李斯特交响诗的“主题变形”、瓦格纳乐剧中的“主导动机”
第二部《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为中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根据英国拜伦的长诗《哈罗尔德漫游记》的四个场景而作的,共4个乐章。
受帕格尼尼委托而作,但未按委托写成小提琴协奏曲。
刻画哈罗尔德这位孤独的浪漫主义艺术家的形象
戏剧交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7个乐章
标题交响曲(首创)
由数个乐章构成的描述某种情节的交响曲。为了把所刻画的人物放到交响乐中,他还发展了“固定乐思”的手法,即用特定的主题来象征剧中人物。
代表作《幻想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戏剧交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葬送与凯旋》
(二)其他作品
5部歌剧,较成功的是《特洛伊人》
大型合唱作品《浮士德的沉沦》
大型宗教合唱作品《安魂曲》《感恩赞》
著作《配器法》,高度理论总结
新乐器的增加:短笛、长号、低音大管、大号。。。
总结:
1、通过创造现代管弦乐队,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力量和色彩。
2、用交响曲书写自己的自传,开启了标题交响音乐全新的天地。
3.打破了古典和声法则,探索了和声模进的禁地,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旋律手法。
4.突破了体裁间的界限,将交响曲与协奏曲、清唱剧等不同形式混合在一起。 总之,柏辽兹以其独特的辉煌音色和理想化的自我表达灿烂夺目,把浪漫主义的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波兰 肖邦(1810-1849)
“钢琴诗人”,唯一将创作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与乔治桑在一起的时候是创作的黄金时代(1839-1847),舒曼称肖邦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作品
(一)玛祖卡舞曲(Mazurka,57首)(考)
与波兰民间音乐联系最密切的体裁。融合了马祖尔舞曲、库亚维亚克舞曲和奥别列克舞曲三种波兰民间舞曲的特点。
情绪上有两种类型
听赏:玛祖卡op17第一首;Op68第2 首
一种具有浓厚的乡土音乐情趣,和声简单,单纯,质朴。
另一种较多的城市气息融入,和声带有浪漫主义感伤情调,表情细腻
(二)波兰舞曲(Polonaise,19首,又称“波罗涅兹舞曲)
最能体现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的体裁。它被赋予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成为一种节奏稳健的三拍子舞曲,从不同侧面抒发了一位祖国被异族奴役的爱国者情怀。
《军队波兰舞曲》op40,no1
(三)夜曲(21)和圆舞曲(19)
是肖邦最富有浪漫气质的体裁。
特点:悠长,典雅,伴随着大量装饰音的抒情旋律,和声语言有明暗色彩的变化
《bE大调夜曲》(op9,no2)
肖邦的圆舞曲使体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艺术化、高雅化。
1、华丽,具有沙龙气息
2、和作曲家丰富的情感世界息息相关
(四)前奏曲(24)和练习曲(27)
体现出肖邦的创造精神,及作曲家丰富的情感世界
《前奏曲第15首“雨滴”》
他赋予练习曲新的意义,使其成为独立的艺术品。既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又有高度完美的艺术形象,表达不同情感。
《c小调“革命”练习曲》
(五)谐谑曲、叙事曲(4,首创)、即兴曲、幻想曲
谐谑曲、叙事曲两种体裁篇幅宏大,主题之间常有强烈的对比和冲突,有着内在的张力。
4首谐谑曲,超越体裁原有的诙谐,轻盈的性质,成为一种音乐形象对比鲜明、内涵深刻严肃,极富有戏剧性的单乐章体裁。
叙事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裁,是肖邦的首创,受(波)爱国诗人米茨凯维奇的史诗启发而作,展现民族英雄深沉坚定的性格,不屈不挠的斗争以及悲剧性结局。
《g小调第一叙事曲》
(六)钢琴协奏曲(2)、奏鸣曲(3)
钢琴协奏曲
特点:具有浓厚的浪漫气质,即明朗热烈又有淡淡的忧愁
《c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奏鸣曲
经典之作《降b小调第二奏鸣曲》,四个乐章,有强烈的斗争精神,震撼的是第一乐章,有严峻的现实描写也有内心幻想的抒发。
创作内容
大都和国家的命运以及他作为一个爱国者的忧患密切相关。这是理解肖邦的音乐最根本的关键
作品优美,文雅,富有歌唱性节奏带有民族的特征,具有高度的伸缩性。
善于运用装饰,细腻的踏板
色彩性和声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
生平
向车尔尼学习钢琴,向萨利埃里学习作曲。视“乐圣”贝多芬为偶像,又对瓦格纳的音乐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1823随家庭移居巴黎,此后20年,李斯特一跃成为巴黎社交生活的宠儿,出色的演奏风靡了整个巴黎社交界。
