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自然灾害监测预警2的思维导图,包含了组织实施、定位、痛点、建设内容、工作要求、专项工程等内容。
编辑于2021-07-10 18:44:52自然灾害 监测预警
建设目标
重大风险感知全覆盖
针对自然灾害重大风险和隐患区域,充分利用现有地质、海洋、水旱、农业、气象、 地震、森林火灾等灾害监测感知手段,形成空、天、地一体化全覆盖的自然灾害监测感知网络体系
现有监测数据全面汇聚
通过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实现现有的地质、海洋、水旱、农业、气象、地震、森林火灾等灾害感知数据全汇聚,实现信息共享共用。
提高风险早期识别能力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单一自然灾害以及多灾种、灾害链的综合监测和风险早期识别能力。
提升预报预警研判水平
提升单一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构建多灾种和灾害链监测预警模型,实现对自然灾害的精确分析研判和精准预报预警。
实现预警靶向发布
统筹自然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发布资源,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拓展完善信息发布渠道, 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精准度和时效性。
实现全过程监测预警
将监测预警体系从灾前防范向灾中应急、灾后处置延伸,实现对自然灾害的全过程监测预警。
工作要求
加强统筹协调,高效协同推进
各参与单位要按照工程任务要求,明确职责分工, 相互配合、协同并进,高效推进工程项目建设。
省级各部门应按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 信息化工程总体建设要求,组织本行业、 本地区工程项目建设工作,抓好具体工作落实。
坚持需求引领,加强集约共享
在工程推进过程 中,要始终立足我国自然灾害特点和应急管理信息化现状, 以全国自然灾害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迫切需求为引领,科 学设计工程实施方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各监测部门要 充分利用已有规划和重大工程确定的拟建项目,坚持集约共 享、急用先行、迭代推进,严格落实安可替代要求,避免重 复建设。
标准规范先行,实现互联协同
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组织研究制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 围绕信息 采集与分析处理、 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 业务协同 等方面先行建立一套技术标准和业务标准, 将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作为工程验收硬性要求, 加强数据汇聚和应用融合, 有效形成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共建共享工作合力。
制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采集与分析处理
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
业务协同
建立一套技术标准和业务标准
工程验收标准
加强数据汇聚和应用融合
有效形成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共建共享工作合力
专项工程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
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建设全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分析系统
应用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合成孔径 雷达干涉测量(InSAR) 等对地观测技 术,开展高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 与遥感监测
构建国家-省-市多级联动的多尺度 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开展 分级预警
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
为在册隐患点配备简易监测设备, 提高群测群防技术水平
对威胁人数较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安装成本低、实用性强的监测设备
实现雨量、位移等 关键指标的自动化监测
对稳定性差、威胁大、风险等级较高且 短期难以治理或实施搬迁的滑坡、崩塌、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或区域,开展 空、天.地一体的立体综合监测预警
建设全区地质灾害信息平台
构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标准体系
建设全国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和数据库
完善平台运行的网络和基础环境,实现 对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地质灾害数据的 统一管理,支撑地质灾害防治
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和预警模型研究
加强基层技术人员和软、硬件配备, 提升预警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建设目标及内容
水旱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
提升洪水监测预报预警监测能力
提升水利部多源空间信息融合的洪水预报决策能力
守住洪水灾害防御底线、防范化解重大洪水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继续实施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
提高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精准度、扩大预警覆盖 面、增强预警时效,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
提升水工程综合调度决策能力
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 进一步完善水工程预报调度方案体系,为水旱灾害防御 调度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提升我国水旱灾害防御智能调 度决策支持能力。
提升旱情监测预警决策支持能力
研究江河控制断面、天然湖泊、湿地、水库旱警(限) 水位(流量)确定的确定方法,满足干旱期河流、天然湖泊、 湿地生态保护、河流供水与航运以及抗旱水源等保障需求, 为旱情早期识别与预警、水量调度及应急响应等提供标准依 据
提升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化能力
完善或提升水利部机关网络信息化能力, 包括部机关网络设备建设及门户网站 改造、部机关网络安全建设和骨干网运行维护
完善遥感影 像数据资源,实现遥感影像的全国陆域范围 全覆盖,供水旱灾害防御等业务使用。
建设目标及内容
农业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
构建农业自然灾害监测网
实现农业自然灾害监测数据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和远程传输
利用各类技术的集成创新,建设代表性强、 功能完善的农业自然灾害监测核心基础站点,实现农业自然 灾害监测数据信息的自动化采集和远程传输
实现对监测点位置信息、重点信息、监测数据信息、 图像信息进行收集、分类、整理
根据农时季节和农业灾情实际组织灾情动态监测
构建农业灾害大数据平台
数据治理
对各类相关信息进行融合处理计算
建立智能数据挖掘和关联分析
实现对灾害影响的范围、程度等灾 情的模拟计算和智能分析研判,为 灾前的预警、预判、防范,防灾减 灾过程中的决策,灾后的各类评估 提供依据
构建农业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数据收集、审核、汇总及专家分析会商, 监测预警信息产品制作灾情信息员培训、形势分析、信息高效服务发布等
建立农业自然灾害应对预案, 对灾害可能的发展趋势、影响范围、灾害 程度提供预判, 为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指挥决策提 供信息支撑
建设灾后评估系统, 包括受灾程度和灾害损失 评估,相关措施防灾、减灾效果评估等。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
基于现代气象 技术和信息技术,按照“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 总体要求,夯实以智慧气象为标志的自然灾害防治气象监测 预警支撑保障体系基础,逐步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服务 保障能力。
提升重灾地区强对流引发重大气象灾害监测 能力, 改进产品质量,提高应用效益
提升无缝隙智能化的气象灾害精准预报预警能力, 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准确率。
