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传染病的临床医学学科,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学习和研究传染病学,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促进人类健康和福祉。
编辑于2023-12-25 21:38:21传染病学
病毒性肝炎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病理解剖
各临床型肝炎的病变特点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肝细胞呈点状或小灶状坏死
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
肝细胞大块坏死或亚大块坏死
亚急性重型肝炎
肝细胞呈广泛的坏死及形成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
肝细胞呈碎屑样坏死及肝小叶被纤维组织分隔
肝炎肝硬化
淤胆型肝炎
肝组织广泛的坏死及淤胆,未见再生
慢性无症状携带者
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肝炎潜伏期
甲肝:4周
乙肝:3月
丙肝:40天
丁肝:4~20周
戊肝:6周
分类
急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前期
黄疸期
恢复期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慢性肝炎
轻度
中度
重度
重型肝炎
分类
急性重型肝炎
小于3周
肝性脑病发病时间
2周内
亚急性重型肝炎
3周至数月
肝性脑病发病时间
3周至数月
慢加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
时相分期
早期
无肝性脑病
中期
II度以下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二者之一)
晚期
特殊人群肝炎
小儿
多黄疸型,甲肝为主
老年人
黄疸型为主,戊肝多见
妊娠期合并肝炎
重,易发展为肝衰竭
淤胆型肝炎
肝炎肝硬化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三少现象(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
尿常规
肝功能检查
血清酶测定
丙氨酸转氨酶ALT/GPT
重型肝炎:胆酶分离
天冬氨酸转氨酶AST/GOT
gamma-氨酰转肽酶(gamma- GT)
碱性磷酸酶ALP或AKP
血清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
胆红素
反应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重要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甲胎蛋白AFP
病原学检查
诊断
命名
病名➕病原学分型➕临床分型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诊断
病原学诊断
鉴别诊断
黄疸相关
溶血性黄疸
间接胆红素升高
肝外梗阻性黄疸
直接胆红素为主
肝炎相关
其他病毒所致
感染中毒所致
药物性肝损害
酒精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炎
脂肪肝及妊娠急性脂肪肝
肝豆状核变性
治疗
急性病毒性肝炎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隔离
慢性病毒性治疗
一般治疗
药物治疗
改善和恢复肝功能
免疫调节
抗肝纤维化
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肝
alpha-干扰素
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
慢性丙肝
INF-alpha➕利巴韦林
重型肝炎(肝衰竭)
支持和对症
抗病毒治疗
核苷类药物为主
替诺福韦
恩替卡韦
替比夫定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免疫调节
早期:免疫亢进为主
晚期:免疫抑制为主
促进肝细胞再生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前列腺素E1
肝细胞及肝干细胞或干细胞移植
人工肝支持系统
并发症防治
肝性脑病
上消化道出血
继发感染
肝肾综合征
肝移植
淤胆型肝炎
同急性黄疸型肝炎
肝炎肝硬化
同慢性及重型肝炎
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
照常工作
预防
管理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原学
汉坦病毒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啮齿类:鼠
传播途径
呼吸道(主)
消化道
接触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
病理特征
全身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广泛损害
临床表现
发热期
弛张热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胸部潮红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
少尿:24h<400mL,无尿:24h<50mL
多尿期
恢复期
诊断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体征
实验室检查
抗汉坦病毒-IgM抗体
异形淋巴白细胞
鉴别诊断
发热期鉴别诊断
治疗
原则
以综合治疗为主
“三早一就”
艾滋病
病原学
HIV
RNA反转录病毒
感染识别CD4细胞上的gp120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
性传播
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
临床表现
急性期
初次感染2~4周
无症状期
艾滋病期
肺孢子肺炎
卡波西肉瘤
诊断
金标准:HIV-1/HIV-2抗体阳性
治疗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齐多夫定/叠氮胸苷AZT
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
病原体
乙脑病毒
单股正链RNA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是动物(猪)
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三带喙库蚊)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多隐性感染
6月~10岁儿童好发
流行特征
地区
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
时间
热带、亚热带7、8、9三月
高度散发
病理(以大脑皮质及基底核、丘脑最严重)
神经细胞坏死
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结节;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
软化灶形成
血管套
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
初期(1~3d)
发热
极期(4~10d)
高热(40℃)-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神经病变表现(意识障碍、惊厥或抽搐)-预后相关
呼吸衰竭(多中枢性)
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
极期严重表现
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其他神经系统(反射、脑膜刺激征、强直性瘫痪)
