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数字化转型 新型能力体系建设指南
企业数字化建设需要的新型能力建设指南,以新型能力建设为主线,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活动,以稳定获取数字化转型成效。
编辑于2024-01-03 08:45:18"揭秘采购数字化转型的完整蓝图!从SRM自动化到合同优化,我们系统拆解了采购全链路任务:杨福丽主导SRM/MDM模块开发,朱攀攻坚SAPMM及合同系统,康利霞落地OAM M功能报表。陈欣统筹红灯预警体系与绩效框架,潘竟勇优化采购执行闭环,黄兴满升级供应商管理。核心聚焦三大自动化业务流程、SRM蓝图、AI任务应用,同步完善物料。
这是一篇关于麦趣尔采购分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01主料,02辅料,03包装物,04危险化学品,05工具辅助类,06低值易耗品,07常规备件,08服务类采购,09工程采购,10固定资产采购,11外部采购,12成品采购,13半成品采购。
这是一篇关于服务平台目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3.设计与转换服务价值流,2.服务平台的评估与规划,1.服务平台的需求与契动(起心动念),6.如何全力以赴,4.交付和支持:产品和服务,3.获取构建:产品与服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揭秘采购数字化转型的完整蓝图!从SRM自动化到合同优化,我们系统拆解了采购全链路任务:杨福丽主导SRM/MDM模块开发,朱攀攻坚SAPMM及合同系统,康利霞落地OAM M功能报表。陈欣统筹红灯预警体系与绩效框架,潘竟勇优化采购执行闭环,黄兴满升级供应商管理。核心聚焦三大自动化业务流程、SRM蓝图、AI任务应用,同步完善物料。
这是一篇关于麦趣尔采购分类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01主料,02辅料,03包装物,04危险化学品,05工具辅助类,06低值易耗品,07常规备件,08服务类采购,09工程采购,10固定资产采购,11外部采购,12成品采购,13半成品采购。
这是一篇关于服务平台目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3.设计与转换服务价值流,2.服务平台的评估与规划,1.服务平台的需求与契动(起心动念),6.如何全力以赴,4.交付和支持:产品和服务,3.获取构建:产品与服务。
数字化转型 新型能力体系建设指南
1范围
a) 以新型能力建设为主线,系统推进数字化转型活动,以稳定获取数字化转型成效;
b) 围绕新型能力的建设、运行和优化研发并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c) 为组织开展数字化转型提供服务。
提取1:稳定获取数字化转型成效,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提取2:提供建设、运行、优化的数字化转型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23001—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
T/AIITRE 10001—2020 数字化转型 参考架构
T/AIITRE 10002—2020 数字化转型 价值效益参考模型
3 术语和定义
T/AIITRE 10001—2020、T/AIITRE 10002—2020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总体框架
新型能力的识别
别给出与价值创造的载体、过程、对象、合作伙伴、主体、驱动要素等有关的新型能力 主要视角,明确新型能力建设的参考分类及关键着力点,支持识别拟打造的新型能力。
新型能力的分解与组合
新型能力的分解与组合主要给出基于新型能力建设需求分解明确能力单元建设需求,以及基于能力单元组合实现能力协同和能力进化的参考模型。
能力单元的建设
能力单元的建设从过程维、要素维、管理维等三个维度给出能力单元建设、运行和优的方法。
新型能力的分级建设
分别提出初始级、单元级、流程级、网络级、生态级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的不同建设重点。
提取1:系统阐释新型能力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法
提取2:明确能力建设的重点和阶段
5 新型能力的识别
组织应围绕其发展战略
充分考虑影响转型的内外部因素和环境变化
明确与其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需求
系统策划业务架构和业务场景
并参考T/AIITRE 10002—2020中5给出的价值效益分类体系
进一步策划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模式
提出价值体系优化、创新和重构的总体需求
按照1依据T/AIITRE 10001—2020中5.3给出的新型能力的主要视角
从与价值创造的载体有关的能力,与价值创造的过程有关的能力,与价值创造的对象有关的能力,与价值创造的合作伙伴有关的能力,与价值创造的主体有关的能力,以及与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要素有关的能力等方面
系统开展新型能力识别与策划,明确新型能力建设的总体需求,提出拟打造的新型 能力(体系)。
6 新型能力的分解与组合
6.1 总则
组织应依据发展战略,将识别的新型能力建设总体需求逐级细化分解,明确细分能力所对应的能力单元建设需求
6.2 新型能力的分解与组合过程
a) 确定新型能力建设的总体需求。
b) 新型能力分解。
c) 能力单元策划与构建。
d) 能力单元组合。
e) 新型能力协同与进化。
f) 形成新型能力体系。
提取1:能力建设分解到最细
6.3 基于能力单元组合的新型能力协同范式
6.3.1 总则:能力模块的四种类型,新型能力协同范式也可分为独立型、流程型、 网络型、生态型,分别对应能力节点、能力流、能力网络、能力生态,
6.3.2 独立型的能力节点
6.3.3 实现能力节点流程型协同的能力流
6.3.4 实现能力节点网络型协同的能力网络
6.3.5 实现能力节点生态型协同的能力生态
提取1:协同的节点、路程、网络场景、场景生态
6.4 基于能力单元组合的能力进化
6.4.1 总则:能力节点、能力流、能力网络、能力生态的发展进化。
6.4.2 能力节点的迭代进化
6.4.3 能力流的迭代进化
6.4.4 能力网络的迭代进化
6.4.5 能力生态的迭代进化
提取1:视角起源;视角的迭代;范围扩大至整个组织、合作伙伴;扩大整个生态圈
总结
战略规划
价值分类:
价值识别及获取
能力分解及组合
能力规划建设
过程PDCA
PDCA的理解
PDCA实施
