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苏科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 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苏科版 八上物理 思维导图,包含声现象、 物态变化、光现象、光的折射 透镜、物体的运动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概要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八上物理
第一章 声现象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可能是气体,液体,固体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回声
声音的传播速度
空气中速度约为340米每秒
水中速度约为1500米每秒
钢铁中速度约为5200米每秒
声音具有能量,叫做声能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频率是指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表示,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音色
声源因为不同材料,不同结构,所以音色不同
乐音的三要素
乐音是声源做有规律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强弱用声强度来描述
声强度的单位是分贝dB
0dB,人耳刚刚能听到
50dB,正常交谈
90dB,会对人的听力造成伤害
声源处:减振,隔振
声音传播途中:隔声,吸声和消声
噪声的控制
声波
可听声波 20-20,000Hz
概要
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
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
能够绕开障碍物,传播得很远
人耳听不到
第二章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摄氏度
0℃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100℃ 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水的沸点)
温度计: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固态
液态
气态
汽化
液态变为气态(吸热)
蒸发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任何温度下都可能发生
液体蒸发时会吸热
沸腾
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需要吸热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液化
气态变成液态(放热)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例如:液化煤气,气体打火机
熔化
固态变为液态(吸热)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有熔点,虽然熔化过程中一直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具有固定的熔点
晶体的熔化过程是固液共存
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过程中一直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定的熔点
晶体和非晶体都是固体
凝固
液态变为固态(放热)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晶体:有凝固点,虽然熔化过程中一直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具有固定的凝固点
晶体的凝固过程是固液共存
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过程中一直放热,温度不断降低,没有固定的凝固点
升华
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吸热)
凝华
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第三章 光现象
光源(本身发光的物体)
自然光源
太阳
发光的水母
人造光源
焰火
灯
太阳光
白色
红外线
所有物体都在不停的向外辐射红外线
热效应
不可见光,人眼无法察觉
红
三原色: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其他颜色的光;而自身无法通过其他的色光混合得到。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可见光,人眼可见 可见光频率范围:7.5x10¹⁴-3.9x10¹⁴Hz
紫外线
使荧光物质发光
其他应用,例如紫外线灯灭菌·
白光照在物体上
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
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是由他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
光能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不同介质传播的速度不同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约为3x10⁸m/s
注意:真空中声音是不传播的
镜
平面镜(表面是平的)
成的像是虚像
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作虚像
实像是指由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或镜子反射、折射后实际汇聚在一点形成的像。 如果你在实像的位置上放置一个屏幕,你可以看到像的投影。 实像通常是倒置的,但可以通过额外的光学元件调整为正立。 虚像则是由发散光线形成的像,这些光线在经过透镜或镜子反射、折射后,看起来像是从一个点汇聚出来的,但实际上并无实际交汇点。
虚线表示虚像
像和物大小相等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局在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镜面反射
当平行光射到物体上时(例如:平面镜),反射光仍是平行的
漫反射
当平行光射到物体上时(例如:表面凹凸不平的纸),反射光杂乱无章地射线不同的方向
都遵守反射定律
凸面镜(表面是凸的)
汇聚作用
凹面镜(表面是凹的)
发散作用
注意和凸/凹透镜的区别
第四章 光的折射 透镜
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折射时
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光垂直介质表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零
折射的特点
空气斜射入水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水深水浅问题
水斜射入空气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为什么会这样? 和密度有关系
透镜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做会聚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做发散透镜
能画出来凸透镜和凹透镜吗? 3种形式 ,书本P84
 
光线是一种抽象出来的物理模型, 便于反映光学现象的特征和规律
光心(O)
透镜的中心
主光轴(MN)
通过光心且垂直于透镜平面的直线
焦点(F)
凸镜能使于主光轴的光汇聚于一点
焦距(f)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物距(u)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
像距(v)
像到透镜的距离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虚像
实像
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像,它是由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口诀
一倍焦点分虚实,二倍焦点分大小
实像总是异侧倒。虚像总是同侧正。
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照相机,投影仪
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放大镜
眼睛的缺陷
近视眼
看远处物体模糊
成像落在视网膜前面(离晶状体/凸透镜近了)
前面增加一个凹透镜(近视眼镜)
远视眼
看近处物体模糊
成像落在视网膜后面(离晶状体/凸透镜远了)
前面增加一个凸透镜(远视眼镜)
子主题
望远镜
显微镜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国际单位制,长度的单位是米(m)
在测量时,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测量误差
国际单位制,时间的单位是秒(s)
速度及其测量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用符号v表示
路程用符号s表示
时间用符号t表示
速度公式v=s/t
国际单位制,时间的单位是米/秒(m/s)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物理公式不仅反映了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反映了 它们之间的单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单位运算来检验解题的过程。
运动的相对性
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的过程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静止
参照物
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时,被选来作为标准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而言,取决于参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