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题
这是一篇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大题思维导图,根据历年真题分析做出,重点大题,知识全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4-01-23 17:24:47现代文学史大题背诵
1. 创造社【1710名词】
(1)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2)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
(3)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
(4)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 作品带有浓厚的主观个人抒情色彩。
2. 论述《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1404 论述题】
(1)《呐喊》《彷徨》具有鲜明丰富的反封建思想内涵。
如《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作了最深层次的揭露批判,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变革精神。在《狂人日记》中所揭示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几乎贯穿在他的《呐喊》、《彷徨》的每篇小说中。
(2)《呐喊》《彷徨》中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形象与命运的表现,
批判了国民性,暴露了国民的弱点,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作了许多成功的探索, 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 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
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势,开创和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3. 《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
(1)在创作方法上
鲁迅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孔乙己》、《明天》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狂人日记》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之作,《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带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2)在艺术风格上
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和杰出的讽刺小说,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
(3)在格式上
《狂人日记》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主人公独语自白的叙述方式;
《孔乙已》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段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4)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
鲁迅强调选材要严,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
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
(5)在塑造人物方面
鲁迅注重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办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使人物形象具有较为广泛的典型性。
总结:
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融合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势。
4. 《阿 Q 正传》的性格特征
1.阿Q的身份特征和生活处境:
(1)阿Q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未庄)。
(2)阿Q的不觉悟,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幼稚、糊涂、错误的态度和认识上。
2.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
阿Q在实际上常常遭受挫折和屈辱,而精神上却永远优胜,总能得意而满足,所凭借的就是这种可悲的“精神胜利法”。
3.意义:
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的悲剧:革命没有真正唤醒民众。
小说要告诉人们的是: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获得胜利,首先需要有真的革命者和觉醒了的人民。画出国人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深远的历史意义。
5. 论述《野草》在艺术上的探索及成就。
总:《野草》是鲁迅在艺术探索上的新成果,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
(1)构思上:诗与散文结合,以抒情为主,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炼,具备诗的构思和意境;
(2)艺术风格上: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现实与梦境的交错,心理内涵。
(3)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反复, 旨远而词约,言尽而意永,把散文诗的抒情特点及诗的意韵发挥到了极致。
(4)手法上: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手法,构成了幽深奇崛的艺术境界;
(5)启发:写实的画面与象征、隐喻的内涵共同构成的境界,启发人以生活的哲理思考。
6. 《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写作特点
(1)《朝花夕拾》是鲁迅带有回忆性质的散文集。
回顾往事,重提旧事时,总是撷取那些体会最深切的典型感受,
以抒发内心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抒情、感人的力量。
(2)叙事、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寓褒贬于平淡的叙述中。
在叙事中往往掺有杂文笔法和对现实的批判。
(3)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相统一。
基调恬静明快,读来亲切动人,但在恬静平淡的回忆中,却时时可见讽刺机锋和幽默笔调,使人咀嚼回味之余,深受启发。
7. 论述杂文的艺术特色 (艺术成就)
1.【内容-类型化、形象化】创造了许多类型形象
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 鲜明突出的艺术成就。
2.【语言- 幽默化、寓意化】多姿多彩的语言
语言简洁峭拔,善于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点;
语言曲折婉转,寓意深刻丰富,表现出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如《现代史》。
8. 3.【手法-多样化、讽刺化】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锐利如匕首投枪。
联想:增强作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 [抒情性和讽刺性的结合]
反语、夸张等幽默讽刺手法:亦庄亦谐,庄谐并出,三言两语画出敌人的“鬼脸”
比喻、暗示、对比:通过叙述描画突出事物的内在矛盾,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9. 简述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1)小说创作: 多取材于自身经历或个人真实的情感体验,
突出的特点:敢于剖析自己隐秘的内心世界,对之进行大胆的披露和展示
(2)最显著特点:创作基本方式——以情感感染读者 [无曲折情节/无人物复杂命运]
以作者真挚强烈的情感投射而感染读者,引起大众的共鸣;情感与情节融合。
(3)结构安排:具有散文化的特点。以情感流动为线索、人物情绪的波动推动发展。
(4)文字:清新幽婉,感情色彩浓烈。
个性特征:自我写真、感伤抒情、结构散文化、文笔清新流丽。
10. 简述郁达夫自叙小说的艺术风格
“自叙小说”也叫“自叙传”小说或“身边小说”,自叙传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端。
多取材于自我的经历,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
多采用第一人称,形成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三重合一。
早年的《沉沦》是这种风格的典型,此后的《茫茫夜》、《秋柳》、《空虚》等延续这种风格。
11. 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
(1)郁达夫早年以《沉沦》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多以作家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表现出浓烈的抒情和个人自剖色彩,叙述视角多是第一人称。
与《沉沦》时代着重表现青年人的青春苦闷不同,1923 年前后的《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开始关注普通劳动者,通过“我”的视角表现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写实的成分有所增加。
(2)1930 年代,风格又有新变,反映的生活面更为宽广,视点由“性”的苦闷进一步转向“生”的苦闷,下层民众生活有了更多的表现。
(3)后期作品客观再现的成分进一步加强,自我表现的成分有所弱化。以《迟桂花》为代表的一些作品少了青春的躁动,多了一份中年人的沉稳,恬淡平和的艺术旨趣代替了热烈与感伤的情绪袒露。
12. 象征诗派
(1)指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的,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
(2)代表人物有李金发、穆木天等,提出“纯粹的诗歌”的概念。
认为诗歌世界是纯粹的表现的世界,而且有诗的思考法和表现法。
(3)有影响的诗人: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姚蓬子、胡也频等。
(4)象征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出现,对于新诗流弊的反拨,现代诗歌发展的必然趋势。
13. 新月诗派
(1)新月诗派作为诗歌流派始于 1926 年 4 月 1 日的《晨报副刊•诗镌》。
(2)参与编辑工作并以诗文创立流派的有:徐志摩、闻一多、饶孟侃、刘梦苇、杨振声、朱湘等人。
(3)创作主张:
1)内容上:反对感伤主义、放纵,主张理性和节制。
2)艺术上:要求艺术的“和谐、均齐”,强调诗人戴着镣铐跳舞,追求诗歌的格律
3)创作时:将情绪的轮廓用想象来表现,拉开距离,着意于主观情绪的客观化。
4)闻一多提出“三美”的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4. 结合作品,论述冰心散文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
