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张思维导图带你学习医学微生物学里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的知识点,有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细菌的致病作用、宿主的抗感染免疫、感染的产生与发展、医院感染。
编辑于2021-07-22 14:46:40《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思维导图,帮助大家更好滴掌握知识点,中枢神经系统(英文名称:Central Nervous System,中文名称中枢神经)是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和脊髓是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分),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医学微生物学里主要病原性真菌的知识点包括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地方流行真菌,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记忆!
真菌学是研究真菌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发育和遗传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真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进而获得利用、控制和改造真菌的知识和技能,有需要的收藏下图学习吧!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医学影像学》中枢神经系统思维导图,帮助大家更好滴掌握知识点,中枢神经系统(英文名称:Central Nervous System,中文名称中枢神经)是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和脊髓是各种反射弧的中枢部分),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医学微生物学里主要病原性真菌的知识点包括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地方流行真菌,结构型知识框架方便学习记忆!
真菌学是研究真菌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发育和遗传的科学。它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真菌生存和发展的规律,进而获得利用、控制和改造真菌的知识和技能,有需要的收藏下图学习吧!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的感染:是指细菌侵入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并与机体互相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过程。 病原菌(致病菌)、非病原菌(非致病菌)、机会致病菌(条件致病菌) 传染:病原菌从一个宿主到另一个宿主体内并引起感染的过程。 抗感染免疫:是指微生物入侵宿主机体后,宿主免疫系统产生抗感染免疫应答,以抑制或避免微生物致病作用的过程。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正常菌群
是指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微生物群的总称。 分布: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生理作用:生物拮抗、屏障和占位保护、产生有害物、营养竞争 营养作用:有利于宿主的物质 免疫作用: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产生免疫物质 抗衰老作用。
微生态平衡与失调
微生态平衡:机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是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的,这种状态始终处于并形成一种平衡。 微生态失调:当宿主(免疫、营养及代谢物等)、正常微生物种群(种类、数量、位置等)或外界环境(理化和生物)等因素变化打破了这种微生态平衡,就会导致微生物失调,最常见的是菌群失调。
机会致病菌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宿主免疫防御能力下降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 常见的情况主要有: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宿主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在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宿主某部位寄居细菌的种群发生改变或各种群的数量比例发生大幅度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称为菌群失调。
细菌的致病作用
致病性:细菌对宿主感染致病的能力。 毒力:用于表示细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测定指标——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 与致病性相关的相关因素(毒力因子):侵袭力;毒素;体内诱生抗原;超抗原;免疫病理损伤。
细菌的侵袭力
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等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和繁殖扩散能力。
粘附素
菌毛黏附素、非菌毛粘附素。
荚膜
具有抗吞噬和抵抗宿主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有利于致病菌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和扩散。
侵袭性酶类
抗吞噬、有利于扩散。
侵袭素
介导细菌侵入细胞。
细菌生物被膜
是由细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胞外多糖或蛋白质)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材料表面后形成的膜状结构,是细菌的群体结构。 作用:有利于细菌附着; 导致耐药产生; 易发生信号传递、耐药因子和毒力基因捕获及转移。
细菌的毒素
外毒素
外毒素是细菌合成分泌(或释放)的毒性蛋白质。主要由G+菌、少数G-菌产生。 G+菌:破伤风杆菌、内毒梭菌、白喉棒状杆菌、产气荚膜球菌、A群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G-菌:痢疾志贺菌、霍乱孤菌、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外毒素的主要特征
蛋白质分子
毒性作用强且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
多数不耐热 葡萄球菌肠毒素例外
抗原性强 制备类毒素、抗毒素抗体
类毒素:采用0.4%甲醛液处理,去除外毒素毒性而保留其免疫原性的生物制品。
外毒素的分类及应用
神经毒素
细胞毒素
内毒素
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组分,只有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才被释放出来。
内毒素的主要特点
产生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化学性质是LPS;对理化因素稳定;耐热,耐酸碱,耐氧化剂;毒性作用相对较弱且对组织无选择性;不能用甲醛液脱毒而成为类毒素。
内毒素引起的主要病理生理反应
致发热反应
引起白细胞数量变化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内毒素的致病机制
一般不直接损伤组织细胞;通过各种参与天然免疫的细胞、内皮细胞和粘膜细胞,诱导生成各种细胞因子、炎症因子、急性期蛋白、活化氧/氧分子,以及激活特异性免疫细胞,引起组织细胞以及全身性多种病理生理反应。
体内诱生抗原(IVIG)
有些细菌的基因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不表达,侵入宿主体内才诱导表达
超抗原
是一类具有超强能力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刺激产生过量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特殊抗原
免疫病理损伤
机制:超敏反应 宿主的免疫状态是重要因素
宿主的抗感染免疫
固有免疫
屏障结构
皮肤与粘膜
阻挡和排除、分泌杀菌物质、正常菌群拮抗作用。
血脑屏障
阻挡病原体进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胎盘屏障
阻挡病原体进胎儿体内。
吞噬细胞
趋化、识别与黏附、吞入、杀灭与消化。
体液因素
补体、溶菌酶、抗微生物体。
适应性免疫
体液免疫
B淋巴细胞介导 效应分子——抗体。
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细胞(CTL)、CD4+Th1细胞。
黏膜免疫
局部免疫作用的保护分子——分泌型slgA。
抗胞内菌感染
由于有宿主细胞的屏障作用,机体对胞内菌感染的免疫有其特殊性性,主要表现为特异性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抗胞内菌感染主要依靠细胞免疫。
吞噬细胞对胞内菌的作用
细胞免疫对胞内菌的作用
特异性抗体对胞内菌的作用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感染源与传播
感染源
外源性感染源
宿主体外、毒力较强的病原菌,患者、带菌着、病畜及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源
正常菌群、潜伏的致病菌。
传播途径
呼吸道
消化道
皮肤黏膜损伤
经节肢动物媒介
性传播
多途径传播
感染的发生
机体的免疫状态
细菌因素
病毒的毒力
侵入细菌的数量
侵入门户与部位
社会和环境因素
感染的类型
隐性感染
概念:当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隐性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显性感染
概念:当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以致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也发生改变,并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显性感染。
急性感染
局部感染
慢性感染
全身感染
毒血症
病原菌不入血,但其外毒素入血。
内毒素血症
革兰阴性菌感染,内毒素入血。
菌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但未生长繁殖。
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产生毒性物质。
脓毒血症
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并大量繁殖。
带菌状态
有些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称为带菌状态,该宿主称为带菌者。
医院感染
是指患者或医务人员在医院环境内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的分类
内源性医院感染(称自身感染)
患者自身体内寄住的微生物(包括正常带菌群和潜伏期的致病性微生物)
外源性医院感染
医院内非自身存在的微生物。
交叉感染
环境感染
医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的微生态特征
主要为机会致病菌
常具有耐药性
常发生种类的变迁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医院是医院感染易感染对象的集中地
年龄因素、老年人和婴幼儿、基础疾病。
诊疗技术和侵入性检查与治疗易导致医院感染
诊断技术、侵入性检查与治疗、损害免疫系统、抗生素使用不当。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消毒灭菌
隔离预防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