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三部分 人文学主题2-道德)
这本书有别于一般的人文学科读物,不仅关注人文艺术,比如文学、音乐、表演等等,还聚焦永恒的哲学主题,比如道德、幸福、自由。希望读完这本书,真能像扉页所写的:在阅读这些文字的路上,遇见自己…
编辑于2024-01-13 21:32:14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第三部分 人文学主题
第十一章 道德
总论
道德成为艺术的一大主题
更是宗教思想、哲学和法律的核心议题
定义
道德的
形容词
形容根据从阅读、家教、教育、宗教或法律中获得的原则
在重要的选择之间做出选择
道德的定义
道德与哲学
一些棘手的道德问题
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吗?
难道只有惩罚和对惩罚的畏惧才能阻止我们做错事吗?
当人能够侥幸逃脱法律的制裁时,是否还应该遵守法律?
社会的需求是否大于个人的需求?
经济资源应该由个人还是集体控制?
结果是最重要的吗?
还是说意图也很重要?
各种道德体系
大多数宗教都相信,无论神是否干涉个人欲望,他们都会制定某些必须遵守的规则
这些规则通常可以在一本圣典中找到
接受这些规则意味着既信仰神性的存在,也相信圣典是由那些能准确记录圣言的人所写的
另外一些道德体系则以理性而非信仰为基础
一个人做正确的事,是因为理性决定其正确
做错事就是非理性的
也可以认为这种观点基于一种信仰
信仰理性对一切都能做出正确决策
定义
道德
做重大选择所依赖的体系
通常也指个人所理解的正确行为
因此某人可以被称为道德的或者不道德的
道德体系
一整套道德信仰系统
是道德选择的基础
如宗教、法律或者苏格拉底式的推理
利己主义的道德观
格劳孔与苏格拉底
格劳孔
社会所预期的美德只是一种表象,是施加在每个人身上的压力的结果,而非人类通过理性确定对错的能力的产物
苏格拉底的反驳
道德行为是自为的
理性的人依法律生活,即使法律对他有害
公民的理性会产生公平、公正、品质端正的法律
智善即是行善
哲学中最响亮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宣言之一
最重要者,不是生命,而是良善之生活
格劳孔、苏格拉底之争与21世纪的关联
哲学王
这样一种人是否存在过或能否存在,是一个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
谁来评判某个人是否有资格担任哲学王
政府与利己
公民不服从:亨利·戴维·梭罗
《论公民不服从的义务》
“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
《瓦尔登湖》
他的一间屋子里有三把椅子,且坚持只此三把:独处用一把,交友用两把,社交则用三把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论自立》
做自己
永远不要模仿他人
永远不要随大流
永远不要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
永远不要害怕行为的变化
“倘若我是魔鬼的孩子,那么我将按照魔鬼的指导来生活“
他最极端的表达之一
共性
除了拒缴人头税之外,都没有其他抵抗政府的行为
强烈的个人主义只限于纸上
他们内在于一场席卷整个19实际的运动
“利己”——作为个人最可取的品质脱颖而出
经济学与利己
总论
除了政府,另一个道德频繁出现的领域是经济学
近三个世纪以来,经济学思想家们一直试图找寻一种囊括财富积累的道德体系
进入21世纪,社会上出现了近百年来最严重的财富分配不均
当涉及金钱有关的选择时
什么行为是道德的?
什么制度是最公平的?
亚当·斯密
一个完美的社会是在其中人人皆可自由追逐自身利益的社会
当今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观察到经济福利是人类生活的指导性力量
像后来的卡尔·马克思一样
“看不见的手”
供求规律始终使用并调节经济
供给和需求:新的现实
现实世界中,供需规律可能会失效
道德是什么?
理想的自我调节市场是不存在的
斯密关于利己符合人类最大利益的理论如今备受争议
艾茵·兰德
《自私的美德》
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宗教
鼓吹完全依靠自由市场
自由市场能让强者和自力更生者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开明利己
马基雅维利
《君主论》
是对早期思想的延续
不相信普通公民有足够的理性做出明智的决定
提倡自上而下的强力统治以保证稳定和正义
开明利己
君主为了服务自己而建立起一个有效政府,同时也服务了民众
托马斯·霍布斯
《利维坦》
申明了一种基于绝对君主制的政治制度
使用“国家”一词来描述这个理想国
在这个国家中,每个主体都自愿将自己的部分权利让渡给君主,以便彼此保全
收到17世纪理性哲学的深刻影响
是对中世纪来世观念的反动
不相信人性本身固有的善
只有理性本身才能确保人们生活在和平与和谐之中
严格的专制控制是必要的
人天生邪恶,只为自己
利己主义是人性的自然状态,否定了所谓崇高目的的存在
共性
都主张非民主的政府,认为这是防止利己主义破坏社会的唯一途径
反讽与利己主义道德
乔纳森带你斯威夫特
《一个小小的建议》
专论利己主义的残酷无情
定义
自由放任
法语词组
允许做
亚当·斯密哲学的基本经济政策
允许企业在很少或没有政府控制的情况下自行经营
资本主义
一种经济体系
以亚当·斯密的哲学为基础
如果人们被允许尽可能的多赚钱,其他人也会从中受益
马基雅维利主义
源自马基雅维利的政府理论
为了确保社会秩序,倡导一个几乎拥有无限权利的君主
如今成了一个贬义词
通过口是心非来操纵他人的人
随着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兴起而出现
利己主义道德的几个替代方案
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
杰里米·边沁
道德数学
数值是道德确定性的关键
一个公式将决定每个瞬间行为的正确方向
选择之前,个人会对行为结果给大多数人造成的影响程度预估一个正负数值
目标
建立一个最大多数人能够获得最大幸福的社会
动机和结果
可衡量的结果就是一切,动机则完全可以忽略
改良的功利主义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