(1)在表达上,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触,抒发内心,抒情性浓郁。 如冰心的散文《图画》,就是在外出游玩时,看到了一片残败景象,通过描写这样的景象,来抒发自己内心感伤。
(2)在结构上,布局自然,不讲究结构,空灵飘逸。如冰心《笑》,从安琪儿无比甜美的微笑,写到小孩子充满童真的微笑,再写茅屋里老妇人慈母一般的微笑,三个微笑,层层递进,并巧妙地构成一体。
(3)在文体、文字上,别有一种美妙的韵味,既清丽又典雅。
15. 民众戏剧社
(1)1921 年,由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等人成立。
(2)创办了《戏剧》,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
(3)对堕落的文明戏进行猛烈的抨击,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
(4)还提倡“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进行严肃的艺术创作。
16. 爱美剧
(1)1921 年,汪仲贤、陈大悲等组成的民众戏剧社,与应云卫、欧阳予倩等组成的上海戏剧协社, 着力提倡“爱美剧”。
(2)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针对文明戏的堕落,力求摆脱商业化倾向,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3)主张戏剧表现时代或者人生,并重视舞台实践、剧场组织工作以及剧本的创作与改编,促进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
17. 南国社
(1)1927 年成立于上海,是田汉领导创立的综合性艺术社团。
(2)以戏剧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3)主要成员: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
18. 问题剧
(1)问题剧是 20 世纪 20 年代“五四”文坛上出现的一批借鉴易卜生的戏剧类型。
(2)往往是以历史题材来影射现实的“问题”的剧作。
(3)出现了一大批以胡适的《终身大事》为代表的“娜拉”型戏剧作品和“出走型”戏剧人物。
19. .田汉 20 年代的艺术创作成就
(1)代表作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获虎之夜》等。
《咖啡店之一夜》:描写白秋英的感伤情调,被田汉视为“比较能介绍我自己的出世作”。
《南归》:象征剧,浪迹天涯的流浪者也弹着吉他唱着感伤的歌,一身诗人气质。
《名优之死》:公认的现实主义力作,是田汉艺术探索转变期中最优秀的重要代表作品。
(2)主要塑造艺术家形象和漂泊者形象,人物刻画注重从内心出发,表现“灵的世界”,个性鲜明。
(3)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熔于一炉,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还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唯美主义、感伤主义等手法。
(4)结构巧,戏味浓,语言凝炼简洁。
20. “左联”的文学活动
(1)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
(2)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4)积极从事创作,鲁迅、茅盾、丁玲等都有出色的成就,同时培养了大批新作家。
21. “两个口号”论争
(1)在全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于是出现了有宗派主义情绪的论争。
(2)鲁迅写了《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并解释了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
22. 30 年代三种激烈的论争
(1)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1928-1930 年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之间。
(2)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争论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3)关于“大众语”的论争:1934 年 5 月由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6 月进步作家集会决定掀起反对文言、保卫白话的运动,展开大众语的讨论。论争焦点集中于文学语言问题。
23. 以《子夜》等小说为例,论述茅盾的创作成就及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贡献
(1)茅盾小说创作最大特点是富于时代色彩,多选择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侧重对社会做全景式摹画。 【社会剖析派名词】
(2)结构恢宏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包含着较强的理念,显示出对社会的冷峻深刻的解剖力,但有时也会导致其作品艺术性、形象性的不足。
(3)遵循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客观地描写和再现现实生活。
(4)茅盾的创作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茅盾的影响下,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追随其创作风格的作家,茅盾和这些作家的创作被文学史家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24. 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1)小说均以恋爱为题材,通过对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生活苦闷、寄希望于爱情,而最终又只能在迷惘中盘旋的现实心理状况的描写,表现“追求“与”幻灭“的主题。
(2)艺术价值: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
1)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 2)运用环境氛围对人物心理的渲染烘托。
25. 茅盾《蚀》三部曲的艺术特点
(1)在艺术上,作品将客观描写与主观感情的投射相统一,将再现与表现的艺术技巧相融合。
(2)作品在人物心理描写、象征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技巧,作品成功地作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相融合的尝试。
(3)这些特点,使《蚀》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幻灭》《动摇》《追求》,《蚀》三部曲真实地再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灵历史,揭示了时代社会的历史真相,是时代社会的真实体现。
26. 《激流三部曲》的人物形象与艺术特点--分析巴金《家》中的觉新形象:【1704 论述】
总:觉新是一个重要的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1904单选】
矛盾而病态的封建家庭制度的牺牲品,典型的“多余人”形象。
觉新原是一个“相貌清秀”、“聪慧好学”的青年,思想进步,心地善良、正直、忠厚,但却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因为择偶时一次荒唐透顶的拈阉把前途断送了。
觉新是长房长孙,这一角色派定意味着要由他来负这大家庭未来的主要责任。
这种家庭结构决决定了要由觉新来维护这个制度,现实和理想的尖锐冲突造成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这个人物人格的分裂控诉了这种大家庭制度。
(1)对封建家庭制度的俯首听命;
觉新所处的环境,头上有众多家族长辈,压在他头上使他动弹不得,在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传统思想的毒害下,他处处怕别人说闲话,时时考虑“光宗耀祖”,担心高家从他手中败落,害怕承担不孝的罪名。
(2)内心无法压抑对自由的渴望;
受过新式教育的思想进步的青年,内心也有属于自己的对于自由、感情的渴望,
但在家庭、在自幼受到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他却只能默默压抑这种渴望。
(3)懦弱苟且国民性的典型代表 ——人物内心的复杂性
觉新行动的动摇性,是他内心经历着的新旧两种观念激烈冲突的表现,是民族积淀心理在西方民主思想冲击下的痛苦挣扎,觉新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处境,他们是新时代的新青年,但旧思想旧制度却在他们身上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挣扎、动摇是他们共同的心理。
27. 《激流三部曲》的艺术特点
总:不仅在思想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1.作品具有很高的典型化程度。
高家—整个社会的代表或缩影,
高公馆里错综复杂的对抗—社会各种尖锐矛盾的缩影,
高家金字塔形的权力结构——中国社会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则。
2.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运用抒情化方式,注重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表现肯定型人物形象时,重在刻画人物内在的心灵美、人情美,重在传情上。
以鸣凤、瑞珏jué和梅这三位女性为例,作品在展示她们的内心活动时,有意识地写出了这三个人物心理的共同点: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想到别人,想到对方。
3.在结构上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联故事。
《家》中的学潮、过年、军阀混战、鸣凤之死……通过场面描写把人物汇聚-完整性
4.在风俗画的描写中寄寓作家强烈的道德评判。
对吃年夜饭的描写,对放花炮的描写——目的在于揭示这些风俗画后面的阶级对立,在于否定这种风俗画及其背后的社会表征。
28. 联系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刻画,分析巴金《寒夜》的思想主题
《寒夜》是最能代表巴金 40 年代创作水平与风格的一部长篇力作。
(2)作品刻画了汪文宣这个人物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他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以及造成他心灵创伤的社会原因。他善良、爱国、正直,但又自卑自贱,生活穷困,而这一切主要根源于日本侵略战争、国民党官员的横征暴敛。
(3)曾树生也是小说中刻画得比较有深度的人物。是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女性形象。巴金准确地揭示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性格变化的轨迹。年轻、美丽的她终被源自于社会现实和家庭的精神折磨而导致的内心深处孤独、苦闷所侵噬,最后离开丈夫和家庭。
(4)作品的思想主题是通过一个小公务员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所经历的家庭破裂的悲剧,来揭示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5)与《家》等前期作品相比,《寒夜》艺术上由“我控诉”的激情抒发变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冷静、客观、深刻的剖析。细腻入微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笔调冷峻,气氛肃杀。
29. 巴金小说《憩园》在表现反封建主题方面有何特点?
