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第94集
公元 1657 年,岁次丁酉,这一年,一场全国性的客场舞弊惩治举动震惊朝野,10 月 27 日,顺治皇帝下旨,将在当年顺天乡试中存在舞弊行为的李振邺、张我朴等七名官员和新科举子立斩,抄没家产,父母、兄弟、妻子等 108 人的流徙尚阳堡,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
编辑于2024-02-06 15:29:26在古代,经常出现冗官问题,官僚体系过于庞大,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仅仅是宋朝,就有好几次专门针对冗官的裁撤,但官员数量却不降反增。那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冗官问题?它又为什么这么难治呢?
连皇帝生日都能成外交工具,大宋如何用历法影响西夏?宋夏战争持续了几年之后,终于停战和谈。1045年,宋朝与西夏签订和平协议之后,宋朝正式把自己的历法颁布给了西夏。这个看似仪式性、象征性的事情,实际上却影响了宋夏之间的关系。
《岳阳楼记》的冷知识:滕子京留在历史上的背影是“疑似贪污犯”。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他只是看了滕子京给他画的一幅画,然后就写了这篇文章。精神世界的超越性,是不被环境、载体所限制的,一篇千古雄文怎么会被这两个小瑕疵掩去了光芒?它早就拔地而起,直冲九霄,和天地精神独往来,虽万古而不磨灭了。只要是听得懂中文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有何属,听到这几句,必然是心头一暖,精神一震。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在古代,经常出现冗官问题,官僚体系过于庞大,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仅仅是宋朝,就有好几次专门针对冗官的裁撤,但官员数量却不降反增。那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冗官问题?它又为什么这么难治呢?
连皇帝生日都能成外交工具,大宋如何用历法影响西夏?宋夏战争持续了几年之后,终于停战和谈。1045年,宋朝与西夏签订和平协议之后,宋朝正式把自己的历法颁布给了西夏。这个看似仪式性、象征性的事情,实际上却影响了宋夏之间的关系。
《岳阳楼记》的冷知识:滕子京留在历史上的背影是“疑似贪污犯”。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他只是看了滕子京给他画的一幅画,然后就写了这篇文章。精神世界的超越性,是不被环境、载体所限制的,一篇千古雄文怎么会被这两个小瑕疵掩去了光芒?它早就拔地而起,直冲九霄,和天地精神独往来,虽万古而不磨灭了。只要是听得懂中文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有何属,听到这几句,必然是心头一暖,精神一震。
文字狱
作弊惩治事件
1657 年,一场全国性的科场舞弊惩治举动震惊朝野
顺治皇帝下旨,将在当年顺天乡试中存在舞弊行为七名官员和新科举子立斩,抄没家产,父母、兄弟、妻子等 108 人的流徙尚阳堡
一个月后,江南贡院再次爆出科场舞弊丑闻,17 名负责江南乡试的考官被判绞刑
1658年,顺治皇帝亲自命题,对之前中榜的举子进行复试,对没有通过复试的士子们分别处罚。
参与作弊的考官及士子被处以极刑,一些没有参与作弊的士子也牵连其中,被取消功名,抄没家产
名教罪人
起因
江南武进人钱名世,在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时作诗 8 首赠年羹尧以表示祝贺,并表示年将军率兵平西藏,应该刻一座碑,立在康熙皇帝平藏碑的后面
结果
雍正给他写了一个匾,写的是名教罪人,挂在他家门口,让所有的官员路过去都骂他,还要写诗去斥责他
有人因作诗没有达到皇帝的要求,而受到了严厉处分
根源
皇帝担心官员结党,希望臣工对皇帝一心一意,绝对不能有其他的想法
为了掌握官员的思想动向,皇帝通过各种途径关注官员的言行,一旦发现对朝廷不利的言论,则采取严厉手段进行打压
从诗文和书籍中,寻章摘句,发现臣民的反清、抵触、不合作举动或情绪,乃至捕风捉影,妄加罪名,从而对相关人员严厉镇压,这就是清朝的文字狱
康熙时不超过十起,雍正时近 20 起,乾隆时则多达 130 余起,平均一年两起还多
禁书毁书
乾隆时修四库全书的另一个目的,借修书之名查缴禁书,20 年间,历代大量典籍,或遭全毁,或遭抽毁,遂酿成空前未有的图书浩劫
