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阴阳学说思维导图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基础理论》中阴阳学说的思维导图。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编辑于2021-07-24 11:42:12饮食对于一个人何等的重要,每天大家必不可少的就是吃和睡,其中吃什么不吃什么,怎么吃,学问很多。如果一个人连吃都不懂,不仅少了很多乐趣,对身体恐怕也不会太好。现在人们感觉身子弱,爱进补,其实补是可以的。但调身体的气血阴阳更重要。一般现在的人身子弱,多不是因为真正的虚。身体缺少某种营养,非得补不可,恰恰是废物太多了,或体内环境失去了应有的平衡。把身体给搞不调了,这就像一条好端端的河,由于人们乱占河道,不断建坝,改变了河流原有的生态体系,结果导致河水十年九枯,剩下的一年还会涝一次,这就是中医讲的阴阳气
《易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1.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2.外感风寒表症与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症,用灸法能疏风解表、温中散寒。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饮食对于一个人何等的重要,每天大家必不可少的就是吃和睡,其中吃什么不吃什么,怎么吃,学问很多。如果一个人连吃都不懂,不仅少了很多乐趣,对身体恐怕也不会太好。现在人们感觉身子弱,爱进补,其实补是可以的。但调身体的气血阴阳更重要。一般现在的人身子弱,多不是因为真正的虚。身体缺少某种营养,非得补不可,恰恰是废物太多了,或体内环境失去了应有的平衡。把身体给搞不调了,这就像一条好端端的河,由于人们乱占河道,不断建坝,改变了河流原有的生态体系,结果导致河水十年九枯,剩下的一年还会涝一次,这就是中医讲的阴阳气
《易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1.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2.外感风寒表症与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症,用灸法能疏风解表、温中散寒。
阴阳学说
基本概念
是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标志属性:寒热、动静、明暗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事物的阴阳属性
有绝对性(不可变的)
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
有相对性(可变的)
阴阳属性相互转化
阳转阴,阴转阳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五脏
肺
肃降(阴)
秋
心
推动(阳)
夏
脾
交界
阴中至阴
肝
升发(阳)
春
肾
藏水(阴)
冬
上午:阳中之阳
下午:阳中之阴
前半夜:阴中之阴
后半夜:阴中之阳
时间观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一阴分三阴
太阴,少阴,厥阴(立秋-立冬,立冬-冬至,冬至-立春)
一阳分三阳
少阳,太阳,阳明(立春-立夏,立夏-夏至,夏至-立秋)
基本内容
阴平阳秘
对立制约
概念: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寒则热之,热则寒之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
概念: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与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孤阴不生,独阳不生
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阴阳互用
概念: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得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老年人“昼不精,夜不寐”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求啥啥虚,啥虚求啥)
交感互藏
阴阳互感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发生相互摩擦、相互交错的相互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阴阳互藏
指阴阳中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
概念: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运动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根本原因: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阴阳互为消长
此长彼消,此消彼长
阴阳皆消皆长
此长彼长,此消彼消
阴阳转化
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若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物极必反
1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2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3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阴阳自和与平衡
阴阳自和
概念:阴阳双方自动的向最佳目标的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事物或现象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
阴阳平衡
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阴阳平衡是动态的常阈平衡
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 脏腑形体分阴阳
1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2 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3 脏为阳,腑为阴
五脏
肺
肃降(阴)
秋
心
推动(阳)
夏
脾
交界
阴中至阴
肝
升发(阳)
春
肾
藏水(阴)
冬
2 经络系统分阴阳
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
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
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
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
奇经八脉
跷脉、维脉
行于身之内侧者
为阴跷、阴维
行于身之外侧者
为阳跷、阳维
督脉
行于背部,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
阳脉之海
任脉
行于腹部,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
阴脉之海
络脉
分部于体表及身体上部的为阳络
分部于内脏、肢体深层及身体下部的为阴络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1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六淫属阳邪(体表)
风、暑、火邪属阳
寒、湿属阴
饮食、情志失调等属阴邪(体内)
2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损
1 阴阳偏盛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高热、烦躁、面赤、脉数、口干唇燥、舌红少津、小便黄短、大便干等临床表现
实热证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面白形寒、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或脉沉紧、畏寒肢冷、卷缩、等临床表现
实寒证
2 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卷卧、自汗、脉微等寒虚证
虚寒证
阴虚则热
临床表现: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证
虚热证
3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阴阳两虚
用于疾病的诊断
分析四诊资料
色泽分阴阳
气息分阴阳
寒热动静喜恶分阴阳
脉象分阴阳
辫脉之部位、动态、至数、形状
部位:寸为阳,尺为阴
动态:至者为阳,去者为阴
至数:数着为阳,迟着为阴
形态:洪大浮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概括病证
八纲辩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表、热、实为阳
里、寒、虚为阴
阴阳为八纲辩证的总纲
精气血津液辩证
精血津液主静属阴
不足、阴气亏虚
气主动属阳
不足、阳气不足
用于疾病的防治
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实证、“邪气盛则实”
阴盛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伤阳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阳盛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伤阴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实则泻之”泻其有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虚证、“精气夺则虚”
阴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
虚寒证
补阳(阴病阳治)、(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
阴阳双补
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
药性
阴
寒、凉
阳
温、热
五味
阴
酸、苦、咸
阳
辛、甘、淡
升降浮沉
阴
沉、降
阳
升、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