1835-1839,与玛丽·达古伯爵夫人居住在瑞士和意大利
旅居经历
一系列钢琴曲的灵感
1848,担任魏玛宫廷的乐长,与信仰天主教的卡洛琳定居于此,在此后十年与世隔绝,专心从事创作,评论,指挥和教学。 1861,离开魏玛到罗马。
1865,加入教会,成为天主教神父。从这时起,他创作了大量的宗教作品。
1875年,创办匈牙利皇家音乐学院
作品
钢琴作品(600+首)
《匈牙利狂想曲》(19)
最受欢迎的钢琴体裁。
这些作品都是以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歌舞为基础创作的,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有着华丽的技巧和火热狂放的情感表达。
《升c小调第二。。。》
《a小调第十一。。。》
《超级演技练习曲。(12)
第五首“鬼火”
《帕格尼尼练习曲》
第三首“钟”
《b小调钢琴奏鸣曲》《b小调第二叙事曲》
《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改编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
三集《旅行岁月》
是李斯特独奏钢琴音乐中最为杰出的范例。将自然风光、人文古迹和文学艺术等作曲家的见闻观感以动人的音乐形象予以呈现。
第一集《瑞士》(9)
《威廉·退尔小教堂》C大调4/4拍
《瓦伦城之湖》,降A大调,3/8拍
引用拜伦的诗
第二集《意大利》
第三集《第三年》(作于1866-1867),7首
此时李斯特长期居住在罗马,作为虔诚的神父,创作了清唱剧《圣伊丽莎白传奇》《基督》
和前两集华丽清晰不同,这一集作品显得朴素而深邃,具有李斯特晚年风格中特有的忧伤、含蓄,静谧气质。
第一首 祈祷的钟声
管弦乐作品
交响诗(13)symphonic poem 首创
李斯特首创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体裁,运用“主题变形”的发展手法。
主题变形:一部交响诗中的所有主题皆来源于一个动机源头,各主题可作变形以适应音乐的发展。
如:交响诗《前奏曲》中的“疑问动机”
《前奏曲》《塔索》《马捷帕》(来自诗歌)《普罗米修斯》《哈姆雷特》《山间所闻》
两部标题交响曲
《浮士德》
分为三个乐章,以歌德名著中的三个角色命名:一、浮士德;二、玛格丽特;三、梅菲斯特。李斯特用音乐语言刻画三个主要人物的音乐肖像
《但丁》
包括两个乐章,以但丁原著的前两篇“地狱”,“炼狱”为标题。
小结
钢琴演奏:突破前人的模式,使钢琴音乐具有管弦乐队的效果和史诗般的宏伟气势
首创的交响诗的体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标题交响音乐的内涵,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渗透了匈牙利民族的特点,成为后来民族乐派的先声。
在晚期的作品中,李斯特致力于探索新的技法,这些探索对瓦格纳,德彪西的“印象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魏玛乐派(新德意志乐派)的带头人与以勃拉姆斯为代表的莱比锡乐派展开激烈的学术之争,掀起了新的艺术潮流。
他的交响诗具有大型管弦乐队配置的丰富音响,突出乐器的色彩。
(德)勃拉姆斯(1833-1897)
知音:约阿希姆,在他的引见下,认识了李斯特和舒曼(弹奏了自己作曲的C大调奏鸣曲)。拥护者:奥地利音乐学家、评论家,美学家汉斯立克;德国钢琴家、指挥家 冯·彪罗。忘年交:小约翰·斯特劳斯;(捷)德沃夏克
1862离开汉堡去维也纳,度过余生。
1896年在克拉拉逝去后写下他的最后一部作品《11首众赞歌前奏曲》
声誉鹊起:《德语安魂曲》(1865-1868)
生命的见证,是为合唱,女高音,男中音,乐队而写的,共七个乐章。
歌词从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圣经中选的
特点
热衷于无标题音乐写作。如:四部交响曲
坚持创作一些传统体裁。如:众赞歌前奏曲
乐队编制:运用古典时期双管编制
创作技法的继承:对位的技法,动机的贯穿与发展。
作品
交响曲(4首)
注重首尾乐章,第一乐章要有分量,末乐章应是不朽的终曲。
《c小调第一交响曲》
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音乐史事件";被称作”贝十“。
引子:核心动机的确立:三音上行,四音下行,具有”指令“和凝聚的作用。
三音上行:充满摆脱束缚,实现超越的强烈渴望。
四音下行:某种不可抗拒的神圣使命。
C-B-A-G
第二三乐章的构思:展现第一乐章中主要矛盾的其他方面。且与首尾两个乐章在素材上具有强烈的关联性。
第二乐章是第一乐章的延伸
第三乐章是通过主题变形引向终乐章
“重头戏”第四乐章
采用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的
四音下行动机以不同形式在第四乐章反复出现,从怀疑走向胜利的升华,体现了基于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核心精神。
《e小调第四交响曲》4部中最伤感、最古雅的一部
管弦乐
4部钢琴协奏曲(为特定演奏家所作)
《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2首小夜曲
