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局部麻醉
麻醉学第三章局部麻醉内容,局部麻醉是指在患者神志清醒的状态下,将局麻药应用于身体的某一局部,使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被阻断,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被阻滞状态。
编辑于2024-01-18 18:16:25第三章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s,简称局麻药,LA):是能暂时、可逆地阻断神经冲动的发生与传递,引起相关神经支配部位出现感觉和(或)运动丧失的一类药物
构效关系
亲脂性和亲水性(强效)
碳链增加,亲脂性更高,麻醉作用更强,时效更长,毒性也增加
解离常数(起效时间)
pKa越大,碱基部分越少,离子部分越多,局麻药越不易透过神经鞘和膜,起效时间越长
蛋白结合率 (时效)
结合率越高,作用时间越长
局麻药的脂溶性、作用强度和作用时效也和其蛋白结合率正相关
药物浓度
局麻药浓度越大,神经阻滞程度也越深越完善
分类
酯类局麻药
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丁卡因
酰胺类局麻药
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甲哌卡因、罗哌卡因
局麻药的作用机制
局麻药可以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性钠通道而抑制钠内流,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局麻作用。
局麻药的临床药理学
对全身器官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低浓度有抑制、镇痛、抗惊厥作用,高浓度则诱发惊厥
心血管系统
使心肌兴奋性降低,复极减慢,不应期延长
呼吸系统
局麻药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但对气道高敏的病人(哮喘),给予利多卡因气雾剂,可能因直接刺激而诱发支气管痉挛
心血管系统对局麻药耐受比中枢神经系统好,中枢神经系统更早出现中毒反应
影响局麻药作用因素
用药方式
局麻药的剂量
剂量→显效快慢、阻滞深度和持续时间
容量→阻滞范围
浓度→阻滞深度
局麻药的注射部位
添加其他药物
加入肾上腺素延长阻滞时间,预防局麻药中毒
病人因素
病人的年龄
病人的重要器官功能
妊娠
局麻药敏感性↑
快速耐药性
局麻药的混合应用(优势互补)
机体内环境状态
酸中毒患者局麻药作用效果较差
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
毒性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
识别先兆
心血管系统毒性反应
预后不佳
布比卡因的心脏毒性
①产生不可逆心血管虚脱的剂量与产生惊厥剂量之比低
②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和致死性室颤
③孕妇对其心脏毒性更敏感
④引起的心跳骤停复苏困难
⑤酸中毒和缺氧可显著强化其心脏毒性
引起全身毒性反应的常见原因有
局麻药的剂量或浓度过高
误将药物注入血管
病人体质衰弱耐受力降低等
治疗
停止注入局麻药,给予纯氧
发生抽搐或惊厥时注意保护病人,避免发生意外损伤
药物治疗
首选苯二氮卓类药物(咪唑安定),或者丙泊酚或硫喷妥钠
采取心肺复苏中高级生命支持步骤
使用肾上腺素时初始给予小剂量(1ug/kg);不建议使用血管加压素,避免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
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时建议使用胺碘酮
过敏反应
酯类局麻药的过敏反应较多见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
暂时性和完全可逆性,基本无组织损害性
分类
狭义的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静脉局部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
广义的局部麻醉还包括椎管内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和骶管阻滞)
表面麻醉
将渗透作用强的局麻药与局部黏膜表面接触,使其透过黏膜阻滞黏膜下浅表神经末梢产生的无痛状态
适用于眼、鼻腔、咽喉、气管、尿道、直肠等部位浅表手术或内镜检查
丁卡因和利多卡因较为常用
局部浸润麻醉
将局麻药沿手术切口分层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
是指在病人神志清醒的状态下,运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的麻醉方式
适用于体表短小手术、有创性的检查和治疗
应用特点
逐层分层注射药物
要有一点容积使其在组织内形成张力性浸润
合用肾上腺素可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
区域阻滞
围绕手术区四周和基底部注射局麻药,暂时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传导
优点在于避免穿刺病变组织,用于肿块切除术
周围神经阻滞麻醉
概念
周围神经阻滞(PNB) 是指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丛)附近,通过暂时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
神经定位方法
异感定位
神经电刺激仪
超声直视定位
血管→黑
骨和韧带→白
颈神经丛阻滞
解剖
颈神经丛是由颈1~颈4脊神经(C1~C4)组成,浅丛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深丛主要支配颈前及颈侧面的深层组织
阻滞方法
颈深丛阻滞
颈前阻滞法
传统三点法
乳突尖下方1.5cm处可触及C2颈椎横突,向下每隔1.5cm为C3、C4(C4常位于胸锁乳突肌中点处),C2~C4各点穿刺
C4横突一点阻滞法
仅在C4横突注入局麻药10~12ml
并发症
膈神经阻滞(最常见并发症)
喉返神经阻滞
Horner’s syndrom
颈交感神经阻滞
全脊麻和硬膜外麻醉
局麻药毒性反应、损伤椎动脉引起出血、血肿
臂神经丛阻滞
解剖
臂神经丛由颈5~颈8(C5~C8)及胸1(T1)脊神经前支组成在前中斜角肌肌间沟组成上、中、下3干,于锁骨中段处每干分成前后两股共6股,再组成外侧束、内测束、后束3束,各束在喙突平面分出5个主要的神经终支
5根—3干—6股—3束—5终支
阻滞方法
肌间沟臂神经丛阻滞
肌间沟为前、中斜角肌与肩胛舌骨肌共同构成的一个三角形。
穿刺点:从环状软骨向后作一水平线,此线与第六颈椎横突位于同一平面,此线与肌间沟的交点
适应症
肩部、上肢手术
锁骨上臂神经丛阻滞
穿刺点:肌间沟最低点,锁骨下动脉搏动处后上方,锁骨中点上方1~1.5cm
适应症
上肢手术
腋路臂丛阻滞
腋动脉是腋路阻滞时最重要的定位标志
穿刺点:先在腋窝触摸腋动脉搏动,再沿动脉上行摸到胸大肌下缘动脉搏动最高处
适应症
前臂+手部
并发症
气胸(锁骨上路径)
Horner’s syndrom、全脊麻和硬膜外麻醉(肌间沟路径)
感染、血肿、局麻药毒性反应、膈神经和喉返神经阻滞、神经损伤和阻滞失败
腹横肌平面阻滞
T7-T12及L1
股神经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