PDCA迭代
要素:四要素/五因子
组织
流程
数据
工具、技术
管理
文化
管理方式
数字化治理
协同
全场景
全业务链
全产业链
能力建设
整体过程L1-L5:点、线、面、网络、生态
过程重点:PDCA:建设、优化、迭代;按照 GB/T 23001—2017 的要求
要素维:四要素的点、线、面、网络、生态建设
管理维:层级组织、矩阵组织、经济人、社会人、知识人、认知协同自学习
8 新型能力的分级建设
8.1 总则
对照 T/ AIITRE 10001—2020 提出的数字化转型五个发展阶段,
不同的状态特征以及能力单元/能力模块的过程维、要素维、管理维的不同建设重点,
通常跨新型能力主要视角中的多个视角,覆盖范围从组织全局扩展至生态圈
8.2 CL1(初始级)能力建设重点
8.2.1 总体特征
按照 GB/T 23001—2017 的要求建立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8.2.2 过程维建设重点
开展策划、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等“PDCA”活动
化初步建立过程管控机制
8.2.3 要素维建设重点
有效支持和优化主营业务范围内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
8.2.4 管理维建设重点
开展与信息(数字)技术应用有关的数字化治理、组织机制、管理方式和组织文化等治理体系建设
8.3 CL2(单元级)能力建设重点
8.3.1 总体特征
聚焦特定部门或业务环节,建成支持主营业务单一职能优化的单元级能力
能够规范有序开展职能驱动型的能力打造过程管理、符合 GB/T 23001—2017 标准的要求
主要达成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质量提高等预期价值效益目标。
8.3.2 过程维建设重点
形成职能驱动型的“PDCA”过程管控机制;
按照 GB/T 23001—2017 的要求,围绕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规范有序开展策划、实施与运行、评测、改进等活动。
8.3.3 要素维建设重点
形成工具级数字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覆盖数据、技术、流程和组织等四要素;
8.3.4 管理维建设重点
建立单一职能范围内(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管理制度,构建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组织文化
8.4 CL3(流程级)能力建设重点
8.4.1 总体特征
聚焦跨部门或跨业务环节,建成支持主营业务集成协同的流程级能力;
能够规范有效开展流程驱动型的能力打造过程管理,且支持过程管理动态优化;
实现现有业务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质量提高等预期价值效益目标,并有效拓展延伸业务。
8.4.2 过程维建设重点
形成流程驱动型的“PDCA”过程管控机制
8.4.3 要素维建设重点
形成业务线数字化和基于传感网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8.4.4 管理维建设重点
形成流程驱动型管理模式;
建立跨部门或跨业务环节的数字化治理体系
8.5 CL4(网络级)能力建设重点
8.5.1 总体特征
聚焦组织全员、全要素和全过程,建成支持组织(企业)全局优化的网络级能力;
能够按需开展数据驱动型的能力打造过程管理;
实现与产品/服务创新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服务延伸与增值、主营业务增长等价值效益目标
8.5.2 过程维建设重点
a) 形成数据驱动型的“PDCA”过程管控机制,对能力建设和运行的全过程进行量化跟踪和动态优化;
8.5.3 要素维建设重点
形成组织(企业)级数字化和基于产业互联网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8.5.4 管理维建设重点
形成数据驱动型管理模式;
构建基于“知识人”假设的组织文化,有效支撑网络级能力打造。
8.6 CL5(生态级)能力建设重点
8.6.1 总体特征
聚焦跨组织(企业)、生态合作伙伴、用户等,建成支持价值共创的生级能力;
8.6.2 过程维建设重点
形成智能驱动型的“PDCA”过程管控机制,支持能力按需共建、共创、共享,以及能力的认知协同和自学习优化
8.6.3 要素维建设重点
形成生态级数字化和基于泛在物联网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8.6.4 管理维建设重点
形成智能驱动型的价值生态共生管理模式;
7 能力单元的建设
7.1 总则:组织应从过程维、要素维、管理维三个维度,系统性策划和构建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建设、运行和优化的过程管控机制、系统性解决方案和治理体系
7.2 过程维建设重点
7.2.1 总则:组织应建立包含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与改进的“PDCA”过程管控机制,并基于该过程管控机制推动系统性解决方案和治理体系的构建与持续优化
7.2.2 策划
a) 过程管控机制策划。
b) 系统性解决方案策划
c) 治理体系策划。
7.2.3 支持、实施与运行
a) 支持条件建设。
b) 实施与运行。
7.2.4 评测
a) 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建设、运行和优化过程评测。
b) 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建设结果评测。
提取:1科学的过程评测模型和结果评测模型
7.2.5 改进
组织应建立能力单元/能力模块持续改进的机制
评测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和改进的机会
能力单元/能力模块持续建设、运行和优化
必要的纠正措施、预防措施
提取2:过程建设是持续改进的体现,管控机制和政策的持续改系统应包括:文化与环境、手段与举措的结合,信息系统的重点是精准的消息推送与风险预测
7.3 要素维建设重点
7.3.1 总则:建立涵盖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四要素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并 实现四要素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
7.3.2 数据
a) 数据采集。
b) 数据集成与共享。
c) 数据应用。
提取1:数据应用的场景倒逼数据共享需求和数据采集要素