《海顿主题变奏曲》管弦乐版、《学院节庆序曲》《悲剧序曲》
钢琴作品
风格:明亮厚重,具有交响曲的气势和构思,表达了坚实而稳定的感情
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狂想曲2首;变奏曲5首;《圆舞曲》《匈牙利舞曲》,幻想曲6首;间奏曲3首
《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室内乐
高度节制,方法严谨,堪称“19世纪室内乐作曲家中的巨人”,是这个领域中贝多芬的真正继承者。
《f小调钢琴五重奏》
声乐作品
数量最多,并有影响的是抒情歌曲和民歌改编曲,不少作品和德奥民间音乐有着内在联系,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摇篮曲》《铁匠》《徒劳的小夜曲》《林中寂静》《四首严肃歌曲》
评价
保守派
捍卫着自巴赫以来的德意志古典音乐的精髓
汲取了自舒伯特以来的浪漫主义抒情传统,又有自己“古色古香”的特色
激进派
展开性变奏技法
19世纪的歌剧
法国歌剧
中心:巴黎
大歌剧(名解)Grand opera
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末的法国,盛行于30-40年代,迎合了中产阶级的兴趣
主要脚本作家:斯克里布
主要作曲家:梅耶贝尔(大歌剧确立者)
其他作曲家:奥柏,罗西尼,阿列维等
代表作:《恶魔罗勃》《胡格诺教徒》《先知》《非洲女郎》
李斯特 钢琴曲《恶魔罗勃》 肖邦 钢琴与大提琴《恶魔罗勃主题大二重协奏曲》
原指在巴黎大歌剧院上演的作品,后专指风格宏伟的歌剧,常用历史题材,壮观的舞台效果与音乐同等重要。
特点:规模宏大,布景豪华,不用说白,宣叙调都用管弦乐队伴奏,多为4-5幕,大量采用壮观华丽的芭蕾和合唱场面。
(法)奥柏的歌剧《波尔蒂切的哑女》代表了“大歌剧"的诞生。
喜歌剧(Opera comique)
与喜歌剧区别
喜歌剧用对白而不用宣叙调,规模比大歌剧小一些,音乐也更简单,不用历史题材,情节是喜剧的或者是感伤的
代表人物:卡门
第一部歌剧《采珠人》
《卡门》
根据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的小说改编,由于使用了对白而被划归喜歌剧,但是它的现实主义特点和异国情调,以及悲剧的结局使它超越了喜歌剧的范畴。
特点:音乐与戏剧紧密结合。剧中管弦乐队的配器简洁而富有色彩。风格:具有强烈的真实性
听赏:《卡门》序曲
第一幕“哈巴涅拉”舞曲,第二幕“花之歌”
谐歌剧(Opera bouffe)
又称“轻歌剧”,出现在法国的第二帝国期间(1851年以后)审查严肃歌剧。于是便产生了自有讽刺帝国社会的谐歌剧
强调了喜歌剧中机智尖锐的讽刺因素
创始人:奥芬巴赫
代表作
《地狱里的奥菲欧》
《美丽的海伦》《巴黎人的生活》
《霍夫曼的故事》
晚年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唯一未完成的一部三幕歌剧,后来由他的知己翰内吉罗补笔
欣赏:第二幕 奥林匹亚“林中小鸟 第三幕 间奏曲,船歌”啊,美丽的爱之夜"
男主角的原型是德国作家霍夫曼,讲述他与三个女人的怪诞爱情故事。
抒情歌剧(Lyric Opera)
介于喜歌剧和大歌剧之间的形式,规模比喜歌剧大比大歌剧小。
喜剧性,悲剧性都可表现。
题材;浪漫戏剧或幻想的文学,音乐上强调优美抒情的旋律。
作品:古诺的《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圣桑《参孙与达丽拉》
古诺,法国抒情歌剧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共创12部歌剧。《萨福》《流血的修女》
古诺在批判和继承法国歌剧传统的基础上,对悲剧注入了自己的理解。有别于以咏叹调为主的意大利歌剧和过度强调宣叙调的法国传统歌剧,他运用了“抒情歌剧”这一新颖的体裁,借助世俗生活的旋律,如歌曲,浪漫曲,舞曲等。逐渐演化为抒情歌剧的语言。
德国歌剧
背景
19世纪上半叶德国仍处于政治分裂的状态,促使作曲家们要求发展一种更现实和更有民族特征的歌剧
代表人物
韦伯
作品
《魔弹射手》(1820)
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开端
歌剧揭示着“善良”会战胜“邪恶”的真理
将奇幻的世界与现实人物结合在一起,通过色彩性和声,配器和主导动机的运用,使音乐具有一种充满奇幻的浪漫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格。
听赏
“马克思的咏叹调”
“猎人合唱”
(二)器乐作品
钢琴曲《邀舞》
华丽、流畅的风格。韦伯献给他的妻子卡罗丽娜,后由柏辽兹编配成管弦乐曲
影响
将德语与歌剧完美的结合展现给世人,他开辟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道路,也影响了之后瓦格纳的歌剧创作。
瓦格纳
是最有影响,也是最有争议的德国歌剧作曲家
作品
《仙女》
《禁恋》
生与死、爱与救赎
《漂泊的荷兰人》
森塔拯救荷兰人
忠于爱情的救赎
瓦格纳戏剧改革的起点,救赎观念在他歌剧中完全地呈现出来
《唐豪瑟》
伊丽莎白拯救唐豪瑟
《罗恩格林》
罗恩格林拯救唐豪瑟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特里斯坦和弦(Tristan Chord)
多次模进,以独特的半音和声与旋律进行构成了暗淡,忧郁和焦虑不安的情绪,表达永无止境的热烈和痛苦的欲望