恢复期
后遗症期
分型
轻型
普通型
重型
极重型(暴发型)
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最常见)
检查
血象
白细胞升高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抗体IgM(确诊)
脑脊液
不能反映病情严重程度(不累及脑脊液)
蛋白质升高(炎症缘故)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夏秋季高发
临床特点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中毒性菌痢
化脓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其他病毒性脑炎
治疗
对症
抗病毒
预防
防蚊、灭蚊、预防接种
血吸虫
病原学
血吸虫
发病机制
尾蚴入皮,进门静脉合抱生虫卵
虫卵留肝或入肠壁
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
虫卵肉芽肿反应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保虫宿主
传播途径
粪便入水
钉螺
接触疫水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
急性(<6月)
发热
间歇型、弛张型(少寒战)
脓血便
肝功下降
慢性(>6月)
无症状
有症状
肝功下降、肝硬化
脓血粘液便
晚期(5~15年)
巨脾
腹水
结肠肉芽肿
侏儒型
异位型
肺型
脑型
检查
确诊:粪便虫卵
治疗
吡喹酮类
疟疾
病原体
疟原虫
发病机制
蚊虫叮咬➡️入血,入肝细胞➡️破裂释放裂殖子➡️入红细胞➡️破裂释放裂殖子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带虫者
传播途径
蚊虫叮咬(平原以中华暗蚊为主)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流行病学特点
南方
临床表现
分期
寒战期
高热期
大汗期
恢复期
输血后疟疾(无复发)
潜伏期7~10天
母婴传播(无复发)
出生后1周左右
再燃
病愈后1~4周
复发
病愈后3~6月
诊断
血液薄、厚涂片
吉姆萨染色
治疗
控制症状(RBC内)
氯喹(奎宁)
耐药-甲氟喹
凶险型(恶性、脑型)-青蒿素
治疗复发、传播(RBC、肝)
伯氯喹
特殊
妊娠妇女
早期
氯喹
奎宁➕克林霉素
中晚期
青蒿琥酯➕克林霉素
奎宁➕克林霉素
脑型
青蒿琥酯
氯喹
奎宁(用于耐氯喹)
磷酸咯萘啶
预防
多氯喹
耐氯喹流行区
氯喹
甲氟喹
乙胺嘧啶
多西环素
孕妇、儿童(氯喹、甲氟喹)
败血症
病原体
G+球菌
G-杆菌
厌氧菌
真菌
其他
发病机制
人体因素
病原菌因素
G+球菌
外毒素
G-杆菌
内毒素
临床表现
共同表现
毒血症状
间歇热、弛张热等
皮疹
淤点淤斑等
关节损害
肝脾肿大
原发病灶
迁徙病灶
常见败血症临床特点
特殊类型
老年人
新生儿
烧伤
医院感染
临床表现不典型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病原学检查
血培养(确诊)
骨髓培养(确诊)
霍乱
病原体
霍乱弧菌
G-杆菌
兼性厌氧菌
有鞭毛、有菌毛、分泌内毒素
不耐酸、碱性生长快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水源和食物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流行病学特征
夏秋季、沿海多
病理生理
水和电解质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丢碳酸氢钠、无氧酵解)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天)
泻吐期
呕吐和腹泻(先泻后吐)
脱水期
脱水
肌肉痉挛(腓肠肌、腹直肌)
低血钾(腱反射消失)
尿毒症、酸中毒
循环衰竭
恢复期或反应期
发热
检查
悬滴试验
动力试验
治疗
对症
细菌性痢疾
病原体
痢疾杆菌(志贺菌属)
以福氏菌(B群为主)及宋氏菌(D)
内毒素(休克)、外毒素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急性、慢型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2~7岁健康小男孩易患休克型
发病机制
侵袭乙状结肠和直肠,释放内毒素,导致溃疡
病理
急性
基本病理变化
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地图状溃疡
慢性
肠黏膜水肿、肠壁增厚,瘢痕和息肉形成
临床表现
急性
普通型
里急后重
黏液脓血便
轻型
比普通型轻
排便每天10次内
重型
排便每天30次以上
中毒性(2~7岁儿童多见)
全身症状重,胃肠道症状轻或缺如
分类
休克型
脑型
混合型
慢性
>2月(60天)
检查
一般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升高,中性粒为主
粪常规
白细胞
脓细胞
红细胞
巨噬细胞
病原学检查
粪培养(确诊)
治疗
喹诺酮类(XX沙星为主)
如果是孕妇、儿童,用三代头孢
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
病原体
伤寒杆菌
沙门菌属D组
G-杆菌
O抗原、H抗原、Vi抗原(抗原性弱)
内毒素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水-最重要、食物-主要)
散发:日常接触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感染后稳固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
夏秋季多见
发病机制
侵犯回肠末端淋巴结➡️入血➡️第一次菌血症
潜伏期
第二次入血
初期和极期
随胆汁入肠,再次侵入肠壁
缓解期(肠出血、肠穿孔)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
潜伏期
与感染量及机体免疫有关(波动3~60d,多7~14d)
初期(第1周)
发热、阶梯上升
极期(2~3周)
持续发热(稽留热)
神经系统中毒(神志淡漠)
缓脉(体温高,心率慢)
玫瑰疹
肝脾肿大
缓解期(第4周)
肠出血、肠穿孔
恢复期(第5周)
其他表现
轻型
暴发型
迁延型
逍遥型
特殊
小儿
不典型
老人
发热不高、易迁延、病死率高
再燃
复燃
病灶未清、重新入血
并发症
最常见
肠出血
最严重
肠穿孔
中毒性肝炎
ALT轻至中度升高
中毒性心肌炎
支气管炎及肺炎
实验室检查
常规
血常规
嗜酸粒减少或消失(监测)
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
先高后低,1、2周阳性率最高,后下降
骨髓培养
粪便培养
逐步升高
血清学检查
肥达试验
直接凝集反应
Vi抗体(价效>1:40)
带菌者
治疗
喹诺酮类(XX沙星)
第三代头孢
副伤寒
甲、乙
表浅但范围广
弛张热
丙
脓毒血症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原体
脑膜炎奈瑟菌
G-双球菌
流行以A群为主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
好发人群
儿童多见,5岁以下尤其是6月~2岁
发病机制
细菌入血释放内毒素
病理
累及软脑膜及蛛网膜,之间的蛛网膜下腔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天(最短1天,最长7天)
普通型
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发热
败血症期
高热寒战
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皮肤黏膜淤斑淤点(栓塞导致)
脑膜炎期
脑膜刺激征
恢复期
暴发型
休克型
脑膜炎型
混合型
轻型
慢型
检查
血象
WBC增高,中性粒增高
脑脊液(确诊)
脑膜炎期外观米汤样或脓样浑浊
白细胞数增多(多核细胞为主)
糖及氯化物减少,蛋白升高
细菌学(确诊)
皮肤淤点处组织液涂片
细菌培养
并发症
累及其他一切器官
治疗
青霉素
其他磺胺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