7.3.3 技术
a) 设备设施改造与升级。
b) IT 软硬件部署与应用。
c) 网络建设与互联。
d) 平台部署与应用。
7.3.4 流程
a) 业务流程设计。
b) 业务流程管控。
7.3.5 组织
a) 职能职责调整。
b) 人员优化配置。
提取2: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是应用场景的互联互通,全场景在线
7.4 管理维建设重点
7.4.1 总则
盖数字化治理、组织机制、管理方式、组织文化等的治理体系
为新型能力的建设、运行和优化提供机制保障。
7.4.2 数字化治理
a) 数字化治理制度。
b) 数字化领导力。BLM
c) 数字化人才。
d) 数字化资金。
e) 安全可控。
7.4.3 组织机制
a) 组织结构设置机制
b) 职能职责调整机制
7.4.4 管理方式
a) 管理方式创新。
流程驱动的矩阵式管理
数据驱动的网络型管理
智能驱动的价值生态共生管理
适宜时提升管理的自学习和自优化水平
b) 员工工作模式变革。
为员工按需履行职能职责赋能
推动员工自组织、自学习,以及自主开展创造性工作
7.4.5 组织文化
a) 价值观。开放包容、创新引领、主动求变、务求实效的价值观
b) 行为准则:与价值观相匹配的行为准则和指导规范
有效执行和迭代优化。
新型能力的分级建设重点
A.1 CL2(单元级)能力建设重点
A.1.1 CL2(单元级)能力过程维建设重点
A.1.1.1 策划
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分析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内容纳入发展战略或专项规划
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职能驱动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明确能力打造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规范开展组织内外部环境分析,开展数字化转型诊断对标等工作,确认与其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业务数字化和价值模式等需求
新型能力(体系)策划
系统识别并确定拟打造的单元级能力(体系)及相应的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将单元级能 力(体系)作为相关战略规划的内容;
以实现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质量提高等目标为重点,识别并确认单元级能力打造的价 值效益目标。
过程管控机制策划
开展职能驱动型的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与改进“PDCA”过程管控机制策划。
治理体系策划
依据单元级能力打造需求,开展必要的治理体系变革分析与策划,明确数字化治理、组 织机制、管理方式、组织文化等方面及其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的需求和实现路径。
A.1.1.2 支持、实施与运行
支持条件建设
建立并执行职能驱动型支持条件建设制度,规范开展资金、人才、设备设施、信息资源 和信息安全等的投入保障和管理,实现职能驱动的支持条件和资源统筹配置、评估、维 护和优化。
实施与运行
建立并执行职能驱动型的实施与运行过程管理要求,加强与相关方的沟通和协调,系统 推进过程管控机制、系统性解决方案和治理体系的建设、实施、运行与优化。
A.1.1.3 评测
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建设、运行和优化过程评测
建立职能驱动型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建设、运行和优化评价诊断机制,对评测过程进行制 度性安排,实现部分关键绩效指标量化跟踪、分析、诊断和管理,识别持续改进的需求 和机会。
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建设结果评测
对通过单元级能力打造实现业务数字化,获取可持续合作竞争优势,达到预期价值效益 目标的情况进行跟踪、分析、诊断对标、评价和考核等,识别持续改进的需求和机会。
A.1.1.4 改进
建立职能驱动型持续改进机制
与改进有关的建设重点
按照形成的规定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并采取纠正 措施或预防措施,持续开展改进活动。
A.1.2 CL2(单元级)能力要素维建设重点
A.1.2.1 数据
数据采集:自动采集单元级能力所对应职能范围内所需的核心数据。
数据集成与共享:完成特定部门、特定业务领域或环节数据的标准化,实现单元级数据集成与共享。
数据应用:构建单元级数据模型,支持优化主营业务单一职能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
A.1.2.2 技术
设备设施改造与升级:根据单元级能力建设需求,对设备设施进行必要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升级。
IT 软硬件部署与应用
对IT软硬件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
根据单元级能力建设需求,在研发、生产、服务等特定环节应用必要的IT软硬件及信息 系统。
网络建设与互联:根据单元级能力建设需求,在生产经营和服务场所部署适宜的IT网络,在必要的场所部署适宜的OT网络。
平台部署与应用:具备上云上平台意愿,建设或应用计算、存储等云基础设施。
A.1.2.3 流程
业务流程设计
开展以部门为节点的业务流程优化设计;
围绕单元级能力打造,完成特定部门或业务环节(单元级)内的业务流程优化设计;
形成业务流程设计文件,对涉及的部门或业务环节内业务流程相关内容进行界定。
业务流程管控
应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支持部门内或以部门为节点的业务流程运行管控,实现业务流程“规 范化”管理。
A.1.2.4 组织
职能职责调整:根据单元级能力所对应的业务流程优化设计要求,完成业务部门或特定管理层级的部门与岗位等职能职责的调整
人员优化配置:根据单元级能力对应的职能职责调整和岗位胜任要求,配置具有胜任力的人员。
A.1.3 CL2(单元级)能力管理维建设重点
A.1.3.1 数字化治理
数字化治理制度: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单项应用和运维管理等制度。
数字化领导力建设