被称为瓦格纳最成功的作品。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
《纽伦堡的名歌手》
《尼伯龙根的指环》
齐格弗里德,布仑希尔德拯救世界
以北欧传奇为基础的乐剧
《莱茵的黄金》
《女武神》
《齐格弗里德》
《众神的黄昏》
揭示了对金钱和权力的追求必然会导致灭亡的思想
《帕西法尔》
帕西法尔拯救阿姆佛塔斯,昆德莉,最终拯救圣杯之国
瓦格纳最后一部歌剧,一生的总结
把宗教,哲学,宇宙和自然结合的巨作
改革主张 考
他认为未来的艺术必须达到诗词、音乐、表演、舞台等各门艺术的综合。他把这种新型歌剧称作“乐剧”
音乐只是手段,戏剧才是目的,音乐要服从于戏剧。最伟大的歌剧要选择历史、神话,传说作为题材,神话代表永恒的真理。
音乐要与戏剧紧密结合在一起,不要被个别的曲子所打断。因此,他认为音乐的发展应该是连续不断的,代之以“无休止的旋律”
为了使“综合艺术”的内部更有机地统一起来,他创造了“主导动机”
戏剧中的一个音乐主题或动机,它与一个人物、事情、情感或思想相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是通过它的第一次演奏和随后的再现来实现的。 如果主导动机第一次出现是演唱的,歌词便指名了它的含义。 随着情节的发展,主导动机可以变形,也可作对位的结合。主导动机的重复有助于场景或歌剧的统一。 瓦格纳有时为了纯音乐的目的而引入主导动机。 瓦格纳的主导动机不同其他作曲家的回忆动机,它更加短小和集中。
瓦格纳的乐剧把歌剧的乐队交响化,对戏剧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重视乐剧脚本写作,每一步歌剧脚本都亲自动笔。
乐剧特点
打破了意大利分曲的结构,使音乐更加连贯
大量运用主导动机
运用“无穷尽的旋律”,不间断流动的旋律很少有终止式的痕迹
大量运用半音和声
空前提高了管弦乐队在乐剧中的作用
影响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瓦格纳个人风格的高峰,影响了随后的几代人。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复杂的半音和声向传统的调性发出挑战
他的“整体艺术品”的观念吸引了后来的作曲家。
他的配器风格也影响了后来的很多
意大利歌剧
歌剧三杰
罗西尼(1792-1868)
出生于意大利佩扎罗,父母都是音乐家 1806年进入波伦亚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和大提琴 1810年创作第一部喜歌剧《结婚证书》 1829年停笔,此后四十年潜心研究宗教及世俗音乐的写作。
是19世纪初意大利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他建立了意大利歌剧的新的常规。共创38部歌剧,还有宗教音乐,室内乐,声乐套曲等。
特别擅长写喜歌剧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是罗西尼喜歌剧的顶峰之作
第一幕:费加罗“给城里的忙人让路” 以一种快速,自然流畅的诙谐风格将费加罗的形象展示出来,是意大利喜歌剧中明亮快速的,急口令似的范例。
作品内容取自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
罗西尼突出表现了费加罗这个社会底层人物的热情,机智,正义感。
《灰姑娘》
所有作品中音乐与内容结合最紧密的一部,十分罕见。其中有不少“巴洛克”风格的装饰音唱段,故又称为“最后一部巴洛克风歌剧”
安吉丽娜的咏叹调“不再独自在炉火边悲伤”
《贼鹊》
歌剧
风格特征:旋律动听易记、节奏活泼、乐句清晰、配器简洁、和声布局简单
正歌剧
《威廉·退尔》
根据德国诗人席勒的同名诗剧改编,以13-14世纪瑞士人民反对奥地利统治者的历史故事,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统治,争取独立,自由的精神。
序曲
第一部分使人想起开场的田园景色
第二部分使人想起了暴风雨
第三部分用英国管演奏瑞士牧人号角
第四部分是著名的万马奔腾的快板
合唱、重唱、舞蹈和器乐间奏预示法国大歌剧。乐队取代羽管键琴宣叙调
《坦克雷迪》
《奥赛罗》
《湖泊女郎》
《摩西》
歌剧中的特殊结构;“场景”
1、器乐引子
2、场景宣叙调,有乐队伴奏
3、第一段落,正式的歌曲,慢,如歌
4、中间段落(有时有)朗诵性的过渡,重唱,合唱
5、卡巴莱塔活泼而辉煌的独唱或重唱,与第一段落重调,有反复,也有即兴的装饰。如歌部分和卡巴莱塔一起构成一首咏叹调(也叫“双咏叹调”)。
特点
无穷流动的旋律:写出全部花腔装饰,大部分咏叹调包括慢快两个部分:如歌部分与卡巴莱塔
开始放弃干宣叙调而采用乐队伴奏的宣叙调
简洁而充满活力的节奏(“罗西尼渐强”:简短的节奏动机在重复中渐强),但有时不合常规的乐段结构。
织体和配器很简洁,尊重乐器的个性,支持唱歌者而不是与之竞赛
和声不复杂,但有创新。
咏叹调往往有两个部分组成
一段是慢速抒情的“如歌”段落(谣唱曲;卡瓦蒂纳)
另一段是快速辉煌的“卡巴莱塔”
贝里尼(1801-1835)
被称为“意大利的夜莺”
他的创造力体现在他旋律中,清丽柔婉,气息宽广悠长,纯朴舒展,传达出人物细腻的感情,被世人誉为“意大利的夜莺”。
著名歌剧《梦游女》《诺尔玛》《清教徒》
《诺尔玛》罗马尼编剧 贝里尼谱曲 1831年首演于米兰斯卡拉剧院 剧情大意:叙述女祭司诺尔玛对罗马总督波利翁忠贞不渝的爱情