(1)作品以一座被称为“憩园”的公馆为背景,表现了杨、姚两个富贵人家共同的悲剧命运;
(2)憩园的旧主人杨老三败尽了祖上的家产,而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又使他不屑于自食其力,最终酿成人生悲剧; 憩园的新主人姚家父子依靠封建家族制度的遗产过着腐朽、没落的生活,结果走向破落。
(3)《憩园》揭示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其自身成员人性的扭曲与毒害,拓展了《家》的反封建主题。
(4)《憩园》艺术成就:拓展了《家》的反封建主题。
①风格:通篇蒙上凄美的、抒情的调子,舒缓、 婉约。
②构思别具一格,两个故事互相映衬,构成韵味丰盈的复调关系。
③设置了故事的总叙述者“我”,以局外人的身份评说着笔下的人事沧桑,起到了较好的间离效果。
30. 老舍小说《四世同堂》的思想性
(1)写人们在古都北平沦陷后,是民族奋起的启示录。反映抗日战争期间北京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觉醒和斗争的过程。
(2)是映现40年代沦陷区人民心态的一面镜子,身为亡国奴的精神痛史、恨史。
以祁家四代人为中心展开历史画面。反映北平人在外族侵略者的统治下灵魂遭受凌迟的痛史,剖示了他们封闭自守、苟且敷衍、惶惑偷生的思想精神负累,并进而对民族精神素质和心理状态进行了清醒透剔的反省。
(3)表现了中华民族抗战的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的悲壮历史
31. 老舍小说《四世同堂》的艺术特色
(1)结构:长河奔流的结构方式。
1)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多线索的宏大叙述,体现自觉的史诗式的追求。
时间范围长,八年抗战的全过程,从珍珠港事件到日本人投降。
空间范围广,沦陷了的北京社会的全景图,小胡同、大杂院、街头、郊外、刑场等。
2)核心叙事对象虽只是个小胡同,但却开拓、波及整个北京、中国、世界,在有限的天地中见出了广阔的时代与世界的风云。
3)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以小羊圈胡同中的祁家四代人的生活为中心,呈辐射型、网络状展开。
(2)人物:塑造了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北平市民群像,显示开阔的视野和宏大的气魄。
祁瑞宣:祁家第三代长房长孙,善良正直爱国,战火中自救新生的希望。
(3)矛盾:展现了多重矛盾,头绪繁多,但不枝不蔓。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维护民族尊严者与出卖民族利益者的矛盾,家庭内部的与下之间、正与邪之间的矛盾,同一市民阶层中的其他矛盾。
(4)善于在铺叙中节制,结构谨严得体,使得现代叙事中具有古典的匀调之美。
(5)体现着作家的文化反思,具有思想性。
32. 简析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北京地域文化特点)
(1)侧重老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民俗,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2)将讽刺与写实结合,在精彩的细节描写中透露出幽默效果,表现出语言机智与哲学观照的统一。
(3)使用纯熟的北京方言,文字俗白、简练而富有表现力,堪称文学语言大师。
33. 以《八骏图》为例,论述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1)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和批判是其短篇小说思想上的一个显著特色。
(2)《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作品叙写作家达士与其他七位专家同来青岛讲学与休假,揭露他们的伪善、娇作、假正经与假道学。是对于知识者的一个解剖,也是对于民族之病的一个诊察。
(3)作品批判了中国文化的“阉寺性”问题 ,既有七情六欲的正常人却恪守“道德”、奢谈文明、压抑自己的人性,以至形成近于被阉割过的寺宦观念。
(4)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批判达士之流自相矛盾的荒唐言行。
(5)叙事手法:运用了复杂的叙事手法,调动多种叙述声音,自述、对话、描写等,揭示出各自鲜为人知的灵魂的一面;达士的书信恰似一个人物评价大纲-展示教授们的灵魂;达士的故事是对教授故事的深入阐释:乡下人舒展的人性才是健康的人性
34. 《雷雨》的主题思想
(1)四幕剧《雷雨》在一天时间、两个舞台背景内集中表现出周、鲁两家三十年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在一个雷雨之夜所发生的人物悲剧。 (上午到午夜两点钟、周家客厅和鲁家住居)
(2)在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纠葛的故事中,作者揭露了周朴园封建专制家庭的罪恶, 鞭挞了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黑暗社会,批判了封建专制与虚伪道德。
(3)情节线索:以罕见的大手笔将人物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和人物纠葛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丰富、紧张、扣人心弦的戏剧性。《雷雨》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和人事纠葛,构成了剧中的三对矛盾。三对矛盾、三条情节线索:
①周朴园和繁漪,反映着封建专制对爱情的禁锢压迫与争取家庭民主自由要求的斗争;
②周朴园与侍萍,反映着剥削阶级对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民所犯的罪恶;
③周朴园与鲁大海,反映着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压迫。
周朴园是全剧的中心,他与繁漪的冲突是剧情发展的中心线索,其他线索围绕这条中心线索而展开
35. 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①这是一个带有封建精神特征的资本家形象;
②这个人物集中表现出专横、自私、阴险、冷酷、虚伪的性格特点; 性格特点又主要是通过三对矛盾来展开的。
与繁漪:专横自私,强迫繁漪吃药。与鲁大海:阴险凶残。与侍萍:冷酷和虚伪。
③作品也表现了他在一定程度上的温情,写出了他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性格的二/多重侧面:冷酷和温情,狡诈和坦率;冷酷专制和对侍萍的怀念
36. 《雷雨》的艺术特色【重点复习-可推至曹禺整体戏剧特点+曹禺对现代戏剧的贡献】
(1)独特的结构艺术。其结构上采用了“回溯法”,结构凝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
1)前后三十年:以“现在的戏”为开端,让“过去的戏”穿插其间。“回溯法/式”
2)处理戏剧冲突时,采用网状结构类型,在全剧设置一个主要情节线索,巧合推动冲突。
3)善于运用有关情节结构的多种技巧,如重点与穿插、期待与悬念、发现与陡转等方面。
(2)具有丰富潜台词和充分个性化的戏剧语言,不同人物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特色。
(3)追求戏剧的诗意,诗意的人物和诗意的语言也增强了全剧的诗意。
37. 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1)曹禺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剧作家。在他之前,中国现代话剧创作不够成熟,《雷雨》、《日出》、 《原野》等优秀剧作的相继问世,标志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2)剧作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超越了当时剧坛流行的简单化、概念化的模式。
(3)剧作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戏剧冲突扣人心弦,内在情感跌宕起伏。【剧作的悲剧性】
(4)重视锤炼戏剧语言,人物的台词个性化,并随着剧情、性格的发展而变化-语言诗意与潜台词。
曹禺戏剧语言:台词都是发自剧中人的内心深处,带鲜明的性格特征,并随着剧情性格的发展而变化; 戏剧语言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剧中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具有丰富的潜台词;语言富有诗意。
38. 曹禺《北京人》的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
(1)展示腐朽封建家庭没落崩溃的命运,老一代的曾皓整日哀叹子孙不肖,自己迷恋着楠木棺材,第二代的长子曾文清文雅清俊却懦弱无能,长媳曾思懿将全部心思用于勾心斗角上,女婿江泰留学归来却整日空发牢骚,这些人都没有前途。
(2)揭示了只有走出封建家庭才有生路的主题,愫方是作者用心灵塑造的富有光彩的女性形象,她寄人篱下,深切感受到曾公馆的残酷,曾文清的疲惫返家轰毁了她的诗意幻想,她决意出走、寻找光明。
