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认知过程中的心理误差
思维导图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认知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误差,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偏差体系。 从信息的搜集、加工、输出和反馈等角度,系统梳理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认知。并且提供了实用的应对方法和改善措施,有助于避免认知偏差,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性。 这是一张竖屏思维导图,直观简洁,便于理解和记忆。
编辑于2023-12-19 18:51:03这里列出了五个常见的直觉陷阱,并为每一个都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包括它们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如何应对。 这些直觉陷阱——习惯性反驳、自我怀疑、全或无、过度担责和妄下结论——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思维障碍,它们可能阻碍有效的沟通和明智的决策。通过了解这些陷阱并学习如何避免它们,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清晰度、决策质量和人际关系。
《需求唤醒:如何改变别人的认知,让他下单》是一本关于如何有效影响他人决策并促成交易的实用指南。作者奥伦·克拉夫在书中分享了其多年研究和实战经验,揭示了如何通过改变他人的认知来激发他们的需求,从而成功实现销售目标。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传统的销售方法往往强调产品的优点和特色,试图通过强行推销来说服潜在客户。然而,这种方法在当今信息过载的时代已经不再奏效。相反,克拉夫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销售方法,即“需求唤醒”,通过深入了解潜在客户的需求和痛点,引导他们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展示你的产品或服务如何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与人辩论时,感觉对方的话似乎有些不对劲,但又说不出具体问题在哪?或者在做出决策后,发现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却找不到失败的原因? 其实,这些问题往往与常见的论证和认知谬误有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批判性思维、情绪影响、信息不足或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我们很容易陷入各种思维陷阱。 然而,好消息是,一旦我们了解并学会识别这些谬误,就能有效提高思维品质,避免被错误的信息和观点误导。通过学习了解谬误,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促进有效沟通。此外,避免认知谬误还能帮助我们在面对问题和决策时做出更加理性和科学的决策,提升个人和团队的决策能力。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里列出了五个常见的直觉陷阱,并为每一个都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包括它们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如何应对。 这些直觉陷阱——习惯性反驳、自我怀疑、全或无、过度担责和妄下结论——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遇到的思维障碍,它们可能阻碍有效的沟通和明智的决策。通过了解这些陷阱并学习如何避免它们,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清晰度、决策质量和人际关系。
《需求唤醒:如何改变别人的认知,让他下单》是一本关于如何有效影响他人决策并促成交易的实用指南。作者奥伦·克拉夫在书中分享了其多年研究和实战经验,揭示了如何通过改变他人的认知来激发他们的需求,从而成功实现销售目标。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传统的销售方法往往强调产品的优点和特色,试图通过强行推销来说服潜在客户。然而,这种方法在当今信息过载的时代已经不再奏效。相反,克拉夫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销售方法,即“需求唤醒”,通过深入了解潜在客户的需求和痛点,引导他们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展示你的产品或服务如何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与人辩论时,感觉对方的话似乎有些不对劲,但又说不出具体问题在哪?或者在做出决策后,发现结果与预期大相径庭,却找不到失败的原因? 其实,这些问题往往与常见的论证和认知谬误有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批判性思维、情绪影响、信息不足或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我们很容易陷入各种思维陷阱。 然而,好消息是,一旦我们了解并学会识别这些谬误,就能有效提高思维品质,避免被错误的信息和观点误导。通过学习了解谬误,我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促进有效沟通。此外,避免认知谬误还能帮助我们在面对问题和决策时做出更加理性和科学的决策,提升个人和团队的决策能力。
认知过程中的心理误差
软件 | 亿图脑图MindMaster 制图 | 非愚 20231219
认知非理性
你没办法真正正确地认识你想了解的事物 因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人在处理信息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认知偏差。
信息搜集时的误差
1、已经记住的信息
易记性偏差
人的一种行为习惯,就是在搜集信息时喜欢先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去找信息,容易被记住的你会认为它是真的。
事物的新近性、显著性、生动性、可想象性影响人的记忆
刚刚发生的事,容易从记忆里提取出来
重复发生或被提及的事,容易被认为是正确的
更显著、更生动的方式展现的信息,更容易记住
2、新的信息
受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
当沟通者提出两个以上不同的论据(刺激物)时,认知者产生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
1960年,心理学家J·怀斯纳的实验证明,这时取决于认知者的价值观念,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主体价值选择和评价。 如果提出的论据不是当场依次提出,而是间隔了较长时间,那么近因效应发生的机遇则更大些。 1964年,心理学家C·梅约和W·克劳克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认知结构简单的人,容易出现近因效;;认知结构复杂的人,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有关的学者还指出,认知者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起较大作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效应缺点