听赏:《梦游女》第一幕阿米娜的咏叹调“今天是我的好日子”;第二幕 咏叹调“啊,满国鲜花凋零”
《诺尔玛》中“圣洁的女神”
共创作11部歌剧,他相信歌剧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
唐尼采蒂(1797-1848)
歌剧(主要),70+
正歌剧《拉美摩尔的露琪娅》,《宠姬》《玛丽·斯图亚特》
露琪亚的疯癫场景 一段合唱开始这个场景,评论露琪亚杀死丈夫后的样子 然后乐队奏起不祥预兆的音乐 露琪亚有长笛伴随的宣叙调,带有一个华丽的终止,长笛和单簧管引用前面场景的主题。 咏叹调;如歌小广板,长笛助奏
喜歌剧《爱的甘醇》《唐·帕斯夸莱》《军中女郎》
《军中女郎》“多么快乐的一天”
创作
和罗西尼一样,都具有喜剧的直觉和旋律天才
他不断推动戏剧发展,使音乐具有一种几乎不停顿的连续性
他是威尔第的直接先驱。既丰富了由罗西尼和贝里尼开创的美声歌剧基础,又启发了后来的威尔第,瓦格纳和普契尼,是19世纪承上启下的歌剧作曲家
威尔第(1813-1901)
是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家,他的生涯构成了19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音乐史。他立足于意大利歌剧的优秀传统,批判地借鉴法国和德国歌剧的优点,从而使意大利歌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生活在意大利人反抗奥地利的统治并争取国家统一的年代,他支持和认同这种斗争,并在自己的一些早期歌剧中暗示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
创作
26部歌剧,坚持“歌剧是人的戏剧”的理想,并批判吸收外来影响。他渴望脚本有强烈的情感状态,对比和迅速发展的情节
《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第三交响曲》、钢琴与乐队《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钢琴前奏曲24首》、钢琴《音画练习曲集》、歌剧《吝啬骑士》,交响诗《死亡岛》,康塔塔《春天》
听赏《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舞台表演必须服从事件和情感,因为它是随着人物内心状态和情感的变化而展开的
富有表现的声乐旋律是威尔第歌剧的灵魂。合唱、重唱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阶段
早期-1850
《纳布科》
四幕歌剧,由《圣经故事》及法语话剧改编。纳布科,巴比伦国王,率领军队占领耶路撒冷,并驱赶犹太人。该剧歌颂犹太人不甘受奴役,思念家乡,祖国的感情。
合唱“飞吧,我的思想”
《麦克白》
《路易莎·米勒》
特点
他的早期歌剧运用罗西尼,贝里尼和唐尼采蒂的传统
作品大多是英雄性的,以民族解放求独立的思想为创作中心,表现了威尔第的爱国热情。
合唱令人瞩目(如《纳布科》
早期的成熟作品开始于《路易莎·米勒》,在人物性格和情感上刻画更加细腻。
中期1851-1879
《弄臣》(利格莱托)
取材于雨果剧本《国王取乐》
吉尔达咏叹调“可爱的名字”
利哥莱托咏叹调“众朝臣,你们这些狗强盗"
公爵咏叹调”女人善变“
四重唱”美丽的爱神“
《茶花女》
三幕歌剧,将小仲马《茶花女》话剧改编成歌剧。讲述巴黎上流社会的名交际花薇奥列塔,与来自正统家庭的阿尔弗雷德坠入爱河,最后两个人因误会分开,造成了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游吟诗人》
阿苏茜娜的咏叹调”火焰在燃烧“
曼里科的咏叹调“柴堆上火焰熊熊”
回忆动机:有特色的主题或动机在歌剧的重要时刻再现
《阿依达》
具有法国大歌剧的英雄性
古埃及法老时期的爱情悲剧,埃塞俄比亚公主和埃及统帅拉达梅斯真心相爱,历经艰难考验,却悲惨地被处死
拉达梅斯咏叹调“圣洁的阿依达”
阿依达的咏叹调“胜利归来”“我的祖国”
凯旋进行曲
特点
开始现实主义歌剧的创作
出现了一种灵活的,富有表情的半朗诵式的咏叹调
歌剧音乐对人物性格,感情的刻画令人印象深刻,有着强烈的戏剧冲突,扣人心弦。
晚期1880-1893
《奥赛罗》
使意大利悲剧性歌剧得到顶峰
吸取瓦格纳“乐剧”的某些创作手法,更加注意发挥乐队的表现功能,使音乐语言与剧情结合得更紧密,从而加强了歌唱的戏剧性。
《法尔斯塔夫》
威尔第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意大利喜歌剧的顶峰
根据《温莎的风流娘们》和《亨德尔四世》的第一部分改编
特点
每一幕的音乐几乎持续不断,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布局(合唱,重唱,独唱)依然存在
脚本比过去更加精美,作者是博依托
和声语言和配器清新活泼
《奥赛罗》进一步发展了戏剧性的抒情旋律(咏叙调),《法尔斯塔夫》则改造了终曲的重唱,使喜剧达到高潮。
小结
他认为意大利歌剧是一种表现人性的艺术,独唱的声乐旋律是最重要的。
他在坚持意大利歌剧传统的同时,批判吸收了法国歌剧(梅耶贝尔的大歌剧)和德国歌剧(瓦格纳的乐剧)的因素。很好的继承和吸收。
他把自蒙特威尔第以来的意大利歌剧传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普契尼(1858-1924)
音乐世家,第一步歌剧《群妖围舞》,第一步成功的歌剧《玛侬·莱斯科》被称作“威尔第的继承人”。
