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7 中学德育
这是一篇关于7 中学德育的思维导图,中学德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编辑于2024-01-20 11:20:027 中学德育
7.1 品德结构与道德发展理论
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特征 【2019下】简答
1. 道德认识
概念: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作用:个人品德的核心,品德形成的基础
2. 道德情感
概念: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内心体验。
作用: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分类
直觉的道德情感
想象的道德情感
伦理的道德情感
3. 道德意志
概念: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
作用:实现知行转化的关键,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 道德行为
概念: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
作用: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关键要素
皮亚杰 道德发展理论
1. 自我中心阶段(2~5岁)
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
2. 权威阶段(6~8岁) /他律阶段
(1)服从权威;(2)规则不可变;(3)只根据结果判断对错
3. 可逆阶段(9~10岁) /自律阶段
(1)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2)规则可变(规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3)结合动机判断对错;(*)由他律开始转变为自律
4. 公正阶段(11~12岁)
科尔伯特 道德发展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
1. 前习俗水平
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为了什么而遵守规范: 躲避惩罚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获得好处
2. 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当个好人
维护权威和秩序取向阶段
(1)必须遵纪守法,(2)规则不可变
3.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1)认为道德法律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公民应尽的义务;(2)规则可变
普遍原则取向阶段
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
7.2 中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品德形成的过程 【2017下】简答
1. 依从
(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一致的行为。 包括服从和从众。
2. 认同
(在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
3. 内化
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与自己原有的思想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影响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外部因素
同伴群体、家庭教养方式(--详见5.4)、社会风气
内部因素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
认知失调:当新事物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不一致,或他人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个体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情绪波动),从而试图通过调整以重新达到平衡。 --反思平衡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019上】辨析:品德形成受情感影响。
(华图版答案)
品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化的结果,并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
品德的基本结构包括……。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道德情感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会影响道德行为的展现。
(粉笔版答案)
品德形成既受外部因素影响,也受内部因素影响。外部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包括……
青少年与父母、同伴之间的情感都会影响其品德的形成。
中学生如何形成良好品德 /培养良好品德的方法
1. 有效说服/说服教育
2. 价值辨析
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行动。重点是让受教育者对自己的价值观有清晰的认识。
3. 群体约定
4. 适当奖惩/品德评价
5. 树立榜样
7.3 中学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德育的定义 (学校德育)
德育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培养学生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活动。
包括思想(基础)、政治(方向)、道德(核心)、法治(保障)等多方面。
德育的作用/意义
德育是
1. 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1. 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2. 劳动教育
3. 理想教育
4. 集体主义教育
5. 纪律和法制教育
6.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老爱想体罚官
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1. 生存教育
2. 生活教育
3. 生命教育
4. 安全教育
包括卫生防疫
5. 升学与就业指导教育
7.4 德育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要素
教育者
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
是德育的客体
作为德育对象时
是德育的主体
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或影响其他德育对象时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关系 【2023上】辨析
区别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主要受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教育影响。
从结果来看,通过德育,学生形成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要求一致。
品德形成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的发展过程。
在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包括自发的环境因素等。
从结果来看,品德形成可能与社会要求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联系
1.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2. 德育过程是对品德形成过程的调节与控制,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3. 德育只有遵循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促进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是
1. 具有多种开端的、对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2023下】辨析、【2017下】辨析
多开端性:即可以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培养入手,也可以从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锻炼开始,可以有多种开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内部矛盾是(社会的品德要求)与(学生现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3. 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
4. 长期、反复、曲折前进的过程。
7.5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原则 【2023下】材料、【2022下】材料、 【2022上】材料、【2021上】材料、 【2019下】材料、【2019上】材料、 【2018上】材料
1.写出材料体现的德育原则,不用写定义 2.结合材料,材料+定义里的关键词
1. 疏导性原则
(过程)及时沟通,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结果)改正错误认识,调动学生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正面教育)
2. 正面教育与严格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注意区分与疏导性原则的关系。这条也有循循善诱,正面教育,但是还要加上严格约束。
坚持正面教育,(主动……积极)+辅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健全规章、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vs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使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影响易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
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又爱又严 爱之深,教之严
要求
1.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
3. 严要有度,严要有方,严要有恒
4. 不能迁就学生
严格
5. 要求要合理正确、具体明确、严宽适度
6. 要求要认真执行,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要求
4. 因材施教原则
从(学生思想认识&品德发展)实际出发,针对……情况/根据……特点,采取……等一系列措施,使所有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5. 长善救失原则
要求
1. 一分为二,客观评价优缺点
2. 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依靠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
3. 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觉扬长避短 (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6. 知行统一原则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组织和引导社会实践活动
7. 导向性原则
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要求
1.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8.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集体教育个人,利用个人的转变影响集体
9. 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统一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要求
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一致性
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连贯性
途径 【2020下】辨析
1. 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 课外和校外活动
3. 共青团组织活动
4. 社会实践活动
5.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以及时事政策学习
6. 班主任工作
见第八章--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课外团,社会班
方法 【2019上】材料、【2021下】材料
1. 说服教育法(最广泛、最基本的方法)
主要方式
言语说服(谈话讨论、讲座报告),事实说服(参观、访问、调查)
要求
提高认识,有针对性、感染性,讲究科学性、艺术性
--类似于疏导性原则的要求
2. 品德评价法 --适当奖惩
!不是评价学习
要求
公平公正、正面教育为主,民主(让学生发表意见),宣传(表彰好人好事)
3. 榜样示范法
要求
选好榜样,激发敬慕,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升修养
4. 情感陶冶法
通过良好的情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品格的德育方法。
主要方式
人格感化(身教胜于言传),环境陶冶(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艺术陶冶
要求
创设良好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情境创设,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5. 实际锻炼法
主要形式
委托任务、组织活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要求
要求,主动,检查和坚持
6. 自我修养法(适合高年级)
主要形式
引导学生自我反省(写心得体会、座右铭)、自我行为调节
要求
培养自修兴趣,掌握修养标准,引导社会实践
说价榜,冶炼我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