《论自由》
“多数人的暴政”
多数裁定原则与君主专制统治一样糟糕
赞同边沁对政府的看法
认为政府有责任保护公民的权利
但不认为多数裁定原则一定有效
政府在功利主义中的作用
为了抵消大众在选择上的不负责任,就需要政府
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有权根据少数人的道德来立法
目的
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的或者集体的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
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何一员,之所以能够施用一种权利以及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防止对他人的危害
威廉·霍加斯
《愤怒的音乐家》
绝对律令
伊曼努尔·康德
总论
哲学思想以真理源自经验的科学信念为中心向各方延伸
感官吸收的东西必须被人的先天理性能力理解之后才会构成经验
强调是非观是人与生俱来的
道德律令
在康德所谓“道德律令”的要求下,人们才根据内在的是非观采取各种行动
这个道德律令是完全给予理性的
反对奴隶制
在道德上是错误的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借此可以预知拟采取的行动在道德上是否正确
绝对律令的运转
利他主义
总论
奥古斯特·孔德
提出这一概念
约翰·多恩
《沉思集》
有效利他主义
彼得·辛格
《动物解放》
谴责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肆意对待动物的偏见
《实践伦理学》
《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有效利他主义如何改变伦理生活的观念》
清晰阐明了“有效利他主义”
一种真正有助于改变世界而又不会严重损害施与者的行为方式
定义
利他主义
为了关心他人利益而非自身利益采取相应行动的品质
范畴
在康德这里
指人与生俱来的精神“划分”使人能够理解感官所提供的材料
人与生俱来的理性使人能够理解空间关系以及行为的道德或者不道德
绝对律令
在康德哲学当中
理解某些概念的与生俱来的能力
包括面对道德抉择时有关对与错的区别
道德律令
一种强制个人行动的内在原则
其基础是对是非的绝对理解
根据康德的说法,这种理解仅受理性支配
尽管后世思想家认为它起源于良心
也可能源自神启
功利主义
一种道德哲学
核心
或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理性人的最理性判断(不管他们是否构成大多数)
道德数学
边沁提出
一个有关道德选择的科学系统
基于可量化的正负值结果
道德与宗教
道德信仰的共同准则
各教信众都相信
世界之被创造,并非为了让人随心所欲
无论是对人格化的上帝,还是对统治宇宙的道德秩序,人都负有义务
人的所作所为,都要对自己、对他人、对地球负责
《圣经》的道德准则
第一诫
不可拜耶和华以外的神
第二诫
不可制造偶像与拜偶像
第三诫
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字
第四诫
当纪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第五诫
应孝敬父母
第六诫
不可杀人
第七诫
不可奸淫
第八诫
不可偷盗
第九诫
不可作假见证
第十诫
不可贪心
惩罚和回报
对违反圣律而施行的惩罚以及对善良生活的回报各宗教不尽相同
仍然是一种强大力量,帮助许多人理解当今世界上各种令人苦恼的问题
道德与艺术
但丁、弥尔顿对西方道德的影响
但丁
《神曲》
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激发作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罪人对于作家似乎是比好人更持久、更值得挖掘的形象
在娱乐节目中,坏人也往往比好人更有趣
引发古老问题
为什么人类必须为早已注定的原罪受到惩罚?
弥尔顿
《失乐园》
对撒旦的描写是道德模糊性的经典例子
向人们证明上帝待人之道的合理性
审查制度的问题:对错有谁决定?
列夫·托尔斯泰
坚信艺术应该是真诚的,并具有激发道德感的“传染性”
反对把艺术仅仅当做娱乐
马奈
《奥林匹亚》
曾被视作有伤风化的作品
纳撒尼尔·霍桑
《红字》
公民个人不必完全受限于社会道德规范
尽管写于一个半世纪以前,但挚爱可否取代社会道德价值的问题仍然存在
詹姆斯·乔伊斯
《尤利西斯》
被一批文学评论家视作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试图如实反映包括性爱在内的人类心灵的独特运转方式
对道德错误的愤慨
人文学科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能向人们揭示出错误的道德选择的可怕之处
巴勃罗·毕加索
《格尔尼卡》
对袭击敌方城市和杀害平民的最有力声讨之一
奥利弗·斯通
《野战排》
《拆弹部队》
提问
是否可以借正义之名行不人道之事
贝多芬
后期的创作是对不公命运的挥拳谴责
他一生都是个人权利的捍卫者
莫里斯·拉威尔
《圆舞曲》
被视作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混乱局面的音乐图解
借幽默表达的愤慨
道德相对主义
全球视野:文化冲突
道德相对主义崛起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的全球化
人们暴露在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面前,道德问题随之增多
文化传统和代际差异也不能和谐共存
滑坡效应
文化相对论的分支之一
从过去尊重他人价值转而强调根本没有绝对价值观,没有可以被全世界接受的真理
性别与道德相对主义
文化、宗教和文学传统
都是被男性观点所支配的
当男女性观点不一致时,这种区别在妇女地位低下的地区尤其明显
定义
道德相对主义
认为道德标准不是普遍的,而是取决于时间、文化和具体情境
结论
在人文学中的响亮宣言
道德操守是值得人们为之承担风险的
把希望寄托在正直操守之上,可能是人之境况得以闪光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