由决策层领导担任(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主管领导,重视并可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等组织决策层领导能够准确理解职能驱动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以及以单元级能力为主线的数字化转型机理和方法;
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及相关人员职能化的职责和权限得到合理划分和规定,形成长 期性制度安排,并得到有效沟通、理解和执行。
数字化人才:设立数字化岗位,开展数字化人才的招聘、培养和考核,配备与单元级能力相匹配的数字化人才。
数字化资金:围绕单元级能力建设,将资金投入纳入组织相关财务预算,确保资金投入适宜、及时、持续和有效。
安全可控建设
在关键环节采用或自主研发安全可控的技术、产品或解决方案等;
采用必要的信息安全技术和手段,并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和防范机制。
A.1.3.2 组织机制
组织结构设置机制
采用直线职能制结构,或职能驱动型的事业部制,建立组织结构调整机制;
设置专责部门,主要负责(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职能职责调整机制:根据单元级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的要求,建立职能驱动型职能职责调整机制。
A.1.3.3 管理方式
管理方式创新:采用职能驱动的科层制管理方式,开展数字化辅助管理决策
员工工作模式变革:提升员工数字技能,利用软件系统降低工作复杂度,提高员工业务执行行为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A.1.3.4 组织文化
价值观:应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变革,形成务求实效的价值观,主要采用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组织文化。
行为准则: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员工贯彻执行行为准则。
A.2 CL3(流程级)能力建设重点
A.2.1 CL2(流程级)能力过程维建设重点
A.2.1.1 策划
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分析
以实现主营业务综合集成为主要内容的两化融合专项规划,建立并执行战略实施、评价 与改进机制;
建立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识别、获取、改进的制度安排,规范开展组织内外部环境分析、数字化转型诊断对标等工作,有效识别确认与其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业务集成融合和价值模式等需求;
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流程驱动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明确能力打造的过程及其 相互作用关系,基于关键过程的量化跟踪,优化闭环管理。
新型能力(体系)策划
系统识别并确定拟建设的流程级能力(体系)及相关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形成新型能力打造路线图,明确新型能力类型、等级需求、优先级等,将流程级能力体系打造作为发展战略或专项规划的重要内容;
识别并确认流程级能力建设的价值效益目标,主要以强化生产运营优化,实现效率提升、成本降低、质量提高等目标为重点,同时探索延伸业务,通过产品/服务创新,追求主营业务增长。
过程管控机制策划
开展流程驱动型的过程管控机制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与改进“PDCA”过程管控机制策划。
系统性解决方案策划
依据流程级能力打造需求,开展系统性解决方案策划,明确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 四要素及其互动;
创新和持续优化的需求和实现路径,形成涵盖解决方案策划、实施和改进等的路线图。
治理体系策划
依据流程级能力打建设需求,开展治理体系变革分析与策划,形成管理模式变革的愿景、需求和实施路径,明确数字化治理、组织机制、管理方式、组织文化等方面及其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的需求和实现方法
A.2.1.2 支持、实施与运行
支持条件建设
建立并执行流程驱动型支持条件建设制度,规范有效开展资金、人才、设备设施、信息 资源和信息安全等的投入保障和管理优化,实现流程驱动的支持条件和资源的统筹配置、 评估、维护和优化,将有关安排纳入发展战略或专项规划,并将相关要求纳入绩效考核。
实施与运行
建立并执行流动驱动型实施与运行过程管理要求,加强与相关方的沟通和协调,系统推 进过程管控机制、系统性解决方案和治理体系的建设、实施、运行与优化。
A.2.1.3 评测
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建设
建立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建设、运行和优化评价诊断机制,对评测过程进行制度性安排, 实现主要业务流程相关绩效指标的量化跟踪、分析、诊断和管理,识别持续改进的需求 和机会。
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建设结果评测
对通过流程级能力打造实现业务集成融合,获取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达到预期价值效 益目标的情况进行量化跟踪、分析、诊断对标、评价和考核等,识别持续改进的需求和 机会。
A.2.1.4 改进
与改进有关的建设重点
建立流程化的持续改进机制,按照形成的规定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并采取纠正措 施或预防措施,持续开展改进活动。
A.2.2 CL2(流程级)能力要素维建设重点
A.2.2.1 数据
与数据有关的建设重点
a) 数据采集
能够在相关业务流程范围内自动采集组织运行各环节的主要数据。
b) 数据集成与共享
完成业务线内产品、物料、人员等主数据的标准化;
数据被当作实现价值效益的重要资产,制定数据管理规范,开展流程级数据规范化管理;
开展主要业务系统的数据整合,实现流程级数据集成与共享。
c) 数据应用
构建主要产品、设备、工艺、业务等流程级数字模型,支持优化流程级生产经营活动。
A.2.2.2 技术
与技术有关的建设重点
a) 设备设施改造与升级
根据流程级能力建设需求,对设备设施进行必要的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升级,关键设备 设施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和集成优化;
