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_秦开天下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秦朝的历史和文化。欢迎点赞收藏~
编辑于2023-12-17 21:32:15舍不得看完的中国史: 秦开天下(作者:渤海小吏)
第一战:三家分晋
春秋过渡到战国
从争霸到兼并
社会生产力升级
耕作技术升级
垄耕种植法
冶金技术
铁制品走进千家万户
三家分晋
晋国六卿
智氏、中行氏、范氏、韩氏、魏氏、赵氏
小势力——赵氏一支分到邯郸,改叫邯郸氏。
赵氏和邯郸氏冲突引六卿乱斗
邯郸氏求助亲戚中行氏,中行氏又联合范氏,赵氏被打后联合智、韩、魏反击,邯郸、中行、范灭
智氏继承人智瑶与赵氏继承人赵无恤斗争,智氏灭
原本智、韩、魏联合,韩、魏被赵说服反水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韩魏赵派使者面见周天子求其册封。周天子遂封三氏为侯爵,自此韩、赵、魏三家正式分晋。
田齐代齐
三家分晋十年后,齐国大夫田和废齐康公,灭齐国公族,自立为齐国国君。
第二战:马陵之战
战略错误-魏盛转衰
战国初期-魏手握好牌
政治优势
李悝变法
第一,打通人才经络,废除世袭制度,根据能力选拔官员,取消旧贵族的世袭俸禄。
第二,打通了土地经络,正式废除周王朝的“井田制”,鼓励百姓垦荒,允许土地私有买卖。
第三,打通法制经络,完备法制建设,建立魏律,出台《法经》。
第四,打通军事经络,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对士兵考核,奖励优秀者。
军事制度的具体落实者——战国初年“第一战神”吴起。
战国变法之祖,包括后面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均承袭这个变法框架。李悝的整套土地改革,被商鞅几乎全盘抄走。
军事优势
吴起
其一,战略眼光独到。他向魏文侯建议河西地区的重要性,向西吞并秦五百多里土地,并控制崤函地区,秦国压缩在华山以西的无险可守地带。
其二,训练出“魏武卒特种部队”。
经济优势
第一项关键资源——肥沃的土地。
第二项关键资源——盐。
第三项重要资源——铁。
地理优势
河东地区
晋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后来成为魏国大本营。
河西地区
这块地较穷,吴起主导打下。但它让魏国独占黄河,军事力量可随意穿插两岸。
河内地区
土壤肥沃,百姓文明程度较高,但周边与赵、齐、卫、郑、宋等国接壤,且无险可守,属于“四战之地”。有毒的蜜糖。
河外地区
地理优势之精华
豫西通道
豫北通道
战国时期,主要国家的争夺地区基本上可分为关中、山西、河北、中原这四大板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左右着中华大地的兴衰。能够连接起这四大板块的关键交通线,基本上只有上面的这两条路线。
魏文侯、魏武侯两代统治者励精图治,魏成为战国初期的第一大国。
战略方向错误
一直在瞄准河内地区
拓展的成本低、收益高
无险可守,易打不易防
魏国政治中心逐渐向中原地区转移
马陵之战
魏盛转衰的关键之战
庞涓与孙膑原本同门,后孙膑遭庞涓陷害,孙膑逃去齐国,庞涓率魏军攻打赵韩,都被孙膑解围,孙膑于马陵伏击庞涓,魏军大败,败于庞涓之骄,败于惠王之怒;更深一层次,败于数十年前的“西拒东进”的战略方针。
此战之后,“魏武卒”精锐尽失,魏国国力大衰。
秦国与中原大地关系的历史转折点
秦、齐、赵三国于次年共同伐魏,魏尽失河西之地、崤函之固。
秦国终于挣脱枷锁,囊括了河西、关中全域,控制函谷关。
第三战:商鞅变法
秦并天下的机器开动了
商鞅其人
商鞅出身魏国,未得魏惠王赏识,投秦
变法得罪太多人,魏孝公去世,魏惠王上台,开始追杀商鞅,死后被五马分尸,但变法制度仍执行
褒贬不一,司马迁对其评价差
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重罚轻赏
土改
废封改县:影响了之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政治格局。
土地造册,分授农民,将老百姓都控制到土地上之后,商鞅进行了划时代的高科技改革——户籍制度。
荒地移民:秦国不光搞国内分流,还在国际上招徕非法移民。
统一度量:利于征税、废除货币。
军改
第一、通过杀敌晋级(“首级”一词就来源于此),通过爵位奖励让平民有机会成为贵族,“贵族们恨死了商鞅,因为谁都可以通过砍人来改变命运。”
其次:明确了具体的兵役制度。
第三:连坐制度。
土改与军改让秦国百姓变成了只有两种人:农民与军人。前者富国,后者强兵。
成功原因
领导者欲求变、强有力支持
