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学原理1
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学考研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的思维导图。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教育学考研整理,包含了人的发展的概述、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等内容,需要可收藏。
教育学考研 ,教育的概念思维导图,包含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教育的历史发展。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定义
概念:是关于“教育”的学问,即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探讨教育艺术和教育价值的一门科学。
目的: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决策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
价值
理论价值:反思教育经验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实践价值:启发教育实践者的教育自觉,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等
研究对象
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研究任务
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揭示教育规律
指导教育实践
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
中国古代教育家 孔子 《论语》
汇集了关于哲学、政治、理论和教育等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 《理想国》
教育思想寓于这本教育学著作中
儒家思孟学派 《学记》
世界上最早出现专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
古罗马教育家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培养》
又名《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论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独立形态阶段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卢梭:《爱弥儿》
系统地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康德
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发展多样化阶段(20世纪以来)
实证教育学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
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实事的描写和记录
基本观点:提出教育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目的)
(1)与自我生存有关的活动
(2)与自我生存间接有关的活动
(3)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
(4)维持正常社会和政治关系的活动
(5)填补休闲生活的活动
评价
注重知识对生活的实际用途,认为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最有价值
重视实用科学教育的思想,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实验教育学
德国教育学家梅依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教育学院
基本观点
(1)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2)提倡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3)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4)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优点: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不足: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来自文化教育的批判
实用主义教育学
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1)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教育要与当前生活紧密联系
(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地增长
(3)学校即社会,学校是一个雏形社会
(4)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
(6)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优点: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文化精神的反映,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
(1)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
(2)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
(3)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对他们进行“启蒙”教育,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
(4)教育现象不是中立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因此教育理论研究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1)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
(2)有利于更深刻的认识资本主义的教育
(3)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
(6)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运用中往往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斯普朗格
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院
(1)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的过程
(3)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
(4)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培养完整的人格
(5)培养完整的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
(1)深刻的影响了德国乃至全世界20世界的教育学的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很大启发
(2)不足在于思辨气息太浓,哲学色彩太重,这决定了它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给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限制了实践中的应用,缺乏理论性指导
(3)一味地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客观规律的存在,使这一理论缺乏彻底性
制度教育学
乌里、瓦斯凯
法国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一种教育学院
(1)教育学研究应该首先研究教育制度,阐明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
(2)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之间的隔离主要由教育制度造成
(3)对教育制度的分析既要分析显性制度,又要分析隐性制度
优点: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不足:制度教育学过分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片面性
一个定义,三个阶段,七个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