根据流程级能力建设需求,关键设备设施与经营管理层IT系统实现集成;
进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等产业技术应用。
b) IT 软硬件部署与应用
对IT软硬件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综合集成和优化利用;
在研发、生产、服务等相关环节应用必要的IT软硬件及信息系统,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 集成运作。
c) 网络建设与互联
根据流程级能力建设需求,在生产经营和服务场所部署适宜的IT网络、OT网络;
根据业务集成的需求,相关环节的IT网络和OT网络实现互联互通。
d) 平台部署与应用
初步开展上平台用平台工作,采用自建或第三方平台推进业务上云。
A.2.2.3 流程
与流程有关的建设重点
a) 业务流程设计
围绕流程级能力打造,开展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流程优化设计,明确业务流程的管理 组织、负责人以及评价考核等要求,跨部门流程节点应细化到岗位/角色
形成细化到业务活动和岗位/角色的流程文件。
b) 业务流程管控
流程有明确的负责人,负责流程的优化、实施和监督执行
进行业务流程优化执行过程中相关方沟通,妥善处理流程优化执行中产生的利益分歧;
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流程状态跟踪和在线过程管控。
A.2.2.4 组织
与组织有关的建设重点
a) 职能职责调整
按照流程级能力所对应的业务流程优化需要,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流程职责,匹配 调整有关的部门与岗位等职责,建立业务流程职责、部门职责、岗位职责协调运转机制。
b) 人员优化配置
根据流程级能力对应的职能职责调整和岗位胜任要求,开展员工岗位胜任力分析,配置 具有胜任力的人员,并按需调岗。
A.2.3 CL2(流程级)能力管理维建设重点
A.2.3.1 数字化治理
与数字化治理有关的建设重点
a) 数字化治理制度
建立流程驱动的数字化治理制度,明确主营业务流程相关的数据、技术、流程和组织等 四要素的协同管理和动态优化的程序和方法。
b) 数字化领导力
由决策层领导担任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等相关工作的主管领导,能够主动把握数字化 技术引发的业务集成融合机遇,推动数据、技术、流程和组织协调融合发展;
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等组织决策层领导,深刻理解流程驱动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以及以流程型能力为主线的数字化转型机理和方法,主动推进数字化转型规划制定及工 作落实
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及相关人员流程化的职责和权限得到合理划分和规定,形成长 期性制度安排,并得到有效沟通、理解和执行。
c) 数字化人才
设立数字化岗位和职位序列,纳入总体人力资源体系,进行数字化人才培养,根据关键 绩效指标(KPI)开展数字化人才绩效考核。
d) 数字化资金
围绕流程级能力建设需求,设置数字化相关专项预算,资金投入适宜、及时、持续和有效。
e) 安全可控
应用或自主研发安全可控的成套数字化设备设施、系统级关键技术产品或大型集成系统;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采用必要的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和机制流程,对信息安全进行 全过程管理和防范。适宜时,应用或自主研发安全可控的核心关键技术、相关设备设施 或业务系统等。
A.2.3.2 组织机制
与组织机制有关的建设重点
a) 组织结构设置机制
建立组织结构调整机制,建立流程驱动型的矩阵式组织;
设置以专责部门为核心的跨部门组织体系,能够统筹协调相关业务部门协同推进业务集 成融合。
b) 职能职责调整机制
根据流程级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的要求,建立流程驱动型的职能职责调整机制,形成 以流程职责为牵引的职能职责协调运转和优化调整机制。
A.2.3.3 管理方式
与管理方式有关的建设重点
a) 管理方式创新
主要采用流程驱动型的矩阵式管理方式,能够进行流程驱动的跨部门、全流程的计划、 组织、协调、控制和指挥的管理活动。
b) 员工工作模式变革
利用业务流程系统赋能员工以业务流程职责为纽带,规范有效履行业务流程职责、部门 职责和岗位职责,并支持相关员工之间协同开展工作。
A.2.3.4 组织文化
与组织文化有关的建设重点
a) 价值观
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变革,形成务实有效、主动求变的价值观,主要采用基于“社会人”假设的组织文化。
b) 行为准则
利用业务流程系统提升员工工作能效及协作水平,并在一定程度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
A.4 CL5(生态级)能力建设重点
A.4.1 CL2(生态级)能力过程维建设重点
A.4.1.1 策划
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分析
制定以构建共生共赢生态体系、发展壮大数字业务为主要目标的组织发展战略及生态圈 发展战略,建立并执行战略实施、评价与改进机制
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合作识别、获取、改进的制度机制安排,联合生态合作伙伴,开展 数字化转型诊断对标,共同识别和确认与组织发展战略、生态圈发展战略匹配的可持续 竞争合作优势、业态转变、数字业务和价值模式等需求;
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智能驱动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明确新型能力打造的过程 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基于全过程的实时跟踪和自学习优化,实现新型能力打造的按需、 自适应、认知管控。
新型能力(体系)策划
联合生态合作伙伴,协同开展生态级能力(体系)识别与确认,明确能力类型、等级需 求、优先级等,将生态级能力(体系)建设作为组织发展战略、生态圈发展战略的核心 内容;
识别并确认生态级能力建设的价值效益目标,聚焦于通过加速业态转变,有效实现用户/ 生态合作伙伴连接与赋能、数字新业务、绿色可持续发展等。