(3)以杜家的“暴发”对照曾家的衰败,以袁家的生机对照曾家的精神没落,最后愫方觉悟,与冲破无爱婚姻的曾家第三代瑞贞在“北京人“的帮助下一同出走,寄托作者对光明的向往。
39. 曹禺《北京人》的艺术成就
(1)写于40年代的四幕剧《北京人》代表了曹禺戏剧创作又一高峰。
在这出戏里,更深刻地蕴含着他对现实的历史的深思,更真挚地透露着他的希望, 也更深邃地体现着他的戏剧美学的追求。
(2)在人物塑造上,着力描写了曾文清与愫方这两个悲剧人物的内心冲突和不同命运。
(3)在艺术风格上,写作《北京人》时,有意识地借鉴了契诃夫的戏剧美学。以“平淡的人生的铺叙”叙写发生在曾公馆里的生活故事,在日常家庭生活画面中展开尖锐的戏剧冲突。
(4)在艺术手法上,虚实结合、对照、象征等手法。 以棺材为象征,表达封建阶级早晚要进棺材的寓意。
(5)在历史观照和文化批判这一层面上, 剧作家于悲悯之外,又有了几分嘲讽,戏剧则由悲剧转向喜剧。
40. 《北京人》中愫方的形象
(1)愫方是作者用心灵塑造的富有光彩的女性形象,作者在愫方富有传统美德的忧伤而坚韧的灵魂中注入了自己的审美理想。
(2)在曾公馆,寄人篱下的愫方最深切地感受到这个衰败的封建世家的残酷,行将就木的曾皓在迷恋着棺材的同时紧紧抓住她不放,心地险恶的曾思懿则对她不断冷讽热嘲。
(3)年复一年,她从一个少女变成了三十岁“嫁不出去”的姑娘,她却依然温厚而慷慨地抚爱着曾家的其他人。愫方是以坚韧的忍爱和无私的真爱,从悲凉的生活中感到了存在的意义和温馨,她表达了对日常生活中真正诗意的体验。
(4)然而她的这种几乎是无私的情感却仍然被现实所无情捉弄,曾文清的疲惫回来轰毁了她自造的乌托邦,她的诗意幻想彻底破灭,促使她决意走出黑暗窒息的王国,去寻找新的生路。
41. “新感觉派”作家群
(1)指 30 年代以《文学工场》《无轨电车》《现代》等杂志为主要阵地从事小说创作的一批作家。
(2)主要作家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和“鬼才”。
(3)艺术特点:艺术上注重表现人物的感觉心理,强调抓取人的刹那间的感受和感觉,以象征和暗示等艺术手法精细描写,又被称为“心理分析派”
42. 丁玲女性“自叙传、血泪书和忏悔录”系列作品的艺术特色+莎菲。
(1)包括《莎菲女士的日记 》《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作品;
(2)以主人公的命运和心理变化为结构线索,发挥了作家细腻、委婉、曲尽其情地刻画人物的艺术特长;【莎菲是个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女性,五四激进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苦闷彷徨的真实写照】
(3)注重描写有美好追求的女性与封闭保守环境之间的冲突,表达对人物命运的同情。
(4)这些小说表现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的丁玲的体验和思考,是 20 世纪中国文学中较早也是最集中的对于女性意识的有力表达。
43. 殷夫的“红色鼓动诗”(太阳社成员)
(1)政治抒情诗有鲜明的个性,表达革命斗争的激情,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2)代表作:《别了,哥哥》《血字》《议决》《一九二五年的五月一日》等。
(3)艺术上注意真情实感的表现,给读者情感的陶冶和美的愉悦。
取材上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抓住典型的材料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深入挖掘。
诗歌语言,形象性和议论性能够较好结合,精警凝练和大众性,语调激越,节奏铿锵。
44. 中国诗歌会
(1)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诗歌会”。
(2)1933 年创办了《新诗歌》旬刊,蒲风是“中国诗歌会”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3)反对新月派和现代派的唯美主义,积极提倡推动诗歌的大众化,在现代诗歌运动中有着很大影响。
45. 臧克家 30 年代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1)主要内容:描写农村的生活面貌及农民的苦难命运,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
“老马”正是忍辱负重、饱受苦难的中国农民的性格与命运的象征。
(2)诗歌的思想特征:自称的“坚忍主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诗人切实、冷静而又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他与中国农民之间深刻的精神联系,反映了大革命失败之后的社会心理氛围,能够直面人生的困境与苦况并以自己的“坚忍”和“倔强”去迎接更加坚实的而不是缥缈的“希望”。
(3)诗歌的艺术特点:诗作凝练集中,篇幅简短,容量很大。往往讲求意境,深沉含蓄,在冷静、客观的描述中蕴涵着强烈的情感。他的准确、生动和精炼的文字可以和优秀的古典诗词相媲美。
46. 现代派诗歌
(1)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金克木、卞之琳、林庚、徐迟、李白凤等。
(2)得名:主要以《现代》杂志为阵地,在思想艺术上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重要影响。
(3)思想内容:表现脱离时代与人民而注重表达内心世界的孤独、寂寞和惆怅等狭小的个人情绪, 诗绪更朦胧,更注重把握总体的情绪而不拘泥每一诗句和形象的具体含义,追求神秘的美。
(4)特点:主要以象征主义为中心,诗歌的语义和内涵更有暗示性、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47. “文协”
(1)1938年3月27 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形成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共同:作家们普遍表现出对战争的关心,积极地反映战争,歌颂战争英雄;以文学为抗战服务。
(3)主导风格:积极的英雄主义和昂扬乐观的气息。
(4)创作:文学体裁往通俗化、小型化、轻型化方向发展,速写化的小说、墙头诗、朗诵诗、传单诗、 街头剧、活报剧风行一时,报告文学和朗诵诗尤为繁荣。
48.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 1942 年 5 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2)1942 年 5 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次年公开发表,
是抗战文艺运动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解放区文学运动的发展标志,是解放区文艺思潮的核心内容。 这次讲话是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及其理论体系的集中体现,其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3)论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明确以政治标准为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具有思想上的局限性。
从根本上提出文艺的方向性问题,即“为什么人”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明确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4)意义:讲话总结了五四以后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创造了新颖的民族新风格,使文艺更接近群众。它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其后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理论纲领和指导方针。
49. 40 年代文艺思想论争
(1)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论争双方-①梁实秋表达不满情绪,希望文学表达更丰富的生活和主题。 沈从文认为作家不必工具化地服务于战争现实,可从思想建设角度为民族未来服务; ②左翼作家批评。
(2)1939 年至 1941 年展开的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论争双方-毛泽东提出“民族形式”问题,引起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地进一步的讨论。
(3)1945 年至 1949 年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论争源于胡风文艺思想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冲突,直接导火索:舒芜的《论主观》。论争双方-①胡风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②邵荃麟、冯雪峰、何其芳等发表文章批评他们的论点。
