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乡土中国》费孝通
这是一篇关于《乡土中国》费孝通的思维导图,详细的解释看中国基层是乡土性的,乡土社会的群里结构、理智社会的内容。
编辑于2021-07-28 17:20:05《乡土中国》费孝通
为什么说中国基层是乡土性的
“愚”的社会(乡土社会为什么不用文字)
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静态的,重复性的社会,没有用文字来完成传承的普遍需要。只有乡土社会发生变化,社会急剧变迁时,才会产生问下下乡的必要
“私”的社会
私的问题是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
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
礼治社会
十四、从欲望到需要
欲望
1.乡土社会中人们靠欲望行事
2.欲望是文化事实,即人生下来教人这么想,它先于行为,规定了行为方向
3.欲望经文化的熏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使个人欲望印合人类生存条件
4.这种印合是不自觉的,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人并不能主动的有计划适应
5.乡土社会中在教化下靠经验选择传统的生活方案,这种权力即长老权力
需要
1.现代社会中人们靠需要行事,产生计划
2.社会变动加快时,欲望成了为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人们开始注意生存条件的本身——功能
3.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行为对 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所起的作用,它是分析的结果
4.需要是自觉的生存条件,有别与欲望
5.现代社会里人们根据需要去做计划,从知识里得到权力,这种权力是时势权力
十三、名实的分离
时势权力
1.发生于剧烈的社会变迁中,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的环境
2.新旧交替之际,“文化英雄”组织和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因此发生了权力,它是由时势造就的
3.初民社会和现代社会常见,在安稳的乡土社会不发达
长老权力与时势权力的关系
1.乡土社会是一个稳定社会,但乡土社会也是在逐渐变动的社会
2.在变动过程中,人物在社会结构中的流动和社会结构的变动同时存在,因此社会继替与社会变迁同时存在,与因此长老权力是时势权力同时存在
3.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作用上,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反对”在这种关系里不发生,但为了应对社会缓慢变迁的需要,传统的形式不容反对,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
4.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它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这种分离的距离随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
5.社会变动慢,长老权力更有势力;社会变动快,时势权力崛起。他们的消长彼此关联
十二、血缘与地缘
血缘社会
1.血缘是从生育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身份社会的基础
2.稳定的,缺乏变动的,有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稳定,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3.血缘关系限制着冲突与竞争,商业是不存在,交易以人情来维持
4.乡土社会中,地缘是血缘投影,不分离的
地缘社会
1.地缘是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2.流动的,充满变动的
3.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是现代社会的特征
4.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的转变
十一、长老统治
教化权力
1.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是一种教化性的或者爸爸式权力
2.权力在强制下发生的,教化过程中,被教化者没有选择的机会,他所要学习的文化先于他产生
3.教化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的最明显,但并不局限于此。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权力都包含这种权力
4.乡土社会拥有稳定的文化传统,这是教化权力扩大的有效保证,长幼原则是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
十、无为政治
横暴权力
1.发生于社会冲突过程中,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的主从状态里
2.权力是休战状态中临时平衡,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
3.横暴权力中统治者用暴力维持低位是为了得到经济利益
同意权力
1.发生于社会合作过程中,权力表现在社会分工对每个人的干涉
2.权力是共同授予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越复杂,权力越扩大
3.同意权力下,持有权力是为了荣誉和高薪
九、无讼
都市生活
1.律师,代表法律社会
2.法律是专门的知识,律师地位重要
3.刑罚是在保障个人的权力和社会安全
乡土社会
1.讼师,代表礼治社会
2.知礼是责任和规矩,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
3.打官司是一种可耻之事,表示教化不够,人们更多是调解
八、礼治秩序
法治
1.法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靠权力机构来推行
2.法律从外限制人,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权力加之于个人的
3.适用于快速变迁的社会。一旦环境改变,传统的效力无法保证,就需要团体合作应付问题,从而出现法律用以控制个人
礼治
1.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靠传统来维持
2.礼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感,人服礼是主动的
3.礼治社会是乡土社会的特色。礼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会满足这个前提,因为他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
七、男女有别
中国传统感情定向的基本问题
1.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具有破坏和创造的作用,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2.乡土社会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各个人之间有着高度的了解
3.阻碍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是各人生理上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
4.两性的结合是对稳定社会关系的一种破坏,因此乡土社会要安排出男女有别的原则,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家族代替了家庭,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因此偏向于同性方面发展
六、家族
西洋社会
1.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主要功能是生儿育女
2.这种社群是短暂性的,因女儿成长而结束
3.夫妻是家庭的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家庭结合的力量
乡土社会
1.家庭没有严格的团体界线,这社群里的分子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扩大的路线是父系的,由此组成的叫“小家族”
2.家族是从家庭的基础上推出来的,包括但不限于生育功能,具有长期性
3.中国的家庭是一个象征性事业社群,主要在父子、婆媳之间,是纵向的,事业需要排斥了普通感情(纪律)
五、维系着私人道德
团体格局
1.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之上
2.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表示,因此产生了笼罩万有的神
3.宗教的虔诚与信赖是道德观念的来源,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
差序格局
1.“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道德体系的出发点
2.从己推出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亲属路线相配的道德是孝悌,朋友路线相配的道德是忠信
3.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中国乡土社会中无法具体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所有的价值标准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四、差序格局
西洋社会
1.西洋社会格局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
2.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界限分明
3.西洋社会靠划分团体争夺权力
4.家庭即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限定为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团体格局
个人主义
平等观念
宪法观念
国家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的界线
乡土社会
1.我们的社会格局像石头丢在水面上形成的一团团同心圆波纹
2.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
3.我们的社会格局因中心的势力的变化富于伸缩,利于攀关系讲交情
4.两种社会关系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推出无穷的人
地缘关系: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画出一个圈子“街坊”,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差序格局
自我主义
中国社会的基本特性是伦,伦是差等的次序
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向外扩张,公与私是相对的
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具体的只有己和克己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德行
二、文字下乡
空间上
文字
1.一种双方约定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
2.文字是间接的说话,并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3.利用文字时需要文法和艺术以减少它走样
乡土社会
1.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语言比文字更完善
2.语言是不得已而采用的工具,它是社会的产物,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
3.熟人之间有“特殊语言”,表情,动作等,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更容易传情达意
三、再论文字下乡
时间上
文字
1.个人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的集体文化需要积累和传承,途径是记忆
2.人的记忆是一套象征体系,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达
3.词是最主要的沟通人的生活与时间的桥梁
乡土社会
1.词不一定是文,也可以是用声音说出来的符号
2.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依生活需要而决定,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保存
3.这样的社会里,时间上没有阻碍,经验口口相传
一、乡土本色
以农为主
世代定居,不流动
聚村而居
1.出于小农经营对距离的要求
2.水利对合作的需要
3.安全原因
4.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使人口在一个地方数代积累
熟人社会
1.地方性:受地域限制,各自保持孤立的社会圈子
2.生于斯,死于斯,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3.拥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家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