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三部分 人文学主题4-爱)
这本书有别于一般的人文学科读物,不仅关注人文艺术,比如文学、音乐、表演等等,还聚焦永恒的哲学主题,比如道德、幸福、自由。希望读完这本书,真能像扉页所写的:在阅读这些文字的路上,遇见自己…
编辑于2024-01-14 23:09:04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第三部分 人文学主题
第十三章 爱
总论
爱至关重要
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今
无论在生活中、在世界上还是在人文学中
没有爱的主题,所有的艺术都会消失
本章将分析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的爱的神话或奥秘是如何对人产生影响的
艺术家对爱的描述并不一致
有人赞美爱
有人强调爱之痛苦
有人甚至试图想象一个严禁爱情的社会
认识到对爱的痴迷及其对信仰的可能影响,对人之成为人至关重要
爱欲
总论
爱也有自己的历史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对爱的认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无论在人类学研究中,还是在艺术领域,爱情的一个反复出现的方面,就是身体的激情
古典神话中的爱欲
古典时代
激情是危险的,爱可能导致无尽的痛苦
肉体欲望产生的影响往往是毁灭性、悲剧性的
是古典神话中一些经久不衰的故事的来源
维纳斯和阿多尼斯的故事
彼得·保罗·鲁本斯
《维纳斯和阿多尼斯》
莎士比亚
《维纳斯和阿多尼斯》
叙事长诗
古典神话
人无须为自己的悲剧激情负责
外在的力量、被拟人化的神,为了娱乐或者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玩弄人
中世纪的爱欲
中世纪晚期
虽然欧洲的基督教盛行,但世俗和情欲主题开始渗透到诗歌当中
放纵派歌曲盛行
《何不纵情欢乐》
《我心彷徨》
杰弗里·乔叟
14世纪最著名的世俗作家
喜欢创作能震惊教会权威的色情小说和人物
《坎特伯雷故事集》
揭示了普通人和牧师身上的弱点
中世纪的著作通常都避开“性”这一主题
随着中世纪的衰落
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欧大部分地区蔓延
重新带回古典世界的荣耀
古老的爱欲主题再次唤醒作家们的共鸣
有些人把它视为人性的悲剧
有些人,比如莎士比亚则热切的希望他们的女性朋友能够多一些温存体贴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爱欲
《罗密欧与朱丽叶》
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爱情故事
极其清楚的表明了身体之欲对一对恋人的最初的吸引力
《仲夏夜之梦》
让人看到爱情让人备受折磨的一面
莎士比亚时代以激情为中心
快乐主义哲学得到广泛认可
中东文化中的爱欲
《一千零一夜》
收录了来自印度、波斯以及阿拉伯等地的许多故事
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代表
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天方夜谭组曲》
交响乐
奥马尔·海亚姆
《鲁拜集》
尽情歌颂生命的荣耀和短暂的快乐,尤其是肉体之爱
这些诗歌宣称,正是这种爱使生活充满激情,但又因其无法持久,终使生活变得悲哀、徒劳
不忠
背景
18世纪,英吉利海峡两岸的社会都讲求文雅
但在卧室门后面,行为准则荡然无存
《费加罗的婚礼》
《唐·乔瓦尼》
歌颂有史以来最著名的花花公子唐·璜
定义
爱欲
希腊语
激情和身体的欲望
灵爱的反义词
灵爱
希腊语
精神或灵魂行为(在智力或美学意义上),包括对他人心灵的爱
基督教中
指对上帝和自己的同类的爱
通常被理解为性爱的反面
放纵派
中世纪的一群流浪诗人
通常指一群准备成为神职人员的年轻人
他们歌颂快乐主义的生活,并鼓励他人在进入严肃的神圣领域之前享受生活
灵爱
柏拉图的理念
本·琼森
《新客栈》
将柏拉图式的爱定义为“两个灵魂的精神结合/远优于身体的结合”
柏拉图认为
人可以爱上任何东西,只要它能提供审美的愉悦
只要是为了审美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占有
对柏拉图来说,爱的最高形式是对美的爱
在心灵中,在艺术中,在生活本身之中
重审柏拉图式的爱
