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艺术:让人成为人(第三部分 人文学主题5-生之肯定)
这本书有别于一般的人文学科读物,不仅关注人文艺术,比如文学、音乐、表演等等,还聚焦永恒的哲学主题,比如道德、幸福、自由。希望读完这本书,真能像扉页所写的:在阅读这些文字的路上,遇见自己…
编辑于2024-01-14 23:09:31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到何处去?《万古江河》就是许倬云先生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第三部分 人文学主题
第十四章 生之肯定
总论
本章探讨
历代艺术作品对死亡或直接或象征性的描绘,各种由人所创造的死亡故事
艺术是如何利用人对死亡的恐惧和迷恋
人应对这些恐惧和迷恋的策略
身为凡人:我们如何描绘和颂扬死亡
艺术将死亡和对生命的肯定作为主题
益处
对人来说,这些集中的艺术创造就是对生命的肯定
这些作品提醒人在生活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各种问题
忽略这些问题是对生命本身的否定
一旦人认识并接受自己的必死性,对死亡的恐惧就会少一些
轻视有关生命终结的思想的原因之一是对自我的重视
人生短暂的想法也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关注
死亡可能并不总是只发生一次
许多人毫不必要的一再死亡
死亡的形象
常常会被描绘为幽暗的坟墓、头骨、蒙面杀手以及身披黑袍手持长镰的死神
这些形象被衍生到许多行业并形成一种认识
人们喜欢被安全的惊吓
死亡的仪式
为了纪念逝者,人们以一种肯定生命的方式颂扬死亡
莎士比亚
《亨利五世》
颂扬英雄式的死亡,主张在战场上英勇牺牲
威尔弗雷德·欧文
《为国捐躯,甜蜜荣光》
对军事牺牲的描述远没有这么光彩夺目
通俗艺术中的死亡
死亡主题充溢于人类最辉煌的成就之中
视觉艺术
音乐
戏剧
文学作品
原因何在
无所不在的死亡,甚至最悲惨的死亡,可以提升人对生存的理解
这样的刻画描写让人与死亡之间拉开了距离
美化不死族:吸血鬼与僵尸
人们为什么会被吸血鬼吸引?
他们总被描绘的聪明老练、衣着优雅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手段
他们并不取人性命,只在人的脖子上咬一口
用这种极其情色的方式把受害人带入黑暗世界
僵尸带给我们哪些心理需求?
每当在文化或政治动荡或对未来充满恐惧的时代,僵尸就会在通俗文化中出现
那些可怕的、成群结队的僵尸代表着无法控制的真正的恶
瘟疫
恐怖主义
......
远距离观察危险:现实景观
银幕上的恐怖或者死亡
马戏团、牛仔竞技表演
赛车
...
为何吸引人?
在安全距离内面对死亡,能让人感到自己足够坚强,能够承受真正的死亡
人们往往倾向于美化死亡,赋予其原本没有的恐惧
以便给自己一种曾勇敢直面死亡的幻觉
直面灾难
末日幻想
应对死亡的策略
如何应对人总有一死的事实
信仰来世否定死亡
接受死亡是命定的
避免谈论死亡
嘲笑死亡
把死亡看作一个客观事件
......
许多艺术家尤其是作家为世人带来许多临死时的描述
兰迪·鲍什
“最后一课”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人之将死》
阿图·葛文德
《最好的告别》
对死后之生的信仰
基督教的死后之生
认为天堂是对美德的回报,地狱是对罪恶的惩罚
但基督教的死后之生观念总有些模糊
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理位置吗?还是纯文学创作?