清廷毁禁的图书达 3100 多种,十五万一千余部,销毁的书板在八万块以上
四库全书的编者还系统的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对于反映民族矛盾,民族压迫和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摒弃和抽毁,对于不能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
《明史》
中国 24 史中的最后一部,从清军入关后的第二年开始筹备,到乾隆四年最后完成
清朝统治者不断剔除与自己统治思想相悖部分,一部明史见证了清朝前100 的的文治,也见证了这一百年来因推行文字而出现的文字狱
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清王朝的根基,使国家实现了由乱到治
查缴禁书,文字狱横行,这对于中华思想文化来说,无异于一次浩劫
读书人因惧怕文祸,不得不将学术思想限定在朝廷允许的框架内,学问多用于保身,而缺少争鸣与探索
清朝的思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走向狭隘和禁锢
文
字
与
文
字
狱
尊儒重道
文治政策
入主中原之后,顺治决定以中原历代王朝奉为正统的儒家思想作为立国的根本,治国的大法
一批精通儒学的汉臣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造成了多满洲贵族的反对
博学鸿儒
康熙亲政以后,以儒学作为指导国家治理的方略,再次被提上日程
康熙主持考试,要求学行兼优,文词卓越,由中央三品以上官员以及地方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举荐,希望选择出更为优秀者,是为博学鸿儒
各地的才子名士对这次机会十分重视,除了黄宗羲、顾炎武、吕留良等少数以明朝遗民自居以外,多数人都欣然前往。
祭孔尊理
1684年,康熙亲临曲阜孔庙,举行了隆重的谒孔活动,不仅在孔子塑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礼,还手书万世师表匾额,以示尊圣之意
大力表彰朱熹和理学,下旨将朱熹的地位升格,将朱熹的论学经义汇编成朱子全书,由此,理学成为清王朝的官方哲学。
教化民众
康熙将崇儒重道的文化国策具体化为圣谕 16 条,希望借此达到尚德缓刑,化民成俗的目的。
各直省府州县官员,或以图解、诗、谣的形式,对圣谕 16 条进行了大量的解释和通俗化的努力
编纂图书
古今图书集成
1698 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见到了被自己下旨流放的陈梦雷,对陈梦雷的献诗非常满意,召回京师,侍奉皇三子胤祉读书
陈梦雷决心做一件大事,将古今典籍重新分类编排,编著一部足以光大圣朝文治的图书
1706年,书稿完成,暂定名为汇编,分为六汇编,三十二志,六千部,约一万多卷,康熙皇帝审阅后,赐书名古今图书集成
胤祉和陈梦雷主持的《古今图书集成》于雍正四年最终完成
因皇位斗争,《古今图书集成》出版时没有署上陈梦雷的名字,并被发遣关外
访求遗书
顺治皇帝令各省学臣购求遗书,康熙、乾隆年间,搜访遗书的活动愈加推进
同时,编纂图书也越来越活跃,经史、政典之外,性理、诗文、音韵,历法、数学、地理、名物、汇编等一大批图书也相继问世
北京和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代图书 30 多万册
四库全书
1772 年,再次颁诏求书,但应者寥寥
安徽学政朱筠率先响应,对图书征集、著录、校雠等提出四条具体的意见
乾隆采纳,下令将所辑轶书,各省采集上来的,及武英殿所有官刻书籍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
1773年,《四库全书》开始编纂
四库全书共收书 3461 种,计 79309 卷,存目 6793 种,计 93551 卷
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计四十四小类,六十六子目
1781 年 ,第一份四库全书缮写完工,1782 年至 1784 年,又各完成三份
这四份分别藏于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盛京文溯阁,成为北四阁
下令再缮写三份,分藏于扬州大观堂文汇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杭州西子湖畔文澜阁,成为南三阁
内容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第89集 工具|Mindmaster 制作|絮起