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文史【30概述2.1】
这是一篇关于大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汉语言文学专业而思维导图,内容详尽,带你清晰的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有需要的小伙伴赶快收藏哦~
编辑于2021-07-25 16:12:3930年代文学
概述
识记
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的中国新文学, 到1928年发生的重要转折
其转折点就是1928年新文学队伍发生的新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兴起于大革命失败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运动的发起和发展情况
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1928.1郭沫若在《创造月刊》上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将是“无产阶级文艺”。
此后,在《文化批判》《流沙》和太阳社的《太阳月刊》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文章这些倡导初步论述了革命文学的根本性质、任务,接触到作家世界观的转变问题。
革命文学的倡导者明确要“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要使我们的媒质接近农工大众的用语”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他们或夸大文艺作用,或忽视文艺特征、轻视生活,或主张作家世界观的突变,对“五四”文学革命给予过多的否定,甚至把小资产阶级作家当作革命的对象,把批判矛头对准了鲁迅、茅盾、叶邵钧、郁达夫等,这些又都显示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初创期的幼稚和不成熟
鲁迅在与创造社的论证中肯定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提倡,他对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意见是,“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不必忙于挂招牌”,针对创造社忽视艺术特性的错误,他指出“一切问题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茅盾在此时,主张描写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闷,如他在《蚀》三部曲中所写的那样。他在《从牯岭到东京》等文中批评了创造社有革命热情而忽视艺术性,形成标语口号化,既不能正确表现无产阶级意识,又不为工农大众所接受。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名词解释)成立的情况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事先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共同召开过以“清算过去和确定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为中心的讨论会。
在此基础上,1930.3.2,鲁迅、冯雪峰。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钱杏邨、田汉、杨翰笙等四十余人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郭沫若、茅盾、郁达夫都参加了左联。
会上通过了左联理论纲领,宣告以“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
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期的经验教训作了科学总结,号召左联在“目的都在工农大众”的共同目标下扩大联合战线,“造出大群的新战士
会刊《新诗歌》
领会
”左联“进行的主要文学活动
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 问题理论的译介与传播
他们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1928年以来,先后出版了《文艺理论小丛书》《科学的文艺论丛书》
瞿秋白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周扬又发表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第一次向国内介绍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
自觉的加强了与世界文学, 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他们设立国际文化研究会,介绍苏联文学作品和西方进步作家的作品。 鲁迅还积极引入和批判性地吸收俄国和西欧资本主义文学遗产
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左联将文学的大众化作为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问题“。讨论文艺大众化问题,尤其是为大众所熟悉的旧形式的问题,讨论如何对民族文化批判地继承,以克服”五四“新文学中所存在的脱离大众的”欧化“倾向。讨论中,鲁迅的”拿来主义“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问题上的重要突破,对现代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
积极开展创作
左联作家如鲁迅、茅盾、丁玲、张天翼等都有出色的成就,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新作家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创作
1929年,国民党政权曾经提倡”三民主义文学“,也发动过”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写过些拙劣的政治宣传品,但从未有过影响与号召力。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与上一个十年是顺承发展的关系。
文艺思想的论争,是30年代文坛的突出现象。积极展开文艺思想斗争正是左翼文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而论争对手往往是坚持人文主义观点的自由主义作家。
创办了《文学》《文学季刊》等一大批著名刊物,由此形成了文学见解和创作倾向各异的许多作家群体。他们重视艺术规律,创作成果斐然可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等,卓然成为大家。
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1928-1030年间
左翼作家与梁实秋之间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等文章中主张”文学乃是基于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提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主张”天才“创造文学”
鲁迅指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人性”;然而“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鲁迅还指出文学与阶级性的关系,是都带,而非“只有”。
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1931年
左翼作家与胡秋原、苏汶之间