基督教死后之生观念中常常伴随着忧虑和恐惧
《启示录》
对世界末日生动甚至可怕的想想
伊斯兰教的死后之生
《古兰经》经常谈到死后之生
印度教的死后之生
不仅有解脱,还有天堂
解脱
超脱轮回业报之后的极乐境界
天堂
仍要经理轮回但因善业暂时升入天堂
犹太教的死后之生
传统上指对好人的记忆
这些人的生命在善行中得以延续或直接进入祖先之列
美满一生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人文学中死后之生的想象
人们需要相信生命以某种方式(如果不是在某处)在死后可以继续
这在人类传统中根深蒂固
每个时期的人文学中都有由爱而存活的主题
约翰·多恩
《离别辞·节哀》
约翰·济慈
《漫长的冬季》
对命运的信仰
有信仰的人对宿命论也有不同的态度
消沉
因为灾难注定会发生,人根本无能为力
愿意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无论它多么令人不安
接受命运
定义
宿命论
相信所有的事情都是注定的
包括死亡的方式、时间和地点
希腊神话的基础
避免谈论死亡
观众越年轻,恐惧就越不真实
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被送去打仗
他们心中那永生不死的感觉还没有经历现实生活的考验
通过幽默来肯定生命
放大和美化死亡
美丽的死
试图保持年轻
奥斯卡·王尔德
《道林·葛雷的画像》
用文学的方式处理了人们想要保持年轻的强烈需求
医学化死亡
医学界把征服死亡作为首要任务
自电视媒介出现以来,医疗剧几乎一直流行
早期
时刻准备放下个人生活,来到病人和垂死者的床边
死亡形象很多,但通常都很温和,很少能看到真正的死亡
近期
《急诊室的故事》
医生承受巨大压力,偶尔犯错并因此备受打击
为了合适的医疗程序彼此冲突
很多情节围绕医生所经受的折磨和内疚感展开,他们并不总能战胜死亡
但整个剧集的目的仍然是让人安心而不是沮丧的
反英雄式的医生时代
《豪斯医生》
看医疗剧要牢记
故事是假的,但主题是真的
借这些虚构的故事“磨炼”自己,为真实做准备
人文学中的生之肯定
文学:孩童与死亡
詹姆斯·艾吉
《家中丧事》
任何关心死亡如何影响孩童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凯瑟琳·佩特森
《通向特拉比西亚的桥》
极有影响且广受儿童欢迎的读物
苏珊·柯林斯
《饥饿游戏》
最畅销的青少年小说
莫里斯·桑达克
《野兽国》
狄更斯
《雾都孤儿》
当孩子完全理解时间的概念时,他们就能够应对失去了
音乐:仪式与超越
理查·施特劳斯
《死与净化》
哲学:无私的概念
定义
标题音乐
一种音乐类型
作曲家根据某些叙事或情节的构想创作的交响诗,同时也深知如何取悦听众
生之肯定的模式
凤凰
生之肯定的古老象征
在民间传说、诗歌和歌曲中,在文学和戏剧中,凤凰一直被视作重生、新生、再生和救赎
J.K.罗琳
《哈利波特》
凤凰模式
许多杰作的基础
但丁
《神曲》
歌德
《浮士德》
回应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及其对个人有能力重塑自我的坚定信仰
思考时间:接受只有现在
威廉·华兹华斯
《无题》
活在永恒之现在的最权威的声明
爱因斯坦与时间
时间只有相对于匀速运动的物体才是绝对的
相对论证明,当一个人运动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时间就会变慢
时间——绝对时间——是一个变量
马塞尔·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
亚洲的时间概念
在亚洲人的思想中,心智或意识是无尽的
结局在人的心中根深蒂固
重塑自我
学会适当的看待记忆
无力重塑生活:艺术家与自杀
希腊人和罗马人普遍认为,自杀有四个目的
彰显丧亲之痛
维护荣誉
避免痛苦
为国效力
梵·高
西尔维亚·普拉斯
科特·科本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艾米·怀恩豪斯
易卜生
《玩偶之家》
典型的重塑自我
内疚和宽恕
也许宽恕是对生命的最大肯定
不仅宽恕别人
也要宽恕自己
幸存者的内疚
威廉·斯泰伦
《苏菲的选择》
寻求宽恕
定义
生之肯定
相信生命本质上是美好的,是值得过的
相信自己有能力摆脱不必要的负罪感、自卑以及对衰老和最终必将死亡的恐惧
进而认识到死亡只有一次,并非每天都会发生
凤凰模式
一种文学结构
主人公死后获得象征性的或者真正的重生
总论
本章中我们并没有真正讨论死亡,而是讨论人文学中的思想资源能如何帮助人肯定生命的价值,即便人面临无法抗拒的灾难或巨大的内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