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牙列缺损的固定义齿修复
本图主要关于固定桥的结构组成生理基础与注意事项。牙列缺损的常规修复设计是固定局部义齿和可摘局部义齿,固定义齿又称固定桥,是利用缺牙间隙两端或一端的天然牙或牙根作为基牙,在其上制作固位体并粘固于基牙上,患者不能自行摘戴的修复体。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牙列缺损 (dentition defect) 的固定局部义齿修复(其一)
概论
牙列缺损(dentition defect)
定义
牙列缺损(dentition defect)是指在上颌或下颌的牙列内有数目不等的牙缺失,同时仍余留数目不等的天然牙。
病因
龋病
牙周病
根尖周病
颌骨和牙槽外伤
颌骨疾患
发育性疾病
影响
咀嚼功能减退
前牙—切割,后牙—研磨
久未修复—邻牙向缺隙侧倾斜,对颌牙向缺隙伸长,导致局部咬合关系紊乱,功能接触面减少。
牙周组织病变
久未修复—邻牙向缺隙侧倾斜,导致局部咬合关系紊乱,甚至出现邻牙牙间隙、继发龋、牙周袋以及牙周创伤等
发音功能障碍
准确性、清晰度
美观
前牙—唇部软组织内陷,后牙—面下1/3垂直距离变短,鼻唇沟加深,面部皱纹增加,面容苍老
颞下颌关节
长期,多数后牙缺失,久未修复
牙合干扰引起的咬合关系紊乱
一侧咬合丧失后出现的咀嚼肌张力不平衡
双侧后牙咬合接触关系丧失后,垂直距离变短致髁突后上移位
盘突关系异常造成的关节症状
修复方法
固定局部义齿(fixed partial denture) (固定义齿、固定桥fixed bridge)
固定局部义齿(fixed partial denture)是修复牙列中的一个或几个缺失牙的修复体。靠粘固剂、粘结剂或固定装置与缺牙两侧预备好的基牙或种植体连接在一起,从而恢复缺失牙的解剖形态与生理功能。
可摘局部义齿
固定-活动联合修复
种植义齿
组成
固位体retainer
固定体粘固或粘接于基牙上的构造。
要求
良好的固位力与抗力,生物相容性
作用
提供固位,固定桥靠固位体和基牙连结在一起并将牙合力通过固位体传给基牙。
桥体pontic
桥体与固位体的连接部分。
良好的美观性,强度,生物相容性
恢复缺牙的形态与功能
连接体connector
子主题
分类
固定连接
用焊接或整体铸造法,将固位体与桥体连接成一个固定整体的连接方式。
非固定连接
固位体与桥体之间通过栓体、栓道相连的连接方式。
基牙预备体abutment preparation/基牙abutment
类型
简单固定桥
双端固定桥rigid fixed bridge (完全固定桥)
两端都有固位体,且固位体与桥体之间为固定连接,并借固位体固定在基牙上,基牙、固位体、桥体称为一个整体!牙合力通过基牙传给牙周组织。
半固定桥semi- rigid bridge (应力中断式固定桥)
桥体两端都有固位体,其一端桥体与固位体之间为固定连接体,另一端为非固定相连(通过栓道、栓剂),多用于牙间隔缺失作复合桥时中间基牙的远中部分。
单端固定桥cantilever fixed bridge (悬臂梁单端桥cantilever bridge)
桥体只有一端有固位体与其固定相连,桥体的另一端与邻牙接触。
复合固定桥compound fixed bridge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固定桥组合在一起而构成。
种植体固定桥implant- supported fixed bridge
用种植体作支持
可摘固定桥
用套筒冠作固位体
粘接桥
基牙非常规预备,依靠树脂粘接剂固位的
生理基础
在咀嚼运动中,固定桥所承受的牙合力几乎全部由基牙承担,即基牙要承担自身的牙合力和分担桥体的牙合力。基牙的这种承担额外牙合力的能力是固定桥修复的生理基础,即牙周储备力
牙周储备力
牙周潜力又被称为牙周储备力,牙周潜力是指在正常咀嚼运动中,咀嚼食物的牙合力(咀嚼压力)大约只为牙周组织所能支持的力量的一半,而在牙周组织中尚储存了另一半的支持能力。
咀嚼力
咀嚼肌收缩时所能发挥的最大力量。
咀嚼压力