4)其他:1938 年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引起的关于抗战文学“讽刺和暴露”问题的讨论
50. 孤岛文学
(1)指从 1937 年 11 月上海沦陷至 1941 年 12 月日军进入租界止,存在于上海租界的文学。
(2)由于四面都是沦陷区,故称“孤岛”。期间产生了大量出版刊物,反映了作家对抗战时期战斗和生活的记录。孤岛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杂文和戏剧。
(3)杂文以唐弢为代表,带有强烈的“鲁迅风”;戏剧以《夜上海》为代表,反映现实、民族等主题。另外还有报告文学等流行文学样式以及黄裳、柯灵等代表作家。
51. 艾青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太阳组诗、北方组诗,中心意象:土地、太阳】
总:艾青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厚重的历史感。
写出了民族的悲哀、人民的苦难。
(2)注重发掘在苦难中顽强挣扎、坚韧奋斗的民族精神。
(3)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爱。
(4)表现了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追求
52. 简析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1)是在动荡混乱时代,一个现代派诗人内心情绪的凝结,在“我”的形象系谱中显示出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
(2)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展示内心的分裂、残缺、矛盾和痛苦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3)在对个体生命的自觉感悟与沉思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类命运、历史沉浮和民族忧患的沉思。
53. 联系作品,分析穆旦诗歌的艺术风格。
穆旦的诗持久深入地探索和表现了“自我”,表现了极强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展现了心灵的搏斗和丰富的痛苦,思考了人类命运,历史沉浮和民族忧患。
如《我》《我向自己说》《从空虚到充实》《诗八首》等诗中显示了穆旦对于“自我”的独特探索与表现。
深沉的现实情怀,强烈的反思与批判精神,诗中的现实常是混乱而黑暗的,但又蕴育着力量。
如《流浪人》《一个老木匠》《更夫》等,体现诗人对于现实人生的观察和理解。
(3)写实的外形和高度个人化抒情的融合,在社会人生的现实中探讨个体,在个体生命的展开中体认现实,呈现出极具个性色彩的艺术风格
如《控诉》。 穆旦诗中的“我”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反映。
在“我”的形象系谱中显示出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
54. 夏衍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1)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真正起点:《上海屋檐下》。
1)眼光:历史题材→现实题材,英雄、传奇人物→平凡、普通的人民。
2)特点:以洗练含蓄的手法,通过平凡、普通、琐碎的日常生活题材,平静、朴实地反应生活,表现时代潮流在人们心灵上荡漾起的涟漪,透过平凡的日常状态获得对于生活本质的时代性发现。
(2)抗战时期创作的戏剧:紧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在民族矛盾尖锐、人民群众奋起抗日救亡的时代背景下,描写各阶层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怀抱爱国热情不畏艰险困苦,“在荆棘里潜行,在泥泞里苦战”的历程。
1)从知识分子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命运的角度,展示知识分子与人民斗争之间的联系。
如《法西斯细菌》中,献身科学的细菌学家俞实夫,只管“纯科学”研究不问政治的青年科学家。
2)集中描写了知识分子在战时困苦中的爱情波折。
如《芳草天涯》更是借助这场战争的洗礼,更为细腻,更为动人地展示了知识分子情感的波折和升华。 特点:作者用平淡的笔墨来写人物的灵魂,细致而不露痕迹,在看似平静的画面的背后隐藏着深沉的感情,作品显示出清淡、质朴、隽永、飘逸的艺术风格。
55. 论述陈白尘《升官图》的艺术表现特色
(1)以荒诞离奇的梦境揭示现实,梦境为喜剧手法的自由发挥起了重要作用。按照喜剧创作的规律,巧妙构思,使喜剧艺术的各个因素充分活跃起来。
(2)情节的离奇建构和人物描写的高度漫画化相结合,使剧作充满喜剧性;以夸张所带来的力度更强烈地反映了社会本质的“真”,引发人民群众的共鸣。
剧作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以生动的情节把官僚政治中的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现象和这个政权压迫剥削人民的实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揭示其反动性和腐朽性。
(3)用喜剧手法将政治批判与道德批判结合在一起,写出群丑多行不义的必然下场。漫画化的喜剧手法暴露其集团内部的寡廉鲜耻;以序幕、尾声的“造反”场景写出群丑“多行不义”必然失败的下场,以被压迫者“我们要审判你们”的怒吼做出历史的判决。
56. 陈白尘《升官图》的思想意蕴
(1)写了两个强盗的升官梦。他们在梦中上演了一幕幕“贪污成风,廉耻扫地”的丑剧。最后,群众的愤怒声讨打破了强盗的美梦。
(2)作品将官僚政治的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现象和反动政权压迫剥削人民的实质有机结合,揭示了反动统治的腐朽性。政治批判与道德批判结合,写出了被压迫者的愤怒和官场群丑的可耻下场。
57.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1)《在其香居茶馆里》揭露了那些以抗战之名营私舞弊,大发国难财的国民党基层官吏和鱼肉乡民的土豪劣绅,无情地撕下他们冠冕堂皇的“抗战”外衣,刻画出他们可憎、可鄙、可笑之态。
(2)该小说以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兵役问题为题材,描写了发生在四川乡镇茶馆里的一幕征兵丑剧。
(3)艺术成就:杰出的讽刺艺术;独特的场景安排;精湛的结构艺术—双线结构。
58. 艾芜《南行记》
以一个漂泊知识者的眼光观察并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民众生活,刻画出各式各样的流民形象;
(2)表现了人物强烈的生存意识与朦胧的反抗精神;
(3)批判了黑暗的虎狼世界,寄托了作者对底层民众的同情、理解与赞颂。
(4)《山峡中》野猫子:热情、泼辣、天真而善良的年青姑娘,使作品的阴沉气氛增加一丝光亮。
(5)艺术特点:诗意、绮丽、神秘风光与作品中的那些强悍、美好的人物结合、情景交融。
59. 简述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的思想内容。
1)路翎创作于 40 年代的长篇小说。以抗战为背景(以“一·二八”上海抗战以后十年间我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苏州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各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财主的儿女们在大时代中不同的人生道路和命运。史诗般地展现广阔的社会图景,深入表现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2)作者从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人物命运的不同走向刻画了三个完全不同的类型。蒋蔚祖是一个懦弱无能的公子哥儿;蒋少祖是一个十足的新派人物;蒋纯祖是一个死守个人主义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叛逆孤傲而饱尝精神苦刑。旨在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所走过的曲折道路提供不同的生活类型。
3)艺术:以史诗的笔触,描写人物的灵魂的搏斗,揭示人物的灵魂的复杂性;夹叙夹议的叙述艺术。
60. 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1)思想内容:张爱玲小说以超脱于政治与阶级的观点去看待人生;集中地暴露了个人身上的邪恶性; 刻画了现代都市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
(2)艺术特点:华美、富丽、苍凉、雅致而通俗的传统笔法。
①传奇性的故事,及弥漫其中的梦魇般氛围,擅长叙说“家史性”故事;
②有丑恶的人性展示,两性关系中的性心理、性变态、人格分裂等是其常写题材;