柏拉图主义承载着一种值得奋斗然而却从根本上令人失望甚至令人厌恶生活的理想
对于坚定的柏拉图主义者来说,试图生活在一个高于物质界的世界中必须付出代价
柏拉图认为美的最高形式是将人带入纯粹美的境界
但少有人能真正经得起攀登的艰辛
定义
柏拉图式的爱
最初指两个兼容的心灵之间的一种理想关系,可能开始于身体上的激情,但后来转向更高的智性和美的层面
也可以指人对思想或艺术品的爱,或对身体之美的纯粹的爱
在通常的用法中,它只意味着一种没有性的恋爱关系
家庭与友谊
家庭之爱
伏尔泰
家庭
一群不能忍受彼此的目光却被迫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人
家庭冲突
人文学中充满了史诗般的家庭斗争
不幸之家在艺术作品中随处可见
阿瑟·米勒
《推销员之死》
田纳西·威廉斯
《玻璃动物园》
J.K.罗琳
《哈利·波特》
原因
这些缺爱的家庭能为读者和观众带来一丝安慰
这些人所共享的家庭形式是讲述悲喜剧故事的最佳背景
宗教中的家庭
古代希伯来人可能是世界上首先提出家庭概念的
犹太教在发展上帝与人之间的父子关系的同时,也创造出世俗生活的典范
对上帝的爱,包括恐惧和尊严,这也是对世俗家庭的父亲之爱的要求
女家长和男家长
女家长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
《血的婚礼》
新娘被许配给她不爱的男人然后和人私奔了
《贝纳尔达·阿尔瓦之家》
女儿们被迫哀悼、保持贞洁,痛苦等待配偶出现
劳拉·埃斯基维尔
《巧克力情人》
专横的母亲不让女儿嫁人以便照顾家庭,女儿唯一的希望就是母亲衰老
强势女家长掌控下女儿们的悲剧
约翰·斯坦贝克
《愤怒的葡萄》
经典的女家长形象
孝敬父母
摩西十诫之一
是对早期部落相关要求的重新阐述和扩展
已经被全世界普遍接受
男家长
亨利·詹姆斯
《华盛顿广场》
塑造了一个霸道的父亲的形象
孔子与家庭
对中国先哲孔子来说,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价值观
友谊与爱情
与柏拉图不同
亚里士多德不谈恋爱,但他坚信友谊
把友谊列为幸福生活的最高品质之一
友谊是分享共同利益和道德价值观的个人之间强有力的纽带
《毛发》
划时代的舞台剧
开创了全新的家庭时代
家庭不由血缘关系维系
而是一群青年男女因厌恶越南战争自发聚集
积极关注环境
电视情景喜剧
职场喜剧
《玛丽·泰勒·摩尔秀》
《陆军野战医院》
《干杯酒吧》
朋友喜剧
《宋飞正传》
《老友记》
《老爸老妈浪漫史》
之所以被观众喜爱,也许因为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们对核心家庭逐渐消失感到的不安
挚友
精神上接近于超亲属的关系
塞万提斯
《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
桑丘·潘沙
马克·吐温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哈克
吉姆
两个男性角色之间都建立了紧密的、似乎牢不可破的联系
定义
核心家庭
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传统家庭单位
曾经也包括祖父母,但现在已不太可能
亲属
传统上用来形容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
超亲属
取代血缘关系的友谊
自行选择的亲属
浪漫的爱
浪漫爱情的原型
在世界上持续上演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爱情与欲望:浪漫的语言
犬儒主义者认为浪漫的语言只是表面,其下涌动的是无尽的欲望
然而浪漫的爱的理想仍然对人的生活产生强烈的影响
圣母崇拜
总论
圣母崇拜引发无数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一直延续到世俗文学之中
同一时期人们又燃起对柏拉图爱情理论的兴趣
被简单理解为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纯粹
纯洁
真实
不受欲望的玷污
即使在坟墓里也不能被摧毁
一直影响着男女关系,直到今天
身着亮甲的骑士
11、12世纪小说出现
流行关于亚瑟王、兰斯洛特、桂妮维亚、卡米洛特和圆桌骑士的故事
托马斯·马洛礼
搜集编纂
《亚瑟王之死》
此后成为许多作家的灵感
骑士精神的准则
骑士精神、骑士行为准则是当今许多礼仪的始祖
为女士开门、拉椅子
一般情况下女士优先
走在女士的外侧
典雅爱情
从游戏变成一套求爱规则
有教养的女士生来就是被宠爱的,男人则是她的奴仆
罗曼司与爱情游戏
奥维德
专写爱情主题
“诱惑的游戏”