过程管控机制策划
开展智能驱动型的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与改进“PDCA”过程管控机制划。
系统性解决方案策划
依据生态级能力打造需求,与生态合作伙伴协同开展系统性解决方案策划,明确跨组织 (企业)的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四要素及其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的需求和实现路 径,形成涵盖解决方案策划、实施和改进等的路线图。
治理体系策划
依据生态级能力打造需求,与生态合作伙伴协同开展治理体系策划,形成管理模式变革 的愿景、需求和实施路径,明确跨组织(企业)的数字化治理、组织机制、管理方式、 组织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和实现路径。
A.4.1.2 支持、实施与运行
支持条件建设
建立并执行智能驱动型支持条件建设制度,与生态合作伙伴建立联合资源保障机制,协 同开展资金、人才、设备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安全等的投入保障和管理,实现智能驱 动的支持条件和资源的统筹配置、评估、维护和优化,将有关安排纳入组织发展战略和 生态圈发展战略。
实施与运行
建立并执行智能驱动型实施与运行过程管理要求,加强与相关方的沟通和协调,系统推 进过程管控机制、系统性解决方案和治理体系的建设、实施、运行与优化。
A.4.1.3 评测
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建设
建立智能驱动型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建设、运行和优化过程评价诊断机制,对评测过程进行制度性协同安排,实现组织内及生态合作伙伴之间全过程绩效指标的智能跟踪、认知分析、精准诊断和智能管理,智能化识别持续改进需求和机会。
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建设结果评测
对通过生态级能力打造实现业态转变,发展壮大数字业务,达到预期价值效益目标的情 况进行智能跟踪、认知分析、诊断对标、评价和考核等,智能化识别持续改进需求和机 会
A.4.1.4 改进
与改进有关的建设重点
建立覆盖组织(企业)及生态合作伙伴的智能驱动型持续改进机制,基于人机智能融合,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实现改进活动的自组织、自优化。
A.4.2 CL2(生态级)能力要素维建设重点
A.4.2.1 数据
与数据有关的建设重点
a) 数据采集
基于泛在连接,依托线上平台实现组织(企业)内部数据、供应链/产业链数据、生态合作伙伴关键数据、第三方数据等的在线按需汇聚。
b) 数据集成与共享
构建覆盖整个生态圈的数据共享体系,建立生态圈范围的数据标准规范,实现生态圈数 据交换共享;
共建社会化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组织(企业)与生态合作伙伴数据的按需集成与共。
c) 数据应用
数据成为业务转型、业态转变的核心驱动要素,可开展跨界利用,支持发展壮大数字新 业务;
将数据作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数据开发利用和管理能力成为组织核心能力。
A.4.2.2 技术
与技术有关的建设重点
a) 设备设施改造与升级
设备设施高度智能化,可实现认知协同;
与生态合作伙伴之间实现设备设施的在线实时管控、互动优化、智能决策和按需共享;
进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等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
b) IT 软硬件部署与应用
与生态伙伴共建组件化、可配置、开放灵活的智能云平台,支持IT软硬件的社会化开发 和按需应用。
c) 网络建设与互联
组织内OT网络、IT网络以及组织外相关网络互联互通,实现生态合作伙伴之间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操作。
d) 平台部署与应用
组织(企业)成为社会化能力共享平台的核心贡献者,与生态合作伙伴共同实现生态资 源和能力的平台部署、开放协作和按需利用;
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孪生等构建覆盖生态合作伙伴的信息物理系统。
A.4.2.3 流程
与流程有关的建设重点
a) 业务流程设计
围绕生态级能力打造,开展生态伙伴间的业务流程设计、协同和优化,按需建立生态合 作伙伴间的端到端业务流程
可支持生态圈端到端业务流程的数据建模和自学习优化。
b) 业务流程管控
开展智能驱动的生态合作伙伴间端到端业务流程的在线智能跟踪、认知协同和自学习优 化。
A.4.2.4 组织
与组织有关的建设重点
a) 职能职责调整
基于认知分析,按需、智能、实时调整生态圈业务流程职责,并匹配调整组织内部门(团队)和岗位等职责。
b) 人员优化配置
根据生态级级能力对应的职能职责调整和岗位胜任要求,动态获取人员优化配置需求, 实时开展员工胜任力认知分析,以及岗位人员智能配置和自学习优化,支持人才社会化 按需共享利用。
A.4.3 CL2(生态级)能力管理维建设重点
A.4.3.1 数字化治理
与数字化治理有关的建设重点
a) 数字化治理制度
与生态合作伙伴共建生态级数字化治理体系,形成智能驱动型生态圈协调治理机制。
b) 数字化领导力
由各生态合作伙伴一把手形成协同领导机制,推动共建、共创、共享产业合作生态圈;
主管领导对数字化转型生态圈发展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力,能够主导构建智能驱动的生态 圈,或成为生态圈共建的主要贡献者;
建立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及相关人员生态化的职责、协调与沟通机制,与生态合作 伙伴之间建立决策层领导按需协调机制,各级领导作用的发挥可基于智能驱动实现认知 协同和自学习优化;
组织(企业)及生态合作伙伴的决策层领导能够深刻理解智能驱动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及以生态级能力为主线的数字化转型机理和方法,共同推动面向数字化转型的生态圈构建。
c) 数字化人才
制定并实施生态圈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形成以价值贡献为导向的数字化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薪酬和晋升激励制度,与生态合作伙伴共建数字化人才共享和流动管理机制。
d) 数字化资金
围绕生态级能力打造,与生态合作伙伴协同设置价值生态共建相关专项预算,资金投入 适宜、及时、持续和有效。