提升自然灾害防治精细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生态和农村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建设基于云架构的新一代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为政府决策部门开展突发事件应急 处置提供支撑
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支持能力, 针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新需求进行必要的硬件资源扩充, 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数据收集、分析、存储和服务等能力。
地震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
建设地震灾害 智能化监测网
新改建 2000 个基准站, 兼顾均匀和针对性加密布设, 实现在我国地震活动构造断裂、区域速度 结构模型和地震典型深度展布
新改建 13600 个基本站, 实现全国范围内乡镇级网格精度的 烈度速报和辅助灾情信息获取。
建设地震灾害信息汇集与处理系统
对接自然灾害风险监 测预警大数据中心
实现地震大数据共享服务和多源数据融 合处理
实现全国范围的地震烈度速报以及地震基本参数、 震源参数和破裂过程等数据产品产出和重点区域的地震预 警能力,
提高潜在重大地震灾情信息的产出和预测分析的准 确度和时效性
建设地震预警智慧服务支撑平台
强化公共服务平台与社会公众的互动能力, 突出服务产品的定制化、普惠化特点, 向政府部门、公众、社会提供紧急地震信 息、差异化地震安全警示和避险服务产品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
升级完善全国森林火险预警系统, 建立雷击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系统
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以理论研究为支撑,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 据分析、边缘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建设一套先进可靠、 基于多元信息融合的森林火险预测预报系统
完善卫星遥感森林火灾监测系统
充分依托和衔接《全国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 年)》布局, 建设覆盖全国主要林区的极轨卫星遥感林火监测系统和实 现每 10-15 分钟覆盖全国一次的静止卫星遥感林火监测系统
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建设
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及信息化专项工程
构建一个汇聚平台
汇聚自然资源、水利、农业 农村、气象等部门的共享数据。
建设集全域数据接入、数据智能处理、数据质量管控、 跨域共享交换等于一体的自然灾害全要素实时汇聚平台
实现各类数据综合汇聚共享,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业务应用提供统一的信息支撑服 务,为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业务提供监测预警信息服务。
建设自然灾害监测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实现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气象、地震等自然灾害监测部门(单 位)与应急管理部门的实时对接和监测预警信息发布业务协 同。
形成六大业务应用
建设部门监测综合管理系统
通过获取部门监测数据,形成自然灾害隐患点、监测数据一 张图,全面展示相关区域内各种监测信息。二
建设多灾种和灾害链监测预警系统。
针对重特大灾害过程,汇聚融合各类监测感知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技术、关联分 析和历史比对分析等方法,快速评估并推演重特大灾害强度、 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分析多灾种和灾害链风险,并确定综 合预警响应等级,为防范应对提供依据
建设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系统
针对全国中长期灾害风险或重点地区,基于 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基础数据等,结合各专业部门自然灾害 趋势预测分析结果,运用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开展自然灾害 综合风险区划和风险评估,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防 灾减灾规划及应急准备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建设全区灾害监测分析系统。
针对全球重特大自然灾害和中长期自然灾 害风险形势,开展综合监测,实现关键指标的比对分析,为 我国风险防范和应急救灾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建设灾害综合研判系统
围绕重特大灾害、主汛期每日综合风险、年/月度综合风险 和全球灾害风险等多种场景,建立自然灾害推 演仿真系统,利用相关模型和虚拟仿真、3D、 VR 等技术, 对灾害发展趋势和综合灾害风险等进行模拟,动态展示综合 监测预警评估成果,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参考依据
建设综合预警信息发布管理系统
健全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 信息制作能力,运用应急管理部门自有发布渠道以及气象、 广播电视等部门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 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及时发布。
夯实一个支撑体系
建设完善工程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扩充完善应急管理数据中心、应急管理云平台、信息 安全设施、运维保障设施等。
健全完善业务应用支撑体系
建设基础算法支撑、应用模型支撑、三维建模支撑、 情景推演支撑和基础支撑软件,构建完善的业务应用支撑体系
健全完善标准规范支撑体系
围绕信息采集与分析处理、 综合信息产品、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等方面先行 建立一套技术标准和业务标准。
整合一张感知网络
针对自然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 尤其多灾种和灾害链,围绕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风险分析研 判、风险防控方案生成以及救援救灾工作需求,在充分接入 各专业部门监测信息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灾前、灾中、灾后 的空天地监测预警感知网络。
针对自然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 尤其多灾种和灾害链,围绕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风险分析研 判、风险防控方案生成以及救援救灾工作需求,在充分接入 各专业部门监测信息的基础上,整合形成灾前、灾中、灾后 的空、天、地监测预警感知网络。
组织实施
牵头单位
应急管理厅
责开展专项工程顶层设计
编制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制定相关标准规范
明确监测预警信息对接标准
发展改革委
支持部门
应急管理
自然资源局
水利局
农业农村厅
气象局
地震局
根据各专项工程建设内容和各部门业务职能要 求,负责各领域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 专项工程建设工作。
配合部门
财政厅
地方各部门
按照工程实施方案要求
组织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工作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边界,保障上下有效衔接、协同推进
定位
防灾
减灾
救灾
痛点
灾害风险监测覆盖面不全, 各类灾害风险预测预报预警准确度、时效性不高
多灾种、灾害链等综合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手段落后
对各类灾害监测信息的深度挖掘分析不够, 风险早期识别能力不足, 目前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大多停留在监测数值和预警阂值的对比分析, 在监测信息集成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方面还存在较大短板, 对各类风险产生灾害的预判、预防与备灾、应急响应、救援 处置、受灾群众安置与恢复重建等工作的支撑能力有待提高。
建设内容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
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
水旱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
农业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
地震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专项工程
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及信息化专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