歌剧
《波西米亚人》
《托斯卡》
《蝴蝶夫人》
表现异国情调的
巧巧桑《晴朗的一天》
平克尔顿《别了,我可爱的家》
这三部歌剧奠定了普契尼世界级大师的地位。
普契尼,贾科萨(剧作家),伊利卡(剧作家)被称为“神圣三剑客”
《玛侬·列斯科》
浪漫主义的
《图兰朵》
未完成
第一幕北京的老百姓们 柳儿《主人,你听我说》
第二幕 图兰朵《在皇宫里》
第三幕 卡拉弗王子《今夜无人入睡》
真实主义歌剧考
是在真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于19世纪晚期在意大利产生的一种歌剧体裁。描写的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贫苦生活,力求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的现实状况,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歌剧中往往会出现暴力,凶杀等行为,戏剧发展紧迫,人物性格突出,生活环境描写富有色彩,音乐与民间歌舞密切关联,且旋律易记动听。
马斯卡尼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与列昂卡瓦洛的两幕歌剧《丑角》是其代表,有骑士与丑角之分。
《托斯卡》
卡瓦拉多西《奇妙的和谐》
托斯卡《为艺术为爱情》
卡瓦多西《星光灿烂》
《艺术家的生涯》(波西米亚人)
青春爱情和自由生活的赞歌
鲁道夫“冰凉的小手”
咪咪“人们叫我咪咪”
穆赛塔“漫步街上”
特点
他的一部分歌剧属于真实主义流派,但也有不少浪漫主义和异国情调的歌剧
善于用旋律动人的咏叙调刻画小人物和弱女子的形象
善于利用新的和声,配器的手法烘托戏剧气氛。
19世纪的民族主义音乐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在东欧和北欧的若干国家先后出现了一批作曲家,他们的创作渗透着民族的音调和节奏,体现民族的情感和气质。人们称他们为民族主义作曲家,他们的音乐为民族主义音乐。
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时期俄罗斯音乐的黄金时代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
格林卡(1804-1857)
19世纪民族音乐的奠基者,“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
成功地将俄罗斯的民间音乐与西方的传统音乐相结合,奠定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础
作品
歌剧
《伊凡·苏萨宁》(又名“为沙皇献身”)
俄罗斯普通市民为抵抗波兰贵族的入侵而牺牲的英雄形象。作品大量引用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旋律,突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
这是俄罗斯的第一步歌剧,在俄罗斯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快升起,我的朝霞”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赞美真理,智慧,英雄气概和忠实的爱情,表现了善良与光明永远战胜邪恶与黑暗的主题思想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管弦乐幻想曲
《卡玛林斯卡亚》
强力集团
又称为”五人团“,是19世纪60年代由五位俄国作曲家组成的创作小组,包括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丁,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穆索尔斯基
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风格和强烈的个性
作品
歌剧
《鲍里斯·戈杜诺夫》
普希金同名悲剧改编,表现俄罗斯人民和沙皇之间的对立
《霍万斯基之乱》
交响音画《荒山之夜》
"交响音画"是以绘画为体裁,或者是描写自然风光的交响诗,可称为"音画"、"交响画"、或"交响音画"。
交响音画"的原形"交响诗"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它的前身是音乐会序曲。
交响音画"的原形"交响诗"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
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
是一部标题器乐作品,将具体描写图画的10首分曲连成一个不间断演奏的整体
“两个犹太人”“基辅的城门”
鲍罗丁
作品
歌剧
《伊格尔大公》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
全曲有两个主题构成
《第二弦乐四重奏》、《第二“勇士“交响曲》
继承了以格林卡为代表的俄国专业音乐的传统,反应该民族豪勇的性格。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创作以歌剧和交响乐为主,题材取自文学,历史,民间传说,音乐风格明快,富有色彩和幻想性。
作品
歌剧