秦落后,阻力小
第四战:“合纵”与“连横”
诸子百家走四方
合纵连横
纵横家鬼谷子门下弟子
苏秦
合纵
六国抗秦
张仪
连横
诈楚
苏秦与张仪历史之疑
养“士”之风
三教九流,不靠谱居多
没有“忠”的概念
基本无义务、无责任、无制约,有吃穿、有时间。
诸子百家,主要四个简介
儒家
“克己复礼”,即克制欲望,恢复周礼。(周朝用礼乐划分等级制度,战国时被称礼乐崩坏)
仁爱
要“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是儒家的“五伦”;
要牢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叫“八德”。
孔子
《论语》
墨家
兼爱
墨子
无差别的爱,不同于儒家
第一个提出“平等”概念
道家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老子
道德经
法家
礼、乐是给仁爱遮丑、装饰用的
制度与法律
法家的“无为”,君主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
李悝
第五战:秦并巴蜀
一个机遇
蜀地乱了
蜀国最强,巴国次之,苴国最弱;蜀与巴是宿敌,苴为蜀小弟
蜀与苴闹翻,蜀要灭苴,巴苴联合求援秦
苴国控制着秦岭核心物流区以及蜀道精华
秦入蜀,秦岭难越
五个方案,陈仓道
东边的子午道和傥骆道,在当时基本上就不能算“道路”
祁山道
褒斜道
陈仓道
刘邦暗度那条
蜀道难
三条路,金牛道
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
意见分歧
张仪不赞成,建议东行攻韩❎
司马错主张取蜀☑️
带兵南下,打掉蜀国,转身吞并苴国和巴国
一年内囊括了汉中盆地、四川盆地以及汉江、长江的上水优势。
第六战:胡服骑射
赵国崛起关键三十年
赵雍上位
赵肃侯去世,五国派兵奔丧,五国图赵,被赵雍挫败
赵国面临南北分裂
国土分居南北,文化、政治势力冲突
南北道路被中山国阻碍
胡服骑射引导赵国改革
统一思想,防分裂
北方试点、练兵、练成后带兵攻破中山国,增强民众信心,便于推行军改
通过军改收回人事权
赵雍中兴
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也就是正式改革后的次年,赵雍开始进攻中山国。
赵惠文王三年(赵武灵王三十年,即公元前296年,中山国灭。
雄主凄惨谢幕
废长立幼,壮年退位,又对长子心愧,致使权利分裂,兄弟相杀,自己被活活饿死
第七战:伊阙之战
一代杀神白起登场
秦武王之死,秦昭王上位
举鼎砸脚而死😅
没有子嗣
宣太后(芈月)与其兄弟魏冉扶持赢稷上位
杀神成长历程
从小就具备为将者的基本素养
参军,被魏冉相中培养
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白起升任左庶长,攻下韩国的新城。
韩魏联军,准备夺回新城,白起担任阻击战总指挥
伊阙大屠杀,韩魏两国没落
人数对比
韩国、魏国二十四万联军
秦军十万
韩魏联军由黄河入伊水铺天盖地而来,铺开打对自己不利,于是白起将军队顶到了伊阙(龙门)。
他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首次大歼灭战
陆续攻韩、魏,两国逐渐势微
第八战:乐毅破齐
东方第一大国(齐)疯狂与没落
公元前284年,乐毅(燕)破齐,呼吸间连克七十余城,仅剩即墨、莒城两座城。
三十年前,燕国内乱,齐入侵,赵韩秦助公子职复国
燕王哙当权,被哄禅位国相子之
原太子党派与窃国派混战,燕国一片混乱
齐国趁机入侵,杀子之和燕王哙,并大肆掳掠
赵雍担心燕被齐吞后对赵不利,插手燕内政,派人带在韩国为质的燕国公子职返国
赵雍以“平叛驱齐”为号召,派乐池奉公子职之名引军入燕,与太子平和匡章的齐军交战。
赵雍假称赵军不敌齐军,请公子职向姥爷秦惠王求救。
齐军大败退出,燕复国成功,公子职登位(后来燕国中兴之主的燕昭王)
三十年后,乐毅率五国伐齐
随后几年,东方各国开始作死,宋国被齐、楚、魏灭,后齐湣王攻楚,又攻三晋
燕昭王派乐毅出使五国,最终率领五国大军前来向齐国宣战(秦韩赵魏楚)
中国历史上的“敦刻尔克谜案”
敦克尔迷案:1940年5月,高歌猛进的德军将四十万英法联军逼入敦刻尔克,上演了世界战争史的谜之一刻。德国的装甲部队在即将把英法联军赶入英吉利海的最后一刻戛然而止,希特勒神奇地宣布:赶紧给我打住。
六个月打下七十多座城,最后的这两座城池却打了一年多,始终攻不下来。围城一年后,乐毅命围城守军解围,距城九里驻营,并下令:居民出城,不许侵犯,生活困难的人一律赈济。
田单(齐)复国,但齐元气大伤
散布谣言
乐毅被换
谎称有神仙教导,让他拯救孤城
引起齐民怒
假降,带齐民突围反攻
田单率军乘胜追击,所经城市纷纷起义,田单尽复失地。
