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认识论脑图
这是一篇关于马原认识论的知识总结,有实践的本质、实践的结构、实践的基本类型、能动反映论、认识的影响因素、认识过程的影响因素、真理及其特性、价值与评价等。
编辑于2021-07-05 21:12:39认识论
实践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型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实践的特征
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将人脑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的功能,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实践的方方面面都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实践的结构
实践主体:有一定的主体能力,进行实践的人,主体能力包括 实践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首要的能力,包括理论和经验
非知识性因素,指情感和意志
自然能力:人的生理能力,可以唱跳RAP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
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
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
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
实践中介:工具手段方法
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主体客体化:将脑中的转变为现实的 客体主体化:手机电脑等生产工具与主体融合,可以视作主体的一部分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有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实践的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最重要的实践
社会政治人际、国际关系
科学文化
虚拟实践(科技)
通过数字化中介系统在虚拟空间进行的实践活动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本质仍属于三大基本实践
以网络为中介,具有相对独立性
实践决定认识
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任何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 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仍为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改造世界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
能动反映论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论的优点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用辩证法充分理解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两种错误
唯心先验论:认识先于物质存在,只坚持创造性而否定反映性
机械唯物主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机械反映,否定创造特性
两大特性
反映特性:人的认识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和摹本
创造特性:认识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是思维中能动 的创造性的活动,而非机械地反映
关系:不可分割
认识的影响因素
实践,决定性因素
间接经验,影响作用,且本质还是由别人的实践所得
天赋,影响作用
认识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概念: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在实践的基础上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
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有三种形式
知觉:生理反应,人生理地感受外部环境。今天很热,你感受到了
感觉:开始对知觉进行分析。你开始想:全球变暖了
表象:别人说到今年夏天,你脑中就浮现出很热的场景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有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
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关于事物的本质、整体、内部联系的认识
有三种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有间接性和抽象性
辩证统一的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也需在实践中发展 割裂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教条主义(唯理性)或经验主义(唯感性)
实现飞跃的条件
勇于实践,获得大量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经过理性的思考,加工感性材料,使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更加重要的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影响因素
理性因素
概念: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作用: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
概念:又叫感性因素,主要指主体的情感和意志,还包括联想想象猜测等
作用:对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的作用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
反复性;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表现为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无限循环。认识无限发展的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的。
真理
真理及其特性
真理观:真理是标志主观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一定有用
特性
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而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一元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对于特定客体的真理只有一个,认识是多元的,而真理是一元的
辩证统一
绝对性
真理当下绝对正确,和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
人可以正确的认识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在向 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
相对性
总体来说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我们无法到达真理,但可以无限接近于真理
一是真理当下正确,以后可能会错
二是真理的正确程度是有限的,我们只能不断接近宇宙的真相
关系
相互依存
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的(相对性)
但在这范围内、在这程度上真理有时对客观对象的正确映像,这是绝对的
相互包含
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相对性之中
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真理的绝对性
没有离开相对真理的绝对真理,也没有离开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转化和发展的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
两种错误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定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可以 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理论看成永远不变的教条,即教条主义
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认为无法正确认识世界,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区别: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 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认识,他们是对立的
联系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他们就可以互相转化
真理超出适用范围变谬误,谬误回归合适的范围变真理
真理和谬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促进真理发展、接近绝对性的动力
我们要善于坚持发展真理,敢于同谬误作斗争
实践检验真理 是确定性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是客观真理,不可被推翻
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现在检验不了未来也终将可以进行检验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具体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不能充分证实某认识的真理性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已被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接受检验
价值与评价
价值的概念
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
对确定的主客价值是一定的、客观的,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例如吃苹果对植物人也有益
主体性:价值依赖于主体的实践
多维性: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多样的
社会历史性:随实践和历史的发展,相同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 主体对客体价值的判断也会改变
评价的概念:是主体对客体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做的评判或判断,也被称作价值判断
评价的特性
个人的评价是主观的,群体的评价是客观的
1.评价以主客体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与知识性认识区别。 对苹果的知识性认识:苹果是一种水果;价值性认识:吃苹果对人体有益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有不同的评价。 同一主体不同时期对同一客体也有不同的评价
3.评价不一定正确,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对于任何主体,其评价只有与人类整体h的利益或要求一致才是正确的评价
真理与价值辩证统一的关系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必须一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互相制约互相引导促进
必然与自由
自由
人想做什么
自由是有条件的
认识条件:认识越多,自由越多
实践条件:
自由以必然为限度,自由不可能无视客观规律
自由以不损害他人自由为限度
必然:即客观规律,规定了人可以做什么
从必然走向自由:认识必然争取自由,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走向自由并非消灭必然,而是学会更好地利用必然实现更多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