③将中外古今优秀传统熔于一炉、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各自优长汇于一身,将小说推向雅俗融合的境界。
61. 歌谣体新诗
(1)柯仲平、阮章竞、张志民、李季等诗人借鉴民歌艺术手法,创作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2)基本特点:内容的颂歌性,诗人的代言性,表现的叙事性,语言的口语性,体式的民谣化。
(3)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张志民《王九诉苦》和《死不着》。
(4)歌谣体新诗的叙事化倾向是 40 年代史诗性追求的一种表现形式。
62. 小型街头剧——“好一记鞭子”
(1)背景:在 40 年代国统区戏剧创作中,小型化、轻型化和通俗化的街头剧、活报剧、茶馆剧、朗诵剧、游行剧、灯剧等非常流行。
(2)被戏剧界称为“好一记鞭子”的三个街头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是代表。
(3)在当时演出最广、影响最大。
63. 解放区新歌剧的代表作——《白毛女》
(1)40 年代创作于解放区的新歌剧。
(2)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等执笔;
(3)塑造了喜儿等形象,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64. 简述新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色。【1504 简答/2210 多选】【小蒋说:重点】
1)《白毛女》继承了秧歌剧长于抒情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精彩的抒情唱段;
2)参照中国古典戏曲歌唱、吟诵、道白相结合的手段,适当安排剧中人物的道白,以推进剧情,适合大众欣赏习惯;
3)借鉴了西洋歌剧齐唱、重唱、合唱、伴唱的形式以及音乐的戏剧性、性格化的传统,在广泛的继承借鉴中创造了新型现代民族歌剧的经典。民族新歌剧的里程碑。
65. 《王贵与李香香》的故事内容
(1)《王贵与李香香》李季 40 年代的长篇叙事诗。
(2)主要描写青年农民王贵的生活,和同在社会底层的李香香相爱,曲折团圆。
(3)诗的动人之不仅在于客观地反映了革命的曲折性和爱情的纯洁、坚贞,更在于对信天游的改造、 借鉴而形成的独特的抒情意味。
66. 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的艺术特色
(1)对信天游形式的套用、仿作使作品具有音乐美,为新诗创作的民族化作出贡献。
继承了信天游民歌的形式,大量运用比、兴手法,两句一段,采用联唱方式,以一件事为中心,使叙事和抒情达到完美的统一。
如“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
(2)成就不仅表现在它对信天游形式的继承上,还表现在对这一民歌形式的创新上。
①为信天游增添了新的表现主题。信天游多用来表现男女爱情主题,而《王贵与李香香》中则将爱情和革命艺术地结合在了一起;
②给信天游增添了一些新的词汇,使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时代感。
“红旗、白军、革命、同志、赤卫军、少先队、自由结婚”
贴切、自然、容易理解,使旧艺术形式得以表现新的思想、新的事物。
③《王贵与李香香》较好地体现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大众化、民族化的精神。被茅盾誉为“民族形式”的史诗
67. 《漳河水》
(1)阮章竞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吸取“民歌体”的营养,在新诗形式上进行了探索。
(2)讲述了漳河边三位性格各异的年轻女子(荷荷、苓苓、紫金英)翻身前后的不同命运及各自的斗争历程,歌颂了党领导下人民革命的胜利。
68. 长篇叙事诗《漳河水》的艺术特色
(1)艺术特色上和李季《王贵与李香香》有共同之处,都采用民歌的形式,但又有自己鲜明的色彩。
(2)不注重曲折情节的安排,而是着力于开掘这三个女子的内心生活。
(3)注意根据女主人公不同的个性、命运来安排场景、渲染气氛。在对比中丰富诗歌的表现手法,增添艺术感染力。
(4)保持民歌主要特色的同时也注意吸取中国古典诗词简练典雅的句法。具有民歌的山风野气、天真烂设,纯朴自然的特点,又不失雅致,表现力更强
69. 孙犁小说《荷花淀》和小说创作特色。
(1)孙犁擅长以散文的手法来写小说,虽以抗战生活为题材,却不以厮杀的情节取胜,而是以简单的线索串联几个场景,加以精雕细琢,从中发掘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
如其代表作《荷花淀》中,通过描写水生嫂等几个青年妇女去探望自己参军的丈夫为线索,一方面反映丈夫们的巧歼敌寇,另一方面有写出了水生嫂等女人们的抗日精神的从无到有。
(2)孙犁的景物描写非常出色,不仅洋溢着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和水淀荷花的幽幽清香,而且与人的心境、情节的发展相契合。语言非常优美,清新自然,人物语言也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和口语化。如其代表作《荷花淀》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景物描写是其中一片片的芦苇荡。
(3)孙犁的小说以其美的特质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以他为首,后来有一批作家如刘绍棠、韩映山、丛维熙等,追随其创作风格,在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被称之为“荷花淀派”的小说流派。
70. 第一次文代会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
(2)它标志着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71. 梁斌《红旗谱》的思想和艺术成就【重点大题】
(1)思想内容: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描写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和冯老兰 (冯兰池)一家两代农民的革命英雄谱系,由单枪匹马的自发反抗到有组织有领导的自觉斗争的过程。
(2)艺术特征:
1)在特定的历史内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上,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
2)艺术上注重民族形式,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通过人物对话勾勒性格。以锁井镇两户农民三代人与一家地主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为中心组织故事情节。
3)适当吸收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通过静态的叙述和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4)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与风景画;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3)朱老忠的形象:朱老忠生活在 20 世纪初叶,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他的身上既保留了旧时代豪侠的特征,又增进了新时代英雄的精神。
典型意义: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争经历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 20 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与必然趋势。
72. 柳青《创业史》
梁三老汉的形象
梁三老汉是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又具有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
他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内心充满矛盾,是一位动摇于集体利益与个人发家致富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
3)他对于农村合作化道路,经历了从反对到怀疑、承认、信服的发展阶段,展示了他告别私有观念,树立集体意识的心理思想变化过程。他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2)《创业史》内容:描写农业合作化前后农村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尖锐激烈的矛盾斗争,反映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
(3)《创业史》艺术特征: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深刻的心理刻画与哲理的议论相结合。