齐复国成功,但元气大伤
第九战:鄢郢之战
杀神横扫江汉平原
田单复国前一年,秦对楚战略性打击
公元前280年的第一轮攻楚,楚割地求和
司马错自蜀地出兵攻楚
中国战争史上最早的一次如此长距离、大范围的迂回攻击。
秦军直接攻占了楚国的黔中郡,又还了
一击得手后,秦国又有两路兵进行配合攻楚,一路兵从长江东下,准备东出巫峡攻击楚国首都郢都西边。
一路兵从北面由武关南下攻打上庸之地
楚割地求和
扫平汉江平原,逼楚迁都
公元前279年,白起率军数万沿着去年楚国献出的汉水北地顺汉江东下,迅速攻占邓城
鄢城久攻不下,开渠灌城,鄢城破
休整后攻占领西陵(今湖北宜昌西),扼住长江口,截断郢与西面巫郡的联系。
公元前278年,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国,攻陷了楚国国都郢(江陵)。
拿下郢都后,白起往西又打到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烧了楚国的祖坟,向东进兵至竟陵(今湖北省潜江市东北),向南再次拿回黔中郡。
这次白起将整片占领区连成了一片,扫平了整块汉江平原,设立南郡、巫郡、黔中郡。
白起仅仅用几万人将楚国打得迁都避祸,让出经营了数百年的鱼米之乡——汉江平原。
白起被封武安君
此战后,屈原跳汨罗江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还开创了一种新诗体——楚辞。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第十战:长平之战
白起封神之战
华阳之战,魏成秦附属国
魏赵联手攻韩
韩求助于韩国相魏冉,白起自咸阳率军奔华阳救韩
八天急行五百公里存疑
白起接着乘胜直逼魏都大梁,魏割地求和
秦犯了魏当年的战略错误,幸运的是,赵反悔换地,秦被拉回黄土高坡,阏与之战秦军败(秦主帅胡阳)
秦国要放弃白起在晋北的吕梁山区和太原盆地辛苦打下的赵国城邑,而想用它们去交换赵、魏联盟在河北平原的同等数量的土地。本国领土并不接壤的中原之地。
最开始司马错攻楚时,白起在山西高原攻打赵国,秦国势力扩张到了太原盆地,对赵国的老牌根据地太原产生极大的威胁。
赵国反悔换地,收了秦地但未给中原之地
公元前270年,秦国派大将胡阳率十万大军攻打赵国的阏与地区。
阏与之战秦军败
赵奢大败秦军,秦十万军役
赵奢
赵国财政大臣,赵括父亲
范雎纠正魏冉主导的“跨过韩魏,出击中原”的思路。
范雎原是魏国人,受迫害装死逃出,入秦。田单复国,魏王派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议和修好,范雎随行,齐襄王欣赏欲留范雎但对须贾不待见,回国后,须贾生气,回国后报告魏相魏齐,范雎遭毒打装死,魏齐正喝得面红耳热,便命仆人用苇席裹尸,将范雎弃于茅厕之中,还让家中宾客轮番向席中撒尿,故意凌辱范雎。
公元265年,老太后宣太后(芈月)逝世,同年九月,魏冉被解除所有职务,回封地陶邑养老。
范雎“远交近攻”政策开始执行,攻韩魏,上党落入赵国手中
公元前268年,秦攻魏,占领怀邑。 公元前266年,秦攻魏,占领邢丘。 公元前264年,秦攻韩,白起拿下了韩国重镇南阳地区(河南修武地区),将大军挺进太行山脚下,封锁了太行山道。 公元前262年,秦攻韩,白起再次拿下韩国重镇野王(河南沁阳地区),彻底将韩国南北分割,南边的中原地区和北边的上党地区被秦国拦腰截断。
韩国上党郡的最高领导冯亭和一众官员,在得知韩国本土已经无法救援,决定:宁死不降秦!冯亭将上党地区献给了赵国。
公元前260年,秦倾全国之兵四十万杀向了上党。
廉颇选在上党的长平地区布置三道防线,空仓岭防线、丹水防线和百里石防线。
王龁领秦军很快攻破第一道防线
王龁与廉颇对峙丹水
赵换主将为赵括,秦得知后白起登场
赵括被射杀,赵军投降
四十万赵军全部坑杀,白起背千古骂名。
杀神谢幕,被赐死
长平之战胜利后,秦王允许了赵国的割地求和,下令班师。白起无奈只得回师,没能立即灭赵。
十个月后,秦王回味过来再令白起领兵攻赵,白起因病拒绝
邯郸久攻不下,秦昭王又招白起,白起认为此时打不是合适时机,再拒领兵。
此时嬴政在邯郸出生
同年十月,秦昭王一怒之下将白起贬做士兵,放逐到了阴密(甘肃灵台)。
同年十二月,白起被秦昭王赐宝剑,自刎而死。
秦军一再战败。最后,魏无忌大破秦军主力,解邯郸之围,秦国由于连年远征大战,大伤元气,二十年内再没有大的军事动作。
白起死后六年,一代雄主秦昭王病逝
第十一战:嫪毐之乱
嬴政、吕不韦与嫪毐关系
成功商人吕不韦遇到在赵国邯郸为质的公子子异; 子异的父亲是秦昭王立的太子,那时还未上位; 吕不韦决定投资子异,一方面给子异砸名声,另一方面协调将子异过继给子异父亲很宠爱的华阳夫人。
赵姬是吕不韦的情人,被子异看中,吕将其送给他
赵姬很快怀孕,秦始皇身世成谜,有人说是吕不韦的?
