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心理学思维导图
社会心理学大学考试复习,课程提纲,包含了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社会认知、自我意识、社会动机等内容,可收藏。
编辑于2021-07-03 18:08:03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自我意识
概念
功能
组织
自我参照效应
自我图示与自我认知
管理
特征
心理成分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的积极偏向
自我增强、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会驱使个体乐观地估计自己
不切实际的积极信念使我们感到幸福和健康,缺少它们, 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信念会使我们感到痛苦和抑郁。它们 还增加我们的动机和努力。
自我效能
形成途径
自我观察和自我反省
他人评价与反馈
“镜中我”
案例
“反射性/反响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s)”(鲍德温等,1990)个体知觉到的他人对自己的反映甚至会影响到其自我评价
社会比较
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评定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 比较而实现的。(费斯廷格 Festinger)
费斯廷格的“相似性假说”
自我体验
主体我对客体我持有的一种态度
自尊
控制感和无助感
促进个人控制可以增强个人的健康和幸福
习得性无助
自我认同
心理学上,指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形成自 我概念
社会学上,个人与他人有共同的想法。交往过程中,为 他人的感情和经验所同化,或自己的感情和经验同化他 人
自我认同研究中的几个理论视角
自我认同的研究
埃里克森(Erikson)的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研究
马西亚对自我认同的研究
认同发展的两个心理社会指标
四种认同状态
相关理论
奥尔波特的自我发展理论《人格的模式与成长》
乔治·米德的符号互动论的自我观点
符号互动论
《心灵、自我与社会》
自我的形成和发展三阶段
准备阶段:无意识地模仿他人,对符号和意义缺乏理解
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学会语言,角色扮演,从对方的角 度看待自己,但一定时期内只能模仿某一个重要他人
社会角色扮演阶段/竞赛阶段:能综合几个“重要他 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将他们概括为一个“泛化他 人”。“泛化他人”可以看做是群体的期待或社会的期望,使 社会群体的规范、态度、价值、目标内化于个体,形成自我。
利西娜的自我意识交往发生观
马库斯和北山自我建构论的自我观点
格根(Gergen)的社会建构论的自我观点
第三章 社会认知
对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和判断的 过程
特点
内容
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
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塔基乌里(1953)的人际关系认知实验
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印象形成的信息要素
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
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 知道概念就行
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
宽大作用(积极偏见)
投射作用
社会刻板印象
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
形成
印象管理
第四章 社会态度
概述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理论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认知学派的认知平衡理论
信息理论
霍夫兰等:《信息传递与说服》
影响态度变化的因素
社会态度转变的策略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客观
主观
心理抗拒理论
偏见
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在一定表象或虚假 信息的基础上所持有的与真实情况不相符合并 固定化了的社会态度
结构
微妙形式
自动偏见
社会根源 稍微展开
后果
如何消除
第九章 群体心理
参照群体:个体心中所向往的群体,且该群体的标准、目标、 规范会成为个体行动的指南
群体心理对个体的作用
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群体一旦形成,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来统一其成员的信 念、价值观和行为,以保障群体目标的实现和群体活动的一 致性。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就是群体规范
形成
群体规范的压力
作用
群体凝聚力
群体成员发生作用的所有力量的汇合。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 心理感受方面,即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
产生的条件
群体绩效
通过群体的活动,群体所能达到目标的成就或最终状态,通 常会使用群体生产率来表示群体绩效。(产品数量、质量、 产品上市时间快慢等)
群体任务类型对群体绩效的影响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与许多人一起工作时,促进个人活动效率的情况
社会惰化:许多人在一起工作时降低了个人活动效率
社会惰化的研究
社会助长/惰化的决定因素
去个性化
(deindividuation)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起从事某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 同淹没了个人身份,使其失去个性感。常使人们摆脱社会规 范的束缚而表现出极端行为
费斯廷格(1952)的研究
齐默巴多的研究
破窗效应
群体领导和群体决策
群体思维(杰尼斯,1982):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 致,阻碍对问题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做出实事 求是和准确的评价(对珍珠港事件、越南战争的决策研究)
群体极化
pp
第八章 社会关系
利他
定义
(Altruism)利他行为指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 行为
利他行为 vs.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亲社会行为: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益处,但对接受者有益处 的反应组成。与攻击、欺骗等否定行为相对立的所有行为。共 同特征:使他人、群体及社会获得益处。
利他主义行为:不期待外来酬赏,助人是唯一目的
助人行为:出于一定的功利目的,“回报性行为”、“补偿性行为”
“亲社会侵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合乎社会要求的侵犯
利他行为理论
进化理论
决策理论(拉坦内和达利):给予帮助的决定包含了复杂 的社会认知和理性决策过程
学习理论(Batson,1988)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
社会规范理论(坎贝尔)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紧急情况下的冷漠行为
“旁观者效应”:因他人在场而对人们的救助行为产生了抑制 作用
侵犯
(aggressive behavior)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所许可的身体行为或者言 语行为(意图、动机、行为的后果)
相对剥夺与侵犯:“相对剥夺”是指个体或群体将自身状况与参照 群体进行比较,若认为自己比参照物得到的少,就会有不公平感产 生。这种剥夺只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因此称“相对剥夺”。它会 被知觉为一种挫折,从而引发侵犯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冲突与和解
什么会引起冲突
A.社会困境
囚徒困境:在任何一种选择中,背叛对方总能得到较好的结果 (从对方合作的企图中得到好处,或防止对方背叛给自己带 来严重后果。)
B.公共地悲剧:当所有人都适度地对资源进行利用时,资源自行进 行再生的速度,可以与资源被消耗的速度相匹配。(100个农民共 有一片能供应100只羊牧草的草地)
第七章 人际交往
形式
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稍微展开
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费斯克)
人际关系的测量 重要 展开
第六章 相符行为
从众
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 的态度,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反从众或独立:蔑视群体规范,保持原有的态度或信念
从众行为的影响方式
有关从众现象的实验研究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众从 简单了解
(minority influence)指群体中由于多数人受到少数人意见的影响而改变原 来的态度、立场和信念,转而采取与少数人一致的行为
众从行为产生的条件
服从
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别人的愿望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被迫发生的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
顺从
第五章 社会动机
概述
社会动机概念
个体“个性倾向性”的组成部分。个性倾 向性: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 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好奇,求知欲;胜任,求成欲;互惠,和睦 共处;
外部动机:活动以外的刺激(奖励、名次等)诱发的动 力
关系
影响内部动机的因素
亲和动机
沙赫特的亲和动机实验研究(Schachter, 1959)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与社会经济发展 有印象就行
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