73. 秦牧散文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
1.思想主题:散文题材广泛、立意高远,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精细的观察叙述,描写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旁征博引地表现宇宙之大,草木之微,但总是给读者以正确的思想启迪和健康的审美熏陶,在知识性和趣味性中包含着积极的思想主题。
74. 2.在艺术表现方面,秦牧的散文颇具特色。
(1)散文题材广泛、立意高远,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
(2)纵横联想,能收能放。
他的联想与想象的笔触如天马行空,驰骋自由。
知识性材料能依靠思想或抒情的线索而“向心”地凝聚起来,做到杂而不乱,散而归一。
(3)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文笔生动,声情并茂。
擅长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用排比造成语言的气势,用比喻营构传神的形象叙事绘景、状物抒情,都能产生色彩斑斓、妙趣横生的审美效应。
(4)风格特征是多姿多彩,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问题:哲理思考过多地与现实政治连在一起,限制了它们更丰富的内涵。
75. 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其局限
(1)精于诗意的艺术构思,擅长缘物生情、托物言志,常从细微处落墨,通过比兴或象征手法营构诗意形象,创造诗的意境,借以表达深远的旨意。
(2)缜密精巧的艺术结构,讲究剪裁布局,行文峰回路转,在“转弯”后生发出哲理,卒章显其志。
(3)局限是主题较为单一,存在粉饰现实的倾向。布局雷同,有斧凿痕迹
76. 老舍《茶馆》的思想内容
(1)反映三个时代的黑暗腐朽:第一幕戏反映戊戌变法失败后的中国社会现实;第二幕戏选择的时代背景是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三幕反映的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现状。
(2)从三个历史片段人物经历和人物变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历史变化。
77. 老舍《茶馆》的艺术成就
(1)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这部戏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选择了“茶馆”这个最有表现力的地点,截取三个时代的片断借以展示历史变迁;选择汇集社会各方人士的裕泰茶馆——大茶馆就是小社会,反映了社会的众生相。【截取横断面、人像展览式】
(2)塑造了以王利发为代表的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
①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
②次要人物父子相承,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帮助故事延续。
③每个角色都说自己事,又与时代发生关系。
④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人物群落主次分明。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
(3)《茶馆》的戏剧语言是经过提炼的北京方言,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意味,注重人物对白的个性化,欧洲戏剧界称赞《茶馆》“东方戏剧的奇迹”。
78. 老舍剧作《茶馆》的语言艺术
(1)老舍的话剧语言都是经过提炼的北京方言,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意味,朴素流畅而又韵味十足。
(2)《茶馆》的语言注重人物对白的性格化和个性化呈现,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说话的口气、态度和方式均有所不同,甚至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场合出现时的语气和神情也会发生变化。
79. 老舍《茶馆》中王利发形象
(1)王利发:勤勤恳恳的中下层生意人。奉行祖传的处世哲学“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的喜欢”。
(2)精明、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的个性,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善良本能地倾向同情穷苦的百姓, 极度艰难的时候收留无家可归的康大力、康顺子。
(3)为了茶馆的生存,也曾费尽心机地不断进行时髦的改良,最终含恨上吊自尽,告别了那个颓败的世界,用生命做出了最后的控诉。
80. 浩然小说《金光大道》的主要内容
(1)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革”时期主流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2)作品描写的是,解放初期华北一个村庄,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组织和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3)表现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尖锐复杂的斗争,歌颂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运用“文革”时期推向极致的斗争哲学去图解五十年代的农村生活,充分表现“文革”文学的斗争主题。
81. 浩然《金光大道》的艺术特点(“文革”时期主流文学的特征)
(1)“文革”文学的统一主题:一切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是“文革”的理论形态和现实存在,将“文革”时期被推向极致的斗争氛围推演到农业合作化前后,运用“文革”时期被推向极致的斗争哲学去图解 50 年代的农村生活,将原本丰富复杂的社会存在和生动多彩的文学世界,纳入一切斗争化的模式,充分表现了“文革”文学的斗争主题。
(2)艺术构思上,《金光大道》集中代表了“文革”文学的构思模式。以阶级斗争为纲,斗争模式化的构思,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3)按照“根本任务论”,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高大泉-“文革”文学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典范。
82. 反思小说
(1)晚于“伤痕文学”,出现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茹志鹃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人民文学》)作为标志。
(2)主要内容:对解放以来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作家目光更深邃,主题更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
(3)其他代表作: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张贤亮的《灵与肉》等。
83. 改革小说
(1)1975 年出现,1981 年前后兴起的小说潮流,以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等为代表。
(2)改革小说指反映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过程及其引起的社会变革、价值冲突及心理震荡的文学作品。
(3)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4)主要内容:真实地反映了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有些小说着重从民族灵魂的深处探求改革的动力与阻力,显现足够的深度。
84. 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发生于 80 年代后期;“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发生于 1988 年前后,但其作为一种小说潮流被正式命名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却源自于《钟山》1989 年第 3 期推出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
(2)其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