e) 安全可控
开展安全可控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包括软件、设备设施等)平台化部署和应用推广, 支持全产业链/生态圈共建安全可控体系;
构建覆盖生态合作伙伴的生态级安全防护措施和制度体系,业务风险防控与信息安全防 护实现智能融合,能够对生态圈信息安全进行态势感知、攻防对抗和认知决策。
A.4.3.2 组织机制
与组织机制有关的建设重点
a) 组织结构设置机制
建立智能驱动型的生态化组织结构,支持生态化组织结构的认知协同与自学习优化。
b) 职能职责调整机制
共同确立覆盖生态合作伙伴的生态圈架构,根据生态级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的要求, 建立各相关主体的生态圈职能职责按需调整及认知协调机制。
A.4.3.3 管理方式
与管理方式有关的建设重点
a) 管理方式创新
主要采用智能驱动的价值生态共生管理方式,能够实现生态合作伙伴之间的自组织管;
实现基于员工画像的员工生态化管理。
b) 员工工作模式变革
能够基于人机协同、智能认知的生态赋能平台,支持相关员工和团队以价值为导向开展 创新创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A.4.3.4 组织文化
与组织文化有关的建设重点
a) 价值观
洞察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变革趋势,形成开放包容、创新引领、主动求变、务求实效 的价值观,主要采用基于合伙人假设的创业型组织文化,形成以生态合作伙伴命运共同 体为核心的组织价值观。
b) 行为准则
员工成为组织的合伙人,利用数字化、生态化赋能平台,支持员工与组织、组织与组织 间共创、共享价值,形成合作共生的生态关系
A.3 CL4(网络级)能力建设重点
A.3.1 CL2(网络级)能力过程维建设重点
A.3.1.1 策划
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分析
制定以数字组织(企业)建设为核心内容的组织发展战略或专项战略规划,并执行战略 实施、评价与改进机制;
建立数据驱动的可持续竞争合作优势识别、获取、改进的制度机制安排,动态开展组织 内外部环境分析、数字化转型诊断对标,有效识别确认与其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合作 优势、业务模式创新和价值模式需求等内容;
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数据驱动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明确能力打造的过程及其 相互作用关系,基于全过程的动态跟踪和优化分析,实现能力打造的闭环、动态管控。
新型能力(体系)策划
系统识别并确定拟打造的网络级能力(体系)及相关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形成能力打造 路线图,明确能力类型、等级需求、优先级等,将网络级能力体系打造作为发展战略的 核心内容;
识别并确认网络级能力建设的价值效益目标,聚焦于通过产品/服务创新实现新技术/新 产品培育、服务延伸与增值、主营业务增长等,适宜时,培育发展数字业务。
过程管控机制策划
开展数据驱动型的策划,支持、实施与运行、评测与改进“PDCA”过程管控机制。
系统性解决方案策划
依据网络级能力打造需求,开展系统性解决方案策划,明确数据、技术、流程、组织等 四要素及其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的需求和实现路径,形成涵盖解决方案策划、实施和改 进等的路线图。
治理体系策划
依据网络级能力打造需求,开展治理体系策划,形成管理模式变革的愿景、需求和实施 路径,明确数字化治理、组织机制、管理方式、组织文化等方面及其互动创新和持续优 化的需求和实现路径。
A.3.1.2 支持、实施与运行
支持条件建设
建立并执行数据驱动型支持条件建设制度,动态开展覆盖组织(企业)全局的资金、人 才、设备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安全等的投入保障和管理,实现数据驱动型的支持条件 和资源统筹配置、评估、维护和优化,将有关安排纳入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并纳入绩 效考核体系。
实施与运行
建立并执行数据驱动型的实施与运行过程管理要求,加强与相关方的沟通和协调,系统 推进过程管控机制、系统性解决方案和治理体系的建设、实施、运行与优化。
A.3.1.3 评测
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建设
建立数据驱动型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建设、运行和优化过程评价诊断机制,对评测过程进 行制度性安排,实现组织内全过程绩效指标的动态跟踪、分析、诊断和管理,充分利用 数据识别持续改进需求和机会
能力单元/能力模块建设结果评测
对通过网络级能力打造实现业务模式创新,达到预期价值效益目标的情况进行量化跟踪、 分析、诊断对标、评价和考核等,基于数据模型识别持续改进需求和机会。
A.3.1.4 改进
与改进有关的建设重点
建立覆盖组织(企业)全局的数据驱动型持续改进机制,基于数据模型,按照确定的规 则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并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持续开展改进活动。
A.3.2 CL2(网络级)能力要素维建设重点
A.3.2.1 数据
与数据有关的建设重点
a) 数据采集
在线自动获取全业务领域、全生命周期数据。
b) 数据集成与共享
组织决策层认识到数据是战略资产,构建覆盖组织(企业)范围的数据标准规范,实现 组织(企业)范围数据交换共享;
完成组织(企业)内数据全面集成,利用覆盖全组织(企业)的数据交换平台开展多元 异构数据在线交换和集成应用。
c) 数据应用
实现组织(企业)级数字孪生系统建模,构建数据驱动的运行模式,支持组织(企业) 级决策、业务模式创新、价值效益提升等活动。
A.3.2.2 技术
与技术有关的建设重点
a) 设备设施改造与升级
利用组织(企业)级设备设施集控平台,实现对组织(企业)主要设备设施的全面互联 互通互操作、自适应管理和智能辅助决策;
根据网络级能力打造需求,设备设施集控平台与其他应用系统平台实现集成互联、互操 作;
进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等产业技术应用与创新。
b) IT 软硬件部署与应用
建立完整的数字组织(企业)系统架构,对IT软硬件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综合集成和优化利用,组织(企业)内部门间、业务环节间IT软硬件及信息系统实现集成运作。