《五月之夜》《雪姑娘》《撒旦王的故事》《金鸡》
交响组曲
《舍赫拉查达》(又名“一千零一夜”)《西班牙随想曲》
《舍赫拉查达》以小提琴的独奏代表舍赫拉查达聪明的形象,另一主题是威严的苏丹王形象
热爱并努力使自己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喜好将异国和俄罗斯风情作对比描写,扩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柴可夫斯基
老柴音乐鲜明的特征:深刻的抒情性和强烈的戏剧性。 他融合了民族和国际的因素,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热情洋溢的特点,注重描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种种体验,表现人生在光明和黑暗之间的搏斗。
作品
《第六交响曲“悲怆”》
这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可以说是对其一生的总结。作品可以概括为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最后导致悲剧性结局。
《第一弦乐四重奏》《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12序曲》
《第一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
交响幻想序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
歌剧
《叶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
三部舞剧
《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
捷克民族主义音乐
斯美塔纳
建立了捷克的国家大剧院,一生致力于发展捷克的民族音乐事业
作品
歌剧
《被出卖的新嫁娘》
《布兰登堡人在捷克》
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6)
充满了对捷克壮丽历史的缅怀和对祖国山河的赞颂。
第二首“沃尔塔瓦河”
《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
德沃夏克
他继承了斯美塔纳的道路,在交响乐和室内乐中融入波西米亚民歌和舞曲的特性。他的音乐朴素,自然,表现乐观,率直的个性。
作品
《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斯拉夫舞曲》,《狂欢节序曲》、《F大调弦乐四重奏》
歌剧《水仙女》
剧中突出了对捷克江河、湖泊、森林等大自然景观和对水仙女、湖精等神仙的描绘
挪威、芬兰民族主义音乐
这两个国家长期受异族的统治,欺压,国家没有独立自由,经济不发达
格里格
作品
话剧《培尔·金特》配乐、《a小调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西贝柳斯
创作广泛,以交响乐最为突出,作品贯穿着芬兰民族雄浑,粗犷,豪放的气质,渗透着北国大自然的氛围。充满史诗的气概。
作品
交响诗《芬兰颂》、《库勒沃》、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这是他第一步成功之作,根据芬兰民族史诗《卡莱瓦拉》中的故事创作的。
小结:严守交响曲原有的纯器乐音乐意义,既没有其他音乐表现形式,如声乐的介入,同时又保持了体裁的纯音乐的意义。在乐队编制上,他的交响曲只运用双管制。
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
晚期浪漫主义
马勒(奥)
出生在波西米亚的犹太人家庭。作曲家,指挥家。
创作
马勒的创作集中在交响曲和艺术歌曲两种体裁上,一生共创作了9部完整的交响曲和一部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40多首歌曲和5部声乐套曲。
主要
交响曲
《第二交响曲“复活”》(c小调,五个乐章)
末乐章使用了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诗作《复活颂》,因此被称作《复活交响曲》
是一部意在颂赞光明的作品。融合人类永恒的主题——爱,信念,死亡,生命。
听赏:第一乐章 “葬礼进行曲”
《第八交响曲》(号称“千人交响曲)
是马勒的交响曲创作中,也是整个西方交响曲历史上规模空前巨大的交响巨作
作品选用中世纪歌颂上帝的圣歌和歌德《浮士德》第二幕终场的剧词,用音响来体现理想的世界。
“第一乐章”
艺术歌曲
一部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
是交响性的声乐套曲,作品采用了德译诗歌《中国之笛》所作,包括七首中国唐诗,融合了中国文化元素。
40+歌曲
5部声乐套曲
创作特征
1、篇幅结构的扩大,试图描绘“整个世界”。如《第三交响曲》(6个乐章)
2、庞大的乐队编制。如《第八交响曲》
3、人声是马勒交响曲中的重要因素,他赋予了人声以更重要的表现意义。歌曲创作的经验成为早期孕育交响曲的胚胎。
4、马勒的交响曲表现了不可名状的渴望和深刻的绝望,生与死是马勒交响曲最深也是最终的内涵。
5、马勒坚持诗歌的民间性,采用德国的民间舞曲和进行曲节奏来写作歌曲。采用,钢琴,管弦乐队的伴奏形式,编制庞大,形成了“交响性歌曲”。
如何评价他?
