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实践与世界超详细思维导图
超级详细的从基本知识点到宏观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包含了主体含义、客体含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客体、主体与客体的互相作用及其实质等。
编辑于2021-07-10 11:55:39实践
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矛盾的特征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含有人的主观因素,受人的理性、意志的支配,体现了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实践又是作为物质实体的人,通过工具等物质手段同物质世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现实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主性
人通过实践不仅能够认识客观规律,而且能够利用客观规律,使客观规律为人所用,达到物被人掌握和占用的目的
人的实践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对世界的改造本质上就是创造
辩证矛盾
标注
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一起,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这一特征使实践同人以观念的方式把握物质世界的活动,与认识活动、理论活动等区别开来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征
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世纪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活动同感性对象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不同于自然物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既同人的主观活动相联系,又从人的主观活动的圈子里走出来,物化即外化为感性的客观实在
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人们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所以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每日每时必须进行的基本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德意志意识形态》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是现实的、社会的、历史的人
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来看,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认的
从个人的本质来看,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和前提,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外在世界)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实践的结果是通常所说的事实,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是人们自觉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创造性活动
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自主性、创造性表明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自觉能动性不仅是实践的特点,而且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社会历史性
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实践、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
实践的基本形式
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
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社会政治活动于社会政治关系
以观察、实验为内容的科学活动是人类实践的一个重要领域
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实践的理性结构
反映客观规律的理性
首先是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以指导实践的理性
理性作为实践的内在要素,不仅对实践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而且还制约着人的实践能力,制约着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离开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的指导,实践活动就无法进行,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不能直接决定整个活动系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还需要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反映主体的需要和意志
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
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
反映主体本身需要和意志的理性
评价理性
体现了反映客观规律的理性和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的统一,是平衡主客体关系的理性
评价理性的功能
根据预定的目的去评价实践的结果,判断其成败
又要根据实践的结果评价原来的目的和手段的价值
评价理性的特点
他一旦发现价值标准上的差异,总是倾向于较高的价值标准,这是人类理性的以不断消除个别主体的主观性,建立起较为客观的价值标准的内在依据
子主题
反映客体规律的理性、反映主体内在需要的理性以及体现二者统一的评价理性,构成了实践活动的理性结构
实践活动还有自己的社会结构,从个人活动来看,社会关系是个人之间的联系,从人的整个活动来看,社会关系则是实践的内在结构或实践的社会结构
实践的社会结构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以社会整体的形式同自然发生关系的。
实践活动的社会结构的含义
个人、集团之间的这种社会关系,就是实践活动的内在结构,是实践活动的社会结构
实践的社会结构表现
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
实践的社会结构既是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实践活动的前提
社会分工
含义: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中,人们需要支出的总劳动量及其全部特殊劳动就必须在个人之间进行分配,使个人在社会总劳动中成为一定数量和一定特殊劳动的承担者,这就是个人在社会总体实践中的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实践社会化的形式
分工标志着人类原始群体的分化、独立化,反映着个人与个人、集团与集团的对立
是人的实践活动进一步社会化,是个人之间处于一种更加紧密的有机联系之中,从而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实践系统
社会分工构成了实践的社会结构。实践的社会结构既是人获得主体性的依据,又是控制主体活动的一种力量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主体含义
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含义
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主体
是指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等任务
实践的主体首先具有能力结构
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
智慧因素
精神因素
实践主体的社会结构
个人主体
集团主体
社会主体
人类主体
实践的客体
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是进入主体对象性活动领域,并同主体发生功能性关系,或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客体首先是一种不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客体只有被纳入到主体活动范围内,作为主体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对立的东西是才成为客体
从上述两方面理解实践的客体的原因
客体的自在本性,同时也取决于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程度和水平
客体是由人的实践活动历史地规定着的
客体的存在和发展不仅表示客体本身发生了特定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主体本质力量的确认
客体的基本类型
自然形式的客体
社会形式的客体
现实的社会结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精神形式的客体
以物的形式存在,并成为人们实践活动对象的精神生产的结果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
实践的中介
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还有一个将这二者现实地联系起来的中介,这就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从其特点和实质看:这种相互作用既包含一般的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包含精神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从其内容和结果看
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或客体化
客体非对象化或主体化
主体对象化
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
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转化为主体的一部分 建筑——意识 使设计理念更加丰富
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关系
其双向运动互为前提、互为媒介,人们就是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不断解决着现实世界的矛盾。这种运动形式是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和主体对客体的超越性的生动表现,也是人类实践话动的本质内容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实践的具体功能是通过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过程而实现的。实践运行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的结果,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目的是实践运行的初始环节,也是实践运行的内控因素,它贯穿和渗透整个实践过程及其结果之中
实践目的的提出,首先意味着人们对自身需要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
目的总是指向一定的客体,并以一定的客观现实为依据
任何目的的提出总是不可避免地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但并不意味着人在从事现实的实践活动之前不能提出相对合理的时间的目的
实践过程是 原因-目的-结果的转化过程,目的指向未来
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的手段作用于客体
手段就是主体为实现目的而对客体采用的作用方式,他是目的在客观对象中实现自身的中介 实践的过程就是目的通过手段而实现自身的过程
手段的特点在于他是人的身内器官功能和身外自然力的统一
手段又是人的过去活动和未来活动的同一
目的的实现
主体实际地否定了作为目的前提的客体的现成客观性
主体又实际地否定了目的本身的单纯主观性
通过双重否定,实际上建立起了一种体现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现存事物。主体通过实施实践方案,使目的通过手段以对象化的方式在客体身上表现出来,就达到了实践结果
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
评价实践结果
对实践效果的评价
不仅只实践对于某一具体主体的功利性后果
实践对于社会与人类主体的直接和间接后果
对实践效能的评价
效能和要素配置的合理度成正比关系
对实践效率的评价
实践所耗费的活动与所得效果之间的比率
实践反馈
实践反馈是将实践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给实践控制系统,进而影响实践的过程,他既包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通过目的与结果的相互作用对实践本身的反馈调节,也包括在社会实践系统中通过不同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某一具体实践活动的反馈调节
实践活动的发展机能
实践活动的继承机能
实践的选择机能
现实实践的自我变革机能
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与同一
主观世界
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它既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意识活动过程所创造的观念,即意识活动的成果
客观世界
是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即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具有异质性
客观世界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具有直接现实性,并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主观世界则是以人脑为物质生理基础,以意识诸要素及其运动为机理的,主观世界存在于人脑之内,其广延性、伸张性,即意识、思维空间体现在意识、思维活动中
主观世界的发展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从根本上说,主观世界决定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是主观世界的外在空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然而主观世界毕竟是一种非直接现实性的存在,起于心意之内的由己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是同构的
同构是指具有彼此对应的基本要素及其结构方式,同构性是由主观世界本身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基础造成的
主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同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具有同一性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又是相互转化的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与同一的现实基础就是人的实践活动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接触点
实践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
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人在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接受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且依据自己的目的利用客观规律改变客观世界的现存状况,使它成为符合人的目的要求的新状态,成为属人世界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和统一
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
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
自在世界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所谓人化自然就是指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共同点
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人类世界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客观实在性的自然基础
区别
自在世界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自然界
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自在之物——实践——为我之物
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具有内在联系
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把天然自然同化于自身,转化为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天然自然,不断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
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并在人化自然、人类世界中延续了自己的存在,同时人类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
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不断分化世界、不断使世界二重化、又不断统一世界的活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首先体现在,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对立又统一的人类世界:人类世界在内容上包含着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
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