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中政治知识梳理
高考生的福利!江苏新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的知识内容包括生产与经济制度、个人收入的分配、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等。
编辑于2021-07-12 12:53:24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结构图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什么
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的范围
国有经济
国民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为什么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①由其地位决定:支柱、主导 → 控制力(三控制)
②具有重大意义:三个方面 → 关键作用
怎样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①宏观上: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
②微观上:通过公司制改革,焕发活力,增强竞争力
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的含义、形式
集体经济的地位、作用
国家支持、鼓励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形式、特点(投资主体多元化)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义(可套用股份制的作用)
公有制居主体地位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
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量和质的统一)
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怎样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大力发展国有经济,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②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③努力寻找公有制实现形式
股份合作制
股份制
如何判断股份制的性质 → 控股权
股份制作为公有制主要实现形式的意义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范围
个体所有制经济:含义、特点、作用
私营经济:含义、特点、作用
外资经济:含义、作用
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为什么
①适应我国生产力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原因)
②实践证明,它符合“三个有利于”。(重要意义)
怎么样
①继续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消费的反作用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②只有产品被消费了,才意味着生产过程的最终完成
③新的消费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新的产业出现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大力发展生产力
为什么
①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物质技术基础
③才能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④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怎么样
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④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分配制度
是什么
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
是什么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为什么
我国当前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原因)
前提
物质基础
直接原因
是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意义
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为什么应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是公有制为主体决定的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为什么说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原因:与个体经济相适应
特点:既是劳动者,又是投资者、经营者
按生产要素分配
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制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表现
资本:储蓄和债券的利息、股票的股息和分红、私营企业主的税后利润等
土地: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金
劳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的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
技术:技术入股、技术使用或转让的收入
管理:企业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
信息: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点子)的收入
为什么
原因
意义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其它:公有制经济中的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中的分配
为什么
生产力决定分配 → 这是根本原因
所有制决定分配
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分配原则
效率与公平
效率
效率的含义: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效率提高的意义: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分配方式→生产积极性→效率
公平
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两个要求
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
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公平分配,才能调动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优先
效率优先的含义:收入与贡献挂钩,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优先
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兼顾公平
兼顾公平的含义: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是分配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
兼顾公平的意义:套用前面的“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
兼顾效率与公平
处理好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三个“既要……又要……”
处理好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调节
资源稀缺 → 要求合理配置资源 →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 市场经济是市场调节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调节的方式:供求、价格、竞争 → 价值规律起作用
市场调节的优点
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传递供求信息 → 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市场竞争给市场主体以压力和动力 → 促使其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
实现资源的合理(或优化)配置
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的意义: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前提。
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依靠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的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
市场规则的内容
市场准入规则:不符合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不能进入市场
市场竞争规则:禁止地方保护、非法垄断及其他非法竞争行为
市场交易规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为什么
重要性: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必要性:当前经济生活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坑蒙拐骗现象
怎么样
①国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②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③个人:要增强诚信意识,诚信交易,诚信消费
小结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我们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要求我们树立诚信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良好风尚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公共物品的供给
不能让市场调节的领域:枪支弹药、麻醉品等
市场能够调节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缺陷
自发性
原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
后果
追求经济效益但牺牲社会效益——环境污染
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盗版
竞争导致优胜劣汰——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盲目性
原因:生产经营者不能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决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后果: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导致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滞后性
原因: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生产的调整有时间差(事后调节)
后果: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小结:仅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
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经济波动
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甚至导致两级分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
加强宏观调控
为什么
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是什么
宏观调控的含义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就业
稳定物价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怎么样
经济手段
经济计划
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国债、税收
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利息税
间接调节
法律手段
经济立法
经济司法
行政手段
国家行政机构强制干预,直接调节,必要时为之
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第十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
实现时间、实现过程
表现
①微观上: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居民消费,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
②宏观上:国家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2000年GDP排在世界第六位,谷、肉、棉、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机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评价
①成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无上的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②不足: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小康
实现时间:本世纪头20年
总体目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济目标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全面小康的建设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
是什么
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这一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
为什么
①必要性: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增加,往往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治安形势恶化、社会道德滑坡、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此外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②重要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是什么: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为什么
①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
②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③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参考树立科学发展观中的必要性)
怎么样
①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什么:面临双重任务
怎么样:走什么样的路子?形成什么样的产业格局?
③统筹城乡发展
为什么: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农业的重要性、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
怎么样:6个方面
④统筹区域发展
为什么:地区发展不平衡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
怎么样:见课本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全球化 → 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
贸易全球化 → 国际商品交换的规模迅速扩大、种类越来越多
资本全球化 → 资本在国际市场的流动不断加快
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跨国公司:总公司+子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有利影响
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不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原因:具有经济和科技优势、主导世界市场发展、左右“游戏规则”
后果:世界经济两级分化更加严重
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实践: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
要有经济安全意识,防范经济风险。
要有应多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综合探究
中国与世贸组织
世贸组织
地位
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作用
组织多边谈判
制定国际贸易规则
为成员提供解决国际贸易冲突的场所
基本规则
非歧视原则(最重要)
最惠国待遇
国民待遇
二者的区别
市场准入原则
互惠原则
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
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中国加入世贸
标志
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有利影响
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不利影响
国际竞争加剧
经济风险增加
对策
能否把有利条件用足,把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关键在于我们自己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为什么
重要地位: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现实条件:我国现阶段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内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外因: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怎么样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
“引进来”
为什么:“引进来”为主的原因
怎么样:新形势下如何“引进来”
“走出去”
为什么:现在“走出去”的原因、“走出去”的意义
怎么样:“走出去”的含义、主要内容
对外开放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为什么: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
怎么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