c) 网络建设与互联
组织(企业)内生产经营和服务场所IT网络、OT网络实现协议打通和网络互联,支持组织(企业)内主要设备设施、业务活动等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按照网络级能力打造需求,组织内IT网络、OT网络与外部相关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支持跨组织(企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d) 平台部署与应用
按照网络级能力打造需求,组织内IT网络、OT网络与外部相关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支持跨组织(企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采用自建或第三方平台,支持核心业务上云;
基础资源和能力实现模块化、平台化部署,可供组织(企业)动态调用和动态优化置。
A.3.2.3 流程
与流程有关的建设重点
a) 业务流程设计
围绕网络级能力打造,实现覆盖组织(企业)全局业务的端到端业务流程体系设计;
形成基于模型的端到端流程设计文件,对流程节点、接口关系和数据流进行详细描述, 明确流程与组织(企业)整体业务体系的关联关系。
b) 业务流程管控
按需建立组织(企业)内端到端业务流程;
基于数据模型实现组织(企业)端到端业务流程的状态在线跟踪、过程管控和动态优。
A.3.2.4 组织
与组织有关的建设重点
a) 职能职责调整
基于数据分析和挖掘,驱动网络级能力所对应的业务流程职责调整,动态调整相关的部门(团队)和岗位等职责。
b) 人员优化配置
根据网络级能力对应的职能职责调整和岗位胜任要求,基于数据分析和挖掘,精准开展 员工岗位胜任力分析,持续优化岗位人员动态配置。
A.3.3 CL2(网络级)能力管理维建设重点
A.3.3.1 数字化治理
与数字化治理有关的建设重点
a) 数字化治理制度
建立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明确数据、技术、流程和组织四要素的动态协同、优 化和创新。
b) 数字化领导力
由一把手直接负责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数字组织(企业)建设、网络级能力体系建设,培育数字化转型文化;
主管领导对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和规律具有敏锐的战略洞察,能够主持制定并有效推动数 字化转型战略规划的落实,加速组织变革,培育发展数字业务,构建完善数字组织(企 业);
建立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及相关人员数据驱动的职责、协调与沟通机制,形成长期 性制度安排,各级领导作用的发挥可基于数据驱动实现动态协同和优化;
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及组织各级领导,深刻理解数据驱动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以 及以网络级能力为主线的数字化转型机理和方法,合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
c) 数字化人才
制定并实施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形成以价值贡献为导向的数字化人才选拔、任用、考核、薪酬和晋升激励制度,探索跨组织(企业)的数字化人才共享模式。
d) 数字化资金
围绕网络级能力打造,设立数字组织(企业)专项预算,确保资金投入适宜、及时、持 续和有效。
e) 安全可控
对安全可控解决方案进行统筹规划并形成路线图,应用或自主研发安全可控的核心关键 技术、业务系统和相关设备设施等;
建立数据驱动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体系,核心数据可控、安全事件可追溯、安全 策略可视和运维自动化,实现主动性防御;
适宜时,对安全可控解决方案进行统筹规划并形成路线图,应用或自主研发安全可控的 系统性解决方案。
A.3.3.2 组织机制
与组织机制有关的建设重点
a) 组织结构设置机制
建立数据驱动型的网络化组织结构,支持组织结构动态优化与适配。
b) 职能职责调整机制
根据网络级能力建设、运行和优化的要求,建立覆盖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职能职责 动态调整及沟通协调机制。
A.3.3.3 管理方式
与管理方式有关的建设重点
a) 管理方式创新
主要采用数据驱动的网络型管理方式,能够实现全员、全要素、全过程的自学习和自优化;
实现基于员工画像的员工动态化管理,在全组织(企业)范围内开展数据驱动的计划、 组织、协同、控制、指挥的精准化管理。
b) 员工工作模式变革
能够基于移动化、社交化、知识化的数字化平台和数据挖掘应用,赋能员工动态履行职 能职责,开展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和价值实现。
A.3.3.4 组织文化
与组织文化有关的建设重点
a) 价值观
主动紧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的变革,形成创新引领、主动求变、务求实效的价值观, 主要采用基于“知识人”假设的创新型组织文化。
b) 行为准则
员工成为组织核心资源,利用数字化的知识分享平台,提升员工创造力和对组织价值观 的认同,实现员工与组织共同成长。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体系
1.范围
打造新型能力
获取可持续竞争的能力
体系的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 23000 2017
GB/T 23020 2013
3.术语和定义
GB/T 23000 2017 规范性文件
4.可持续竞争优势
4.1总则
4.2识别的内外部环境
4.3可持续竞争关注点
4.4两化融合体系
5.领导作用
5.1最高领导者
5.2两化融合方针
5.3管理者代表
5.4职责与沟通
6.策划
6.1新型能力的识别与确定
6.2新型目标的确定
6.3两化融合实施方案策划
10.改进
10.1不符合、纠正预防措施
10.2持续改进
9.评测
9.1总则
9.2评估与诊断
9.3监视与测量
9.4内部审核
9.5考核
9.6管理与评审
8.实施与运行
8.1总则
8.2业务流程与组织
8.3技术实现
8.4数据开发利用
8.5匹配与规范
8.6运行与规范
7.设备设施
7.1总则
7.2资金投入
7.3人才保障
7.4设备设施
7.5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