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23版马原精密思维导图之“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针对纷繁复杂的单元内容进行逻辑重构,通过把各个零碎的知识点串成逻辑框架图,轻松帮您赢得期末考试和考研政治公共课或专业课!
编辑于2024-01-22 11:04:12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科学的实践观及其意义
(一)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与发展(时间线)
马克思以前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中首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历史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邓小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科学实践观的意义
第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揭示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实践)
(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第一,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首先,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
其次,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最后,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人的实践的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实践的历史性
(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第一,实践主体(人)
能力
自然能力
精神能力
知识性因素(首要能力):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
非知识性因素:情感和意志因素
类别
个体主体
群体主体
人类主体
第二,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相同)
客观存在的事物成为实践客体的条件
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
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与主体相互作用
种类
第三,实践中介
物质性工具系统
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实践的主客体关系P76
主体客体化P76
客体主体化P76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一是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
二是社会政治实践(阶级性)
三是科学文化实践
虚拟实践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三、认识的本质与过程(认识)
(一)认识的本质: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不同派别对认识本质的把握
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第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回答
基本特点:以感性直观为基础
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
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特点
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的本质
一方面,认识的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
另一方面,认识作为能动反映具有创造特性
反映性与创造性是不可分割的
其一,创造离不开反映
其二,反映也离不开创造
认识的过程
(二)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主要表现(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P84
感性认识(认识过程的起始环节)
具体认识过程
感觉(初级)
知觉(中级)
表象(高级)
特点
直接性
具体性
不深刻性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
具体认识过程
概念(初级)
判断(中级)
推理(高级)
特点
抽象性
间接性
深刻性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本条件
第一,投身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经过思考的作用,运用理论思维和科学抽象,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处理加工,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非理性因素
(三)从认识到实践(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
必要性及重要性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具体环节
确定实践目的
形成实践理念
进行中间实验
运用科学的实践方法
对人民群众进行组织和宣传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
(一)真理的客观性(本质属性)
除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以外的其他观点(真理是否客观是真理观中的首要问题)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休谟
贝克莱
康德
客观唯心主义真理观
柏拉图
黑格尔
旧唯物主义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真理的客观性是····)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
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多样的)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统一的、一元性和多样性是统一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
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
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发展的无限性)
相对性(认识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一是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
二是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相互依存
相互包含
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产生的根源: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的批驳
(三)真理与谬误
谬误是什么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对立统一
第一,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
第二,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
一方面,真理是具体的。跨越关节点或度的范围和界限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另一方面,真理又是全面的。孤立地抽取出来真理,切断同其他原理的联系,也会使其丧失自己的真理性而变为谬误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真理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一)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时间线)
主观真理标准论
旧唯物主义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
第一,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必然性,必然是实践)
第二,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能性,实践有条件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确定性(绝对性)
不确定性(相对性)
一方面,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另一方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价值、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价值观
(一)价值
是什么
错误观点
客观主义价值论
主观主义价值论
正确观点
(二)价值的基本特性
主体性
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
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
客观性
其一,主体的存在和需要是客观的
其二,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
(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什么是价值评价(价值判断)?
价值评价(价值判断)的特点
第一,评价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知识性认识
评价性认识(P105)
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第四,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价值评价的最高标准P107
(四)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什么?(有对错、先进落后、积极消极之分)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五)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真理尺度(规律性)和价值尺度(目的性)P108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是什么P110
改造主观世界
核心:是改造世界观
改造客观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及其辩证关系(与自我革命精神挂钩)
辩证统一关系
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的观点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我们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
其次,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
最后,有助于我们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把目光转向自身,高度重视并努力实现人自身的改造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什么是自由
实现自由的条件
一是认识条件。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二是实践条件。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
实现自由的三重含义
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
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
人与自身关系中的自由
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与认识路线的关系
什么是实事求是?P116
如何实事求是
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
为什么要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
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索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三、坚持守正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一)坚持守正创新
什么是守正
什么是创新
方法论
守正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