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道次第 第十六课_第二节 略示修法
修法要落实到实处,必须通过相关训练。《道次第》略示修法的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修行程序。
三士道的建立,强调菩提心在整个修学中的重要性,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关系,显教和密教的关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道次第 第十六课 第二节 略示修法
《道次第》的任何一种法,都要落实到心行,通过观修来完成。
修行
修行包括两方面
一是座上观修
一是座下修行, 即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两者组成 修行的整体, 互相配合,缺一不可。
真正的修行是在行住坐卧中打成一片,让座上和座下的用心统一起来,修依止法也是同样。
座下包括
意乐依止
加行依止
佛法修学的五大要素之一止观,通过止观把闻思正见落实到心型,转化为生命中的正面力量,缺乏这个过程所学只是停留在理论。
修依止法
要对师长珍惜、恭敬、依赖,在净信的前提下升起虔诚的依止心。
念死无常是想到生命随时可能结束,从而对修行升起迫切感
念三恶道苦,是想到恶到可能是我们的未来,从而对行为加以约束,不敢再做一点恶事。
修法要落实到实处,必须通过相关训练。《道次第》略示修法的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修行程序。包括四部分:
加行
修法前的准备工作
也叫前行
加行看似属于准备工作,但如果我们以足够高的见地去修,加行也是正行,修好了一样能成佛,而不仅仅是开始,在佛法修行中起点和终点有不同的解读。按华严的见地,起点就是终点。所谓初发心即成正觉。
多数人这个阶段也是奠定基础,集资净障。
修行也需要善巧方便,不是一味盲修,苦修就行,而要智慧加上勤奋。
正行
正式修依止法
结行
修完之后做些什么?
未修中间
没有修法时做些什么?
一、加行修法
1.洒扫住处
于住处整理洁净
神秀大师:“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见道只是开始,之后还要修道。需要时时勤拂拭,时时修空性观,修真如观,把妄想、习气、烦恼,一点点消融掉。
在 净化环境的过程中,通过观想,把贪嗔痴、烦恼一点点少掉,内心就会越来越清净。所谓无心无时无不觉知。没有烦恼,生命就会处在安详自在的状态,那是非常开心,感觉非常好的。
“陈设佛像”营造清静的环境后,还要供一尊佛像,帮助自己培养庄严而神圣的感觉
2.陈设供养
在佛像前,端严陈设无谄供品。“无谄”就是直心,没有谄曲之心。
一是供品的来源清净,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
二是以正直、清净的心供养。不是为了名利,也不是为了现世果报。这样的功德才是无量无边的。
此外,供养的质量也要讲究,要用最好的东西,养成供养的习惯。供养本身就在培植福田,强化佛菩萨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如果我们看重佛菩萨的功德,就会不断把心调整到和佛菩萨相应的层面。这个相应的过程,我们就在向佛菩萨靠拢,在念念成就佛菩萨的功德,最后就和佛菩萨无二无别了,所以不要小看供养。
为什么要用最好的供品?体现活菩萨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当我们用最好的供品供养佛菩萨时就能增长无量福德。供品只是一种表法,真正要培养的是供养心。
3.身俱威仪,至诚修习皈依
与安乐座端身跏趺
身体是心的载体,姿势正确就容易安住。
最关键的是懂得怎么用心。
或半跏趺坐,至诚发起皈依之心
皈依
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1.认识到轮回本质是痛苦的,尤其是三恶道苦,实在可怕,由心生畏惧而发心皈依。
2.确定三宝才能作为生命的依怙,帮助我们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而其他宗教都做不到这一点。
皈依需要通过不断修习来巩固。在藏传佛教中修习皈依是四家行之一。要反复念诵,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达十万,甚至一百万遍。在念诵过程中还要观想皈依境,包括指导修行的根本上师,宗喀巴大师,本尊,还有护法,空行等。所谓本尊,就是以一位佛菩萨作为修行的依止。
修学过程中,皈依对象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每天指导我们修行的师长
二是所修法门的本尊,如观音菩萨、地藏菩萨、阿弥陀佛等
三是所修法门的历代祖师
皈依还 包含着发心,要发愿利益一切众生, 帮助他们成就佛道。这就需要修四无量心。
第一是慈心,即给于众生快乐
第二是悲心,即拔除众生痛苦
当我们对一切众生都能升起慈和悲,就和佛菩萨的心行相应了。佛教最高的修行就是直接模仿。佛菩萨又怎样的心,我们就怎么模仿。
第三是喜无量,就是欢喜随喜之心
第四是舍心,观一切众生平等
发心是整个修行的开始,省安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说“常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利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观想
怎么观想? 比如我念阿弥陀佛就选择一尊庄严的阿弥陀佛像,尽量去熟悉这尊像。 也可以以传法师长作为皈依境。 这也体现了视师如佛的修行意义,帮助我们把上师和三宝融为一体。
4.观想资粮田
佛菩萨和历代祖师就是我们积累资粮的田。
佛教认为培养资粮的田有三种
悲田
对需要帮助的众生,心生慈悲。
敬田
对诸佛菩萨历代祖师心生恭敬,从中获得福德资粮
恩田
对父母等有恩于我们的人,对他们知恩报恩,由此成就福德资粮。
与面前虚空中,观赏深广二派传承师长、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护法诸天无量安住,分明显现。
总之,我们要观想资粮田中安住着无数师长和佛菩萨,而且非常清晰,如对目前。在修行过程中,我们祈求加持或积累资粮、忏除业障,都是建立在观赏资良田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