1931年底,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连续发表文章,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之间左右开弓。
瞿秋白,冯雪峰著文批判
苏汶自称代表“作者之群”的“第三种人”为胡秋原辩解,展开论战
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地位。左翼的反批评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有所阐发,却又片面的趋向另一极端。
党内的理论家歌特(张闻天)撰文,维护文学真实性标准的独立价值 ,对真实性与党性、政治倾向性作了较为辩证的分析
关于”大众语“的论争
1934
1934年5月,由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
1936年6月,进步作家集会,决定掀起反对文言、保卫白话运动,展开大众语的讨论。
这次论争的焦点集中于文学语言问题,参加人员涉及整个文化界,发表文章数百篇
论争总结了“五四”“文白之争”以后文学语言发展的经验教训,批评了“欧化”与“半文半白”的倾向,纠正了一些左联作家否定白话、提出语言有阶级性等“左”的错误,探讨了现代文学语言的特点及其发展方向。
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
在左翼作家内部发生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在全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由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立即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于是出现了有宗派主义情绪的论争。
鲁迅为此抱病写了《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并解释了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
1936.10,鲁迅、郭沫若、巴金、谢冰心、周瘦鹃、林语堂等联合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标志着新形势下文艺界开始了统一战线的筹建。1936年初,左联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自动解散。
30年代台湾新文学 发展的主要特点
受世界性的左翼文学思潮,特别是日本左翼文学和大陆左翼文学的影响,台湾新文学在30年代也出现了追求文艺大众化的倾向,无产阶级文艺开始兴起。
主要表现有:1932年,叶荣钟在《南音》上发表的《知识分配》中就号召知识阶级“向前到民间去,到农村去,到乡里去
1934年,以实行文艺群众化为进取目标的”台湾文艺联盟“成立,以及1930-1931年间,在台湾文坛出现了倡导无产阶级文艺性质的刊物《伍人报》《台湾战线》《台湾文学》等
乡土文学的观念在台湾新文学中成为一个重要内容
这主要集中在乡土文学的论战,代表性的文章有:黄石辉的《怎样不提倡乡土文学》和《再谈乡土文学》;郭秋生的《建设台湾白话文一提案》《建设台湾话文》
出现了真正的专业文学杂志和文学社团,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
重要的文学刊物主要有:《南音》福尔摩沙》《先发部队》(《第一线》)《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等
主要的文学社团则有”盐分地带派“和风车诗社
小说:杨奎《送报夫》、朱点人《岛都》、王诗琅《夜雨》、愁洞《保正伯》、翁闹《戆伯仔》
诗歌:王白渊诗集《荆棘之道》、陈奇云诗集《热流》、吴坤煌《漂流旷野的人们》、郭永潭《世纪之歌》、吴新荣《烟囱》、杨炽昌《热带鱼》、林永修《苍ぃ星》。李张瑞《肉体丧失》
30年代香港新文学的产生和文学创作情况
20年代末30年代初,香港新文学才开始成型,并且,香港新文学的产生,不是其内部的自然发展,而是内地新文学运动对它的催生与推动。
1927年,香港许多报纸开始出现刊登新文学作品的副刊。
1928年8月,香港的第一本新文学杂志《伴侣》创刊
1929年,香港第一个文学社团”岛上社“成立
1931-1937年间,出现了《激流》《春雷》《今日诗歌》《新命》《晨光》《时代风景》《时代笔语》《文艺漫话》《南风》等众多的文学刊物
1933年12月创刊的《红豆》月刊,则一直持续到1936年8月
重要作家作品:小说家、诗人侣伦的小说《殿薇》、诗歌《讯病》、散文《夜声》;诗人陈江帆诗集《南国风》;路易士诗集《行过的生命》、《上海漂流曲》;林英强诗集《蝙蝠星》;候汝华《海上谣》;伦冠《夜航》等
运用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兴起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原因
首先,大革命失败以后,现实政治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势,要求无产阶级在文学上提出自己明确的口号,旗帜鲜明地宣传自己的文艺主张,建设无产阶级文学(政治上)
其次,1928年前后,正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波澜壮阔地展开的时候,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包括苏联文学和西方有革命倾向的作家、作品给对中国文学界以很大的影响(国际上)
再次,大革命失败以后,大批原来参加实际革命工作的知识分子纷纷汇聚上海,多半以文艺为武器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即从实际的政治革命直接走向了革命的文学,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可能性(组织上)
最后,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国际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影响,大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急剧左转,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由于历史原因,暂时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思想上)
上述历史原因,导致了中国30年代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
30年代较为重大的文学论争
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和文学创作的鲜明特点
基本面貌:受到现实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有力制约和影响。左翼文学运动和民主主义作家的文学活动,是推动30年代文学发展的主要力量。它们各自的发展、演变,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构成了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历史面貌。民主主义作家的文学活动,为30年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鲜明特点
从文学内容上看(挖现实)
运用科学的社会理论(如茅盾等左翼作家)剖析中国社会
由文化层面(如老舍和京派作家)批判社会、探究人生
题材内容空前广泛,涉及中国社会各阶层生活,表现农村破产、农民的苦难和反抗斗争的内容尤为突出
新兴的都市文学引人注目
从文学形式上看(巅峰期)
长篇叙事文学,特别是长篇小说形式日趋成熟,抒情写意小说长足发展
戏剧、诗歌、散文都有长足发展
从创作方法上考察(大融合)
浪漫主义在变异中发展
现代主义崭露头角
现实主义成为主流,同时又包容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方法技巧
文学理论批评,呈多元发展态势
另附
茅盾
巴金
老舍
沈从文
曹禺
小说创作
诗歌创作
散文创作概况
戏剧创作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