康格里夫
《如此世道》
《亚当的肋骨》
斯宾塞·屈塞
凯瑟琳·赫本
渴求不可企及的《神曲》与崔斯坦和伊索德的故事
但丁和他称为贝阿特莉丝的女人之间的关系,是中世纪持久的浪漫而未能终成眷属的关系之一
崔斯坦和伊索德
对遥不可企及的爱人的渴望,是浪漫爱情的常见特征
家庭生活则不是
浪漫爱情故事往往是以一个或一对情人的死亡为主题
理查德·瓦格纳
《崔斯坦与伊索德》
不正当的爱情是短暂的,但足以让人为之付出生命
定义
浪漫的爱
有性或无性的爱
最重要的是温存的感觉和厮守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
圣母崇拜
中世纪晚期诗人和画家对理想化的圣母玛利亚的崇拜
这种崇拜不仅使耶稣生母变得崇高,而且还导致上层妇女和神职人员中女性地位的提高
罗曼司
起源于中世纪的一种小说类型
描写勇敢骑士的英勇事迹及其愿为某位女士献身的纯洁之爱
通常故事中的骑士会丧命
骑士精神
来源于法国
潇洒的骑士有许多令人钦佩的品质,包括愿意以女士的名义战斗到底
诞生了如今的一种传统即崇拜女士而不求任何回报
典雅爱情
法兰斯国王路易七世的妻子开创的一种娱乐形式
在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一系列支配上层阶级婚配行为的人为的、成为的规则
其中最主要的是女士有权提出任何要求试炼追求者的忠诚和奉献
篇章
如《神曲》等长诗中各部分的划分,类似于书的章节
爱情与婚姻
维多利亚模式
维多利亚时代
婚姻不仅是生活的目标,也是男女共同的责任
被视作真正幸福的唯一源泉
婚姻中两性有着各自的性别角色
丈夫
赚钱养家
男子地位得以提高
妇女重要性随之降低
妻子
安心打理家务
乔治·修拉
《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对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最直观的描述
点彩画派的典型
双重标准
双重标准的遗毒持续至今,不但继续发挥影响,有时还备受推崇
当今一些社会,父系制度依然存在
当今的婚姻
婚姻在当今还重要吗?
为什么有那么多大规模的政治和社会运动要推动同性伴侣享有法律规定的婚姻权?
婚姻制度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以前的婚姻规范如何反映在21世纪的婚姻中呢?
定义
性别角色
社会界定男女性别,尤其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和责任的方式
炫耀性消费
托斯丹·凡勃伦提出
指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和上层阶级公开炫耀财富的经济行为
双重标准
最初是指丈夫(而非妻子)在婚前或婚姻关系中能够与人发生性关系的权利
爱的变奏
女性主义
20世纪60年代,女性主义运动的领袖们呼吁废除婚姻制度
这种制度是性别不平等的帮凶
在亲密关系问题上没有理由不开诚布公
生活中只有爱是不够的
最难撼动的神话也许就是灰姑娘的幻想
某个女孩在等待王子的到来
同性之爱
21世纪发展最快的民权运动就是同性的婚姻平等运动
表明了婚姻制度的灵活性
允许变革
大多数人仍旧认为婚姻是一项基本人权,应该向所有人开放
艾滋病时代的爱情
爱情和疾病的结合在人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歌剧
威尔第
《茶花女》
普契尼
《波希米亚人》
20世纪80年代,随着艾滋病的流行,两者的结合又走到台前
拉里·克莱默
《平常的心》
克莱格·卢卡斯
《爱是生死相许》
晚年之恋
许多老年人现在面临的问题之一
如何克服社会(以及他们自己)对于60岁以上的人该如何行为所做的预设
该不该约会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
想象一个没有爱的世界
三部小说明确提出了对性爱分离的警告
他们都是反乌托邦主义的
奥尔德斯·赫胥黎
《美丽新世界》
乔治·奥威尔
《1984》
有力的反乌托邦宣言
发出了对政府侵犯个人隐私权的有力警告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使女的故事》
爱是一种自然的本能,不能被外界的力量所否定或控制
定义
乌托邦主义
相信理想的社会能够被规划和理性的管理
选择的自由
人文学提供的主要观念之一
所有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其中包括定义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