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杨宁美学
这是一个关于杨宁美学的思维导图,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美学
学科性质
是人文科学
历史性
重合理性,非对错
研究对象
不具有实体性
人的精神
过程
主观性
因人而异
结果
不确定性
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美学注重人作为个体
以及非物化的人的精神,信念
社会科学注重整体性
以及物化形态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
研究方式
社会科学需要客观性
美学偏主观,需要研究者的主观参与
是什么
对审美活动的反思
对规律的规律性总结
鹅蛋脸女孩漂亮-探寻此规律背后的规律
目的 杨宁老师
对待一个现象持多重角度(多重体系)
并非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现象
理科的公式思维
而是用多种标准来衡量一个现象
在哪里发现了美便在哪里发现了爱,发现了希望
日常生活中
如何讨论
子主题
普通人所接触的审美活动
如何运用
感受
艺术
艺术本质
模仿说
原始人模仿自然
表现说
表现情绪,开心或苦闷
劳动说
历史推动
能力具象
艺术批判
意图
判断艺术作品美不美取决立意
意图主义
反意图主义
多元趣味
艺术终结
黑格尔
艺术的阶段性终结
向宗教发展
审美经验
审美心理
叔本华
人被欲望控制要求摆脱
用审美来解决
唯意志论
离意志远一些
摆脱利害关系
尼采
日神精神
酒神精神
弗洛伊德
以性象征为出发点
荣格
集体无意识
立普斯
移情说
审美对象映射主体
这副“画”像“我”
越像主体越美
自恋
能力具象化
延伸
人的能力要通过某物来显现
打游戏来显现能力
画画来显现画画能力
克罗齐
直觉说
布洛
心理距离
不远不近的距离产生美
格式塔
异质同构
强迫症
审美社会
审美意识形态
美是由社会环境所影响的
审美具有阶级性
马尔库塞
反对文化艺术品的标准化生产(资本化)
法兰福克学派
“左派”马克思
提出单向度社会
只有肯定无否定
社会性的阶级“同化”
工人和老板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东西
本质上是消灭对立力量
迪基
审美惯例
本质问题
本质主义(客观说)
柏拉图
洞喻
床喻
理念的显现
理念世界
现实世界
世界上第一个木匠做床
从脑子里(理念)有个床的概念
按照理念创造现实的床
越接近理念越美
线喻
提出“美本身”,区分与“美的事物”
亚里士多德
美是和谐
毕达哥拉斯
美是数的和谐(0.618)
是否符合数的和谐决定美不美
苏格拉底
美是有用的
“有用的就是美的”
漏洞:“那美的不一定是有用的”或者说“有的美的东西不是有用的”
神学
奥古斯丁
美的本质:上帝创造
圆
夏夫茨伯里
内在感官说
相较于味觉感官,听觉感官等
先天存在一个感知美的“美觉感官”
主观说
休漠
共情说
带入产生的快感
卢梭
审美力
狄德罗
美在关系
事物身边的一系列关系是否和谐
狄德罗效应(经济)
康德-调和
从此不再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纯粹理性批判》
确定认识边界
人是带有先天的“有色眼镜”
蜗牛看到的世界是一维性
人的性质决定其看到的世界
哪些是人能认识的
哪些是人所认识不到的
超验世界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审美无功利且有快感
无概念而有普遍性
概念
认识论
美的产生
观察一个事物,还未对它进行概念判断前,这是美出现的时机
普遍性
伦理
“我”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子的,同时觉得别人也应该这样认为
世界都是按照人们的愿望不断发展而成的?
延伸想法
那现在这些战争也是人们的愿望?
人关于毁灭的愿望
人们对于和平的愿望
战争
为何发生
历史发展
必然性
科技的发展有带了幸福吗
善与恶
有善吗
还是利益驱使
利人利己
无目的性,合目的性
无目的性
“山”并不是为“我”而长成那样子的
合目的性
“山”却符合“我”内心的审美
审美共同感
维特根斯坦
家族相似
美学发展
审美意识
初级
原始人的无意识行为
如美观的盆,注重实用性的同时附加美
无系统性
高级
特意创作
西方
悲剧
美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