在咀嚼运动中,咀嚼力收到牙周组织内痛觉感觉器的调控,只有部分肌纤维参与了收缩运动,形成了咀嚼压力,临床上称牙合力。
正常健康人的咀嚼力进行检测,平均值是22.4~68.3kg,而常规生活中的牙合力仅10-23kg,仅使用了牙周潜力的一小半。
决定因素
基牙的牙周组织
颌骨的健康状况
牙周膜面积
第一磨牙牙周膜面积最大,第二磨牙次之,上颌侧切牙面积较小,下颌中切牙面积最小
单根牙—牙颈部最大;多根牙—根分叉处面积最大,颈部次之
基牙支持力与牙根形态有关
因素
增龄性变化
牙周病变
适应症
缺牙的数目
固定桥最适合于牙弓内的少数牙缺失,或者少数牙的间隔缺失,即1个牙或2个牙缺失,由2个基牙支持。
缺牙的部位
牙弓内任何缺牙的部位,只要符合少数牙缺失,或者少数牙的间隔缺失,且基牙的数目和条件均能满足支持、固位者,都可以考虑固定桥修复。
基牙的条件(X线片)
牙冠
理想的基牙的牙冠牙合龈高度应适当,形态正常,牙体硬、软组织健康。
牙根
基牙牙根应该粗壮并有足够的长度。
牙根周围可能出现牙槽骨吸收,要求最多不超过根长的1/3
多根牙支持力最强
牙髓
基牙最好是健康的活髓牙
髓腔形态—预备基牙是否损失
根尖炎症—治疗后再进行固定桥修复
牙周组织
最为理想的情况是牙周无进行性炎症,根尖周无病变,牙槽骨及颌骨结构正常,牙槽骨几乎无吸收
临床上很难遇到理想的状况,较为常见的是牙周无不可治愈的炎症,无病理性动度,牙槽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其吸收最多不超过根长的1/3,个别特殊病例条件放宽,吸收不可以超过根长的1/2 。牙周病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要求用固定桥修复少数缺失牙,条件可适当放宽,增加基牙的数目,设计类似牙周夹板的多基牙固定桥。
基牙位置
通常要求基牙的位置基本正常,无过度的牙体扭转或倾斜移位,以便牙体预备时,易于获得基牙间的共同就位道和少磨除牙体组织。
个别严重错位的牙,征得患者同意后,可以将牙髓失活后用核冠改变牙冠轴向并用作基牙,取得基牙之间的共同就位道。
咬合关系
缺牙区的咬合关系要求基本正常,缺牙间隙有适当的牙合龈高度,对颌牙无伸长,有良好的颌间锁结关系,缺隙侧邻牙无倾斜移位。
缺牙区的牙槽嵴
缺牙区的牙槽崎在拔牙或手术后3个月完全愈合,牙槽嵴的吸收趋于稳定,可以制作固定桥。缺牙区的牙槽嵴的愈合情况与拔牙时间、手术创伤范围、患者的愈合能力有关。对缺牙区剩余牙槽嵴的要求是愈合良好,形态基本正常,无骨尖、残根、增生物及黏膜疾患。
年龄
最佳—青壮年(20~55岁)
口腔卫生情况
完整的牙体牙周治疗
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余留牙情况
余留牙牙冠无伸长、下沉及过度倾斜,无重度松动,无不良修复体;牙冠翻损或辉损已经治疗;无根尖周病或牙周病。
对于无法保留的患者,拔牙应纳入患者的治疗计划内并在固定桥修复前进行;一旦在固定桥修复时出现患牙去留问题,应该全盘考虑,是否继续制作固定桥或改变设计为可摘局部义齿。
患者的要求和口腔条件的一致性
注意事项
患者年龄小,临床牙冠短,髓腔较大,髓角高,根尖部未完全形成时;需要特别注意牙髓保护。
缺牙区毗邻牙牙髓、牙周已有病变尚未经治疗时,需进行彻底治疗后才可用作基牙。如经牙周治疗后缺牙区邻牙的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1/3或松动度超过Ⅱ度时,不宜单独用作基牙。
牙槽嵴吸收未稳定者,可先制作暂时性固定修复体,待吸收稳定后方可作永久性固定桥修复。
基牙及缺牙间隙的牙合龈高度过低,不宜设计固定桥。
缺牙区毗邻牙倾斜移位,对颌牙伸长形成牙间锁结,需正畸等治疗调整咬合关系后再行修复。
重度深覆治牙的患者不应进行前牙固定桥修复,原因是前伸运动时,下颌前牙容易撞击上前牙造成创伤。
缺牙较多;末端游离缺牙;患者不接受磨削等情况,应考虑种植修复或可摘义齿修复。
患者的口腔卫生差,不进行口腔卫生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