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024专升本 文史类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包含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生态环境、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等内容。
专升本 大学语文 《史记·垓下之围》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一篇关于楚汉战争的纪传体文章。该文记叙了垓下之战项羽遭遇四面埋伏、士兵离散、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展现出项羽的勇敢和无奈。
2024 专升本 语文,通过合理安排不同结构位置的内容,可以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领略文章的精髓。
2024 专升本 语文,《风波》是现代作家鲁迅创作的小说,小说以辫子风波为核心事件,聚焦张勋复辟这一社会重大事件,透过江南水乡的小镇六斤家的贫寒破败的景象,展现了中国当时所面临的深重危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考研复习知识点之史纲思维导图。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 历史地理环境
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生态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
海枯石烂
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剧烈,造成巨大影响。
人文地理环境
朝令夕改
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发展变化的速度较自然地理环境快得多。
经济地理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疆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秦始皇:嬴政
乾隆二十四年,清朝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
南至:南海诸岛
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
东至:库页岛
今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位于世界第三
二、政区
今中国24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商周:分封制
三、民族
除月氏外,其他民族几乎都没有完全离开中国
除汉族外,匈奴、鲜卑、羯、氐、羌、沙陀(突厥的一支)、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建立国统治中原的政权、其中蒙古和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早在春秋时期,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就已成为黄河流域的主体民族,以后融合了大量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和核心
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国的领土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和巩固的。各民族间的交流、合作和融合是主流
民族分布:
古代西域诸族维吾尔族在新疆;
藏族及其前身吐蕃在青藏高原;
蒙古族在内蒙古;
契丹、女真和满族在东北
高山族在台湾;
四、人口
分布
人口变化呈上升趋势
人口分布不均匀
东南多,西北少
20世纪初,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中国形成了东南人口稠密区和西北人口稀疏区的格局,至今无明显改变。
迁移
历史上三次影响最大、移民最多的南迁: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
唐朝-安史之乱
北宋末年-靖康之乱
五、地理环境
地势分布
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呈阶梯状分布,称为“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是最高的第三级阶梯,被称为“世界屋脊”;
地形变化
地形地貌/“沧海桑田”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一、第二阶梯内,比较明显的有:
1、湖泊的发育和消亡;
2、水道和水系的变迁;
3、海陆变迁;
4、黄土高原的变迁;
5、沙漠的变迁;
六、气候
气候特征
中国气候的特点:
1、季风气候明显
2、大陆性气候强
3、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气候变化
(一)温度的变化
中国气候的总趋势是由温暖转向凉爽
(二)湿润状况的变迁
雨量的变动常趋于极端、非涝即旱
这两方面的变化所产生的复杂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一、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
中国位于
全球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
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
1、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
2、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3、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以各种形式转化或传递;
4、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
1、它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
2、它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
3、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
二、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最早形成了大片农业区的地域是:黄河中下游
1、中国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季风气候发达。大部分地区雨热同季,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良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2、黄河中下游最早形成大片的农业区,历代的疆域范围基本都在中国内地;
3、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气候的波动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虽然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存在冲突和融会,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5、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三、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4、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的程度各不相同;
四、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1、首先,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
2、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地理障碍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
3、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4、中国历史上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改变原因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带鱼版;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一)与历史、文化相联系的“地理环境”的内涵
我们所说的地理环境,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
地理环境可分为:
自然环境
经济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二)地理环境发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远古时期,地理环境对人类各方面的活动,几乎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近现代,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
(三)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应该全面认识)
(一)中国早期文明农耕文化发端于黄河流域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原王朝的有效统治范围;
(三)相对自足、资源丰富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延续性的影响:
(1)幅员辽阔为中国文化提供了缓冲的空间
(2)高山、戈壁、大海使中国文化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范围内成长
(3)欧洲文化、南亚文化体系对中国文化系统的冲击不大
(一)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使中国文化在社会制度层面表现出多样性;
(二)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使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和不同物质条件下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重农/安土重迁),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强烈的地域色彩;
(三)地理障碍使文化的传播速度在不同地区表现出程度上的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