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马原第二章知识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思维导图分享!下图详细讲述了世界的物质及发展规律: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唯物论);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四种方法)。
编辑于2019-07-18 16:29:58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唯物论)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基本问题是什么
本原,物质与精神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对立)
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统一)
不同回答划分怎样的派别及其主张
世界是什么
就本原问题(对立)
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王阳明)
就同一性问题(统一)
可知论:世界可以被认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荀子“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
不可知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世界怎么样存在
辩证法:联系,发展,承认矛盾
太极八卦阵,一叶落而知秋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矛盾
盲人摸象
四观
物质观(都承认本原是物质,但什么是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的物质形态
五行观:金木水火土
科学性:坚持唯物主义
缺陷:太过于直观猜测和朴素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
缺陷一: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
缺陷二: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
缺陷三: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
恩格斯(外延): 物、物质(哲学的物)无非是各种物(自然科学的物)的总和
哲学的物与自然科学的物的关系 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 干扰项:整体与部分
列宁(内涵):就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角度 物质是客观实在,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笛卡尔)划清界限
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不可知论
体现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实践性与唯物主义有密切联系)
意识观
起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意识
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强调实践,尤其是劳动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
本质
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内容上客观的,形式上主观的,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运动观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及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相对静止绝对运动)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夸大绝对运动)
形而上学: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董仲舒“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慧能“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
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具有客观性 时间:物质运动的延续性顺序性,具有一维性(不可逆) 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具有三维性
时间空间与物质不可分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可变的)
爱因斯坦 尺缩钟慢
四原理
人与自然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科学的,正确的,合理的实践方式)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方法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物质与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依赖于物质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活动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列宁“意识不仅反映客观的时间,并创造客观世界”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具有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分析启示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实践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中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
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两特征
联系
内涵
事物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忽略了联系的客观存在)
不主观臆想
不能无视和消灭客观联系
普遍性
内部联系
外部联系
普遍联系,通过中介实现
多样性
条件性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和制约作用(条件有用)
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改变和创造条件)
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客观规律
方法论意义
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一带一路,经济全球化,命运共同体,中美贸易战,对外开放
发展
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发展前途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
新事物不可战胜
新事物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新旧事物的关系为扬弃,不是一刀两断,而是藕断丝连
发展的过程性
任何事物终将灭亡,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有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恩格斯“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重视过程不能只看结果
方法论原理: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创新
三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含义: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即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相互转化。
斗争性(区别):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对抗性(阶级矛盾)
非对抗性(人民内部矛盾)
关系(原理):相互联结,相互制约
相互依存
师生矛盾,角色不一样(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 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求同存异,一分为二)
中美贸易战(求同存异)科学技术的两重性(一分为二)美朝韩三国领导人首次三方会面(求同存异)
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同一性
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
推动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引起量变
促使双方的地位和性质转化,实现质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主次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矛盾的主次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诸多矛盾
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经济是主要矛盾,其他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
支配决定
次要矛盾
服从从属
矛盾的不同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
矛盾的次要方面
方法论意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
关系
对立
普遍性(共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
特殊性(个性)
有条件的,相对的
统一
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意义
个别→一般→个别<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一>
碎花瓶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质量互变规律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度是数量界限即范围,幅度和限度
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与质变
量变
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体现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体现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时间)和局部性(空间)的部分质变
在质变过程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因素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
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
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
辩证否定观(扬弃)
中国传统文化
事物的自我否定
事物发展的环节
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瓜熟蒂落
形而上学否定观
外在的否定
主观任意的否定
绝对的否定
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是更高阶段的肯定,是扬弃的结果)
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五对范畴(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但不能陷入形式主义)
内容变化快于形式,如生产力(内容)决定生产关系(形式)
方法论意义: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本质与现象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关系
现象和本质
苹果落地(现象)万有引力(本质)
对立
本质:根本性质,内在联系 一般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
现象:外部联系,表面特征,外在表现 个别的,具体的,多变易逝的
统一
本质与现象相互依存,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方法论意义
现象和本质统一,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
现象和本质对立,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认识)的任务,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
真象和假象
折射(筷子在水里被折断,海市蜃楼)假象
都是客观的
都反映事物本质
真象正面正确反映本质
假象反面歪曲反映
原因与结果
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引起与被引起)
关系
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摩擦生热中确定,摩擦生热热引起燃烧不确定
特定因果联系中确定,不能倒因为果,倒果为因
在英国链条中不确定,因果可相互转化。
相互作用
互相渗透
复杂多变
方法论意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必然与偶然
关系
对立
不同趋势
必然: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性)
偶然: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产生和形成原因不同
必然:根本矛盾
偶然: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表现形式不同
必然: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普遍趋势
偶然: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个别表现
地位和作用不同
必然:支配地位决定作用
偶然:从属地位,促进或延缓作用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否定了偶然性的积极作用
统一
相互依存
英雄人物的出现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时势造英雄是必然,英雄是谁在哪什么时候出现是偶然
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
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角色地位)
多毛现象在猿猴时期是必然,在现代人类时期是偶然。
方法论意义
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与可能
是什么
现实
实际存在
可能
种种趋势(尚未实现)
全面小康,经济全球化
关系
对立
相互区别
统一
相互转化,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
方法论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四对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是什么
客观辩证法
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客观事物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
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关系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矛盾分析法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面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主次矛盾
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重点论)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
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扬弃)
四对方法
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具体
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和规定
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
(感性)具体→抽象(理性具体)<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二>
逻辑与历史
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联系,矛盾,发展
历史思维能力
以史为鉴,知古鉴今
战略思维能力
高瞻远瞩,统揽全局
底线思维能力
设定最低目标(度)
创新思维能力
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唯物辩证法创新性运用的产物
差别无处不在,斗争性是绝对的
唯物主义自然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半截子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彻底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的关系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世界
自然界(物质)
人类社会(物质)
思维(意识)
意识统一于物质不是说意识是物质,而是指意识离不开物质
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一定坚持可知论 唯心主义有可知有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