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基础理论》诊法
这是一篇关于《中医基础理论》诊法的思维导图
编辑于2021-07-24 12:24:35饮食对于一个人何等的重要,每天大家必不可少的就是吃和睡,其中吃什么不吃什么,怎么吃,学问很多。如果一个人连吃都不懂,不仅少了很多乐趣,对身体恐怕也不会太好。现在人们感觉身子弱,爱进补,其实补是可以的。但调身体的气血阴阳更重要。一般现在的人身子弱,多不是因为真正的虚。身体缺少某种营养,非得补不可,恰恰是废物太多了,或体内环境失去了应有的平衡。把身体给搞不调了,这就像一条好端端的河,由于人们乱占河道,不断建坝,改变了河流原有的生态体系,结果导致河水十年九枯,剩下的一年还会涝一次,这就是中医讲的阴阳气
《易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1.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2.外感风寒表症与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症,用灸法能疏风解表、温中散寒。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饮食对于一个人何等的重要,每天大家必不可少的就是吃和睡,其中吃什么不吃什么,怎么吃,学问很多。如果一个人连吃都不懂,不仅少了很多乐趣,对身体恐怕也不会太好。现在人们感觉身子弱,爱进补,其实补是可以的。但调身体的气血阴阳更重要。一般现在的人身子弱,多不是因为真正的虚。身体缺少某种营养,非得补不可,恰恰是废物太多了,或体内环境失去了应有的平衡。把身体给搞不调了,这就像一条好端端的河,由于人们乱占河道,不断建坝,改变了河流原有的生态体系,结果导致河水十年九枯,剩下的一年还会涝一次,这就是中医讲的阴阳气
《易经》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1.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2.外感风寒表症与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症,用灸法能疏风解表、温中散寒。
诊法
望诊
概念
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
望诊内容
望诊
望神
观察患者的精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动作是否协调,反应是否灵敏等。察眼神的变化又是望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神(得神)
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
表示正气充足,精神充盈,为健康或病轻
无神(失神)
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语声低微,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
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好
假神(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
原本神识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不多言语,语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本面色晦暗,突然颧红如妆;原本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表示精气衰弱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因此称为“假神”,俗称“回光返照”
神乱(神智异常)
常见于癫、狂、痫的患者
癫
痰气凝结,阻蔽心神
狂
痰火扰心
痫
痰迷心窍,肝风内动
望色
1、青色(木)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心气不足,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可见面色青灰
口唇青紫,多见于气虚血瘀
阴寒内盛,心腹疼痛,可见苍白带青色的面色
2、赤色(火)主热证。
实热证
虚热证
戴阳证
3、黄色(土)主虚证、湿证。
萎黄
面色淡黄,枯槁无泽,多属脾胃气虚,营血不能上荣之故
黄胖
面色黄而虚浮,多是脾气虚衰,湿邪内阻
黄疸(面目身俱黄)
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色,多属湿热
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多属寒湿
4、白色(金)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白而虚浮,多属阳气不足
淡白而消瘦,多为营血亏损
若急性病突然面色苍白,常属阳气爆脱
5、黑色(水)主肾虚、水饮、瘀血。
目眶周围见黑色,多见于肾虚的水饮病或寒湿下注的带下证
面黑而干焦,多见于肾精久耗
形态
望形体(强弱肥瘦)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子主题
望姿态
阳主动,阴主静
头面
望头
望面
望颈项
五官
目
舌
口
鼻
耳
前后阴
皮肤
望皮肤色泽
望皮肤形态
脉络
望食指络脉
望指甲
望鱼际络脉
排出物
呕吐物
痰
涕
唾涎
二便
月经
带下
脓液
舌诊
望舌质
望舌苔
闻诊
概念: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闻诊是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闻诊内容
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
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
声音嘶哑:新病暴哑,为风寒束表,肺系会厌受其寒侵,经隧收引,津凝会厌,以致不能发音。即《灵枢·忧恚无言》所说:“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因其病性属寒属实,前人称为“金实不鸣。”久病声音嘶哑,为肺肾阴虚,水不制火,火灼肺金所致。因其病性属虚,前人称为“金破不鸣”。若久病、重病突然声哑,是脏气将绝危证。
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是中气虚损象征。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气夺也。”⑤神昏谵语:是指病人神志不清,语无伦次。是急性热病,热人心包,蒙扰神明,成为此证。
郑声:疾病末期,出现神志不清,语声低微,内容重复,是久病正衰,心气虚损,精神散乱。
咳声高低缓急,可辨寒热虚实:咳声清高、无疾、舌红、乏津,是燥热犯肺,或水不涵木,木火刑金。咳声重浊,痰多清稀,是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或少阴阳虚,水饮内停。咳声急迫,连声不止,是寒邪束表,气道挛急所致。吐出痰液其咳即止,是疾阻气道之征。
呃逆:是隔肌痉挛病变。其声高亢,连声不止者,为肺气不宣,脾气不运,肝气不舒,导致膈膜痉挛,病性属实。若呃声低微,时呃一声,病性属虚,脾肾阳虚,膜失其温而呃者有之;肝肾阴虚,膜失其濡而呢者,间亦有之。
问诊
概念
指询问症状;通过问诊了解既径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问诊内容
问寒热
寒证
恶寒而不感发热,称为但寒不热
热证
发热而不觉怕冷,称为但热不寒
恶寒发热
既发热又怕冷,或先怕冷后发热
寒热往来
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
风寒表证
恶寒重发热较轻
风热表证
恶寒轻发热较重
阳明发热
每天下午3~5时发热
骨蒸潮热
由胃肠燥热,大便燥结而致;下午或夜间有低热,形体消瘦
气虚发热
长期低热,又伴有饮食减少,精神疲乏,不想言谈,懒于动作等症状
如果恶寒和发热是定时出现,则多是疟疾
问汗
表证辨汗
无汗
为外感风寒表证
有汗
太阳中风证
风热表证
里证辨汗
自汗
表现:病人日间汗出,活动尤甚。
意义:气虚、阳虚。
盗汗
表现:睡时汗出,醒时汗止。
意义:阴虚、气阴两虚。
绝汗
表现:汗出量多,津液大泄。
意义:亡阳、亡阴。
局部辨汗
胸窝部
多是心气虚弱或心血不足
头部
多是湿热交蒸
手足心
多是脾胃虚弱或脾胃湿热内阻
汗出在上半身,多属阳气虚;汗出在下半身,多属阴虚内热或是阴阳两虚;汗出在左半身或右半身,可见于中风半身不遂(无汗一侧为瘫痪肢体)
问疼痛
头身胸腹
头身
胃脘
腰腹
问饮食
问睡眠
问二便
问妇女
月经异常
崩漏下血
不孕
流产
带下
问小儿
问旧病、病因
其它症状
眩晕
心悸
口渴
切诊
概念
指摸脉象。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应用
脉诊
脉象形成的原理
诊脉的部位和方法
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正常脉象
平脉的生理变异
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脉诊的临床意义
脉症从舍
按诊
按诊的方法
按诊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