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科学-人卫第9版 炎症性肠病 IBD(CD vs UC)
这是一篇关于内科学-人卫第9版 炎症性肠病 IBD(CD vs UC)的思维导图,包含病理、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等。
这是一篇关于临床研究设计的原则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临床研究中的医学伦理,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要素,临床研究的主要特点。
这是一篇关于临床研究设计方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性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现况研究),病例报告和系列病例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临床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可靠性,真实性,误差。有需要的可以了解一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CD vs UC→
病理
肠壁黏膜与黏膜下层,少结肠穿孔、瘘管、及腹腔脓肿
直肠、乙状结肠,逆行向近段发展
连续性分布
活动期:黏膜糜烂、溃疡及隐窝炎、隐窝脓肿
表浅性溃疡
慢性期:潘氏细胞化生及炎性息肉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
高发年龄20-49岁
慢性病程(4-6周以上)
1. 消化系统
1. 腹泻
2. 黏液脓血便(活动期)
3. 腹痛:里急后重、便后缓解
4. 其他: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2. 全身反应(中、重型)
发热、营养不良
3. 肠外表现
临床分型
临床类型
1. 初发型
2. 慢性复发型(最常见)
疾病分期
1. 活动期
轻度
中度
重度
严重程度
2. 缓解期
病变范围
1||| 直肠炎
2||| 左半结肠炎(病变在结肠脾曲以远)
3||| 广泛结肠炎(病变累及结肠脾曲以近或全结肠)
并发症
中毒性巨结肠(重症暴发型)
癌变
结肠大出血、肠穿孔、肠梗阻(远少于CD)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 血液
贫血;WBC↑;活动期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
(2) 粪便
肉眼:黏液脓血便
镜下:红细胞、脓细胞
粪便病原学检查:反复多次(至少连续3次),排除感染性结肠炎
(3) 结肠镜(最重要)
黏膜弥漫性水肿、颗粒状
(4) X线钡剂灌肠(非首选)
1. 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2. 多发性浅溃疡、炎症性息肉
3. 铅管征
(5) 活检
固有膜全层弥漫性炎症,无肉芽肿性病变
隐窝脓肿、隐窝结构明显异常、杯状细胞减少
治疗
综合治疗、个体化原则
(1) 一般治疗
1. 休息、饮食和营养。
2. 对腹痛、腹泻可对症治疗。
3. 对重症有继发感染者抗菌治疗。
(2) 病人教育
(3) 药物治疗
1||| 5-氨基水杨酸制剂(5-ASA)
柳氮磺吡啶(SASP)
5-氨基水杨酸新型制剂
可避免在小肠近段被吸收,而在结肠内发挥药效
美沙拉嗪、奥沙拉嗪、巴柳氮
2||| 糖皮质激素
3||| 免疫抑制剂
4||| 生物制剂:TNF-α单克隆抗体(英夫利昔单抗 Infliximab)
(4) 手术治疗
紧急手术指征
择期手术指征
高营养、低渣饮食、必须戒烟
叶酸,VitB12等各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腹痛,腹泻可用抗胆碱药或止泻药
合并感染者给予抗生素
对症治疗
戒烟
1||| 糖皮质激素(最有效)
2||| 氨基水杨酸类
柳氮磺吡啶
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结肠的轻度者
美沙拉嗪
对病变在回肠和结肠者均有效
4||| 抗菌药物、生物制剂、全肠内营养
粪隐血(+)
(3) 结肠镜(常规首选)
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
鹅口疮样、纵行溃疡,鹅卵石征
肠腔狭窄、肠壁僵硬
假息肉形成
(4) 影像学
胃肠钡剂造影
黏膜皱襞粗乱
纵行溃疡、鹅卵石征、假息肉、瘘管形成
病变节段性分布
CTE/MRE、肠道超声
非干酪性肉芽肿
裂隙状溃疡
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
肠梗阻(最常见)
腹腔脓肿(次常见)
急性穿孔、大量便血(偶有)
腹痛、腹泻、体重下降 发热、疲乏 肛周脓肿或瘘管 肠外损害
青少年多见,发病高峰年龄18-35岁
1. 腹痛(最常见):餐后加重,便后缓解
2. 腹泻:糊状,无黏液或脓血
3. 腹部包块
4. 瘘管形成
5. 肛门周围病变
2. 全身表现
发热、营养障碍(体重下降)
与UC相似,但发生率更高
肠壁全层→肠腔狭窄
回肠末端及邻近右侧结肠多见
节段性分布
鹅口疮溃疡→纵行溃疡及鹅卵石样外观
组织学
1||| 非干酪性肉芽肿
2||| 裂隙溃疡
3||| 肠壁各层炎症
IBD: 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 肠道微生态 免疫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