(3)代表作有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等。
85. 王蒙新时期小说的创作特色与贡献
(1)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首推对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在小说创作中的借鉴和运用。
1979 年起继《夜的眼》这部对新时期艺术创新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之后,
《布礼》《春之声》《风筝飘带》《蝴蝶》等“集束手榴弹”式的意识流小说以主题隐晦、人物虚化、 情节淡化、放射性心理结构、时空倒错、内心独白、幻觉、梦境、大容量的生活信息等特征吸引了大批作家,与稍前出现的“朦胧诗”一起突破了传统文学的描写观念。
(2)小说风格不仅体现在结构随意化,而且语言幽默、抒情、调侃,立意富有寓意。
86. 王蒙《活动变人形》
(1)《活动变人形》是王蒙的一部相当重要的长篇小说。
(2)小说主人公倪吾诚是 40 年代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曾接受过西方教育,一度希望能借助西方文化改造自己也改造社会,而一旦触及中国的现实,陷入家庭的牢笼,他的全部理想和憧憬都被粉碎,终究一事无成,成为灵魂分裂、四处碰壁的畸形人物。
(3)这一人物形象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史上又一种知识分子的典型。东西文化的冲撞造成了倪吾诚式的悲剧,作品由此表达了文化的讽刺功能。
(4)另一个人物姜静珍被封建礼教蚕食了灵魂,终日被本能冲动所折磨,但又以变态心理疯狂折磨着别人。她是“自食者”,又是“食人者”。以特有的散漫、洒脱的散文式文体,大段的内心独白和意识流描写,时空跳跃加之变形、荒诞手法的运用,强化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87. 刘心武小说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探索
(1)作品内容:
1)《我爱每一片绿叶》:定位于人性、人道主义文化立场和表意策略的滥觞之作。
2)《立体交叉桥》:标志着刘心武小说创作有了一个飞跃。它触及人性深层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开始比较充分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表现出希望在人们居住的空间和心灵上建造一座座彼此沟通的“立体交叉桥”。
3)《钟鼓楼》:充分地显示出刘心武新的探索成就是《钟鼓楼》,作品写 80 年代北京一个与古老的钟鼓楼联成整体的四合院中九户居民一天的日常生活,以及与他们联系着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关系,是普通的京华市民社会生态景观的缩影。【采用“橘瓣式”结构】
(2)艺术特色
1)艺术表现上追求中和之美,新旧、现代与传统中取其中点,不断积极探索。
2)作品具有理想主义的象征意味,《钟鼓楼》人世沧桑,《四牌楼》人类超越欲望和难以超越的局限。
3)对人生社会终极价值的叩问,对文学、人生的思考。
88. 汪曾祺小说的艺术风格。
(1)汪曾祺小说具有散文化特征,情节淡化,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中,寓真善美于平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
(2)小说具有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3)语言具有诗化特征,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
(4)《受戒》: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小和尚与村姑的恋爱故事,作家有意识地将那种晶莹剔透、充满着纯情的爱情领入诗的情境(对于充满着纯情的自然之爱的眷念之情)。
89. 韩少功《爸爸爸》
(1)塑造了丙崽这一艺术形象,呈现了一种具有远古意识、初民思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展示了人性中的愚昧、蛮荒、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识”;
(2)作品通过象征等手法,营造出神秘诡异的艺术氛围,启发读者去思考更深层的意蕴。
丙崽:一种意象或人生的象征,把他所生活的氛围和环境看成一种凝固了的社会空间。
90. “寻根小说”
(1)1985 年韩少功在《作家》杂志上发表了文章《文学的”根“》,推动了文化寻根思潮。
(2)注重开掘题材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传统,代表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
91. 朦胧诗/简析“朦胧诗”的特色。
(1)70 年代后期出现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诗潮,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
(2)吸收现代主义诗歌表现手法,注重象征、暗示、联想等手法的运用,作品具有朦胧、多义的特点。
(3)侧重表达对人的本质的现代思考和对人的自我价值、心灵自由的追求,也表现对于现实的严峻批判、怀疑及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4)代表作品:顾城《远与近》、江河《纪念碑》、北岛《回答》、杨炼《诺日朗》、舒婷《致橡树》、 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92. 北岛诗歌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
(1)首要特点: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不回避现实的丑陋和黑暗、荒谬,警觉显示的险恶。
(2)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追求爱情自由人道和平,抽象朦胧的希望。
(3)表现方式上,善用鲜明、独特、坚实的意象,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和组合营造出复杂的意象结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
93. 顾城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1)早期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如《呵,我无名的战友》《永别了,墓地》《一代人》
(2)后来:很快放弃这种写作,强化诗歌精神,一直贯穿至其诗歌创作的最后。 强化:鄙弃世俗、诗歌中所创造的纯净优美的童话世界和与此相对的创作方法。
(3)大多数作品是短篇抒情诗,象征手法,鄙弃世俗,创造纯净优美的童话世界。 通过象征方法表现出对纯美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对隐秘的内心世界的揭示。
(4)诗歌中:对意象和感觉的捕捉、表现和组合才能。善于发现和创造出人意料的意象并给以巧妙的组合,使普通事物呈现种种奇异的光彩。如《小巷》
94. 第三代诗人
(1)是 80 年代中后期涌现的一批年轻的诗人,也称“后朦胧诗群、后崛起诗群”或“新生代诗人”;
(2)这批诗人大都出生在“文革”时期,缺少对社会历史或人生挫折的深切沉重的内心体验;
(3)这批诗人中出现了数以百计的诗歌群落或诗歌“流派”,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北京诗群”、“四川诗群”、“上海诗群”、“他们诗群”和“女性主义诗群”。
95. 沙叶新剧作的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
(1)沙叶新是一个敢于直面生命真实的作家,“寄深情于现实”是他一贯的艺术准则,选择一个新颖的方式或者角度,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现实的独特理解,具有生命力。
(2)对陈毅形象的表现:避免把伟人神圣化和某种人为的拔高倾向,是把伟人的世俗意味用生活细节作出了传达。生活化的表现非但不会抹杀人物的个性,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因此跃然纸上,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的形象。
(3)《陈毅市长》的全剧没有统一的中心事件,事件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由陈毅这一主要人物贯穿始终,穿引各场,这种形式被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
(4)80 年代中期后,以轻喜剧的方式,去表现某种关于宏观整体文化的思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话剧的通俗意味和哲学深度。 例如:《寻找男子汉》《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