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人容易得出良好的印象,而其缺点却很容易被忽视。
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
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不稳定性、误导性,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往往失之偏颇,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应用方法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它主要是获得了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 衣着打扮等方面的印象,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社会心理学家艾根在1977年研究发现,在与人相遇之初,按照SOLER模式来表现自己,可以明显增加他人的接纳性,使得在人们的心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SOLER”是由五个英文单词的开头字母拼写起来的专用术语,用SOLER模式表现出来的含义就是“我很尊重你,对你很有兴趣,我内心是接纳你的,请随便”。
S 表示坐姿或站姿要面对别人
O 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
L 表示身体微微前倾
E 表示目光接触
R 表示放松
心理学家卡耐基在早期名著《如何赢得朋友》中也总结了六条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途径,即: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多提别人的名字;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鼓励别人谈他们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的话题;以真诚的方式让别人感到他自己很重要。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作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
近因效应是存在的,首因效应也是存在的,那么,怎么样去解释这种矛盾的现象呢?
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人的主体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在主体价值系统作用下形成的印象,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被称为加重印象。
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人一旦形成一种观念,就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从否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我们常常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是这个意思。
资料的选择性收集
信息加工时的误差
代表性偏差
代表性偏差是指这样一种认知倾向:人们喜欢把事物分为典型的几个类别,然后,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过分强调这种典型类别的重要性,而不顾有关其他潜在可能性的证据。
将“大数定律”误用为“小数定律”了——样本空间的完备性有问题
代表性偏差就是错在了用小样本的很少信息来做判断
当事物的代表性特征表现出来以后,人容易冲动地做判断,而忽略了其他更多决定性的信息
概率论中的样本空间不完备
信息输出时的误差
过度自信
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就是过度自信。而过度自信是人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
过度自信的原因
I.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过度自信可以让自己显得比实际上更聪明和强壮,增加个体传宗接代的机会;
II. 在社会环境中,自信的人比不自信的人能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交友机会;
III. 信息搜集是没有上限的,但是我们的能力却是有上限的。随着不断增加各种信息的积累,我们的能力是会封顶的,到了定程度,随后到达的信息没有增加我们的能力,却还在不断增加我们的信心,最终,我们的自信程度就超过了自己的实际水平。
过度自信的影响因素
拥有专业能力和充足的经验都会影响过度自信的程度
过度自信主要是对自己而言的,对别人的评判却往往是准确的
站在第三方的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行为有助于减轻过度自信的影响;或者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问题。
应对方法
首先,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
其次,与人平等相处。
第三,提高自我认识。
第四,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你过去是个英雄,可它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
信息反馈时的误差
自我归因
归因就是追溯事情产生的原因,这种偏差说的就是,人容易把好的结果归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坏的结果归于他人或客观原因
后见之明
当事情已经出现结果之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的一种幻觉
认知失调
当事情出现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时,人感到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在心里故意歪曲事实
认知失调的理论表示相冲突的认知是一种原动力,会强迫心灵去寻求或发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好让认知间相冲突的程度减到最低。
确认性偏差/证实偏差
人一旦形成一种观念,就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从否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我们常常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就是这个意思。
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影响因素
信念坚持
人们会坚持相信他们的假设,即使这个假设与新数据相矛盾。
锚定
锚定往往也是导致证实偏差的心理因素之一。锚定并不是指人们误解附加证据,而是指人们忽视附加证据。心理学证据揭示了这样的现象:人们倾向于把证据理解为支持初始假设的附加证据。
数据的模糊性
一个教师常常能把学生的问题或答案解释成有创造性或者是愚蠢的,而这种解释往往是基于他先前对于学生的态度。
联想
人们通过估计不同现象间的相互关系来解释求证问题。人们经常假想出事件的相互关系,而他通常可能并不存在。幻想的相互关系在证实偏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资料的选择性收集
神奇式思考
神奇式思考是将相关性误以为因果关系而产生
正确归因、尽量用反例来思考、寻找因果证据,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