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思维导图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基础知识梳理,包含了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等内容。
编辑于2021-07-15 17:27:59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概况(了解即可):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战国七雄:齐秦楚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和中间
基本概况:周朝的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华夏认同(理解记忆):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一些少数民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之后,华夏族吸收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中华民族进一步融合。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发展概况:①农业:⑴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⑵新建水利;手工业上有钢铁冶炼和煮盐业⑶井田制瓦解,土地逐渐私有。 ②商业⑴货币流通广泛⑵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⑶私商成为商人主体⑷“工商食官”政策被打破。
变法运动
目的: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内容: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
效果: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商鞅变法(重点记忆)
时间:公元前356年
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内容:
经济: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受田于百姓。
社会:①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
政治:①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②推行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
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评价: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孔子和老子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观念及贡献:①核心观念是“仁”;认为统治者应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道德感化 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③主张社会改良④提倡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⑤进行古籍整理。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观念:①将天地万物本源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②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③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但不是胡作非为)。
百家争鸣
背景: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产生②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瓦解③新兴的士阶层崛起④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转变。
代表人物
孟子:人性善;“仁政” 庄子:逍遥自由;天与人不相胜 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天行有常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主张变法革新 邹衍:五行间“相生相胜 墨子:兼爱非攻
意义: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③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