马勒把所有的体验和感受都写入了他的音乐中,用音乐汇成一幅人生百景图。他的作品常常从哲学,宗教角度对人生问题进行探索。马勒的非凡之处,在于他的音乐中有深刻的人文意义。
理夏德·施特劳斯(德)
出生于慕尼黑。他与马勒不同,不到20岁就获得了很高的声誉,被称为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后继者。二战后旅居瑞士,安静地度过余生。
以交响诗和歌剧著称
交响诗
《英雄的生涯》——一生的写照
描写生命中内在的英雄性格,渴望通过努力与扬弃而达到灵魂升华,这与尼采理论中的“超人”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
一共有七首
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梯尔的恶作剧》《堂·吉诃德》《唐璜》《死与进化》《英雄的生涯》
歌剧
《莎乐美》
《埃勒克特拉》
《玫瑰骑士》
脚本由奥地利作家,诗人霍夫曼施塔尔特意为其创作。整部歌剧以精致的手法营造出18世纪维也纳的气氛与色彩,是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欣赏:“送玫瑰的瞬间”
交响曲
《家庭交响曲》
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印象主义
德彪西(法)
印象派音乐鼻祖。他与印象主义画家有着广泛的接触并深受其影响,自觉地将绘画中的这种风格倾向体现在自己的音乐中,创立了印象主义音乐。
创作特征
1.旋律织体:采用简短,片段,零碎的主题动机。
2.和声语言:和声的丰富色彩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淡化和声功能体系,扩大和弦范围,运用全音阶。
全音阶,平行和弦,复杂和弦在《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中可以体现
3.作品结构:结构松散自由,段落界限比较模糊
4.音响色彩:音响效果清晰,透明,包括多层次不同音区和音色的对比组合,往往具有朦胧,飘逸,空灵,幽静的气氛。
代表作
钢琴作品
《前奏曲》,《意象》,《版画集》,《儿童乐园》,《阿拉伯风格曲》
《贝加摩组曲》:月光“《前奏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
管弦乐作品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
交响素描《大海》
《交响三联画《大海》
歌剧
《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除了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还受到象征主义文学与诗歌的影响
是德彪西的唯一的歌剧,也是他的成名作
根据梅特林克的象征主义戏剧改编的
音乐奇特,常用调式和声
器乐间奏曲连接了神秘而内在的戏剧。
拉威尔(法)
继承了法国的古典音乐的传统和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同时借鉴匈牙利,俄罗斯等外来音乐的成果。作品结构明确,织体清晰,配器精致而富有光彩,被誉为管弦乐色彩大师。
创作
他的创作更接近古典形式。他的音乐最迷人的是,将舞蹈节奏和用法国优雅方式来叙述异国情调。比起德彪西,拉威尔更注重技术细部。
芭蕾舞剧:《达夫妮与克洛埃》
管弦乐:《波莱罗舞曲》《西班牙狂想曲》《鹅妈妈组曲》
子主题
《波莱罗舞曲》是应一位女舞蹈家的邀请创作的一首管弦乐队演奏的舞曲。作品是由贯穿始终的固定节奏和两个交替演奏的具有西班牙民间舞蹈风格的固定旋律组成,结构格外清晰,单纯。
钢琴作品:《水的嬉戏》《G大调钢琴协奏曲》《D大调左手协奏曲》
神秘主义者——斯克里亚宾(俄)
作品
10首钢琴奏鸣曲
极具有思辨性,体现了对自身命运的反复挣扎,思考以及对人生真谛的不懈追求。后无首钢琴奏鸣曲,皆采用单乐章的形式,且无调号,更具有“神秘”色彩。
《第三交响曲“神圣之诗”》
《第四交响曲“狂喜之诗”》
《第五交响曲“普罗米修斯”》
“神秘和弦”——四度叠置
认为物质的世界终将毁灭,而精神的世界将获得永恒。他把艺术视为宗教,认为艺术是至高无上的,只有艺术能唤醒人精神上的
音乐中的忧伤——拉赫玛尼诺夫(俄)
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
创作
他的创作具有俄罗斯音乐的传统,作品充满了对俄罗斯大自然的描绘和对民族光辉业绩的缅怀,渗透了对故乡的深情。同时,作品也真实地反应了世纪之交的人们动荡不安的情绪,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主题
《水仙女的咏叹调“月亮颂“
唯一的一首钢琴协奏曲
特征
子主题
最显著的特征: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音乐自由奔放,形式较少拘束,喜用抒情和描绘,强烈表达个性。
重视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的结合,与文学、绘画、戏剧紧密联系。
比任何时代都更加注重音乐的民族性,挖掘民间素材,传说,史诗。
绘画:(法)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先导”《自由引导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