吕不韦为与赵姬划清关系,贡献嫪毐
嫪毐深得赵姬喜爱,权势渐长,并与赵姬生了两个孩子
嬴政亲政前,嫪毐助赵姬清除对嬴政有威胁势力,被封长信侯
嬴政收权,除嫪毐、吕不韦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长信侯嫪毐作乱,令吕不韦、昌平君、昌国君平乱。
嫪毐被车裂,赵姬则被逐出咸阳,软禁在雍城,她和嫪毐生的两个孩子也被同时杀掉
借着这次嫪毐之乱,吕不韦作为推荐嫪毐的头号政治犯而受到了牵连。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吕不韦被免去丞相职务,驱逐出咸阳,回到自己的封地河南洛阳。
罢相后转年,嬴政下书给吕不韦,让他们一家去四川,吕不韦自杀
灭韩,赵、魏、燕(赵、燕有残余)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灭赵;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灭燕;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其中赵和燕都分别有残余势力逃到了代郡和辽东,但整体已被灭。
第十二战:王翦灭楚
嬴政分别问李信和王翦要多少兵攻楚,李信要二十万,王翦要六十万,嬴政派李信出兵
李信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公元前226年,王翦率军灭燕,燕王喜和太子丹仓皇逃亡辽东,年轻将领李信率军追击,击杀刺秦主谋太子丹,首级献给嬴政。
李信领二十万兵攻楚
失败原因存疑
在攻占平舆、寝丘两邑之后,李信大军并没有再按照正常的程序向东或者向南扩大战果,而是调头向北返回中原腹地,去攻击曾经的楚都“陈”(河南淮阳),以及之前位于魏、楚博弈区的“鄢陵”(今河南鄢陵县)。这两块地区,早就是秦国属地了啊?
郢陈原是楚国首都,刚被侵吞并秦,才经过“新郑之乱”,秦王嬴政想利用昌平君楚人治楚地,避免再度出现“新郑之乱”。 在李信深入楚地后,昌平君起兵反秦,切断了李信的归路。(存疑,有争议)
王翦
嬴政再请王翦(带军六十万),楚灭
与楚将项燕两军对垒,几个月不动
楚王耗不起,催项燕出击
项燕叫阵不得,引军东去
随即王翦马上点兵追击,消灭楚军主力
王翦令蒙武率一部军队攻略淮北之地,自己带主力开始直击楚国首都寿春,俘虏了楚王。楚灭
历史空白,有争议存疑
秦王政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225年—公元前224年),“陈”这个关键的地方在所有史料中变成了一片空白!
李信为什么要回军去打这个本国属地?李信是去打谁?在大军进入楚境后,在“陈”究竟发生了什么?
秦王灭那四国间一直空白的丞相是谁?
昌平君(有争议、存疑)
昌平君(公元前271年-公元前223年),芈姓,熊氏,名启,楚考烈王之子,战国末期秦国丞相,秦始皇的表叔,末代楚王(有争议)。 他是楚国公子,受封为昌平君,仕于秦,为秦庄襄王、秦王政之臣,与吕不韦、昌文君受命平定嫪毐之乱,任相国。其后反秦于郢陈,被楚将项燕拥为楚王,最终兵败身亡,楚国灭亡(有争议)。
王翦灭楚后,他的儿子王贲灭了在辽东的残余燕国势力,捎带脚地打入临淄,齐王投降,至此秦一统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